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共融互生的意义空间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niao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主题性美术创作渐入高潮,融汇了不同观念和表现形式。其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倾向,即创作中主体意识与观看策略发生了变化,不再过于强调典型化的创作手法,也不再过于追求形式的独立审美意义,而是以更加“平易近人”的姿态,构建双重视野下艺术对话现场。这直接反映了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在创作观念以及创作方法上展现出的新思考以及呈现出的新价值。


  典型论是中国现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具有主导倾向的理论,在改革开放之前对美术家产生较大影响。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对艺术本体问题的讨论,艺术家们开始关注形式美与抽象表现的意义,而在对“主题先行”等问题的讨论中,强调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对典型论进行再思考。上世纪90年代,一些从事现代艺术实践的画家,也开始对形式论有了进一步的反思。这两者都影响了21世纪主题性美术创作,表现在创作主体上出现“亲近”意识,并在构思时就考虑到作品形象与观众的亲和力,考虑到作品如何被观看以及作品自身的叙事逻辑关系,呈现一种多元化的结构。
  讨论上世纪80年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有关典型论的转向问题,可比较两件作品中的主体形象塑造——一是罗中立的油画《父亲》(1980年),二是何多苓的油画《春风已经苏醒》(1981年)。关于《父亲》,1980年《美术》杂志有相关讨论,曾景初认为:“他不是某一个农民的父亲,是我国经过十年浩劫的八亿农民的父亲,也是当代中国农民的形象。”李伟铭认为:“罗中立把对农民的同情、怜悯感慨,变成了对‘父亲’勤苦、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生涯的肯定和赞扬,执著地表现了他对养育我们的中华土地的深沉的爱,执著地表现了他强烈要求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迅速地改变‘父亲’不应有的相对贫穷、落后的生活状态的喊叫!”这两段评述确切表达了作为“父亲”形象所具有的典型性意义。何多苓《春风已经苏醒》中的女娃形象,则更亲切,更让人产生悲悯之心,不再做纪念碑式的表达。而关于上世纪90年代美术创作有关形式论的转向问题,在于一些美术家放弃了绘画及相关的表现性问题,热衷于制作图像及生产一些观念性的符號。


  21世纪初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大的不同,是美术家们摆脱了单一化的观察与表现方式,在不同的主体间建立对话关系,互视互动,激发各种潜在的意义,丰富作品的内涵。这是“辩证生成”的艺术观,强调主动性,强调创作与接受过程中各种心理因素的作用,从而形成独到的视觉景观,使艺术形象不再是生活简单反映,也不是反映一种简单生活。古代题材,可以有现代人的感受与精神投射;现代题材,也不局限于表现对象自身的精神世界,可以有“我”,不仅是创作者的“我”,也可以是接受者的“我”。这里,要注意到的是不同主体的“介入”问题。主题性美术创作与一般美术创作的不同,就在于其主体形象应该是“他”而不是“我”,其内涵不论是观念还是精神,也应该是“他”而不是“我”,不强调创作主体的随意介入。什么才是那个“他”?是经常困扰创作者的一个问题。所以创作者要收集素材,尊重事实,阅读各种历史文本,但回到艺术表现的立场上,“我”的问题就出现了。“我”如何处理那些素材,“我”如何讲述这一故事,让作品能围绕特定主题,让人信服,更让人感动并接受。作品要有独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而形式又必须恰如其分地表达主题,无论是借助图像还是应用符号,都不能离开作品的主题。但艺术真正精彩之处,常常并不在主题,因为那是确定的,而不确定的恰恰是显示创作者个人独特智慧的表达形式。


  伴随着创作者自我意识的觉醒,艺术创作也在不断寻求自我观看的视角。比如某一题材或主体如何进入创作者的视野,便涉及创作主体的自觉性观看。观看,是视觉艺术研究中的概念,强调的是与视觉密切相关的思维逻辑。随着人们对图像的关注度大幅提升,现实生活中的图像借助各种媒介大肆流行,在艺术创作领域,视觉观看与图像发生密切联系,由此讨论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主体观看,其与图像生成的关系更为凸显。如林蓝的中国画《诗经——长歌清唱》,作者将《诗经》“风”“雅”“颂”三部共311篇诗歌化为“清唱”主题,最后以广为流传的14篇诗歌所构成的意象整合成画面,构成琴瑟和鸣的意境。对此,作者的观看视角和呈现方式便是,从初稿的横幅长卷到终稿的纵向立幅,将延绵展开的叙事方式转为上下贯通的整体观看,既层层递进又一气呵成。对于历史题材的主题叙事,在画面上必须设定观看的视点,从而构成叙事逻辑,像王宏剑油画《鸿门宴》,通过对《史记》中相关文本分析,提炼出“一个场景六个视点”,由此构成主体形象间的相互观看,而视觉的焦点又在“舞剑”。这说明创作者能够从画面的主体形象反观自身,并在潜意识中寻找对应点,使画面成为自己心理投射的一面镜像。
  不同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对话,也影响着创作者的创作思维及创作方式。因为作品一旦投放公共空间,其对话现场的主体会再次发生变化,除了创作主体与艺术形象的对话,还包括观者与艺术品的对话等。创作者若要考虑作品的这一公共性问题,就需要考虑作品中话语结构的开放性问题,作品话语结构的开放度愈大,所给予的对话空间就愈大,意义的发散也愈加活跃。李象群的雕塑《元四家》,就属于这类作品。其话语结构可分两部分:一是单体形象,二是组合关系。其单体形象的塑造,依据对人物精神气质的理解,并寻找形象生成的要素,突出其意义的象征性,实际上也将具体的形象符号化了。在组合关系上,这一作品可随意组合,随境而安,其开放性得以体现。这就是结构重组与语境重设,由此避免话语的固化与僵化。


  由此而言,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展现出创作者在主体性问题上的新思考,不仅包括形象塑造上呈现的平民意识与民主精神,还包括如何通过主体的多元性、风格的多样性转变观看视角,创造一个共融互生的意义空间。正是这种开放性,让中国本土的文化资源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被再度激活,很多传统理念被唤醒,很多历史主题获得重新阐释的机会。
其他文献
未曾来过衡水,但衡水老白干的悠久历史、衡水中学高考录取的劲爆,早已耳闻能祥,这个被称为“千顷洼”的衡水湖风光如何?令人向往。  在谢永增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于9月5日到达衡水湖写生。一天旅途下来有些疲惫,本想多休息一会,我却按捺不住游览的兴奋之情,急于到湖岸看看,果然衡水湖的美不是传说 。这里没有山,满眼是湖光潋滟,湖水很平,凝然不动,如同一面光亮的镜子。我不由想起了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诗句
期刊
王景春出生在承德围场的坝上高原,这里曲径通幽,优美宁静,没有城市的喧嚣、污染,不是桃源胜似桃源,是一处自然淳朴、野趣天成的旅游胜地。在坝上美丽的灵山秀水之间,培育了他爱美、知美、求美的心性,自小和翰墨结下了不解之缘,喜欢涂鸦,后来虚心求教,师从钟长生、江枫、徐文山诸名家,开始了研磨临池生涯。  王景春承继了传统工笔画优秀品质,以其工笔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花鸟景物,宣泄自我情感。他的《百子图》拙朴灵动
期刊
(字:無界)(号:南堤子)(笔名:易鸣)  1956年石家庄生人,祖籍河北省景县。1978年毕业于河北省艺术学校(河北艺术职业学院),1989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就职于河北美术出版社。现为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北画院国画院研究员、王怀骐艺术研究会秘书长、河北省企业界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常务理事、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特聘画家、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河北经典书画院艺术委员。
期刊
大川是我认识的朋友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画家,他每一次外出云游回到宋庄总会邀请我去他工作室畅聊一番,品茶论道之后他把他在外面的经历娓娓道来,听他讲叙生动有趣的传奇故事让我兴趣倍增,经历的事变成故事就增加了不少神秘的光环,让我也产生背起旅行包畅游天涯的梦想。  跟他比起来我的生活较为平静,他把自己塑造成了这个世界上的流浪者,悄无声息地来来去去,放浪不羁又行踪不定在荒无人烟的西域地带游走,必然会有惊喜与难
期刊
笔、墨、色、纸是每个绘画者用来说话和表达自己感情的工具。形成了绘画语言,不断反复地运用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就决定了艺术家的面貌。我们发表作品、出画集、卖画都是为了给自己做广告。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记住用这样的绘画语言说话的人。  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偏爱,一是对生活中某一方面的偏爱,从现实生活中找你最感兴趣的题材、内容去进行创作。二是对艺术中某一方面的偏爱,从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中寻找自己喜欢的手法
期刊
河北省美術家协会会员,中国将军部长书画院院士,中国艺术书画院外联部部长,河北省企业界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河北省楹联学会艺委会委员,石家庄诗词学会终身理事,河北省政府文史馆书画诗词艺术研究院院士,国家一级美术师。
期刊
在认识文华先生之前,我对牛的印象一直是非常深刻的。之所以我喜欢牛,是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华文化的起源离不开牛赫赫的功劳。在我精神词典里,牛总是和“温柔憨厚”连在一起的。千百年来,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常常以牛为创作主题,抒发自己对“敦厚仁义”的歌颂之情。“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这是宋朝梅尧臣流传于世的名篇《耕牛》。古代有关牛的诗词还是很多的,大多见于《诗经》,有关于牛
期刊
日前,由中国美术馆、银帝艺术馆联合策划、主办的“为万世开太平——于右任书法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围绕此次展览和于右任书法艺术,众多书法研究者和书法家进行了集中研讨。  于右任诗词有待挖掘  于右任是20世纪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他自创草书,以标准草书体来领会、理解前人的书法创造。“此次书法展旨在通过全面展示于右任多年以来的书法创作成果,展现其对书法艺术的探索和追求,以传承其书法艺术。”中国美术馆
期刊
孙骥先生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并获奖,近几年出版个人画册数十种。在大学时期,他就对中国花鸟画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视学习传统,潜心临摹,对宋代花鸟画的研习有切身体会,深得宋代花鸟画作品之精髓,并为我所用,翻看孙骥先生曾经的画稿,惊叹中国花鸟画扎实的功底。在教学之余,他每时每刻都在探索追求,坚定从容地从事着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与研究工作。  与孙骥先生谈话是非常轻松的,如同他的画室给人留下的印
期刊
在全球艺术界无人不晓的德国明斯特雕塑展,暌违十年才举办一次,但每次忽然闯入人们视野时却会吸引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前去观展。作为世界上最顶尖的雕塑艺术展览,它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公共空间的运用,让艺术家积极地根据城市的环境来接受委任作品,并进一步鼓励公众的参与。对于城市公共艺术刚刚起步的我们来说,无疑具有极好的借鉴意义。  环顾当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更多的力量和资源投入到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和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