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探索”部分教学处理实践为基础,总结出对“探索”部分七种不同的教学处理方式,以达到更好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索”部分;处理方式
中图版地理新教材从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内容和变化。其中一个新的变化就是在每个章节中都安排了一些“探索”部分,虽然字数不多,篇幅较小,但形式多样。有导疑,有激趣,有诠释主题,充分体现了新版教材在构建现代教育中的新理念。
一、循循善诱式
教材中“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内容,不是一开始就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以谈心的方式和学生拉近距离,询问他们的原籍来自何方,要他们说点方言,说点风俗习惯,聊聊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说说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大家会很快发现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学生表现出相似性,不同地方的表现出差异较大。从而在悄无声息中让学生了解到“区域”是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其包含自然、社会、经济方面的许多要素,“区域差异”就是指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二、高潮切入式
“探索”不只是导言,有些“探索”提出的问题也许后面才能够讲到,但前面一定要有铺垫。如,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中,可先讲太阳常见的活动形式。当学生正思考太阳的神奇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时,再回到探索部分的黑子与降水量变化关系图,问题会迎刃而解,树木年轮的变化规律也可以找到答案,就很自然地提升了这节课的主题。
三、偷换主题式
教材中应用的案例都很典型,但要想使它们全部接近每个地区的实际、贴近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收集、积累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素材。例如,在学习“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探索”部分思考题的主旨不变,其内容却可以用当地的乡土内容。如,可以用铜川市新区的三幅图片来替换:一幅是建市前的田园风光,一幅是建设初期的新区图,一幅是现在的新区商业图。由于新区是当地的新城市,学生都非常熟悉,学起来感到十分亲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读图说话式
在“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一节中,其“探索”部分只有两张图片,要求学生用笔、文字来描述图中的地理现象。如,两张图片分别位于世界哪些地方、景观在哪些方面有大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地理要素。通过思维的发散,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五、添枝加叶式
学到“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一节时,其“探索”部分是“反思1998年中国特大洪涝灾”。教材只简单地说了该年受灾面积大、受灾人口多、直接经济损失惨重,说服力不强。于是我就找到1954年和1998年两年的降水、河水水位、灾害损失等多项指标,并列表进行对比,学生最后发现1998年的降水量比1954年的少,而洪水位却比1954年高,直接经济损失远比1954年大。再来一个反问,他们就会得出一个结论:1998年的水灾,受灾严重、损失惨重。
六、课前实验式
“探索”并非上新课时才用。在教学“地球的运动”时,可以让学生预先进行实验。如,通过观察墨水在地球仪静止及运动状态时轨迹的差异,得出地转偏向现象的存在。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使学生初步领悟我们日常的好多现象与地球运动有关的思想,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七、课后小议式
有的探索部分内容难度较大,提的问题广泛而深入,放在开篇进行,因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对问题的探索可能会流于表皮。如,在“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节中,先不提其“探索”部分,等上完了新课之后才出一道讨论题:中国与欧洲人口增长的差异及原因。由于有人口增长因素的知识做铺垫,学生感到轻松、愉快,效果很好。
以上就是新教材探索内容的几种处理方式。每个探索都是一个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处理“探索”时,要注重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作者单位 陕西省铜川市同官高中)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索”部分;处理方式
中图版地理新教材从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内容和变化。其中一个新的变化就是在每个章节中都安排了一些“探索”部分,虽然字数不多,篇幅较小,但形式多样。有导疑,有激趣,有诠释主题,充分体现了新版教材在构建现代教育中的新理念。
一、循循善诱式
教材中“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内容,不是一开始就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以谈心的方式和学生拉近距离,询问他们的原籍来自何方,要他们说点方言,说点风俗习惯,聊聊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说说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大家会很快发现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学生表现出相似性,不同地方的表现出差异较大。从而在悄无声息中让学生了解到“区域”是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其包含自然、社会、经济方面的许多要素,“区域差异”就是指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二、高潮切入式
“探索”不只是导言,有些“探索”提出的问题也许后面才能够讲到,但前面一定要有铺垫。如,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中,可先讲太阳常见的活动形式。当学生正思考太阳的神奇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时,再回到探索部分的黑子与降水量变化关系图,问题会迎刃而解,树木年轮的变化规律也可以找到答案,就很自然地提升了这节课的主题。
三、偷换主题式
教材中应用的案例都很典型,但要想使它们全部接近每个地区的实际、贴近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收集、积累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素材。例如,在学习“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探索”部分思考题的主旨不变,其内容却可以用当地的乡土内容。如,可以用铜川市新区的三幅图片来替换:一幅是建市前的田园风光,一幅是建设初期的新区图,一幅是现在的新区商业图。由于新区是当地的新城市,学生都非常熟悉,学起来感到十分亲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读图说话式
在“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一节中,其“探索”部分只有两张图片,要求学生用笔、文字来描述图中的地理现象。如,两张图片分别位于世界哪些地方、景观在哪些方面有大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地理要素。通过思维的发散,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五、添枝加叶式
学到“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一节时,其“探索”部分是“反思1998年中国特大洪涝灾”。教材只简单地说了该年受灾面积大、受灾人口多、直接经济损失惨重,说服力不强。于是我就找到1954年和1998年两年的降水、河水水位、灾害损失等多项指标,并列表进行对比,学生最后发现1998年的降水量比1954年的少,而洪水位却比1954年高,直接经济损失远比1954年大。再来一个反问,他们就会得出一个结论:1998年的水灾,受灾严重、损失惨重。
六、课前实验式
“探索”并非上新课时才用。在教学“地球的运动”时,可以让学生预先进行实验。如,通过观察墨水在地球仪静止及运动状态时轨迹的差异,得出地转偏向现象的存在。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使学生初步领悟我们日常的好多现象与地球运动有关的思想,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七、课后小议式
有的探索部分内容难度较大,提的问题广泛而深入,放在开篇进行,因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对问题的探索可能会流于表皮。如,在“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节中,先不提其“探索”部分,等上完了新课之后才出一道讨论题:中国与欧洲人口增长的差异及原因。由于有人口增长因素的知识做铺垫,学生感到轻松、愉快,效果很好。
以上就是新教材探索内容的几种处理方式。每个探索都是一个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处理“探索”时,要注重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作者单位 陕西省铜川市同官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