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夷山茶百戏 ,一个失传已久的古代点茶、斗茶文化的技艺,如今却在章志峰的努力下使之重现,中国的茶文化技艺又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仅用茶水显现的文字和图腾
茶炉、茶瓶、茶筅、茶罐(合)、茶盏、盏托、茶巾、茶杓、水盂??这些点茶、分茶的道具着实让初次接触茶百戏的笔者有些眼花缭乱。而这些道具都分门别类、整齐地摆放在“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的家里。
“点茶是用沸水冲点抹茶,并打成泡沫饮用的饮茶方式。斗茶是评比茶叶品质和比试品饮技艺的一种活动。分茶是能使茶汤形成图案的一种特殊技艺。”说起茶百戏,章志峰总是难掩内心的激动:“茶百戏兴于宋朝,而出现的时间则更靠前。它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就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茶百戏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稀缺的茶文化资源。但是元代以后分茶逐渐衰落,自清代至今未见详细文献记载。”
30多年前,还在福建农业大学读书的章志峰第一次听说了茶百戏,第一次知道茶汤还能显现字画,而且还是宋代的品茶时尚,上至一国之君的皇帝,下至市井文士,不少人都精于此道。章志峰请教了许多老师,都没能给出明确的解释,只是告诉他,点茶法在中国已消失几百年了,要了解这一文化可以从日本茶道中寻找线索。
生在武夷山,长在武夷山的章志峰自小就对茶有着特殊的感情。只要是和茶沾边的事,他都感兴趣。即便工作以后,都没能让章志峰放下“茶百戏”这一困扰自己的谜题。
19 84年毕业后,章志峰先后到农业局、经作局从事茶叶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工作之余,开始收集一些有关茶百戏的资料。由于古诗文对茶汤中文字图案的形成只是抽象的、概括性的描述,他始终没有找到突破口。
后来,章志峰读书时从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产生了疑惑—究竟什么是分茶?于是他开始翻阅古籍研究。了解到宋代的点茶法在日本茶道中保留较好,大学时代,他便特意学了日语,1997年,章志峰梦想成真。通过日本驻华大使馆的文化考试之后,他争取到了公派赴日本做茶文化交流的机会,研修农业管理和茶学等,有幸亲眼见证了日本抹茶道,并对日本蒸青绿茶的加工技术有了一定了解。
因为时间原因,章志峰无法对日本茶道做深入了解。2004年,他受外交部派遣,作为中国首位茶学专业的国际交流员到日本讲授中国茶文化。再度来到日本的章志峰决心要把握住这次机会,一定要解开“茶百戏”之谜。
在日本的那些日子,章志峰从日本茶道的点茶法和竹筅、水注、茶盏等点茶工具中受到启发,2005年回国后,开始了中断多年的茶百戏实验。
章志峰说:“在武夷山工作,为我的茶百戏研究提供了很多其他地方没有的便利。”实验从源头做起。他开始选择合适的茶园,对茶树的栽培管理、采摘蒸青团饼茶制作进行了对比试验。3年的时间就在一次次的实验中溜走。
2009年,章志峰的茶百戏研究终于有了收获——茶汤中显现清晰的图案,并且能保持十几分钟。又经反复实验,章志峰的茶百戏图案能够保存2到4个小时了。
点宋代分茶、传中华文化
章志峰却并没有就此止步。古代分茶的演示只有绿茶,武夷山盛产的是乌龙茶、红茶。身为武夷山人的章志峰开始琢磨怎样用家乡的茶演示茶百戏。没想到,这次章志峰又遇上了难题。乌龙茶鲜叶原料粗老,总是达不到章志峰想要的效果。不服输的章志峰开始在原料加工、温度、湿度等各个方面找原因。终于在摄氏4°,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的条件下,乌龙茶汤表现的图案也能清晰稳定,保存时间可延长到2-6小时。自此,消失数百年的茶百戏终于完整地用现有的六大茶类再现于世人眼前。
“茶百戏是液态表现中国字画的艺术,在同一个茶汤中通过不断搅拌,形成多个图案,有灵动和变幻的特征,使得绘画形式从固态转到液态,能很好地突出韵味和内涵。既是古典的历史文化,也是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章志峰说。
茶百戏虽然“复活”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永远“活”下去。它失传过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于是,章志峰很快进入了“传承人”的角色。
2010年10月茶百戏正式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章志峰先后在《中国茶叶》《茶叶科学技术》等学术刊物发表茶百戏的学术论文三篇,2013年1月茶百戏技艺正式获得国家类33家发明专利,茶百戏专著《复活的千年茶艺——茶百戏》于2012年底出版发行。
茶百戏技艺深受张天福、刘勤晋、王岳飞、叶乃兴、李远华等国内著名茶学专家的好评,茶界泰斗张天福老前辈多次亲临观看茶百戏,为茶百戏题字:“点宋代分茶、传中华文化”,并为茶百戏专著写序。
虽然分茶是中华千年历史的经典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但是,目前宣传不足,这一文化没有得到开发利用,章志峰认为,需要扩大宣传,让世人知道中国有这一神奇的文化。同时,他希望在政府或企业支持下尽快设立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茶百戏文化的场所,让更多的人共享这一经典文化。
为了更好地传播这一文化,章志峰先后在武夷山、福州、厦门、北京、南昌、开封等地的各种大型活动中展示茶百戏,给浙江大学茶学系、武夷学院茶学系等举办各类茶百戏讲座。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上门来向章志峰求学,他说:“我希望能为茶百戏搭建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让这个失而复得的千年茶艺流传开来,传承下去。”
仅用茶水显现的文字和图腾
茶炉、茶瓶、茶筅、茶罐(合)、茶盏、盏托、茶巾、茶杓、水盂??这些点茶、分茶的道具着实让初次接触茶百戏的笔者有些眼花缭乱。而这些道具都分门别类、整齐地摆放在“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的家里。
“点茶是用沸水冲点抹茶,并打成泡沫饮用的饮茶方式。斗茶是评比茶叶品质和比试品饮技艺的一种活动。分茶是能使茶汤形成图案的一种特殊技艺。”说起茶百戏,章志峰总是难掩内心的激动:“茶百戏兴于宋朝,而出现的时间则更靠前。它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就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茶百戏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稀缺的茶文化资源。但是元代以后分茶逐渐衰落,自清代至今未见详细文献记载。”
30多年前,还在福建农业大学读书的章志峰第一次听说了茶百戏,第一次知道茶汤还能显现字画,而且还是宋代的品茶时尚,上至一国之君的皇帝,下至市井文士,不少人都精于此道。章志峰请教了许多老师,都没能给出明确的解释,只是告诉他,点茶法在中国已消失几百年了,要了解这一文化可以从日本茶道中寻找线索。
生在武夷山,长在武夷山的章志峰自小就对茶有着特殊的感情。只要是和茶沾边的事,他都感兴趣。即便工作以后,都没能让章志峰放下“茶百戏”这一困扰自己的谜题。
19 84年毕业后,章志峰先后到农业局、经作局从事茶叶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工作之余,开始收集一些有关茶百戏的资料。由于古诗文对茶汤中文字图案的形成只是抽象的、概括性的描述,他始终没有找到突破口。
后来,章志峰读书时从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产生了疑惑—究竟什么是分茶?于是他开始翻阅古籍研究。了解到宋代的点茶法在日本茶道中保留较好,大学时代,他便特意学了日语,1997年,章志峰梦想成真。通过日本驻华大使馆的文化考试之后,他争取到了公派赴日本做茶文化交流的机会,研修农业管理和茶学等,有幸亲眼见证了日本抹茶道,并对日本蒸青绿茶的加工技术有了一定了解。
因为时间原因,章志峰无法对日本茶道做深入了解。2004年,他受外交部派遣,作为中国首位茶学专业的国际交流员到日本讲授中国茶文化。再度来到日本的章志峰决心要把握住这次机会,一定要解开“茶百戏”之谜。
在日本的那些日子,章志峰从日本茶道的点茶法和竹筅、水注、茶盏等点茶工具中受到启发,2005年回国后,开始了中断多年的茶百戏实验。
章志峰说:“在武夷山工作,为我的茶百戏研究提供了很多其他地方没有的便利。”实验从源头做起。他开始选择合适的茶园,对茶树的栽培管理、采摘蒸青团饼茶制作进行了对比试验。3年的时间就在一次次的实验中溜走。
2009年,章志峰的茶百戏研究终于有了收获——茶汤中显现清晰的图案,并且能保持十几分钟。又经反复实验,章志峰的茶百戏图案能够保存2到4个小时了。
点宋代分茶、传中华文化
章志峰却并没有就此止步。古代分茶的演示只有绿茶,武夷山盛产的是乌龙茶、红茶。身为武夷山人的章志峰开始琢磨怎样用家乡的茶演示茶百戏。没想到,这次章志峰又遇上了难题。乌龙茶鲜叶原料粗老,总是达不到章志峰想要的效果。不服输的章志峰开始在原料加工、温度、湿度等各个方面找原因。终于在摄氏4°,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的条件下,乌龙茶汤表现的图案也能清晰稳定,保存时间可延长到2-6小时。自此,消失数百年的茶百戏终于完整地用现有的六大茶类再现于世人眼前。
“茶百戏是液态表现中国字画的艺术,在同一个茶汤中通过不断搅拌,形成多个图案,有灵动和变幻的特征,使得绘画形式从固态转到液态,能很好地突出韵味和内涵。既是古典的历史文化,也是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章志峰说。
茶百戏虽然“复活”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永远“活”下去。它失传过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于是,章志峰很快进入了“传承人”的角色。
2010年10月茶百戏正式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章志峰先后在《中国茶叶》《茶叶科学技术》等学术刊物发表茶百戏的学术论文三篇,2013年1月茶百戏技艺正式获得国家类33家发明专利,茶百戏专著《复活的千年茶艺——茶百戏》于2012年底出版发行。
茶百戏技艺深受张天福、刘勤晋、王岳飞、叶乃兴、李远华等国内著名茶学专家的好评,茶界泰斗张天福老前辈多次亲临观看茶百戏,为茶百戏题字:“点宋代分茶、传中华文化”,并为茶百戏专著写序。
虽然分茶是中华千年历史的经典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但是,目前宣传不足,这一文化没有得到开发利用,章志峰认为,需要扩大宣传,让世人知道中国有这一神奇的文化。同时,他希望在政府或企业支持下尽快设立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茶百戏文化的场所,让更多的人共享这一经典文化。
为了更好地传播这一文化,章志峰先后在武夷山、福州、厦门、北京、南昌、开封等地的各种大型活动中展示茶百戏,给浙江大学茶学系、武夷学院茶学系等举办各类茶百戏讲座。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上门来向章志峰求学,他说:“我希望能为茶百戏搭建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让这个失而复得的千年茶艺流传开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