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一定要切除胆囊吗\”一稿的意见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rdy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有几点浅见与作者商榷、供参考.   (1)文题似乎不很确切:不知以往(至少近年)的教科书、专著或权威专家是否强调"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一定要切除胆囊".只是认为行胆肠吻合时主张切除胆囊.如果有作者强调"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一定要切除胆囊"的观点,应注明出处.   

其他文献
自1987年世界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来,以其损伤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而得到迅速发展,但腹腔镜基础方面的研究尚少.我们检测腹腔镜手术前后机体的红细胞Ⅰ型补体受体(CR1)免疫黏附活性,并比较术中腹腔内血性渗液与血液红细胞免疫黏附活性的改变,探讨腹腔镜手术对红细胞CR1免疫黏附活性的影响。
期刊
LC是一种较开腹胆囊切除术(OC)更富于潜在危险的手术,其中胆道损伤尤为严重,国内发生率为0.32%[1~3],国外报道为2.8%~0.36%[4].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损伤会给病人带来远期生活质量的明显下降[5],在推广运用过程中,应避免发生.总结我院施行LC过程中发生胆道损伤的教训,现报告如下.
期刊
香港首例肝移植于1991年在玛丽医院成功开展.病人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移植后存活5年,死于心肌梗死.到目前为止,玛丽医院已完成肝移植术279例,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87%和83%。
期刊
自1991年Delaitre首先报道腹腔镜脾切除术(LS)以来,该手术已在很多医院的内镜中心得以开展,较多地应用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C)等血液病,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病人施行LS的报道相对较少.
期刊
肝细胞性结节性良性占位病变是肝细胞源性良性病变,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在肝脏结节性占位病变定位诊断是很容易的,但定性诊断则成为影像和临床上主要难题,尤其是常与肝脏恶性肿瘤混淆.所以近年来受到了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总结了我科肝细胞性结节性良性占位病变14例病人,报告如下。
期刊
病人,男,36岁.因被人拳击腹部受伤伴上腹部疼痛半月余入院.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隐痛,无规律,不能自行缓解.无发热及黄疸.10年前因胆结石在当地医院行胆囊切除、胆总管空肠吻合手术。
期刊
为了使广大医务工作者掌握我国肝胆外科学方面的信息并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范围内迅速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掌握其学科发展动向;同时使图书信息部门在选购这方面的文献时既不减少有效信息,又能尽量节约有限的经费,我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肝胆外科学主要期刊文献作了初步调查,从中找出该学科的核心期刊,供广大读者和图书信息部门参阅。
期刊
病人,男,44岁,蒙古族,1985~2000年大量饮酒,每周3~4次,每次300~500 ml,酒精度60%~62%(v/v),2000年7月后反复出现腹胀、乏力、呕血、便血、黄疸;2001年10月消化道大出血(约3000 ml)后6 d出现肝昏迷,经治疗24 h后苏醒,该病人近2年出现6次言语失常、精神失常表现,有时达24 h后缓解,有时5~8 min后缓解,多次住院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
期刊
目的 探讨碘仿混合物绷带在肝脏外伤中对创面的止血作用.方法对比碘仿混合物和普通纱布在体外对全血凝固时间和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建立实验性肝脏创伤的方法,应用自制碘仿混合物绷带进行填塞止血,观察其对创面的止血效果.结果碘仿混合物组较对照全血凝时间明显缩短、血小板聚集率增大(P<0.05);肝脏创面出血量比普通纱布明显减少(P<0.05)、出血时间缩短(P<0.05)、血红蛋白丢失减少(P<0.05).
根治性切除是肝泡状棘球蚴病(肝泡球蚴病)的有效方法,而早期诊断和彻底切除是取得根治的最好方法.但由于症状轻微,多数病人就诊时间偏晚,已发生广泛肝浸润及转移,大多只能行姑息性切除.加之肝泡球蚴术后复发,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我科采取手术后综合性治疗,可改善全身状况,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提高了治疗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