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述评文体如何“走出去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nyliu2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为推动中国特色文体——新闻述评的“走出去”,本文以“侠客岛”已获西方主流媒体关注为背景,以罗以澄教授“‘侠客岛’系‘杂糅’”的观点为切入,对“侠客岛”文体进行了归属判定,认为:“侠客岛”虽系“杂糅”,但不是“四不像”的“杂糅”,而是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杂糅”,属新闻述评文体。以此为结论,以期借西方对“侠客岛”内容的关注来实现新闻述评这一形式的东风西渐。
  【关键词】侠客岛;新闻文体;新闻述评;走出去;商榷
  一、研究的缘起
  本研究的缘起,与新闻述评的文体争议、文体承认、文体地位与文体应用皆有密切之关联。在西方文体视阈中,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泾渭分明,虽也有标榜为“夹叙夹议”的解释性报道,但却囿于“发议论会超越客观性的界限而陷入主观主义”①之窠臼,始终在理论上将其“议”限定于“说明”而非“议论”。由此,西方理论界对于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杂糅品——同样“夹叙夹议但议在议论”的新闻述评是“不认可”②的,但新闻述评在中国的发生与持续性发展却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国文体视阈中,新闻述评可追溯到先秦诸子说理散文的“夹叙夹议”笔法,是一种萌芽于民初《独立周报》“纪事”栏、成型于《新青年》“国内/外大事记”栏,并专栏化于《每周评论》的文章体裁。民国时,其曾以纵横捭阖之势先后成为“五四”时期“对群众进行形势教育的最方便最有效的方式”③,“土地革命”时期政党报刊宣传自身的抓手,“抗日战争”时期报刊界抵御外辱、强我民心的斗争手段,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国际形势、军事形势、经济形势剖析的有力臂膀。
  那么,未来之西方理论界,会接受中国的新闻述评吗?
  继客观报道时代后,西方新闻界涌现出了一种又述又评,重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报道方式,称为“解释性报道”。因崇尚客观,解释性报道的理论指导往往要求为“禁发、少发议论”,但业界实践却时常有擦边之行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的“评价新闻”,其被迈克尔·纳尔逊称为“新的合成品”,在写作上崇尚“在文章结尾看到作者对此事的看法”,其实就是“述评性新闻”④。因此,无论理论界承认与否,在西方业界,新闻述评或类似新闻述评的文体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社交化媒体兴起以来,新闻述评因既述又评的文体特征持续得到重视,面对“红海”战略的倦怠,此类媒体不与主流媒体争夺“速度”,却依赖新闻述评的特性开辟出一片“蓝海”,专争信息的“全面性”与观点的“指导性”,《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号“侠客岛”便是其中之一,且“已成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外传播的主力,频繁得到BBC、CNN、路透社、《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而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还能广泛影响所在国家、地区的重要媒体”⑤。借由西方媒体对“侠客岛”“内容”的关注,实现其对新闻述评这一“形式”的关注,加之西方业界本就有的文体相同与相似,新闻述评为西方理论界所承认并广泛应用并非遥不可及。
  然而,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却是中国学界与业界对“侠客岛系新闻述评”的承认,故本文以罗以澄教授在《现代传播》2016年第2期发表的文章《网络社交媒体的新闻文体“杂糅”现象分析——以<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账号“侠客岛”为例》(以下称罗文)中提及的观点——“‘侠客岛’系‘杂糅’”为切入,就“侠客岛”文体归属之问题与罗以澄先生交流,以求实现新闻述评形式的东风西渐。
  二、定义的解析:新闻文体的“杂糅”现象
  “文体杂糅”也称“杂糅众体”“文备众体”,宋代赵彦卫的《云麓漫钞》中曾语,“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⑥,指出了唐传奇诗文兼具、韵散结合的文体特征,台湾学者刘瑛的《唐代传奇研究》中亦提出唐朝自中期起作品“开始兼具叙述、议论,多有诗歌,并与疏、奏、赞、解谜、书、檄文、铭等文体杂糅”⑦,而中国古代小说也被称为在文体构成上有“杂糅众体”的特点,且沿袭至现代乃至西方,诸如莫言的《酒国》、昆德拉的《告别圆舞曲》等都是“文体杂糅”的研究范本,但“还是鲜有论者深度关注这种文体现象”⑧。
  直至1994年,当代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Homi K.Bhabha)《文化定位》一书的出版,使得“杂糅”之说在学界流行起来,而“杂糅”亦成为了美国文学讨论的焦点,而“hybridity”也被中译为“‘杂交’ ‘杂糅/混杂’等,分别运用在生物、语言、文化和文学领域”⑨。同时,在“杂糅”思想的观照下,中美文学作品特别是早期文学作品中的各种“杂糅”现象被挖掘出来,而“文体杂糅”即是其中之一。然而在新闻领域,学者对“文体杂糅”的关注依旧缺乏深度。
  其实,早在新闻文体羽化出文学母体的“五四”前后,就出现了“文体杂糅”之现象,如新闻特写,被时人称为新闻与文学的杂交;新闻述评,被称为新闻和评论的杂交;调查报告,被称为新闻、历史、政论的杂交;报告文学则被称为新闻、文学、评论的杂交。对此,新闻学者李良荣也在《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中将其称为“杂交品种”,并定义其为“新闻、言论、文学、历史在新的基础上重新结合起来,产生的新的品种”⑩,认为其出现弥补了新闻成为独立文体之初的“文章缺乏深度,反映不出事物内在联系,反映不出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的缺陷。对此,王蒙曾说过,文体变迁是文学观念变迁的表现,而文体革新则是文学创作探索的表现。那么,“文体杂糅”在新闻领域的出现便可称为是新闻工作者建立在新闻写作探索基础上的文体革新。
  然而,在新闻述评的文体归属方面,学界一直有所争议,除了李良荣先生所持的“文体杂糅说”,也还有罗文所持的“新闻评论说”和刘明华等学者所持的“新闻报道说”,尤其是“新闻报道说”和“新闻评论说”的存在,使得高校新聞采写类教材与新闻评论类教材“各执一词”,均将新闻述评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直接导致接触不同教材的在校生对新闻述评有着不同的理解,为新闻述评的业界使用埋下隐患。那么,“新闻评论说”的持有者们均能非常笃定新闻述评与新闻评论的类属关系吗?答案应是未必。且不论诸多持此意见者在述及新闻述评时称其为“特殊的评论文体”的谨慎态度,单是看部分学者对新闻述评既属“评论体裁”又属“边缘体裁”,以及既属“评论体裁”又属“报道体裁”的承认便可见一斑。同时,“新闻报道说”的持有者们亦不能笃定新闻述评与新闻报道的类属关系,在论及新闻述评时亦多使用“特殊”一词,如“特殊的报道形式”等。   由此,在“新闻报道说”和“新闻评论说”持有者的视野中,新闻评论是特殊的,既然特殊,那将新闻述评完全归于报道体裁或是评论体裁难免牵强。故本文认为,新闻述评是“五四”前后出现的“杂交品种”,在文体归属上应属“杂糅文体”,且是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杂糅。
  三、解构与建构:“侠客岛”系“杂糅”
  “侠客岛”是一个诞生于2014年,拥有数百万粉丝,以时政解读为定位的微信公众号,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影响力的重要增长点,其文章在各大门户网站、客户端、外媒等“第一舆论阵地”频繁出现,已成为海内外舆论界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学界的关注与争鸣。
  (一)“侠客岛”系“杂糅”的解构
  罗以澄教授文章核心观点认为,“侠客岛”文体是一种“杂糅”现象,可将其描述为一种消解具体新闻体裁差别、融汇多种表达元素的后现代主义新闻叙事策略。形成这一判断的原因可解构为二:
  “侠客岛”新闻体裁“难以归类”。
  “侠客岛”语态表达“游戏化”。
  首先,对于体裁的“难以归类”,罗文观点认为,“侠客岛”文体不属于中西方新闻文体划分中的任一种,并一一对应给予了原因解析:
  “侠客岛”不是单纯的告知,而是试图对新闻事实作出解释,故不属于消息。
  “侠客岛”主要围绕新闻事件的某一部分做文章,故不属于通讯。
  “侠客岛”十分注重对事件的主观推导和判断,故不属于解释性报道。
  “侠客岛”表达的是“侠者”的观点和立场,故不属于社论。
  “侠客岛”试图以某种逻辑关系拆解新闻背后的新闻,故不属于一般评论。
  “侠客岛”多就新闻事件中一些具体的微观问题就事论事地开展报道,故不属于新闻述评。
  罗文对“侠客岛”“难以归类”的解析勾勒出“侠客岛”文体的五大特征:一曰解释性(归纳于1和5),二曰微观性(归纳于2和6),三曰主观性(归纳于3),四曰作者立场(归纳于4),五曰就事论事(归纳于6)。
  其次,对于语态表达的“游戏化”,罗文观点认为,“侠客岛”的新闻语态表现出异样的面貌,集中表现为游戏化的叙事策略,并同样给予了原因解析:
  “侠客岛”擅长用游戏化言说呈现新闻报道,在报道策略上不同于以往报道的宏大叙事。
  “侠客岛”常常借助虚拟化的表达呈现新闻报道,在报道策略上不同于以往报道的僵硬。
  罗文对“侠客岛”“游戏化”的解析同样勾勒出“侠客岛”文体的另外两大特征:一曰游戏化言说,二曰虚拟化表达。
  (二)“侠客岛”文体特征的建构
  经由解构,罗文勾勒出“侠客岛”文体的七大特征,除却其中两大特征——“微观性”和“就事论事”是针对新闻述评的核心论据容后再议外,其他五个特征可引入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关于文体呈现的划分,将其建构为“体裁、语体、风格”等三个范畴。这其中,除了体裁自身特征外,语体特征和风格特征均是文体的外在形式,不足以影响到文体类型的判断。
  范畴一:体裁特征(解释性、主观性、作者立场)
  体裁是由某种类型作品的基本要素的特殊组合而构成的体式规范,对于新闻述评而言,其基本要素呈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彰显新闻报道功能的记叙性,二是彰显新闻评论功能的议论性,经由组合,二者形成了新闻述评的特殊体式规范。那么,新闻述评是否具备“侠客岛”文体的解释性、主观性与作者立场呢?胡友鹏在《省行通讯》(1947)第一期《介绍时事述评及其作者》一文中提及:
  “时事述评”的稿子,每篇都有他的独持的主见,真实的内容,他与普通报纸的社论显有不同之点。作者对每一问题的发生,不但能就国际形势,历史背景,地理因素加以提纲挈领的叙述,而且能以真知灼见的眼光作精确详明的分析。
  《省行通讯》是1947年创办于江西的金融建设性半月刊,自二卷一号始设“时事述评”专栏,作为该刊编辑,胡友鹏对新闻述评的价值评判道出了新闻述评的体裁特征:一是作精确详明的分析,是为“解释”;二是每篇都有独持的主见,是为“主观性”;三是作者以真知灼见的眼光做分析,是为“作者立场”。
  范畴二:语体特征(游戏化言说)
  语体是语言的体式,有规范语体和自由语体两种,前者大体分抒情语体、叙述语体和对话语体三种,后者则指“采用适当预提后的自由地活用和创造的问题”。此外,语体还受时代因素的制约,不同时代语体也各不相同,如“盛唐之音”的豪迈、飘逸、潇洒,“中晚唐之音”的压抑、悲愤与沉郁。对于新闻述评而言,其擅长于规范语体中的抒情语体和叙述语体,并适当融入了代表作者风格、时代特征的自由语体,正如抗战前后,新闻述评的语体部分呈现出激愤、抨击的鼓动式:
  國人乎!中央政府已经准备断送我们的广阔的领土了,已经决心出卖我们国家的人格了!我们究竟作何感想?请一致起来严防政府对日妥协!
  而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新闻述评的语体又部分呈现出活泼、形象的修辞式:
  希特勒才感到地震的波动,墨索里尼的那间破屋子已经快要倒了;就是在他的破屋子将倒未倒之间,墨索里尼溜走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来了,太平洋上涌起了春潮。
  故而,语体只是文体的体现方式,属新闻文体外在的形式的东西,亦不是判断新闻文体的标准。对于当下而言,正如罗文的一处引用“他在研究人们阅读新闻后发现,人们的阅读心理更接近游戏……报纸的报道成为读者和新闻工作者建构起来的一个游戏”,而游戏化的语态表达,一方面可以消解我国新闻报道的僵硬话语方式,一方面又可以顺应当下的后现代思潮,何乐而不为呢?
  范畴三:风格特征(虚拟化表达)
  风格是文体呈现的最高范畴,是优秀记者的标记,“没有风格的作家,其作品也就谈不到文体,其创作也就没有获得真正的胜利”,新闻文体亦如此,不同的新闻文体有不同之风格,而同一种新闻文体也会因作者的不同呈现出异样的风格,正如中国的述评名家——擅长经济述评写作的许涤新与杨培新风格迥异,而擅长国际述评的乔冠华与陈翰伯同样风格迥异。对于“侠客岛”而言,虚拟化表达只是文体表达的附属品而非决定品,正如罗文列举的“将虚拟化表达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如何愉快地读懂中纪委年终报告?》(2015年1月7日),其虽建构起了一个虚拟的报道空间,但除了拟人化地称自己是“一个职业拳手”,并以拳手自述外,其他构成中纪委年终报告的一众数据均属真实可信,只不过换了一种表达方式,进而成就了其作者东郭栽树的另一种风格。   由此,文章发现除了游戏化言说与虚拟化表达分属语体与风格,不参与“侠客岛”是否是新闻述评的判断外,其他三个特征均与新闻述评实现重合。
  三、观点的商榷:新闻述评可否“就事论事”?
  “就事论事”是罗文勾勒的“侠客岛”七大特征之一,也是论证“侠客岛”不是新闻述评的重要论据之一,那么新闻述评真的不能就事论事吗?
  (一)“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是两个概念
  为求全面与客观,本文特引证《中国文体学辞典》《新闻传播百科全書》《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等三部著述中的新闻述评词条关于“评”的看法:
  新闻述评往往抓住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和转折点,及时分析形势,总结情况,研究动向,揭示趋向,写作上以事实为基础,分析精辟,有说服力,以理服人。
  新闻述评的针对性较集中于直接,有时仍需概要提及或展开该新闻,然后对其进行评点或较深入的分析,其中有判断与推理或质疑等,但仍然以“用事实解释事实”为主要方法,评说要切中要害而富有辩证性。
  新闻述评的“评”着重在分析其性质,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情况,由于其对新闻的评论、分析,使读者深入地了解了该事件产生的背景、后果、影响。
  此三部著述均未提及“新闻述评不能就事论事”,只是论及新闻述评“评”的方式与方法,尤其是李良荣版,不仅没有提出且认为新闻述评“评”的目的和意义是在于让读者了解“该事件”的背景、后果与影响,而“该事件”一词表达的岂不就是“就事论事”吗?
  虽如此,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亦不可就此推翻罗文所采纳之观点,那该如何判断呢?对此,本文认为,“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其中,“是什么”关涉新闻述评的实践,即截至当下的新闻述评文章是什么样的,而“应该是什么”关涉新闻述评的理论,即诸学者对于新闻述评的认知与判断。因此,上述包括罗文引证之观点在内的四种说法,均属由学者总结的“新闻述评应该是什么”,而非“是什么”。那么,新闻述评究竟“是什么”呢?这还需用历史和事实来说话。
  (二)“就事论事”也可以是新闻述评
  述评笔法起于民初《独立周报》的“纪事”栏,而文体成熟于《新青年》的“国内/外大事记”栏,经由“五四”,新闻述评这一体裁“被广泛使用”,直至整个民国时期,以政党报刊为主流,新闻述评以专栏为形式在各大报刊上常驻而在,及至新中国成立,新闻述评虽几经波折,但终以电视新闻述评为形式再次聚焦了民众的关注。及至当下,新闻述评在中国发展已达百年,在此期间,有诸多写手的诸多经典之作,尤其是在新闻述评萌芽与诞生的民国,诸多以“大事述评”“时事述评”“国际述评”“军事述评”等命名的专栏曾经红火,而这些以述评命名的专栏中的文章便是新闻述评的“是什么”。
  这些专栏文章在立意上大致可分为两个视角,一是“就事论事”,二是“全局性”,而尤以“全局性”视角为最多,正如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半月国际述评”专栏,在笔者随机选取的1943年7月6日、1944年1月8日、1945年9月15日和1946年1月16日样本中,清一色均为“全局性”视角,而在国民党的党报《中央日报》新闻述评专栏中,以笔者随机选取的1929年5月13日、1935年7月8日、1942年5月3日和1949年5月2日样本为例,仅有三篇是“就事论事”,即1929年5月13日“时事述评”栏的《山额夫人在纽约被逮》《确定警察经费》和《桂系勾结粤舰谋叛未成》。由此可知,“就事论事”虽然少见,但确实存在。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确定上述文章就是“就事论事”呢?“就事论事”和“全局性”均属新闻学术语,新闻角度中的立意角度,指采写者对一篇新闻报道主题的构思、选择和提炼的思考方向,也称报道角度,可以着眼于新闻事实的动态本身,也可以着眼于更深地揭示 “为什么”和“意味着什么”,对立意角度的把握决定了对一篇文章的事实材料的选择以及文章的质量。因而述评价值高的总是那些具有全局性的事件和问题,故在百余年的新闻述评史上尤以“全局性”视角的新闻述评为最多,而“就事论事”视角的新闻述评也多有如下两个特征:一是标题多以具体事件命名,二是通篇立意仅限于对具体事件的报道、分析与评论。
  以此为判断标准,笔者特对民国时期新闻述评专栏中的“就事论事”型文章加以收集,并选取20篇摘录于下:
  在上述文章中,《万宝山事件真相及意义》讲的是吉林万宝山发生的屠杀惨剧,是“就事论事”,却出自1931年第13期的《红旗周报》的“最近时事述评”专栏;《冯玉祥被焚毙》讲的是“冯玉祥偕其次女理达搭苏轮自美赴苏,至黑海敖德萨港附近,因船上电影片处理不慎而失火,致冯氏父女均遭焚毙”一事,属“就事论事”,却出自1948年第11期《时事评论》的“时事述评”专栏,且被列为专栏头篇,而同期同栏的《张群访日返国》《陶启明徐百齐案》亦是“就事论事”。同时,还出现了同一期述评专栏中清一色全是“就事论事”视角的情况,如1946年第13期《金融周报》的“国内经济述评”一栏,内含述评5篇,分别是《沪市工潮略息》《政府促进茶叶生产》《国际金融会议闭幕》《美国对外贷款近情》和《黄隄工程积极进行》,均是就具体时间的具体报道与评论。
  由此,在诸多事实的列举下,我们便可以对新闻述评“是什么”进行回答,其是以夹叙夹议为表达方式的,立意可以“全局性”亦可“就事论事”的一种融报道与评论为一体的文章体裁,故称“就事论事”也可以是新闻述评。
  四、结论的呈现:“侠客岛”是新闻述评
  “微观性”亦是罗文勾勒的“侠客岛”七大特征之一,也是论证“侠客岛”不是新闻述评的另一个重要论据。那么,除“微观视角”的文章外,“侠客岛”还有“全局视角”的文章吗?此外,新闻述评真的不能用“微观视角”吗?
  (一)“侠客岛”也有“全局性”文章
  罗文观点认为,“侠客岛”文章多就新闻事件中一些具体的微观问题就事论事地展开报道,但仅以其提及的8篇文章看,也只有两篇同时符合“微观问题”和“就事论事”,其余虽谈的是“微观问题”,却因“视野开阔,立足点高,全局在胸”而脱离了“就事论事”,成为一篇篇具有“全局性”眼光的文章。如《别怕,山姆大叔只是傲娇了》(2015年10月27日)的具体事件是“美国拉森号军舰进入南沙群岛渚碧礁12海里航行”,但立意却是“美国的强权政治”;《习近平访美,挑选随访的商界大佬都什么背景?》(2015年9月17日)具体事件是“15家企业领袖随习近平访美”,立意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异军突起”。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微观问题也可以有全局视角”?   将这一问题变为肯定的论据有二,一是理论视角,二是实践视角。
  从理论视角看,“微观问题”指新闻采写者寻找、认识及挖掘新闻事实的方向和着力点,系“选题角度”;“全局性”指采写者对新闻主题的思考方向,系“立意角度”,而“选题角度”与“立意角度”又同属于新闻学术语——新闻角度三个基本方面中的两个,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p则q”或“非p则非q”的关系,而一篇文章是否用微观角度与是否用全局性立意根本就是两个问题,故不排除“微观问题也可以有全局视角”的可能性。
  从实践角度看,全局性把握得好也可使局部事件就此 “有了思想,有了高度,且能拿来说明一些道理,证明一些历史趋势”,正如毛泽东《长春完全解放》《解放北平》等述评文章,单从题目看无非是局部战事的记述,而报道的也似乎只是一些关于撤离、占领、击溃与解放等的战事动态,却因有了作者的从全局着笔,便使全文有了一种横看全局、纵观历史的战略眼光。特别是《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文,虽叙述的是“占领南阳”这一微观问题,却通过对国民党高级将领走马灯似的调换、逃离、被俘等串联性叙述,揭示了一个总的历史趋势:反动派日暮途穷,离衰败不远了。由此可知,微观问题也可有全局视角。
  (二)“侠客岛”文章与新闻述评的吻合之处
  在《“侠客岛”:做让年轻人爱看的时政报道》(《中国记者》,2015年第12期)与《“侠客岛”:中国权威时政新媒体的探索》(《新闻战线》,2016年第9期)中,作者侠客岛提及了“侠客岛”的定位与几个做法,可细析为六,分别是“时政解读、关注热点、解决信息饥渴、说清事件逻辑、活泼语体写作与提出深度观点”。这其中,有五点都与新闻述评相吻合,具体如下:
  一是时政解读,此乃“侠客岛”的主攻方向,包括“大政方针、国内时事热点、一些财经重要议题以及国际关系”,而从新闻述评民国期间流变的专栏名称——“大事述评”“时事述评”“经济述评”“国际述评”即可看出,“侠客岛”与新闻述评选题的主攻方向上是相同的。同时,题材选取上的偏重时政亦是新闻述评的一大特征,正如新闻述评专栏化首次实现便是在一份“重在批评时政”的四开政治报纸《每周评论》上,而这份报纸得以存在的原因则在于“《新青年》刊期长,不能适应读者对时事评述的渴求”。
  二是关注热点,“无论是‘大老虎’落马,还是国内外紧张局势,抑或是国内社会的舆论焦点,‘侠客岛’都坚持在当天发声,不错过热点话题”。新闻述评同样如此,以《每周评论》“国外大事述评”对“和平会议”的关注为例,作为战后世界性会议,和平会议是世界的焦点,也是中国新闻述评关注的焦点,《每周评论》曾就此先后用8期且每期至少一篇的篇幅来述评,而在1919年第7期更是达到3篇之多,对和平会议的每一次风吹草动都不错过。
  三是解决信息饥渴,对于此点,侠客岛称“我们坚持把含有大量信息量的短新闻读长,解决读者的信息饥渴”,而新闻述评何尝不是如此呢?作为一种融报道与评论之长的文章体裁,“新聞述评克服了消息一事一报的零碎缺点,综合各方面的材料,使读者完整地了解事件的原貌,补充了消息的不足,更由于它的评论、分析,使读者深入地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因而获得了越来越多读者的欢迎”,并在20世纪20-30年代迅速在各报推广开来。
  四是说清事件逻辑,对于此点,侠客岛称“我们坚持把很长很难读的新闻读短,用短小的篇章说清楚政治事件的内在逻辑”,新闻述评亦是如此。其既擅于“在评述新闻事件中既分析事件的本质,又带有鲜明的倾向”,又擅于“在综合过程中客观地分析事件的起因,产生的影响,展望未来的趋势,揭示该事件的内在联系”。
  五是提出深度观点,这是“侠客岛”“三大坚持”中的其中之一,也是新闻述评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如国际述评专家乔冠华所说,他写的国际述评“向大后方人民传播了党对国家重大问题的看法”,而对于国际述评如何出观点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判断必须有比较充分的根据;有多少根据说多少话,要避免没有多少根据或根据不足的论断”。
  (三)“侠客岛”文章与以往新闻述评的不同之处
  罗文在述及“侠客岛”语态表达时曾用了“游戏化”一词,并在态度上有所保留,但在“侠客岛”作者看来,这种与传统党报语言相去甚远的互联网话语风格为其带来了一种“红利”,且可称为“侠客岛”最大的优点。
  既然是一种风格,互联网话语自然在“侠客岛”的诸多文章中都有体现,并可总结为三:一是语态的互联网化,如《凭什么一个管水龙头的,就能贪1.2亿?》中的“超群,有你在,‘流水不腐’这个词算是被玩坏了”;《如何愉快地读懂中纪委年终报告?》中的“你们这么向前辈致敬,真是让西门大官人含笑九泉啊”。二是句法的互联网化,如《凭什么一个管水龙头的,就能贪1.2亿?》“所谓的资产‘富可敌国’将不再是一种修辞方式,而是一种叙述方式”;《别怕,山姆大叔只是傲娇了》中的“然后很多年,很多年,美军都闻不得苏联军舰香”。三是词汇的互联网化,如《屠呦呦真的需要这个诺贝尔奖吗?》中的“扫地神僧”“东邪西毒中神通”,《别怕,山姆大叔只是傲娇了》中的“傲娇”“秀老二”,《如何愉快地读懂中纪委年终报告?》中的“KO”“累并快乐着”等。
  但新闻述评并非只强调思想性不强调可读性之文体,故在话语风格上亦有“形象性”一说,而“形象性”亦被誉为新闻述评的“磁石”,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新闻述评作品中,“形象性”手法运用颇多,其不仅运用在“述”的形象性上,也运用在“评”的形象性上。
  新闻述评虽有话语风格“形象化”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之先例,但较之“侠客岛”文章的“互联网话语”风格依旧有所差距与不同,但“变化是语言发展的最根本特征”,随着媒介的更迭,新闻语言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手抄媒介催生的新闻语言的事务体、印刷媒介催生的新闻语言的报章体、电子媒介催生的新闻语言的多元化,在融媒体发展的当下,新闻述评话语风格朝着“互联网话语”方向发展自是一种因时而变的新趋势,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风尚。因此,可以说“侠客岛”文章的“杂糅”是与新闻述评的“杂糅”一样的现象,而“侠客岛”文章应是新闻述评,准确而言,应是经由媒介融合催生的有着“互联网话语”风格的新闻述评新样态。
  综上,民国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新闻述评是一种曲折的状态,电视新闻述评兴起后,新闻述评经历了短暂的回温,但原本在新闻述评家族中占据大半江山的“时事述评”却始终未能回暖,直至标榜为“拆解时政迷局”的“侠客岛”的出现,时政类新闻述评——时事述评方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高潮。当下,“侠客岛”已引起了国外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除了传递中国声音,如何让国外主流媒体关注到这一中国土生土长的文体形式才是关键,而通过中国新闻文体“走出去”来实现中国文化的东风西渐亦是关键。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从媒介间互动角度考察,报刊、广播和图书出版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年有报刊连载小说后集结出版的,而广播方面的先行者当属上世纪三十年代吴光杰的《国民军事常识》,该书系历时三年八十余次广播教育节目讲座的整理出版物。为中国军民抗战做了军事知识上的准备,也开启了广播传播与图书出版互补共进,扩大综合效益的媒介联动新模式。  【关键词】民国广播;讲演节目;图书出版  不同媒体间融合及不同媒体对文本的兼容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被天堂遗忘的孩子》为例,深入剖析非虚构人物故事新闻写作的经典叙事结构,得出了关于非虚构人物故事新闻写作的一些启发,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非虚构;人物故事新闻;叙事结构  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是对过往非虚构文学与“新新闻主义”的发展与借鉴,它不拘泥于体裁形式,借用深度调查与民族志田野调查等多种方式去观察、记录、体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内容创作,题材往往涉及重大历史、现实情
期刊
【内容摘要】国际电影节及其下设的电影市场展是电影行业的盛会,为世界各国的电影作品、从业人员和产业机构提供了参赛、参展、交流、交易的平台与机遇。本文从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切入,提出并回答了中国电影应该如何“走出去”“引进来”等问题。  【关键词】国际电影节;欧洲电影市场;中国电影产业  一、引语  迄今已举办了68届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向来被视作中国电影人的“福地”。自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获
期刊
【内容摘要】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是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本文指出了《社会主义“有点潮”》的三个方面特色,认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有点潮”,主要“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  【关键词】社会主义;“潮”;中国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讲好中国故事,当前最重要的是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而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拓展、深化内容,创新形式、手
期刊
作为“全国首届‘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的欧阳宏生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起便致力于传媒研究,在国内较早使用跨学科方法对广播电视领域进行探索。90年代中期,其担任总撰稿的《中国电视论纲》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视理论巨著”,构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21世纪以来,他出版的系列电视批评著作开拓了电视批评学新的领域,为电视批评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5年来,其开辟的认知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至信而深厚的理论基础、虔诚而执著的思想观念、清新而活泼的表达形式等三方面对6集“三新”进校园电视理论片《社会主义“有点潮”》进行了解析,认为这种大型谈话类真人理论脱口秀节目在国内尚属首创,其收视率和满意度破新高完全可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人理论脱口秀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高校电视台现状、体制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新媒体融合就高校电视台的发展出路作了一些思考和建设性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电视台;新媒体;融合创新;互联网思维  面对新媒体环境的现实,高校电视台应该如何应对,其出路到底在哪里?这是摆在高校电视人面前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它关乎高校电视台的生存和发展。笔者认为高校电视台要更好地生存、发展,必须转型,否则没有出路。要实现成功转型,必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FB表情包大战①、刘国梁在PTT论坛上被称为“不懂球的胖子”作为研究对象,以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学说为研究视角,讨论大众传播媒体在社会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单一性被破坏之后,社会舆论的发生机制、社会舆论与社会关系的关联机制。  【关键词】大众传播;舆论场;社会舆论;社会关系  邵培仁等学者将法兰克福学派所提出的媒介控制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媒介的控制”解释为,媒介作為国家权力的一种
期刊
逆时针回溯22年,在上世纪的1996年,我结束电视新闻专业的学习走上了工作岗位,应聘进入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成了浙江大学广播电视台当时唯一一名专职电视摄像编辑。  此时的浙大电視台刚刚挂牌成立两年多一点的时间,而次年的1997年就是浙江大学建校100周年,这样的节骨眼上,学校宣传部下决心要为校园电视台外招一个专业对口能扛摄像机干活的人。那时候的摄像机还很不寻常,男生扛机是标配。  真正落在身上的不
期刊
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新闻学博士生学术年会日前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以“智能·全景·未来想象”为主题,下设八个分论坛,主要探讨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当下新闻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刘昶教授主持,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传播学院的钟布教授,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方兴东教授受邀于开幕式作主旨演讲。钟布教授聚焦了美国政治选举期间,假新闻的传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