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空间“Re-Design”设计思维构建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bme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展示空间设计是当下一个重要的课题。对“Re-Design”概念进行构建研究,其内涵并非指将设计对象进行改建或重建,也不是推倒后原地重构,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来进行再创造设计才是其研究重点。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在展示空间设计的实践过程中满足时代要求,还要考虑融入现代社会多元素的特征,以人为本,持续关注消费者诉求变迁,提升自身对捕捉事物本质的感知能力和洞察能力。
  关键词:展示空间设计;设计思维;消费;“Re-Design”;情境
  世界著名作家罗恩·哈伯德说:“思想家探索和定义思维方式,并帮助他人进行科学思考。”思维是无形的,但是要创作出有形的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就有必要将思想表达出来。时代变迁伴随经济发展,物质欲望不仅是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是人们向精神层面追求的必经过程。空间设计在满足最初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依据文化的方式方法开展创意性、意境化的设计实践。被誉为“朝阳产业”的展示空间设计在当下社会、文化、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融合了多门学科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时尚的媒介形式在各式展览、商贸交流、世界博览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交流作用,对促进科技进步、世界合作交流、国际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也标志了我国的展示设计达到了新的高度。展示空间中物品是主体,人是主要参与者。据笔者调查研究,70.3%的消费者会关注展示空间的“印象”——这种印象是一种感觉和形象的组合,是设计师在受众者内心构筑的信息活动。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情形中,以完全不一样的思维形式构建出来,对这一组合过程进行有目的的诱导,然后还在感官上给大家以刺激。设计的本质是创造性的活动,往往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会以个人惯性的思考方式进行独立创作,忽视了新的信念体系的产生,这就要求善于思维,驰骋思维空间,糅理性与感性为一体,发现创意亮点,如此才能创建物品与人之间的最佳交流媒介。
  一、设计思维与展示空间
  思维是人类的重要特征之一,简单来说,人类的一切的创造都是从创造性思维开始。设计思维是设计过程中的关键和前提。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 A. Simon)在1969年出版的《人工制造的科学》中提出“思维的人就是一个适应系统”。他认为人的内部思维有极小部分是限制对问题的适应,其余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通过手工学习的,并通过发明更好的设计和将好的设计存储在内存中而得到改进。这就指出,思维可以在以后进行训练和培养。
  设计的本质即是创造性的活动,设计思维可以说是最为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展示空间是介于人与商品之间的一种媒介,在展示设计过程中通过对人的消费行为进行反思,催生问题并激发设计师去探索问题表征,找到解决方法,进而通过内部的信息处理,获取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这里问题的产生源于消费者的需求。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最早提出了“消费”一词,亚里士多德则提出“欲望是心理运动的源泉,一切需求、感知与意志均为欲望所衍生”,我们进行创造、制造的目的则是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1]。基于创造性思维的需求设计,设计师将这种感知转化到展示设计中,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切入点。社会心理学家利文斯通和伦特把商场中的消费群体区分为五大类:12%的人为选择型购物者;31%的人为例行公务型购物者;24%的人为休闲型购物者;15%的人为谨慎型购物者;18%的人为节俭型购物者。心理学家的研究可以表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关心购物,在顾客为尊的时代,面对顾客消费行为的转变,要将创造性设计思维方法应用在展示设计中,以满足消费者心灵感动,诱发其潜在消费。其研究要点是:怎样建立一种触发人内心共鸣的展示空间;如何依据欲望开展创意性思维设计;如何依据消费文化的变迁建立一种设计思维规律和设计推理规则;如何从消费需求引导设计思维转变为创新思维模式导引消费。
  二、展示设计思维空间取向
  依据现代量子宇宙论,空间和时间起始于大爆炸的奇点。随着思维宇宙的诞生——人的大脑,地球已由客观物质向思维精神的二元转化[2]。我们的思维空间到底有多大?从设计的思维空间分析,似乎无限大,具象上有“宇宙探索、深海发掘、克隆技术、网络、商品经济”等,抽象上有“联想空间、想象空间、情感空间、交流空间”等。总之,只要是我们所看到所想到的都存在可能性。但是,回到我们设计实践中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条件,研究对象的属性前提是对思维空间的一种发展导向,制约和影响着设计价值的表象,反之,设计思维就需要适应预设的空间层次。
  展示空间是商业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市场,市场空间是消费者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内在体现。当设计实践遇到限制条件时(品牌、风格、造价),便會进入一个可操作空间,根据既定条件进行合理布置。在可操作空间中,我们才能制定好计划,安排可行性进程,方能实现目标。空间是无限的,思维是广义的,我们要基于限定的条件创造事物,建立个性,也就是说设计可以营造空间。那么我们在展示设计中,应关注哪种思维空间层次?这里我们筛选了三种形式。
  (一)创造空间思维
  人们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探索劳动,探索两个及以上的事物关联和共生性,有目的地构建合理的新事物。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3]发现问题是思维过程的开始,有意识地去解决问题从而引发对事物联系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的关注。空间是无限的,展示空间即为无限中的有限,想象力是无限的,将既定的创造空间与多样的联想空间融合,使空间更加具有活力、开拓性,让设计充满新鲜感,引人入胜。
  (二)感性空间思维
  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通过思想、情感信息交换的过程,达到某种程度的共识;而这里的感性,是衍生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也存在的一种隐性的信息构筑层次。因而这种沟通不仅是肢体动作和语言交流的沟通,而是探索一种共鸣。
  (三)意境空间思维   以一种空间形象为载体,人的思想和感情往往直接表现在事物的外表上,形象化传达。同时也存在内向化属性,人的视觉感受、内心情感方面的感知。这种内在和外在形象是意境表达主要媒介。意境与设计对象的价值导向是一致的,意义就在于使其作品价值超越其本身价值,上升到另一个高度,意境即是空间内涵的一种升华。
  三、“Re-Design”设计思维方法定义构建
  就一般设计而言,在不同领域、不同社会层次同样呈现出多样性、不一致性以及复杂性。怎样使设计案例满足人的内心需求,符合时代消费习惯,这需要从更深层次去探索。英国艺术家约翰·罗斯金曾说过:“工业化过程带来了时代的进步,同时也践踏了传统的美感。”[4]由此可见,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对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也侧面反映了现代设计的发展要求。我们如何去平衡生活和创造之间的关系?日本著名的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提出“Re-Design”概念,其简单解读就是再设计,重新关注身边的日常生活事物,探索回到事物的原本,关注陌生性、交流性、情怀性,并以一种最自然、最真实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表达,而不是对原有设计进行二次改良设计[5]。
  (一)陌生性
  此处的陌生指的是回归生活原点,将已知事物陌生化,并关注事物的本质。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对设计对象进行深度解读,对素材进行组合设计,关注再生和再创造,营造出最能满足市场要求、消费导向的一种媒介空间,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这种设计思维,即创造空间思维。
  (二)交流性
  展示空间作为一种媒介空间,主体是商品,受众体是人,我们除了关注设计材料运用,还要关注如何更好地将商品传达给社会大众。建立一种有效且富有吸引的沟通渠道来达到人与商品的完美交流,即沟通空间思维。
  (三)情境性
  马斯洛需求层次最高需求为精神需求,社会大众的消费水平进步,消费理念随之发生改变,人的注意力被展示空间的故事性、文化内核而影响,不再简单地追求物欲需要。这就要求设计者通过挖掘空间的隐含属性,产生使人追忆过去、展望未来并引发联想和思考的美好氛围,从而刺激消费,同时追求从“情”到“意”的升华,即意境空间思维。
  原研哉先生为无印良品设计的平面作品,最大特点就是极简。“MUJI”表达另一层含义“No Brand”,展示出独特的设计美学。通过卸下品牌的包袱来实现商品本身与顾客之间的沟通。无印良品省去了多余的设计和加工,除去卖场中能看到红色的鲜艳商标,其余的商品上几乎看不到过多的标记,例如省去纸张的漂白,保留生态的棕褐色,通过这些设计手法来表现其设计理念。从原研哉的设计作品中解读出“从无到有是创作,而将已知事物陌生化则是创新”这种最自然、最贴切的方法,也是将人类共有的设计概念问题进行重新验证的一种方式。由顾客的消费习惯、思维空间导向出发,从简单到复杂构建“Re-Design”展示空间设计方法,通过对思维空间取向的深度解读,结合展示设计案例进行探讨,汇总出一套包含设计对象、设计进程、现代设计理念、设计评价、设计工具的设计方法。
  四、结语
  “Re-Design”这一概念是由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展示设计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在当下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消费者角度,发散设计思维,结合“Re-Design”设计理论,探寻构筑了展示空間“Re-Design”设计思维方法,对展示空间的设计实践具有启示和引导作用。消费者的需求会随时空变迁而改变,此方法的研究是对设计本身的一种内在关怀,以人为本、关注当下,将消费者诉求、社会环境发展要求深度融入展示设计中。通过持续的实践与研究,在新旧、文化、功能之间取得一种内在的协调和平衡,从而逐步完善“Re-Design”这一设计理论,为将来相关的探索与实践提供有力支撑。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延续,还是人情感、记忆的再生和对于城市文脉的连续性的体现,对弘扬本土文化,树立本土品牌起到重要作用,对此“Re-Design”设计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卢瑞.消费文化[M].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边馥苓,王金鑫.现实空间、思维空间、虚拟空间: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哲学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1):75-78.
  [3]赵世渭.探究性教学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施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4]樊燕.视觉传达语言中的符号元素[J].科技信息,2012(5):209-210.
  [5]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浙江嘉兴南湖作为较为成熟的红色旅游景点,分析其开发现状、探索其发展路径可以为城市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当前,发展红色旅游业需要重视旅游产品的组合开发,以科技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打造稳固的人才队伍,实现区域性合作.
摘 要:通过对技术美学概念及特征的阐述,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设备在现代园林与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从艺术性、时代性、空间性、科技性的角度,指出技术美学在现代园林与景观设计中的渗透与体现,旨在为未来园林与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现代园林设计;现代景观设计;技术美学  一、技术美学的概念及特征  (一)技术美学的概念  技术美学作为应用美学的分支,是技术科学与美学的结合,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在景观设计中被不断地继承,同时,也进行了相应的创新.促进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是我们现在不断思考的问题.通过分析相应的造园手法,并结合相应案例,探索传统园林造园手法传承与创新的方法,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并试图通过多种途径在尊重文化和保持遗址真实性的基础上,对文化遗产实行可逆性的干预措施,确保这些文化瑰宝能够将本身的自然性与其文化背景进行较好的融合,以一种更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式延续下来。而博物馆凭借其多样性的形态与内涵、丰富的文化背景与强大的社会职能被大众所关注,自20世纪中期以来,将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建筑物纳入博物馆的范畴成为大势所趋。基于此,分析了博物馆化的定义,阐述了宗祠建筑博物馆化的解构过程,从建筑空间、展示内容、观众角色方面对岭南传
期刊
摘 要:在全国各地特色小镇兴盛之际,思考如何以文化特色引导小镇差异化的发展是避免“千镇一面”的关键所在。从文化要素切入,提出在特色小镇空间中构建文化场所的具体方式。能适应时代发展、满足产业需求的文化,才能构建有持续生命力的特色小镇。  关键词:特色小镇;文化要素;生命力  一、特色小镇的文化要素  (一)文化  文化,是不同阶段人类劳动成果的沉淀,具有动态性和历史继承性,我们能通过对过去文化的研究
摘 要:城市旅游公共艺术是围绕城市旅游发展建设所形成的公共艺术品、景观绿植、雕塑小品、街灯路灯、装置设计等。基于全息城市概念的提出,对城市公共艺术的表现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立体展现,这样就可以将互联网旅游做到极致。这样的结合,既可以丰满城市建设的表现手法,还可以丰富信息化时代公共艺术的现代化表现形式。打造全息城市可以通过互联网将城市全景展现出来,促进城市旅游发展。  关键词:全息城市;数字技术;城市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兴旺发达,我国城市品牌建设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壮乡不仅具有民族文化特色,能让人体验到壮族的风土人情,而且更能起到生态文明和人居环境建设的示范作用。根据实质性的城市亮点,通过技术手段宣传和展示城市文化品牌,能促进当地旅游业和消费的发展。具有壮族元素文化品牌的传播,主要通过城市道路导视系统、街道灯牌设计、地标性建筑、数字展览馆和艺术馆等实现,并用抖音、今日头条、电子书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