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作为一门衡量人能力的学科,有些人从小就很喜欢它,而且是学习这门学科的佼佼者。可是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如今,数学已经成为很多高中生最头疼的科目,也是很多家长所担心的科目。这种现象应该引起老师的普遍重视,特别是数学老师。下面我就影响高中数学的成绩原因及解决方法谈谈观点。
首先,要了解高中数学与初中、小学数学的不同。高中数学与初中、小学数学相比,难度大,方法新,逻辑性强,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高。初中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高中数学则要求表达问题时语言更准确、更简练、更规范。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语言等。这些内容都是相当抽象的,对高一的新生而言思维梯度较大,以致对集合、映射、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还有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数学在代数内容中偏重于培养运算能力,推理证明主要在几何内容中进行训练。而高一数学涉及较多的代数问题,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相比抽象性一般更强些,例如利用函数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证明一些数学命题等。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于是很多学生在第一次单元测试中就栽了跟头,导致在后面的学习中谈函数就色变。可函数又是整个高中数学的主线。很多高中生由惧怕函数学习,逐渐发展为惧怕数学,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放弃数学。
其次,学生的学习观念还没转变过来。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很多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一般在课堂上老师都会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乱套题型,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于是就自以为高中数学很难,努力了也学不好,然后就放弃,把时间用来学习其他科目。
二
针对以上现象,我认为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有耐心,时刻自我反思,寻找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首先,高一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慢慢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在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试之后,许多高一的新生思想开始松懈,认为高中数学的学习和初中是一样的,上课听几分钟,知道了重点,课后完成课本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好了,尤其是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段时间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的同学,甚至错误地认为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两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事实上高中数学的难度远非初中数学能比,想等到高三再努力,是很难见成效的。高中数学的学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一刻也不能放松的。但是又不能死学,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做到既能“由薄到厚”又能“由厚到薄”。
其次,有的学生认为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一样,只要上课听听就可以了,课后没必要做很多题目。有的时候,老师上课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课堂设置和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学生也热情参与,可是一遇到具体题目,学生就不知如何下手,或会做的题目也总是拿不到满分。那么,怎样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好的教学效果。最直接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练习。学生通过解决一定量的数学问题,来理解数学概念、原理,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数学能力和水平。所以,一定量的习题练习必不可少。但这不意味着盲目地加大习题量,而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基础水平,有难度但能够实现,进一步学习又确实需要的题目。老师在课堂上也要精选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能突出反映所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学生课后也要找相应的题目来巩固,通过解决这样的问题,来追求问题的基本解法,不追求怪题和冷僻的解题途径。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相应难度和数量的题目,才能达到练习的效果,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其实,高一新生只要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能时刻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个知识点,慢慢地就会发现学习高中数学的乐趣所在,学好高中数学也就游刃有余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作为一门衡量人能力的学科,有些人从小就很喜欢它,而且是学习这门学科的佼佼者。可是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如今,数学已经成为很多高中生最头疼的科目,也是很多家长所担心的科目。这种现象应该引起老师的普遍重视,特别是数学老师。下面我就影响高中数学的成绩原因及解决方法谈谈观点。
首先,要了解高中数学与初中、小学数学的不同。高中数学与初中、小学数学相比,难度大,方法新,逻辑性强,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高。初中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高中数学则要求表达问题时语言更准确、更简练、更规范。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语言等。这些内容都是相当抽象的,对高一的新生而言思维梯度较大,以致对集合、映射、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还有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数学在代数内容中偏重于培养运算能力,推理证明主要在几何内容中进行训练。而高一数学涉及较多的代数问题,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相比抽象性一般更强些,例如利用函数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证明一些数学命题等。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于是很多学生在第一次单元测试中就栽了跟头,导致在后面的学习中谈函数就色变。可函数又是整个高中数学的主线。很多高中生由惧怕函数学习,逐渐发展为惧怕数学,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放弃数学。
其次,学生的学习观念还没转变过来。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很多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一般在课堂上老师都会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乱套题型,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于是就自以为高中数学很难,努力了也学不好,然后就放弃,把时间用来学习其他科目。
二
针对以上现象,我认为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有耐心,时刻自我反思,寻找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首先,高一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慢慢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在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试之后,许多高一的新生思想开始松懈,认为高中数学的学习和初中是一样的,上课听几分钟,知道了重点,课后完成课本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好了,尤其是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段时间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的同学,甚至错误地认为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两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事实上高中数学的难度远非初中数学能比,想等到高三再努力,是很难见成效的。高中数学的学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一刻也不能放松的。但是又不能死学,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做到既能“由薄到厚”又能“由厚到薄”。
其次,有的学生认为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一样,只要上课听听就可以了,课后没必要做很多题目。有的时候,老师上课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课堂设置和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学生也热情参与,可是一遇到具体题目,学生就不知如何下手,或会做的题目也总是拿不到满分。那么,怎样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好的教学效果。最直接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练习。学生通过解决一定量的数学问题,来理解数学概念、原理,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数学能力和水平。所以,一定量的习题练习必不可少。但这不意味着盲目地加大习题量,而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基础水平,有难度但能够实现,进一步学习又确实需要的题目。老师在课堂上也要精选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能突出反映所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学生课后也要找相应的题目来巩固,通过解决这样的问题,来追求问题的基本解法,不追求怪题和冷僻的解题途径。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相应难度和数量的题目,才能达到练习的效果,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其实,高一新生只要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能时刻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个知识点,慢慢地就会发现学习高中数学的乐趣所在,学好高中数学也就游刃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