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秉枢的书法创作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std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书坛,尚碑之风盛行,初学者往往由唐楷启蒙,进而踏着汉魏碑版,一步步迈入书法艺术殿堂,马秉枢自不例外。他倾力于北魏墓志、造像,醉心于《中岳嵩高灵庙碑》的高古和《爨龙颜碑》的开张,对汉隶刻石也下过功夫。
  碑版的浸淫不仅陶冶了马秉枢的性情,而且对他的书法筑基起到了阔体强骨的作用。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方面魏碑固然有结体妙变,气势开张、书风雄强、格调高古等优长,但囿于识见、难辨是非、不善取舍者往往容易陷入空洞、摆布、造作的误区。而要在用笔用墨上提高技巧,克服“空”、“摆”、“做”的弊病,在当时的情境下,与其“透过刀锋看笔锋”,不如径从历代名家墨迹中探求笔法的“庐山真面”。因此,马秉枢由狂热的尚碑转而用心地临帖,便是情理中的事了。
  他临帖从“二王”入手,继而钟情于颜真卿《祭侄文稿》、《争座位帖》,并顺流而下,对宋之苏、黄、米,明清之祝允明、王铎等大家广泛临习研究。在转益多师中随着功力的厚积,马秉枢的书法在宽博的体势和强健的骨骼上生出了筋肉,充注了气血,越来越凸现出结体宽博、姿态环抱、笔法外拓、笔致流走的鲜明特征,而碑的底蕴沉潜于上述特征中,使得他的书法沉厚而不失润朗之美,稳重而不乏跌宕之姿。
  经过了碑与帖的交融互补,拨开了障人眼目的层层迷雾,马秉枢真切地体会到,只有不断地深入传统,才能使笔下溢出更为淳朴古厚的韵味,而作者的性情也就由微至著地融入其中并流露于笔端了。观其近作,在古朴自然中更多了些淡中滋味、烂漫情调和率真情怀。这该是他深省之后的自我本真的回归吧。正如他在《谈谈我的书法学习与创作》一文中所阐明的:“学书‘用古人之法而避其貌’(清蒋和语)。即在笔法、字法、墨法、章法诸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之后,应透过表面的‘貌似’,深入到书法的内涵—精神与性情的表现上,在他人与自我、功力与性情如何相融相协上下功夫,在如何取舍上下功夫,在如何找到最佳契合点上下功夫,最终走出自己的路子来。总的来说,我对古朴自然、平和恬淡的境界心驰神往。”
  马秉枢的书法不是小巧的,而是大度的;他不是一个耍小聪明的“玩家”,而是一步一个脚印,通过扎扎实实的基本功锤炼和诗文书画的综合修养,铸就日渐鲜明的积健为雄、敦厚大气、古朴自然书法风貌的书法家。■
  责任编辑:韩少玄
其他文献
关于王原祁生平事迹,最早可信的传记资料,是曾任礼部主事的太仓人唐孙华(1632~1723年)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月写成的《王原祁墓志》。这篇墓志是他根据王原祁长子王謩(1670~1756
腕舟骨骨折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是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学结构、稀疏且不均匀的血液分布,目前仍尚无明确治疗腕舟骨骨折方法的选择标准。失治误治会导致患者出现骨折移位、畸形愈
<正>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班本课程班本课程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不仅能丰富教育教学的方法、形式和手段,而且能拓宽教育的空间,对促进幼
“最早的时候电视挂在高处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后来电视走进了家庭,显示器与我们眼睛的距离有几步远,之后有了电脑,这个距离缩短到了一臂,智能手机的出现又让这个距离缩短了,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深入分析各类分布式能源的发电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以柴油发电机为主电源的微电网中各机组间负荷分配的最优化解决方案,并对以柴油发电机组为主电源的独立微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PEG)沉淀预处理的实验影响因素,建立一种高效的PEG沉淀体系用于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前处理。方法 对PEG沉淀预处理的实验条件(溶液基质、离子强度、pH值和
本文立足于中学化学课堂,针对目前中学课堂中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问题情境研究体系不够完善,相关理论匮乏的现状,采用非对等控制组后测方式采集调查问卷和学生成绩的相关数据,探究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试卷和问卷结果,评价其有效性:一方面,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测与后测考试成绩进行对比,探究在教学中创设联系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问题情境进行教
<正> 一、引言一个人一天的正常生活,大约需要一斤粮食,一斤蔬菜,二者皆不可少。新鲜的蔬菜含有足够的无机盐类和维生素,是人类营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蔬菜还具有抗癌作用,
前言是学术著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篇前言的好坏往往可能影响读者对作者及整个作品的印象,它是作者与读者进行交流互动的开始。本文拟选取英汉学术著作前言各10篇作为语料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