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医既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职业,又是一个需要学习博大精深的科学知识、掌握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的职业,同时医学关注健康、生命至上的社会属性需要从医者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水平,这些都对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让医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真正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是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职责。
一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理想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理想是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德国戏剧家、诗人歌德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确定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
理想提供人生前进的动力。理想是悬在人生之路上的明灯,指引人前行。作家高尔基曾说,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
理想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理想会给予一个人向善的力量,同时也会赋予其拒恶的勇气,人的一生,难免有坎坷,有挫折,有各种各样的诱惑,胸怀远大理想的人,不会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不会在利益与诱惑面前,放弃自尊。
(二)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是体现医学职业精神的要求
医学生的职业理想,就是个人渴望达到的医学职业境界,是对未来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医学生个人的职业理想,与社会需求的医学职业精神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对生命的敬畏和人类健康的珍重,就是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关注病人的健康,重视病人的权利、人格,维护病人的利益与幸福,在专业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医疗临床实践中尊重客观事实与医学规律,依据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科学试验的开拓创新,在操作规范指导下进行医学临床防治疾病实践,防止差错事故,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服务。引导医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职业境界的憧憬和追求,就是在未来从事职业过程中所追求的贡献以及自我价值的体现。
(三)现代医学发展要求医生必须有理想信念的力量支撑
当下,自然科学属性领域均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各种新技术、新发现、新疗法等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仅一个《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每年增加的文献量就达40万余篇,这就要求从医人员必须终生坚持学习、艰苦探索。
随着人类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其社会科学的属性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现代医学更加强调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对生理的影响以及人们内外环境、心身的统一,从而使医学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两者互相渗透和促进。敬畏生命、珍重健康的价值理念充分体现了其人与人互相关怀的人文属性,人们对生命权、健康权、知情权等的追求,给医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生命系统的复杂和奥妙无穷,注定了医学的复杂和困难。作为医学的实践者,医生被赋予了极高的要求,他们既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科学知识,掌握高超的医疗技术,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品质,除此之外,医生的价值理念还要与人们的期望和社会的需求吻合,只能在奉献、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医生往往是在被患者认可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精神的满足,这对个性张扬的年轻人无疑是个挑战,也难免会让医生遭受更多的误解、挫折。
二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大医精诚的理念
我国古代孙思邈著述的《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其思想精髓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医乃仁术,医者必须具有仁爱之心。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又说“夫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还说“凡大医治病,必先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务工作者要做“苍生大医”,“广施善术”。
医者对患者要一视同仁,必须具有“志存救济”、“一心赴救”、“普同一等”的崇高思想境界。“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
医者要有勇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的气魄,恪守“淡泊明志”的道德理想。医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凶吉,护惜身命”、“不得持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不得以佊法规,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
医者必须勤学不倦,虚怀若谷,力求达到医术医德的完美统一。“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必须“涉猎群书”,“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务须刻苦学习,精研医理,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努力探求至精至微之医理,掌握至纯至熟之医术。
医者必须注重自身修养,尊重同道。孙思邈指出:“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对待患者,“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冷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对待同道,则不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之膏肓也。”这种注重自身修养爱护病人尊重同道的精神,堪为后世医者之行为准则〔2〕。
(二)医师和医学生誓言
医师的誓言就是医师对自身行为规范的承诺,更多的是基于社会公认的医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认可和追求。西方医学的奠基人、被后人尊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人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明确了医生对病人、对社会的责任及医生行为规范,两千多年来,其基本精神一直被视为医生行为规范被广泛接受,直到今日,在很多国家的医学生入学时还要学习该誓言,很多医生就业时还必须按此誓言庄严宣誓。1984年,世界医学会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日内瓦宣言》,它制定了国际医务人员道德规范,明确指出病人的健康是医务人员首要关心的、具有头等重要地位的问题,医务人员应坚持医学事业光荣而崇高的传统职业道德,其基本精神与《希波克拉底誓言》一脉相承。在1988年的英国爱丁堡召开的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了《爱丁堡宣言》,该宣言指出:“病人理当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2002年,《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发表,为当代医师提出了21世纪医学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到目前为止,已有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在内的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和签署了该宣言。中国医师协会于2005年正式签署该宣言,加入推行《医师宣言》的活动,中国的医师承诺的誓言包括了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生学习等六个方面的内容,高度凝练了医师的职业精神和要求。1991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以文件的形式颁布了《医学生誓言》,它是在充分吸收了国际上公认的几个誓言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而制订的,它既是对医学生的要求,更是对他们未来成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要求。 三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引导医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1培养学生具有清晰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自我认知
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对生命奥妙的探究、对疑难杂症的攻克、对生命的敬畏、对病人的关爱、对社会的责任等等,决定了从医是一个高标准严要求的职业。另外,在普通人心目中,医生和医学往往被一厢情愿地理想化,求生的本能使得病人总是希望医生能为他做到药到病除、起死回生。医学也是个与环保类似的工作,投入大,见效慢,学习的过程中,付出的辛苦就比别人多,五年的时间已经比一般大学多出了25%的时间成本,之后从初出茅庐到独当一面又是一个漫长的熬的过程,病人是随时都会出现的,工作的时间和强度往往也不固定。因此医生这个行业,所得的收入往往与各种付出不成正比。对于把医生作为谋生行业而不是人生理想的人来说,当医生所挣的钱也许永远低于自己的预期。医学生必须对此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对自我的兴趣、能力、特长、对未来的期望等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自我的理想必须建立在社会的职业理想之上,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学有所成,也才能做到全面发展,最终才能真正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2培养学生具有恒心和坚强的毅力
医学事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日新月异,涵盖范围广,信息量与日俱增。医学人文素质的提升,需要全方位的历练积累,医学生的学习任务艰苦而繁重,2007年颁发的教学计划,临床医学的学生需要学习的功课近100门,还要参与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医学生有恒心和坚强的毅力来完成学习任务。而等你毕业进入职场,又发现所有学到的知识还不够用,面对病人还不能做到得心应手,还要再学习,再研究,也就是医生必须终身学习,必须一生都刻苦钻研。
3培养学生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
没有一个病人是按照医生上下班的作息时间来生病的,也没有病人是按照教科书上的描述来生病的,医生在付出休息时间、付出超出常人的精力、体力来工作的同时,还要对病人付出关爱,给予人文关怀,在筋疲力尽的工作之余,还要对各种各样需求的病人及其家属做出耐心细致的解释、再解释,医生在尽了最大努力之后,依然会招来抱怨、辱骂、打击。所有看病难、看病贵的矛头都指向医院、指向医生,医生既要面临职业带来的风险,还要承担巨大的社会压力,崇高的职业理想,对职业的热爱就是强大支撑。
4培养学生具备不断完善道德的追求
一个好医生,首先是个具备很高道德修养水平的人,这种道德修养是需要不断修炼而来的,一方面,追求幸福、享受快乐是每一个人的本能和权力,医生当然也不例外,按照传统儒家文化的观点,一个人有了很高的修养境界,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内心的快乐。另一方面,医学面临的许多现实常常充满了情理、伦理的矛盾,充斥着物质、名声、荣誉等等诱惑,还要常常面临生离死别的悲情和爱莫能助的绝望,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品质,做到这点,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培养这种修炼道德的勇气。
(二)激励医学生追求崇高的从医境界
医学作为人类最崇高的职业之一,要求从医者具备很高的思想境界水平,在医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中,应当激励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历练提升自己的从医境界。
1对医术的追求永无止境
人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脚步从未停止,对健康的渴望、对生命的敬畏对医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伴随而来的新技术、新发现、新经验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同时,社会的人文属性也在发展变化,人的精神活动也随之变化,病人、病情也在发生变化,医生永远不能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对医术的追求永无止境是每一个医师应有的境界。
2患者至上、守护健康、敬畏生命
以患者的利益为重,时刻把患者安危放在心上,尊重患者的隐私,遵从生命至上的理念,我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教授提出的从医必须做到“戒、慎、恐、惧”四个字,就是我们医师的思想境界。
3勇于奉献、胸怀坦荡、担当责任
医生的职业,是服务人民群众的职业,是需要奉献的职业,我们面对的病人无关贫富贵贱,吴阶平的“医学技术回归医学人文关怀”,钟南山“一切从病人出发”,裘法祖“在服务中学习”,吴孟超“仁德济世”等等,一个个医学大家正是在践行服务、奉献的理念中变得崇高和伟大。人类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总有其局限性,在诊疗中一定会面临风险,出现差错或不当在所难免,这就要求医生要有担当责任、纠正错误或差错的勇气,没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对差错遮遮掩掩、推脱责任,对一个医生来说是很危险的[3]。
4哲学修养
学习哲学能使人头脑更聪明,自古以来,医学与哲学形影相随,难舍难分,哲学可以给医生明晰病情,科学决策,正确处理医学与伦理、社会、法律等问题提供有效的辩证思维方法,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医生最需要辩证法,也最容易懂辩证法”,这一点,在吴阶平院士的经历中表现得最充分,也是获益最深的,他在学医初期就学习了《实践论》、《矛盾论》,以后又不断地深入学习思考,吴院士一生经历了许多特殊的时期,面对复杂的局面能应付自如,出色完成了各项特殊的医疗任务,与他结合实践学哲学、用哲学是分不开的[4]。哲学修养的境界,还有助于面对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劳动的医生,正确面对压力,调整情绪,从中享受到快乐和幸福。
(三)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载体
1大力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医学职业理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在实际的工作中,我院紧密结合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逐步探索出一套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德育教育的模式,打造了一批学生乐于参与并、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并将其作为长效机制长期开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围绕做一个“有理想、有榜样、有目标、有行动”的医学生这一主题开办学生讲坛,由学生自行组织具体演讲内容和形式,自己主办讲坛;开展专业外语讲课比赛,让学生以讲课的形式展示其医学专业外语的水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提高学习专业外语的积极性;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解医院,接触病人,了解社会的实践平台;开展读书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开展主题演讲比赛、文体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各班学生做到每节课向老师问一声好、送上一杯热茶和一张消毒湿巾、提供一本学生点名册,培养学生尊敬师长,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风气;开办系列讲座,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2大力开展榜样教育
医学的职业和医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榜样教育在医学教育中,有着其特殊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围绕“学习实践白求恩精神,争当优秀医学生”这一主题,注重引导学生寻找榜样、学习榜样,向医界名家学习、向身边的老师专家学习、向周围的同学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模仿。按照人类学习的客观规律来看,模仿是生物进化的源泉,是社会学的主要形式之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榜样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均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加以完成,医学最终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效果的探索过程,其知识的获得,医学专业技能的提升,更离不开模仿。
经验传授。中国的传统教育历来强调身教重于言传,医学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积累了广博而精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一个医生的成长,不但需要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专业技能的运用,更需要把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于临床与科研的思维能力,这其中,老师或前辈的经验传承不可或缺,对医学生的行为习惯、临床思维、医德医风的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用榜样感染和激发医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医学生在选择学医时,对医学这一职业的认识通常只停留在表面,或者是家长的意愿,而我国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决定了医学生很难有再次选择的机会,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受到师长人格魅力的影响、亲身经历了救死扶伤的历程以后,逐步树立起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医学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类越来越精细,医学的实践过程,就是一个团队互相配合、互相学习的过程,在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中,这种团队协作配合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要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罗家伦.中国人的品格[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33-34.
[2]张之南.治学与从业:一名协和老医生的体会[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7-11.
[3]冯正中、秦泗河.医生的境界[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1-6.
[4]董炳琨.一个好医生的成长———吴阶平生平[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11-28.
一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理想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理想是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德国戏剧家、诗人歌德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确定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
理想提供人生前进的动力。理想是悬在人生之路上的明灯,指引人前行。作家高尔基曾说,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
理想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理想会给予一个人向善的力量,同时也会赋予其拒恶的勇气,人的一生,难免有坎坷,有挫折,有各种各样的诱惑,胸怀远大理想的人,不会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不会在利益与诱惑面前,放弃自尊。
(二)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是体现医学职业精神的要求
医学生的职业理想,就是个人渴望达到的医学职业境界,是对未来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医学生个人的职业理想,与社会需求的医学职业精神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对生命的敬畏和人类健康的珍重,就是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关注病人的健康,重视病人的权利、人格,维护病人的利益与幸福,在专业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医疗临床实践中尊重客观事实与医学规律,依据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科学试验的开拓创新,在操作规范指导下进行医学临床防治疾病实践,防止差错事故,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服务。引导医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职业境界的憧憬和追求,就是在未来从事职业过程中所追求的贡献以及自我价值的体现。
(三)现代医学发展要求医生必须有理想信念的力量支撑
当下,自然科学属性领域均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各种新技术、新发现、新疗法等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仅一个《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每年增加的文献量就达40万余篇,这就要求从医人员必须终生坚持学习、艰苦探索。
随着人类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其社会科学的属性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现代医学更加强调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对生理的影响以及人们内外环境、心身的统一,从而使医学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两者互相渗透和促进。敬畏生命、珍重健康的价值理念充分体现了其人与人互相关怀的人文属性,人们对生命权、健康权、知情权等的追求,给医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生命系统的复杂和奥妙无穷,注定了医学的复杂和困难。作为医学的实践者,医生被赋予了极高的要求,他们既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科学知识,掌握高超的医疗技术,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品质,除此之外,医生的价值理念还要与人们的期望和社会的需求吻合,只能在奉献、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医生往往是在被患者认可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精神的满足,这对个性张扬的年轻人无疑是个挑战,也难免会让医生遭受更多的误解、挫折。
二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大医精诚的理念
我国古代孙思邈著述的《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其思想精髓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医乃仁术,医者必须具有仁爱之心。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又说“夫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还说“凡大医治病,必先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务工作者要做“苍生大医”,“广施善术”。
医者对患者要一视同仁,必须具有“志存救济”、“一心赴救”、“普同一等”的崇高思想境界。“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
医者要有勇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的气魄,恪守“淡泊明志”的道德理想。医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凶吉,护惜身命”、“不得持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不得以佊法规,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
医者必须勤学不倦,虚怀若谷,力求达到医术医德的完美统一。“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必须“涉猎群书”,“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务须刻苦学习,精研医理,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努力探求至精至微之医理,掌握至纯至熟之医术。
医者必须注重自身修养,尊重同道。孙思邈指出:“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对待患者,“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冷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对待同道,则不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之膏肓也。”这种注重自身修养爱护病人尊重同道的精神,堪为后世医者之行为准则〔2〕。
(二)医师和医学生誓言
医师的誓言就是医师对自身行为规范的承诺,更多的是基于社会公认的医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认可和追求。西方医学的奠基人、被后人尊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人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明确了医生对病人、对社会的责任及医生行为规范,两千多年来,其基本精神一直被视为医生行为规范被广泛接受,直到今日,在很多国家的医学生入学时还要学习该誓言,很多医生就业时还必须按此誓言庄严宣誓。1984年,世界医学会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日内瓦宣言》,它制定了国际医务人员道德规范,明确指出病人的健康是医务人员首要关心的、具有头等重要地位的问题,医务人员应坚持医学事业光荣而崇高的传统职业道德,其基本精神与《希波克拉底誓言》一脉相承。在1988年的英国爱丁堡召开的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了《爱丁堡宣言》,该宣言指出:“病人理当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2002年,《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发表,为当代医师提出了21世纪医学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到目前为止,已有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在内的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和签署了该宣言。中国医师协会于2005年正式签署该宣言,加入推行《医师宣言》的活动,中国的医师承诺的誓言包括了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生学习等六个方面的内容,高度凝练了医师的职业精神和要求。1991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以文件的形式颁布了《医学生誓言》,它是在充分吸收了国际上公认的几个誓言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而制订的,它既是对医学生的要求,更是对他们未来成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要求。 三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引导医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1培养学生具有清晰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自我认知
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对生命奥妙的探究、对疑难杂症的攻克、对生命的敬畏、对病人的关爱、对社会的责任等等,决定了从医是一个高标准严要求的职业。另外,在普通人心目中,医生和医学往往被一厢情愿地理想化,求生的本能使得病人总是希望医生能为他做到药到病除、起死回生。医学也是个与环保类似的工作,投入大,见效慢,学习的过程中,付出的辛苦就比别人多,五年的时间已经比一般大学多出了25%的时间成本,之后从初出茅庐到独当一面又是一个漫长的熬的过程,病人是随时都会出现的,工作的时间和强度往往也不固定。因此医生这个行业,所得的收入往往与各种付出不成正比。对于把医生作为谋生行业而不是人生理想的人来说,当医生所挣的钱也许永远低于自己的预期。医学生必须对此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对自我的兴趣、能力、特长、对未来的期望等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自我的理想必须建立在社会的职业理想之上,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学有所成,也才能做到全面发展,最终才能真正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2培养学生具有恒心和坚强的毅力
医学事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日新月异,涵盖范围广,信息量与日俱增。医学人文素质的提升,需要全方位的历练积累,医学生的学习任务艰苦而繁重,2007年颁发的教学计划,临床医学的学生需要学习的功课近100门,还要参与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医学生有恒心和坚强的毅力来完成学习任务。而等你毕业进入职场,又发现所有学到的知识还不够用,面对病人还不能做到得心应手,还要再学习,再研究,也就是医生必须终身学习,必须一生都刻苦钻研。
3培养学生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
没有一个病人是按照医生上下班的作息时间来生病的,也没有病人是按照教科书上的描述来生病的,医生在付出休息时间、付出超出常人的精力、体力来工作的同时,还要对病人付出关爱,给予人文关怀,在筋疲力尽的工作之余,还要对各种各样需求的病人及其家属做出耐心细致的解释、再解释,医生在尽了最大努力之后,依然会招来抱怨、辱骂、打击。所有看病难、看病贵的矛头都指向医院、指向医生,医生既要面临职业带来的风险,还要承担巨大的社会压力,崇高的职业理想,对职业的热爱就是强大支撑。
4培养学生具备不断完善道德的追求
一个好医生,首先是个具备很高道德修养水平的人,这种道德修养是需要不断修炼而来的,一方面,追求幸福、享受快乐是每一个人的本能和权力,医生当然也不例外,按照传统儒家文化的观点,一个人有了很高的修养境界,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内心的快乐。另一方面,医学面临的许多现实常常充满了情理、伦理的矛盾,充斥着物质、名声、荣誉等等诱惑,还要常常面临生离死别的悲情和爱莫能助的绝望,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品质,做到这点,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培养这种修炼道德的勇气。
(二)激励医学生追求崇高的从医境界
医学作为人类最崇高的职业之一,要求从医者具备很高的思想境界水平,在医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中,应当激励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历练提升自己的从医境界。
1对医术的追求永无止境
人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脚步从未停止,对健康的渴望、对生命的敬畏对医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伴随而来的新技术、新发现、新经验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同时,社会的人文属性也在发展变化,人的精神活动也随之变化,病人、病情也在发生变化,医生永远不能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对医术的追求永无止境是每一个医师应有的境界。
2患者至上、守护健康、敬畏生命
以患者的利益为重,时刻把患者安危放在心上,尊重患者的隐私,遵从生命至上的理念,我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教授提出的从医必须做到“戒、慎、恐、惧”四个字,就是我们医师的思想境界。
3勇于奉献、胸怀坦荡、担当责任
医生的职业,是服务人民群众的职业,是需要奉献的职业,我们面对的病人无关贫富贵贱,吴阶平的“医学技术回归医学人文关怀”,钟南山“一切从病人出发”,裘法祖“在服务中学习”,吴孟超“仁德济世”等等,一个个医学大家正是在践行服务、奉献的理念中变得崇高和伟大。人类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总有其局限性,在诊疗中一定会面临风险,出现差错或不当在所难免,这就要求医生要有担当责任、纠正错误或差错的勇气,没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对差错遮遮掩掩、推脱责任,对一个医生来说是很危险的[3]。
4哲学修养
学习哲学能使人头脑更聪明,自古以来,医学与哲学形影相随,难舍难分,哲学可以给医生明晰病情,科学决策,正确处理医学与伦理、社会、法律等问题提供有效的辩证思维方法,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医生最需要辩证法,也最容易懂辩证法”,这一点,在吴阶平院士的经历中表现得最充分,也是获益最深的,他在学医初期就学习了《实践论》、《矛盾论》,以后又不断地深入学习思考,吴院士一生经历了许多特殊的时期,面对复杂的局面能应付自如,出色完成了各项特殊的医疗任务,与他结合实践学哲学、用哲学是分不开的[4]。哲学修养的境界,还有助于面对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劳动的医生,正确面对压力,调整情绪,从中享受到快乐和幸福。
(三)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载体
1大力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医学职业理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在实际的工作中,我院紧密结合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逐步探索出一套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德育教育的模式,打造了一批学生乐于参与并、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并将其作为长效机制长期开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围绕做一个“有理想、有榜样、有目标、有行动”的医学生这一主题开办学生讲坛,由学生自行组织具体演讲内容和形式,自己主办讲坛;开展专业外语讲课比赛,让学生以讲课的形式展示其医学专业外语的水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提高学习专业外语的积极性;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解医院,接触病人,了解社会的实践平台;开展读书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开展主题演讲比赛、文体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各班学生做到每节课向老师问一声好、送上一杯热茶和一张消毒湿巾、提供一本学生点名册,培养学生尊敬师长,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风气;开办系列讲座,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2大力开展榜样教育
医学的职业和医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榜样教育在医学教育中,有着其特殊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围绕“学习实践白求恩精神,争当优秀医学生”这一主题,注重引导学生寻找榜样、学习榜样,向医界名家学习、向身边的老师专家学习、向周围的同学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模仿。按照人类学习的客观规律来看,模仿是生物进化的源泉,是社会学的主要形式之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榜样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均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加以完成,医学最终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效果的探索过程,其知识的获得,医学专业技能的提升,更离不开模仿。
经验传授。中国的传统教育历来强调身教重于言传,医学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积累了广博而精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一个医生的成长,不但需要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专业技能的运用,更需要把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于临床与科研的思维能力,这其中,老师或前辈的经验传承不可或缺,对医学生的行为习惯、临床思维、医德医风的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用榜样感染和激发医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医学生在选择学医时,对医学这一职业的认识通常只停留在表面,或者是家长的意愿,而我国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决定了医学生很难有再次选择的机会,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受到师长人格魅力的影响、亲身经历了救死扶伤的历程以后,逐步树立起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医学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类越来越精细,医学的实践过程,就是一个团队互相配合、互相学习的过程,在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中,这种团队协作配合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要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罗家伦.中国人的品格[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33-34.
[2]张之南.治学与从业:一名协和老医生的体会[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7-11.
[3]冯正中、秦泗河.医生的境界[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1-6.
[4]董炳琨.一个好医生的成长———吴阶平生平[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