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泉市矿区沙台小学,由始创于1949年的裕公矿子弟学校一路走来,是一所真正的“平民学校”。2012年以来,学校沐浴着国家均衡办学的甘露,在张志明校长的带领下脱胎换骨、生机勃发,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
笔者是在2014年底《山西教育》杂志社阳泉采风活动中结识张志明校长的。当时慕名参观走访,目睹了那所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布达拉宫式”学校的“风采”,也领略了其总设计师张志明校长的办学妙道。后来,拜读了他的专著《且听风吟》,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智慧和温暖令人动容。张志明校长也曾给《山西教育》投稿,我们联系渐渐多了,对他的了解也渐渐多了。
胸中有梦,不甘平庸
张志明出生在一个小山村,乡野阡陌,鸡犬相闻。他胸怀教育之志,考上了师范学校。此后,无论是担任语文教师、班主任,还是抓党建、搞行政管理,他始终激励自己坚持“做有品质的教师,办有品位的学校”的信念。
在做教师的时候,他为一句课堂导语、一个教学设计、一篇习作讲评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求得“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之效。他对记者说,“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在学生面前做的每件事情都要讲究。学校里所有的事情,都要有教育性,包括校园的每一条标语、每一面墙壁、每一株花草都不能随意安放,而要赋予其教育的意蕴,使其耳濡目染地变为学生身上的文化基因。”这就是他主张的“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的理念。
张志明校长就是一颗静默的努力成长的种子,无论在什么样的学校,他都干得有滋有味。沙台小学原来是一个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学校,校址位于半山腰,进出校园台阶多,操场不规则,教学设备老化,教育观念陈旧。在校园改造的时候,他和班子成员因地制宜,化劣势为优势,建造了富有文化意蕴的“沙台八景”,锤炼了学校办学理念,规划了学校的发展愿景,提炼出“居高志远,意诚力行”的校训、“诚者自成,立己达人”的校风和“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的教育理念。教师们在三年之内全部外出培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点滴的改变,让每一个师生都得到成长,让装满梦想的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脚下有路,不敢懈怠
张志明说,“人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他本人既是一个富有教育理想和激情的引领者,也是一个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家。他的实践源于爱学善学,在汲取前人和别人经验中不断创新,努力做好每一件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事情,积小胜成大胜,创新出自己的实践路径。
张志明是在2004年8月走上校长岗位的,先后在三所小学担任校长,他每到一处,就兴教一方。总是在对任职学校进行优势分析、问题诊断后,能够找准突破口和发展路径,积极创建和培育学校文化。他培育了东四尺小学的“诗意校园”、小南坑小学的“博雅教育”、沙台小学的“种子·成长”等教育品牌,规范了办学行为。在三所小学分别创办的校刊《窗口》《花开的声音》《成长的风景》,先后获全国校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新课程改革伊始,他积极投身改革,努力破除制约教师成长的瓶颈。他认为,任何改革,首先是人的改变,教学改革要始于教师、成于课堂。他以校本研修为抓手,提升教师素质,研究出校本研修的课题研修、课例研修、课程研修、反思研修、主题研修、读书研修、网络研修七种实践路径。2006年,在东四尺小学举办阳泉市校本研修现场会,他的典型经验入选山西省教育厅编写的《山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书,学校被评为山西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进学校。
随着教育技术的更新,他首创阳泉市教育博客学校,倡导教师人人建博,与教师们养成“诗意栖居博客”的习惯。“基于Blog教育叙事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成为山西省“13150”工程重点研究课题,被北师大王陆教授称为“课题研究小而实的范例”。“基于博客,成就博雅”的教育实践,探求教育博客的七种应用功效,推行“博雅教育七大行动”,培养了全省首位信息技术教学能手,入选全国信息技术应用优秀案例,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2010年,在小南坑小学举办阳泉市教育博客应用现场会。
2012年8月,张志明調任沙台小学校长,面对拆平的教学楼和狭窄的人行通道,只能是“边新建,边教学”,他采取合并班级、错时放学、轮流值岗等办法,在两年的煎熬中,让学校旧貌换新颜。在这样的环境中办学,张志明校长觉得自己就是一颗瓦砾堆中的种子,没有人能够代替自己的成长,只有内心足够强大,以种子般的力量努力突出重围,舒展枝叶,才能迎来花开满树。2014年,他没有休息一个双休日,带领教师们奉献义务工500多个,将一个钢筋水泥的框架,布置改造成生活的花园、育人的乐园和成长的家园。之后,学校接受了国家均衡办学验收,受到教育部专家组的首肯,并在阳泉市校园文化现场会上进行了展示。
人改造了环境,环境也在改造人。师生漫步涵园,观鱼赏竹,吟诗作联,悠扬的乐曲穿透校园,高雅文化抬眼皆是,书法精品、名家对联、经典诗词、戏曲脸谱、格言警句等恰到好处。学校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在创造了高雅校园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文明礼仪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投射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彰显出无声的教育力量。
眼前有书,不教虚度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张志明一直将读书作为生活习惯,把写作作为思考习惯,每天再忙再累也总要腾出一点时间读书。他说,读书有两重境界:要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读书,就是遇见更好的自己,让生命与使命并肩前行。
作为党支部书记,他认真通读《毛泽东选集》五卷和《资本论》《鲁迅全集》《中国教育思想史》等,并写下了厚厚的笔记。通过认真学习党建理论和治国理政思想,把好总开关,做好小事情。在校长岗位上,他坚信:教育要慢慢来。教育者不能急功近利,要静下心来研读教育原理、教育专著和教育名家,读杜威、卢梭、苏霍姆林斯基、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等,并独立钻研和组织教材,研究学生身心特点,科学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推进教学改革。他坚持在教学一线兼听课,每年达100多节,指导和培养10余名青年教师成为市级以上教学骨干和教学能手。他还亲自开发了校本教材《桃河》《书法艺术》等。 他注重研究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始终给自己一个仰望的高度。学习研读魏书生民主化、科学化教育管理思想;学习上海刘京海“成功是成功之母”的成功教育思想;学习江苏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教育思想,大胆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由“有模”走向“无模”。
笔底有文,不落真淳
《论语》有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张志明校长教育理念超前,管理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充分授权,能够举重若轻。他特别注重对学校的思想引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功底和文学素养。在他的案头堆满《人民教育》《山西教育》《新课程评论》《校长》等专业期刊,还有《人民文学》《散文》《书法》《楹联》等泛专业期刊,广闻博识。他一直有坚持写日记和工作随笔的习惯,几十年从不间断。他会把工作中的感悟、随感和反思,即时诉诸笔端,与师生同读同写,共同成长。他的写作着意于精神、着眼于文化、着力于教学,以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感悟,引领着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专业发展方面,他系统学习古今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以及新课程标准,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联系实际创新实践,在《中国教育报》《山西教育》《阳泉教育》《教育文摘周报》《小学生拼音报》《青少年日记》《阳泉日报》等各級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00余篇。在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5万字的教育专著《且听风吟》。在教育部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作了经验介绍。
在课题研究方面,他能够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2005至2008年,主持承担山西省教科院、电教馆课题“基于教育博客的叙事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顺利结题;2009至2012年,承担主持国家级课题“日记对学生内省意识的培养”,顺利结题;2016年主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资源研究”,正在研究。撰写论文和实验报告20余万字,被聘请为阳泉市教育规划领导小组学术委员会委员,引领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成长。
2008年9月,张志明被中共阳泉市委、阳泉市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功臣”,2010年4月,被中共阳泉市委、阳泉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分别荣记个人三等功和二等功;2008年,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课改治校优秀校长”和“全国教研工作先进个人”,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十二五、十三五课题实验先进个人。
他就是这样,不断开启新的航程,不断砥砺前行;他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相信每一个生命都会因智慧的教育而变得大不同。
笔者是在2014年底《山西教育》杂志社阳泉采风活动中结识张志明校长的。当时慕名参观走访,目睹了那所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布达拉宫式”学校的“风采”,也领略了其总设计师张志明校长的办学妙道。后来,拜读了他的专著《且听风吟》,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智慧和温暖令人动容。张志明校长也曾给《山西教育》投稿,我们联系渐渐多了,对他的了解也渐渐多了。
胸中有梦,不甘平庸
张志明出生在一个小山村,乡野阡陌,鸡犬相闻。他胸怀教育之志,考上了师范学校。此后,无论是担任语文教师、班主任,还是抓党建、搞行政管理,他始终激励自己坚持“做有品质的教师,办有品位的学校”的信念。
在做教师的时候,他为一句课堂导语、一个教学设计、一篇习作讲评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求得“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之效。他对记者说,“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在学生面前做的每件事情都要讲究。学校里所有的事情,都要有教育性,包括校园的每一条标语、每一面墙壁、每一株花草都不能随意安放,而要赋予其教育的意蕴,使其耳濡目染地变为学生身上的文化基因。”这就是他主张的“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的理念。
张志明校长就是一颗静默的努力成长的种子,无论在什么样的学校,他都干得有滋有味。沙台小学原来是一个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学校,校址位于半山腰,进出校园台阶多,操场不规则,教学设备老化,教育观念陈旧。在校园改造的时候,他和班子成员因地制宜,化劣势为优势,建造了富有文化意蕴的“沙台八景”,锤炼了学校办学理念,规划了学校的发展愿景,提炼出“居高志远,意诚力行”的校训、“诚者自成,立己达人”的校风和“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的教育理念。教师们在三年之内全部外出培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点滴的改变,让每一个师生都得到成长,让装满梦想的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脚下有路,不敢懈怠
张志明说,“人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他本人既是一个富有教育理想和激情的引领者,也是一个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家。他的实践源于爱学善学,在汲取前人和别人经验中不断创新,努力做好每一件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事情,积小胜成大胜,创新出自己的实践路径。
张志明是在2004年8月走上校长岗位的,先后在三所小学担任校长,他每到一处,就兴教一方。总是在对任职学校进行优势分析、问题诊断后,能够找准突破口和发展路径,积极创建和培育学校文化。他培育了东四尺小学的“诗意校园”、小南坑小学的“博雅教育”、沙台小学的“种子·成长”等教育品牌,规范了办学行为。在三所小学分别创办的校刊《窗口》《花开的声音》《成长的风景》,先后获全国校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新课程改革伊始,他积极投身改革,努力破除制约教师成长的瓶颈。他认为,任何改革,首先是人的改变,教学改革要始于教师、成于课堂。他以校本研修为抓手,提升教师素质,研究出校本研修的课题研修、课例研修、课程研修、反思研修、主题研修、读书研修、网络研修七种实践路径。2006年,在东四尺小学举办阳泉市校本研修现场会,他的典型经验入选山西省教育厅编写的《山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书,学校被评为山西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进学校。
随着教育技术的更新,他首创阳泉市教育博客学校,倡导教师人人建博,与教师们养成“诗意栖居博客”的习惯。“基于Blog教育叙事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成为山西省“13150”工程重点研究课题,被北师大王陆教授称为“课题研究小而实的范例”。“基于博客,成就博雅”的教育实践,探求教育博客的七种应用功效,推行“博雅教育七大行动”,培养了全省首位信息技术教学能手,入选全国信息技术应用优秀案例,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2010年,在小南坑小学举办阳泉市教育博客应用现场会。
2012年8月,张志明調任沙台小学校长,面对拆平的教学楼和狭窄的人行通道,只能是“边新建,边教学”,他采取合并班级、错时放学、轮流值岗等办法,在两年的煎熬中,让学校旧貌换新颜。在这样的环境中办学,张志明校长觉得自己就是一颗瓦砾堆中的种子,没有人能够代替自己的成长,只有内心足够强大,以种子般的力量努力突出重围,舒展枝叶,才能迎来花开满树。2014年,他没有休息一个双休日,带领教师们奉献义务工500多个,将一个钢筋水泥的框架,布置改造成生活的花园、育人的乐园和成长的家园。之后,学校接受了国家均衡办学验收,受到教育部专家组的首肯,并在阳泉市校园文化现场会上进行了展示。
人改造了环境,环境也在改造人。师生漫步涵园,观鱼赏竹,吟诗作联,悠扬的乐曲穿透校园,高雅文化抬眼皆是,书法精品、名家对联、经典诗词、戏曲脸谱、格言警句等恰到好处。学校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在创造了高雅校园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文明礼仪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投射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彰显出无声的教育力量。
眼前有书,不教虚度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张志明一直将读书作为生活习惯,把写作作为思考习惯,每天再忙再累也总要腾出一点时间读书。他说,读书有两重境界:要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读书,就是遇见更好的自己,让生命与使命并肩前行。
作为党支部书记,他认真通读《毛泽东选集》五卷和《资本论》《鲁迅全集》《中国教育思想史》等,并写下了厚厚的笔记。通过认真学习党建理论和治国理政思想,把好总开关,做好小事情。在校长岗位上,他坚信:教育要慢慢来。教育者不能急功近利,要静下心来研读教育原理、教育专著和教育名家,读杜威、卢梭、苏霍姆林斯基、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等,并独立钻研和组织教材,研究学生身心特点,科学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推进教学改革。他坚持在教学一线兼听课,每年达100多节,指导和培养10余名青年教师成为市级以上教学骨干和教学能手。他还亲自开发了校本教材《桃河》《书法艺术》等。 他注重研究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始终给自己一个仰望的高度。学习研读魏书生民主化、科学化教育管理思想;学习上海刘京海“成功是成功之母”的成功教育思想;学习江苏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教育思想,大胆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由“有模”走向“无模”。
笔底有文,不落真淳
《论语》有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张志明校长教育理念超前,管理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充分授权,能够举重若轻。他特别注重对学校的思想引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功底和文学素养。在他的案头堆满《人民教育》《山西教育》《新课程评论》《校长》等专业期刊,还有《人民文学》《散文》《书法》《楹联》等泛专业期刊,广闻博识。他一直有坚持写日记和工作随笔的习惯,几十年从不间断。他会把工作中的感悟、随感和反思,即时诉诸笔端,与师生同读同写,共同成长。他的写作着意于精神、着眼于文化、着力于教学,以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感悟,引领着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专业发展方面,他系统学习古今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以及新课程标准,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联系实际创新实践,在《中国教育报》《山西教育》《阳泉教育》《教育文摘周报》《小学生拼音报》《青少年日记》《阳泉日报》等各級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00余篇。在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5万字的教育专著《且听风吟》。在教育部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作了经验介绍。
在课题研究方面,他能够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2005至2008年,主持承担山西省教科院、电教馆课题“基于教育博客的叙事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顺利结题;2009至2012年,承担主持国家级课题“日记对学生内省意识的培养”,顺利结题;2016年主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资源研究”,正在研究。撰写论文和实验报告20余万字,被聘请为阳泉市教育规划领导小组学术委员会委员,引领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成长。
2008年9月,张志明被中共阳泉市委、阳泉市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功臣”,2010年4月,被中共阳泉市委、阳泉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分别荣记个人三等功和二等功;2008年,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课改治校优秀校长”和“全国教研工作先进个人”,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十二五、十三五课题实验先进个人。
他就是这样,不断开启新的航程,不断砥砺前行;他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相信每一个生命都会因智慧的教育而变得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