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以及元活苏的脑保护作用

来源 :中国临床康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ming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的特异性分子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正常全血中含量很少,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含量增高,元活苏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是否与此有关?目的:通过测定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及元活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保护作用,并与复方丹参的治疗效果比较.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内科和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01/2003-10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内科住院的高血压合并急性脑卒中患者144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72例,男47例,女25例;年龄90~42岁,平均(69±11)岁.对照组72例,男49例,女23例;年龄85~37岁,平均(68±10)岁.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吸氧、降压、脱水、抗凝等方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500 mL,1次/d,用药14 d.治疗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500 mL,1次/d,共14 d和元活苏20mL+生理盐水250 mL,1次/d,共14 d.①入院时和治疗3周后采用欧洲卒中量表(总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100分,分值越高,说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越好)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②入院时(时间窗24~72 h)以及治疗后3周分别抽肘静脉血5mL,采用放免法分析血浆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分析两者水平及元活苏干预后神经功能变化.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①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②两组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结果:144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欧洲卒中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79.95±18.64)分,(59.65±19.87)分;对照组:(74.66±15.88)分,(61.25±18.68)分,(t=2.678~4.351,P<0.01)];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016~2.158,P<0.05).②血浆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两组患者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22.12±9.52)μg/L,(50.41±22.35)μg/L;(1.05±0.24)μg/L,(1.62±0.50)μg/L;对照组:(26.66±8.22)μg/L,(48.63±21.54)μg/L;(1.35±0.44)μg/L,(1.66±0.48)μg/L,(t=2.678~4.351,P<0.001)],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2.016~2.158,P<0.05).结论:元活苏能显著能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提高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其他文献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孕育并促进了崭新的网络教育模式的诞生.构建专业网站是实现网络教学的基础,目前,国内还没有医学寄生虫学专业网站,为此,我们设计和构建了一个主要用于医科大学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的网站--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网.
为扭转实验教学低水平徘徊的局面,培养适应现代医学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我院针对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实验教学管理体系、技术队伍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不但促进了实验室规范化建设,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使实验教学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针对目前高校师资十分紧缺的问题,我院把加速培养青年教员的问题摆上了突出的位置.为了加快青年教员的成长,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培养青年教员的有效制度,走出了一条利用内外合力培养青年教员的路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rn患儿女性,6个月.出生后1个月发现左眼颞侧球结膜近角膜缘部位一约1/4cm大小淡黄色肿物,随着患儿生长而增大,并向角膜方向生长,伴有左耳前赘生物、左耳前裂隙及左
目的:观察逆灸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和继发期下丘脑中枢核转录因子P65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9/11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进行.将36只Wistar大鼠分
光密度测量是一种通过结合计算机技术,将待测组织的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化格式,分析图像像素及计算后获得待测组织透射/反射光强度,从而达到客观分析组织特性的一种分析技术.光密度可根据测量仪器产生图像的维度而提供二维或三维的信息,立体、全面地体现组织内部微结构的变化,近年来在眼科影像中逐渐引起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其在眼科疾病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现结合国内外研究从光密度的定义、光密度在各领域的应用、光密度
棘阿米巴角膜炎系棘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顽固性、进行性角膜炎,为严重的眼部感染性疾病.棘阿米巴原虫大量存在于自来水、角膜接触镜护理液等中,随着角膜接触镜佩戴人数的增多,该病的发生有迅速增加的趋势.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诊断,尤其是后者在近年来的研究中进展较快.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已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就棘阿米巴角膜炎
眼部新生血管是眼部疾病中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致盲眼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感染性角膜炎等均与新生血管存在一定的关系.骨桥蛋白(OPN)是一种能够促进血管再生与组织修复的糖蛋白,在角膜、脉络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中表达增多,能够促进新生血管的发生.OPN与新生血管的关系为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从OPN促进角膜新生血管、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3个方
玻璃体黄斑界面异常与多种黄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玻璃体切割术解除异常的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尤其是对黄斑的牵拉.由于玻璃体切割术的并发症及自身限制,人们一直致力于药物性玻璃体后脱离(PVD)的研究,其中以基因重组纤溶酶ocriplasmin最受关注.大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试验表明,玻璃体腔内注射ocriplasmin能形成完整的PVD,解除玻璃体黄斑粘连,在相关疾病的治疗上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是酪氨酸蛋白激酶家族的成员,通过介导IGF-1的活性促进细胞增生、转移并抑制细胞凋亡,与眼科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IGF-1R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多种生物学特性,如侵袭和转移等密切相关,同时IGF-1R可能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共同作用并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参与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发生和发展,通过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作用于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