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里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flyi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舍北舍南来往少,自无人觅野夫家。
  鸠鸣桑上还催种,人语烟中始焙茶。
  池水云笼芳草气,井床露净碧桐花。
  练衣挂石生幽梦,睡起行吟到日斜。
  品读
  倪瓒(1301—1374),元代诗人、画家。工诗画,画山水意境幽深,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为“元四家”。
  “诗人”“画家”的头衔,那是后世给的,至于自号“懒瓒”的倪瓒本人,只知道自己有一个身份:“野夫”。他懒懒散散地住在北里村,心安理得地照自己的身份打发着日子。
  他的内心是宁静的,与世无涉的。就算是舍南舍北的近邻,他也懒得往来;至于再远一点的那些人,自然更不会来寻他,因为他早就不跟他们通声气了,宁愿被他们遗忘,他们大概也真的遗忘他了。既然是心甘情愿地与世相违,他的耳目所经意,也就是那些平淡无奇的农家常景了:桑树结了果,贪嘴的斑鸠鸣叫着,在树丛里飞来飞去寻觅桑椹吃;大概是晚春了,农人还在催着下田,抢种最后一轮庄稼;春茶大约也收起来了,远处的烟气缭绕之中,传出了人的交谈声,这大概是村人在烘烤茶叶吧。这一切,看来是很平常的,不过,今年的粗茶淡饭,大概也就不愁了,这里面,也有自己的一份;自己虽说是“野夫”,到底是个不事生产的人,想到这北里村能供给他吃喝安居,这份平常,对他可就是不平常了吧?
  因此,这鸠鸣声、催种声、人语声交织在一起,对他来说,不啻是一种莫大的安慰感和满足感。饮食不用担心了,于是,闲情逸致便随之而来,虽说是“野夫”,他到底不比有了今岁担忧明岁的农人。闲步到了野外,慢慢地看,细细地悟:这小池上,今天怎么笼罩了一层云雾不散?哦,原来是遍地春草的芳香气息,在空中凝聚住了;那每天坠落到井栏上的梧桐叶,今天怎么像一片片花瓣了?哦,原来是露水洗净了它们,显得鲜碧水灵了。无忧无虑,又处在了无尘滓的芬芳、清新环境里,那么,就脱下白绢制成的衣衫,随手挂在石上,然后随地安然而卧吧。这一觉睡下去,定会有一个幽美的梦境生起。等好梦做过,欠身而起,一边舒舒展展地行走,一边随口即景地吟哦,直走到夕阳西斜,直吟到口角噙香,这才心身轻快,悠然而返——虽然这只是“野夫”最平常的一天,但在北里村度过这样的一天,不胜似在滚滚红尘中为宦为贾半世、求名求利终身么?
  自然,在这北里村中,倪瓒只是一个假野夫,他只会“行吟”,不会“催种”“焙茶”,对此,现今不免有人会皱起眉,说道他的“情调”不是真野夫的。不过,假若那时代没有这类人“行吟”,我们对于那时代,也就不会知晓得那样亲切了。因此,恐怕天地间也应该有这么一类人生存着并且吟哦着,即使白吃白喝也罢。那时代的真野夫,若茶饭有余,恐怕也不吝于供给这些假野夫,因为他们毕竟比他们所逃脱的“士大夫”队中人值得供给得多。那么,今人也不必太不宽容,硬要让这类人容于古而不容于今,还是平静一下胸臆,到北里村神游一番——去体味假野夫的独到意趣也罢,去考察真野夫的日常劳作也罢。
  (沈维藩)
其他文献
“宝塔诗”是利用方块汉字的特点创造的一种诗歌形式,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一朵奇葩。它一般从一字起句,逐句增加字数。除第一行外,每行两句,由一组对仗构成,结构整齐,声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第一字(也是第一句),通常就是题目,规定全诗描写的对象和范围。若将全诗横写,底宽上尖,呈等腰三角形,恰如一座宝塔,故称“宝塔诗”。  据说“宝塔诗”始见于隋朝。隋朝有个和尚,名叫释慧英,他写过一首《一三五七九言诗》:
期刊
谚云,不知为吏,视已成事。纵览古籍,从历史这面大镜子里,不仅可以照见历代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发展轨迹;同时亦可以看到几千年来,官对政治社会所发挥的建设性与破坏力、正能量与副作用之经验教训。《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云:“国有具官,然后其政可善。”谨从古籍中撷取十个句子,试述善政需具什么官。  一、欲影正者端其表  时至今日,许多基层单位的各类选举,仍习惯于用粉笔在黑板上画“正”字来计票。
期刊
古人登临高处,是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与天最接近之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所以“登高”体现的是儒家的一种人格境界,高处连接的是过去与未来,也是现实和理想。  说起登高,人们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  登高处,可以是
期刊
如今,我们常把“黎民百姓”连在一起说,它是称呼普通民众最常用的词。但这两个词最初是一回事吗?  先说说“黎民”的来历。“黎”字的本义就是“众多”。《尔雅》解释说:“黎,众也。”所谓“黎民”,其实就是众民的意思,如“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以能保我子孙黎民”(《礼记·大学》)中的“黎民”,古人都解释为“众也”。  我们再来看看“百姓”的身世。“百姓”在战国以前的词义与“黎民”并不相同。“百
期刊
“白脸·黑脸”策略是最有名的谈判策略之一。我们经常会在老套的警匪片中看到这种策略。警察把一名嫌疑人带到警察局,第一个出场的警察通常是一个看起来很凶的家伙,他使用各种办法威胁嫌疑人,告诉他“如果你不合作,我们就对你不客气了”。过了一会儿,这名警察突然被一个神秘电话叫走,然后第二个警察出现了,他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温和最善良的人,只见他坐了下来,开始与嫌疑人交朋友。他一边递烟给嫌疑人,一边说道:“听着,
期刊
王荆公在相位①,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诣,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③,次供猪脔数四④,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  ① 王荆公:即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封荆国公,故称王
期刊
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②:“子为鲁上卿③,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④,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文子以告孟献子⑤,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⑥,马饩不过稂莠⑦。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
期刊
国朝贤臣,必以于清端为清廉第一①。自江防迁闽臬②,舟将发,趣人买萝卜至数石。人笑曰:“贱物耳,何多为?”公曰:“我沿途供馔,赖此矣。”其自北直赴江宁也,与幼子赁驴车一辆,各袖钱数十文,投旅舍,未尝烦驿递公馆也。在制府署,日惟啖青菜,江南人或呼为“于青菜”。仆从无从得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诸子冬衣褐,或木棉袍,未尝制一裘。官楚时,长公子将归,署中偶有腌鸭,刳半与之。民间有“于公豆腐量太狭
期刊
阳虎得罪于卫①,北见简子曰②:“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树者过半矣;朝廷之吏,臣所立者亦过半矣;边境之士,臣所立者亦过半矣。今夫堂上之人,亲却臣于君;朝廷之吏,亲危臣于众;边境之士,亲劫臣于兵。”简子曰:“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矣;树蒺藜者③,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所树者蒺藜也。自今以来,择人而树,勿以树而择之。
期刊
我们的船,取道麦努夫运河,这样一来,西边大支流上华茂的棕榈林,就无由见到了。该支流通向利比亚沙漠,西岸一带正遭阿拉伯人扰攘云耳。出麦努夫运河,继续溯流而上,朝左能看到穆格托姆山峰,右面尽是利比亚境内高大的沙丘。不一时,便在山丘的空隙处,依稀得见金字塔尖:实则尚隔八十余里。这段航程,几乎走了八小时,我一直站在船首遥望金字塔群。渐次临近,陵墓也越发见出规模庞大,愈加显得高耸入云。宽展如同洋面的尼罗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