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中的中国与主要大国关系

来源 :国际政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b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世界战略形势与战略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折,大国的互动格局也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其中,东亚的战略形势与大国互动格局尤其值得关注。对中国而言,这既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挑战期。如果能够解决好这些内外联动的重大战略挑战,我们就能够抓住战略机遇期。因此,我想就变动中的中国与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谈几点看法。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以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首次为建立一个更进步、更包容的全球发展范例提供了新的思想空间和物质理由。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因为人们满足于“新自由主义范式已死”的感觉,重建一个既人道又民主的变革性世界新秩序的机会可能已经丧失了。事实上,危机发生后,西方政府的普遍应对措施是,快速挽救金融系统、却不急于保护人民和社区。由此看来,这次危机可能已经给新自由主义延长了生存期。
亚洲国家在20世纪后半期开始了高速增长,其经验可能有助于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增长轨迹及其局限性。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体的主要特点通常表现为以初级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和产品出口结构,该地区的增长更多地受到国际商品价格变动影响而非国内经济改革的推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是否出现持续高增长的进程,取决于能否最终抓住机遇并实现结构转型,以及一国内部的实力和公共政策。亚洲国家的增长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具有相关性,但由于自身的特殊经济、政治和制度环境,使亚洲经验很难被直接移植到非洲语境中。
2012年10月13—14日,以“相互建构:崛起中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的第五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行。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TCL集团副董事长韩方明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
本刊编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7月20日晨3时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
近年来,美国国会研究在国内学术界方兴未艾,特别是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研究引发了学术界的浓厚兴趣。然而,迄今国内对美国国会政治的研究仍停留在现象描述的阶段,对国会政治的内在规律缺乏整体把握和理论深度。美国的国会政治研究经历了类似英国式政党的议会政治研究、具有社会学倾向的立法行为研究和以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指导下的国会制度研究等范式的转型。而国会研究范式的变迁往往与美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方法论的变革密切相关。因此,把握美国国会政治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以为中国的国会研究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国会治理尤其是国会外交将成为
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前者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处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而后者作为政治学的分支,一般认为属于社会科学。①它们既有共同知识兴趣带来的关联,又有学科分化造成的区隔。我们时常看到历史学家批评国际关系学者空言浮泛,而后者也不时嘲讽历史学的“琐碎馒订”。②持续的辩论交流间虽难免偏见误解,但的确使两者在学科属性、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及方法路径、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得到了清楚的揭示。③可以说,重要的已不在划界,而是在明了各自局限的基础上,借鉴对方的知识与方法,使之适用于本学科的研究。④
期刊
冷战后的国际格局为外交学复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崛起使外交成为国内政治的重要议题。中国外交学的研究状况反映了影响中国的外部因素,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外交成为热点的同时,中国的外交学研究面临着对象不清、与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关系不明的状况。深化对外交学的研究不仅需要要摆脱重视实力的国际关系研究的影响,也需要理清外交学与对外政策研究的区别和联系。在明确外交学研究对象和体系后,国内外交学研究近期可以在外交学说史、外交理论、当代外交实践和形式,以及区域和国别外交研究等方面取得成就。
当传统外交制度在17世纪形成后,外交学理论和外交学家在帮助人们认清什么是外交、什么不是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各种国家、非国家及不负责任新兴行为体的出现,当前的外交学环境面临着同样困惑。追溯外交实践与外交学理论关系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当前的困惑恰恰是外交实践和外交学理论复兴的标志。为理解和充分发掘其潜力,外交学研究需要改变外交学对理论的抵制,接受普遍和抽象化理论的观念。纷繁复杂的外交学研究可以划分为传统派、新兴派和创新派等思想流派,这是对冷战结束后外交学研究和思想众多成果的归类和把握,也表明目前我们对
当今世界比过去更需要外交,以国家为基础的外交机构和功能现在仍然重要,并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外交也在经历变化,并面临“利益攸关方”不断增加、议程多和场域新,以及沟通和通讯渠道密集等新的环境挑战。作为分析未来外交一个理论框架,“整合外交”认识到制约外交演化和功能连续性特征,更关注新外交环境的特点;强调外交机构须与国际上多元行为体共同应对不断增加的议程;重视软实力的重要性和充分利用公共外交战略;提出重新界定与非官方、非政府行为体互动的外交行为准则和规范。在突出强调现代外交新特点的同时,“整合外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