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数学课堂怎样艺术地实施“问题教学”?本文从营造和谐氛围、创设问题情境、保护质疑精神、引导自主探索等方面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形成,拓展问题思维空间,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问题教学;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还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目前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本人也在这种新课程理念下进行了探索尝试。现就怎样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发表本人的一些实践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数学情境设计的必要性
(一)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观的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活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相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然是一种活动,那么就需要一定的情境。
(二)从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认识。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够顺利开展,作为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就应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数学经验有联系的数学情境。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
那么,怎样的问题情境才是有效的呢?根据前面所论,要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发挥较好的作用,教师所设的问题至少要满足几个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有趣的东西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让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直观性原则——教学的基本原则,依据数学特点,构造符合问题的直观性模型、图表、图形等,帮助学生领悟数学实质,记忆更加深刻,对于抽象的问题容易接受。
(三)启发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类比、推理、归纳等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
(四)可及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度”,要创设合理的条件,使学生容易接受。
(五)挑战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对学生而言具有挑战性,能使其积极思考问题,接受问题的挑战。
(六)互动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要能让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提出带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让学生不断建构新知识,保持思维的持续性。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途径
(一)从课本出发去创设问题情景。
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创设各种问题情景,降低教学的难度,使数学问题与现实紧密联系。数学教材各个章节,每介绍一个知识点,都要先設置一个情境问题,然后引入新知识。在这些情境问题中有的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展示,有的用漂亮的图案展示,有的用生动的故事展示,有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有的通过学生游戏展示。对各知识点虽然展示的方式不同,但编者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而设置的。所给的问题情景都是经过专家推理和验证的,一般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除用高斯的故事(求“1+2+3+…+100=?”)作为一个好的问题情景外,教材中的问题情景也是非常好的:一堆钢管,最上层4根,最下层9根,从第二层起每一层比上一层多一根,求这堆钢管只数?(除了直接进行加法运算外,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求得总数?)
(二)从生产生活实际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提炼生活素材,利用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先观察米尺上1米的长度,剪下1米长的纸条,接着去比较观察寻找生活中1米长的物体,再闭上眼睛想象1米有多长,并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学生对1米的长度体验活动来源于生活,又在体验中抽象概括出1米有多长,帮助学生提升了知识水平,建立了清晰的空间长度。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每时每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通过古典论断、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有很多古人的经典论断、古典故事至今还影响着一代代人,教师通过介绍这些论断、故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喜爱数学、钻研数学。
例如在“等比数列求和”一节中,可引用《庄子》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事不竭”的论述,〖TP05.TIF;%50%50,Y#〗或引用国际象棋的典故引入课题;在“基本不等式〖KF(〗ab〖KF)〗≤〖SX(〗ab〖〗2〖SX)〗(a≥0,b≥0)的证明”一节中,可以引用如下的几何背景:右图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它是取材于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大正方形,形如一只旋转的桔黄色纸风车,象征着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此图是目前所知道的对勾股定理最早、最简洁的证明。根据图中所标的数据,你能从中找出一些不等关系式吗?
(四)从相关学科中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它的许多知识都与这些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概率原理在生物遗传学中的应用,三角函数与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等。因此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可适当地创设与相关学科联系的情境,强化数学的工具性、基础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从将要学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中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对某些内容故意制造疑团,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可以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解“余弦定理”时可作如下设置:我们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c2=a2+b2,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呢?锐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有c2=a2+b2-x?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对边是否满足关系c2=a2+b2+x?假若有以上关系,那么x=?教师可以从这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设疑”引入对余弦定理的推证。学生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新课,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对所学的新知识也会经久不忘。
数学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让问题情境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沉下心思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其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
[2] 《走进高中新课改——数学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关键词:问题教学;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还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目前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本人也在这种新课程理念下进行了探索尝试。现就怎样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发表本人的一些实践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数学情境设计的必要性
(一)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观的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活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相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然是一种活动,那么就需要一定的情境。
(二)从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认识。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够顺利开展,作为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就应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数学经验有联系的数学情境。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
那么,怎样的问题情境才是有效的呢?根据前面所论,要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发挥较好的作用,教师所设的问题至少要满足几个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有趣的东西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让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直观性原则——教学的基本原则,依据数学特点,构造符合问题的直观性模型、图表、图形等,帮助学生领悟数学实质,记忆更加深刻,对于抽象的问题容易接受。
(三)启发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类比、推理、归纳等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
(四)可及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度”,要创设合理的条件,使学生容易接受。
(五)挑战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对学生而言具有挑战性,能使其积极思考问题,接受问题的挑战。
(六)互动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要能让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提出带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让学生不断建构新知识,保持思维的持续性。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途径
(一)从课本出发去创设问题情景。
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创设各种问题情景,降低教学的难度,使数学问题与现实紧密联系。数学教材各个章节,每介绍一个知识点,都要先設置一个情境问题,然后引入新知识。在这些情境问题中有的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展示,有的用漂亮的图案展示,有的用生动的故事展示,有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有的通过学生游戏展示。对各知识点虽然展示的方式不同,但编者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而设置的。所给的问题情景都是经过专家推理和验证的,一般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除用高斯的故事(求“1+2+3+…+100=?”)作为一个好的问题情景外,教材中的问题情景也是非常好的:一堆钢管,最上层4根,最下层9根,从第二层起每一层比上一层多一根,求这堆钢管只数?(除了直接进行加法运算外,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求得总数?)
(二)从生产生活实际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提炼生活素材,利用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先观察米尺上1米的长度,剪下1米长的纸条,接着去比较观察寻找生活中1米长的物体,再闭上眼睛想象1米有多长,并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学生对1米的长度体验活动来源于生活,又在体验中抽象概括出1米有多长,帮助学生提升了知识水平,建立了清晰的空间长度。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每时每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通过古典论断、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有很多古人的经典论断、古典故事至今还影响着一代代人,教师通过介绍这些论断、故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喜爱数学、钻研数学。
例如在“等比数列求和”一节中,可引用《庄子》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事不竭”的论述,〖TP05.TIF;%50%50,Y#〗或引用国际象棋的典故引入课题;在“基本不等式〖KF(〗ab〖KF)〗≤〖SX(〗ab〖〗2〖SX)〗(a≥0,b≥0)的证明”一节中,可以引用如下的几何背景:右图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它是取材于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大正方形,形如一只旋转的桔黄色纸风车,象征着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此图是目前所知道的对勾股定理最早、最简洁的证明。根据图中所标的数据,你能从中找出一些不等关系式吗?
(四)从相关学科中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它的许多知识都与这些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概率原理在生物遗传学中的应用,三角函数与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等。因此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可适当地创设与相关学科联系的情境,强化数学的工具性、基础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从将要学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中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对某些内容故意制造疑团,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可以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解“余弦定理”时可作如下设置:我们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c2=a2+b2,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呢?锐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有c2=a2+b2-x?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对边是否满足关系c2=a2+b2+x?假若有以上关系,那么x=?教师可以从这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设疑”引入对余弦定理的推证。学生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新课,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对所学的新知识也会经久不忘。
数学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让问题情境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沉下心思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其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
[2] 《走进高中新课改——数学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