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3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校每年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本人也常外出听课.本人在听课中发现:(1)一些老师用多媒体很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2)教学时间变得更加紧凑,有效的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时间.(3)教师利用视频、动画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面对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正在深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那么物理教师怎么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和听课,谈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的一点思考.
  1 教师要熟练操作本校现有信息技术的相关设备
  大多数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配备了投影仪,安装了网络,甚至还配有传感器.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和本校教学实际,教师要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物理仪器的使用,实物投影仪的操作,传感器系统的系列使用.教师在教完一节课后,除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总结,还要反思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和其他设备的使用情况,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是非常必要的.在备课组会或教研组会时教师要主动提出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问题,或者可以把自己较好地心得和其他老师交流.只有熟练操作本校现有的信息技术的相关设备,在教学中应用自如,才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师要根据本校信息技术相关设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是抽象的.物理以感知为基础,需要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教师应该深刻的钻研教材,使各个知识点之间都有很好的逻辑性,同时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大家的思维,协调课堂气氛.面对一个抽象的学科,物理教师充分利用本校信息技术资源和其他资源,才能有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2.1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较好的创设教学情境
  目前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被广泛的使用,较好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学习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能使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想学.物理创设教学情景的手段是很多的,只要选择适当对物理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我校唐老师在《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引入本节课的新课时播放中央电视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环绕地球圆周运动、回收的录像,较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又如本人在上《机械波的叠加》教学利用数码相机拍摄我班学生把两个篮球在水里振动视频引入,学生很开心,又很好的理解了波叠加的原理.再如我校杨老师在《平抛运动》新课引入时,利用FLASH动画飞机投弹的游戏,也很好的激发了学习兴趣.
  2.2 巧妙利用信息技术,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加之生活经念缺乏造成了应有形象思维缺少,使本来容易接受的课程也变得难以理解.采用信息技术,可以把看不见、摸不着、感受不到的抽象感念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可以给学生提供过去从未涉及的事物环境和自然想象,使学生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我校苏老师《电场》教学中分析电场分布时,可以用FLASH模拟各种电场的分布,让学生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先教单个物体的电场分布,再进行电场的叠加教学,学生可以从很抽象的问题中理解叠加的本质,从而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现给学生.又如:2012年12月上海的陶老师到我校进行同课异构,我校唐老师利用传统教学只能定性的分析机械能守恒条件.而贾老师在课题《机械能守恒定律》中充分发挥传感器技术教学,利用传感器探究机械能守恒定量分析有效的突破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重点难点,而且教学时间充裕,从贾老师的课后检测来看教学效果很好.
  2.3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实验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推进中地位非常重要.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阵地.物理实验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成败.物理教学中大多数的内容都涉及到物理实验,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可以从宏观到微观,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层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事实以及丰富的可探究性素材,教学中可以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物理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优化物理实验提高学生各种能力同时提供物理课堂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本人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实验几个案例:
  (1)利用信息技术放大实验现象.①演示实验时,我们可以用实物投影仪把实验过程投影在屏幕上,全班同学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如高中物理电学中电表指针的偏转,游标卡尺原理的讲解,电磁感应中感应电流的产生等.②对于一些不容易成功的物理实验,教师事先用数码相机拍摄,再用多媒体投影出来.又省时又不影响效果.③对于实验现象模糊的,教师可以先实验再利用FLASH动画模拟.比如在讲授《闭合电路分析》时,如果仅仅通过讲解和演示实验,学生很难想象出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情况和变化情况.我们可以用通过多媒体仿真实验,模拟电流的走向和改变电阻引起电流变化,电路中的电流犹如透明管中流动的“血液”,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2)利用信息技术慢放实验现象.高中物理不少实验现象呈现的时间太短,导致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可以根据信息技术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优化.比如本人2011年《超重与失重》教学中学生演示在体重计上站起和下蹲过程时,因为体重计示数变化太快,学生无法看清楚.本人事先教本班学生课前先做实验,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再利用播放功能慢放,学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体重计示数的变化.从而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3)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效果.同一课题教师可以选择不同教学手段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人2009年以来《超重与失重》教学尝试了三种不同方式的教学.发现在《超重与失重》学生利用传感器分组实验时,学生通过传感器,很明显的看到拉力的变化,可以直接用实验室的电脑里的Excel软件把数据输入,再导出关系,这样省时又效果明显.学生也较好理解教师的引导和知识规律.比传统的学生用电子秤或弹簧称实验效果明显的很多.
  3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处理好信息技术带来的问题
  所有的东西都两面性,有利也有弊.教师只有把握好度才能做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物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要注意:(1)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材料融为一体,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刺激,为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条件.把静态物体动态化,宏观物体微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快速运动的物体缓慢化,运用声形并茂的信息载体模拟知识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学生的学习方式适应了,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教师还要注意多媒体教学中的板书.①板书的过程是学生消化和记忆知识的过程.板书过程用时相对较多,给学生消化和记忆知识留下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初步消化学到的知识,理解物理规律,为建立起自己的高中物理知识体系做好物质准备.②板书的过程是一个逻辑思维的展现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容易理解教师的意思,跟上教师的思维节奏,经过教师的引导在头脑中逐步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模型.比如,《动能定理应用》的教学中,教师板画物体运动的过程,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位移,就会让学生一步一步随着教师的引导理解物理过程,也能让学生理解哪些力做了功,外力做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等等.③板书的过程是一个示范过程,教师的板书、板画,逻辑严密的推导过程,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真实的实验不能被模拟动画代替.只有当真实实验无法看到明显的实验效果时才考虑用仿真实验代替.毕竟真实的物理实验是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产生的,需要实验去粗取精地合理估计测量,这种估计能力和近似处理的能力也是生活中所需的基本技能.
  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技术,才能与时俱进.只要物理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一定可以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
其他文献
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力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功是标量,不存在方向问题,但有正负之分,正负表示什么物理意义呢?  1 传统的教学方式  应用公式W=Flcosα分析,当α>90°时,cosα0 ,这就是力F做正功的情形.此时力F的方向大致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力F是推动物体运动的力(这时力F称为动力),当α=90°时,cos
全新的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应用给中学的教育特别是物理这样的学科带来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从而引发了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  1对现代教育技术概念的分析  1.1教育技术的定义和本质属性  当今我们所说的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以及管理相关的技术资源和技术过程,从而提升绩效、促进学习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社会活动之一,教育的发展与社会以及人类的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凡是能够影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这一章,教材中呈现的是基于实验的研究,结合生活实际,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相关公式及图象表述方式.其中,由于公式较多,且解决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公式但繁简度不同,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尤其会对初接触高中物理的学生带来畏难情绪.本文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众多公式进行优化归类,并指明优先方案,以期达到能迅速选用
在笔纸评价制度的现状下,习题是笔纸应试制度现状下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与此同时,习题在命制过程中的导向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影响着物
1错图分析在《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必修1)》(以下简称为《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中,谈到“物体的受力分析”时,教材讨论了一个静止于斜面上的滑块,并给出了两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反映物理学习很困难,从物理学科自身看,这种困难有的是因为相似的物理概念容易混淆造成的;有的是物理原理、规律呈现的思维跨度大造成的;有的是物理量间
中学物理“教”与“学”的过程,就是物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过程;而物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离不开物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逻辑思维的应用,本文以2014年无锡市中考物理试题为例,探讨中学物理问题分析的策略.  1问题解决源于基础知识  例题1(2014年无锡)有一电热水器,质量为20 kg,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70 kg.该热水器额定电压是220 V,内部有两个加热管,有三档不同的加热功率,其中最大额定功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正确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1 学生形成概念的困难分析  (1)缺少认知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对体验事物的归纳过程.缺少感性认知,必然导致概念形成困难.如“机械波”,学生能否通过大量的体验之后,一看到这个概念,脑子里就出现横波与纵波的图景.  (2)数学表达不等于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学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整个初中物理中占的比例最大,又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学难度较大.初中电学的基础是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基本物理量,对应的三个重要的电学仪表是电流表、电压表和变阻器,其中滑动变阻器又是重中之重.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是“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本文例举在电学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的10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