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1、李炳南1930年中原大战在山东莒县,时战火纷飞,县长出逃,李率民众死守。偶读丰子恺《护生画集》,深感弭兵(消除兵祸)之本乃在戒杀护生,遂为苍生立誓,如此难不死,必终生茹素。未几城解围,乃实践誓言,终生不食肉,后赴台湾40年里,创办医院、育幼院多所,每天坚持晨午两餐,一馒头一菜一汤,晚餐泡面糊半碗。
1842、丁福保晚年在住宅侧另筑一小楼,取名“诂林精舍”,楼下东为客室,西为食堂。每周星期一邀集朋友谈笑为乐,晚餐即以稀粥素菜招待,十余年如一日。
1843、潘光旦教育子女吃饭要有规矩:赶紧吃,不许在饭桌上磨蹭;不许挑挑拣拣,什么都得吃;不许翻吃一种菜,吃相难看。
1844、白蕉爱吃西瓜。某天有不相识者来信催索画件,他估计此即“打秋风”者,即复一信:舍间西瓜已尽,若有意接济,可来数担。
1845、唐云、郁达夫等在杭州常伴游净慈寺,盖杭州寺院惟此寺可吃荤。主持若瓢和尚每逢他们来,即招待特产东坡肉。某日有菜西湖醋鱼,唐云有意问:“此菜还有别的名字,你们能说出来,我就先饮三杯。”若瓢不答。郁即以诗为答:“宋嫂鱼名震十洲,却叫寺僧暗发愁;旧词新鲜从何起,恨煞萧山半上流。”
1846、唐云抗战初避居宁波延庆寺,寺僧殷勤招待,每天为他一家开两桌素餐,每餐还必有酒,这是因为寺僧与他谈禅时,见有所画页题字:“君谈佛法,我画云山。溪声山色,酒里同参。”所以供应不误。
1847、邓散木嗜酒,常在家独酌,下酒菜从不讲究,最喜欢发芽豆,百吃不厌。
1848、华国锋晚年研习如何种植和管理葡萄,他家有两个很大的葡萄架,最多的时候种有五六十个葡萄品种。到了收获季节,全家人共享,还要送给部队。但他自己只能吃一两粒。华对葡萄的判断力非常神奇,他的外孙女说:“这葡萄还没长出来,他就会告诉你,它在什么时候会长成什么样。”
1849、少林寺行正方丈考查弟子,派释永信和另一僧人分赴开封、洛阳办事。释永信带了30只烧饼上路,到开封后挂单观音寺,三天只报销食宿费5元;那个赴洛阳的僧人,三天食宿费报了78元。这说明释永信已经把师父俭朴之风接到手了。
1850、洪业抗战前夕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时,对学生有点滴发现就大加表彰;如有佳作,会邀请到家中吃饭喝酒,自己还亲自下厨,制作福建家乡菜招待。
1851、丁聪1974年由天津静海团泊洼干校喂猪、牧羊,又转到大兴黄村干校继续劳改,吴祖光在为他送别时即席吟颂《送别》:“年年锻炼日常新,六十依旧是小丁;作别羊房入猪舍,告别团泊进黄村;杯中直沽高粱酒,盘里天津胆固醇;此去重开新世界,残冬一过艳阳春。”
1852、周而复1939年后在山西八路军四年,时值困难时期,只得以树皮、树叶充饥。他后来回忆说:“在山西我知道了树皮和树叶的吃法。树叶用盐腌过,苦涩味儿就淡多了;树皮晒干磨碎,拌在杂粮里,当时觉得也不难吃。”
1853、夏衍1965年在山西介休县参加四清运动。他说:“介子推的老家,还是蛮不错的嘛,我们吃的全是苞谷面。”
1854、碧野抗战前夕在北平坚持大学旁听。因无钱从来不吃早饭,靠同乡资助,每天中午吃一碗素面,晚上啃一个烧饼。终于写出了第一篇小说。
1855、林斤澜与汪曾祺均嗜酒,且为酒友。汪有诗相赠:“编修罢去一身轻,愁听新词诵道经。几度随时言好事,从今不再谈苍生。文章也读新潮派,古董唯藏旧酒瓶。且吃小葱拌豆腐,看他五鼠闹东京。”林喜之,悬于壁,时时欣赏。
1856、作家陈残云上世纪50年代初出任广东宝安县委副书记,每当站在沙头角中英街上,为属下小镇萧条凄凉叹息:界线那边,小铺林林总总,摆满各种各样精美食品,而这边铺子里,连一块粗硬的饼子都没有。他感到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茫然和痛楚。
1857、马烽在1995年辞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正部级)回到山西,在家门口贴有对联:“京华虽好还是回家来最好;山珍海味不如家常饭对味。”有人请他解释,马笑而不语。问急了,便说有横批为证:“各有所好。”
1858、西戎上世纪50年代任《火花》主编时,有某农民作者背了四斤小米来见。他留吃留住,读了稿子提出建议,送别时提着小米对那位作者说:“这些米够你们一家人吃好几顿,我要吃了你的米,心里会非常不安的。”
1859、林斤澜好酒喜肉,凡白酒、黄酒、葡萄酒、威士忌都能喝。生为温州人,却爱喝黄酒加鸡蛋,喝完酒还把酒瓶子存起来摆布。他是收集酒瓶的大家。
1860、艾青发配新疆农场,不发肉。某年国庆节,连队宰了一批羊,把羊蹄扔到了垃圾坑。他说:“这是多好的东西,扔掉了太可惜。”他叫孩子拾回来,说他的腿老抽筋,吃什么补什么,吃些羊蹄筋,也许腿就不会抽筋了。连队冻死一只小猪,他也叫孩子取回来,说:“小猪是冻死的,不是病死的。”见家人怕腥,又说:“你没听说么,乳猪是广东人的一道好菜。你们不吃,我来吃。”“饥了甜如蜜,来来来享受享受。”
1861、上世纪60年代初莫言8岁时,大年夜正是吃饺子的时候,他拎起瓦罐出门,装“财神爷”(讨饭),走村串户讨饺子吃,在人家厨房门口高声朗诵:“财神爷,站门前,看着你家过新年。快开门,快开门,开门搬回聚宝盆。送出一个水饺,跑进一个元宝。”如此这般,真个有人送出饺子来了。
1862、邓友梅请金受申吃馄饨,那馄饨店就只有馄饨不卖酒菜。路上金买了两条黄瓜,进店后还借来一只大碗,上隔壁山西大酒缸买来半斤汾酒,并要店掌柜把黄瓜脑拍拍,多搁些姜丝,可别放芝麻酱。他说:“拌黄瓜就是酱油醋外只加姜丝,这才吃出菜味来。”这使邓友梅感到金虽随和、谦逊,但仍保持旗人个人习惯,比如都混到一天只能吃两顿窝头一碗粥了,而咸菜仍要切得像头发丝那么细,凉窝头得切成片要用油烙着吃呢。
1863、叶楚伧嗜饮酒,国民党中常委开会,蒋介石特批可以酒代茶,但必须杯上加盖,以免酒气冲人。蒋不饮酒,叶坐其旁,不时去盖举杯长饮,酒味四溢,也只得强忍刺激而不禁止。
1864、穆藕初教导子女吃饭规矩:上桌后要等长辈先动筷子;碗匙不能弄得叮当响,嘴巴嚼声也要注意;不能专拣好吃的菜连续搛,更不能翻来覆去挑菜吃;自己的桌前不能狼籍,吃完的饭碗要做到颗粒不剩;退席时须向长辈说“慢用!”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1865、陈修良1982年春赴当年主持地下工作的南京后游扬州,看到苏轼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即另作一诗以答之:“岂可食无肉,独爱东坡肉。无竹亦不俗,苏堤春晓乐。”
1866、潘序伦上世纪40年代主持立信会计学校,常亲自下厨,核算柴米油盐价格,同时每天派学生轮流监厨,使学生伙食搞得丰富,价廉物美。
1867、刘天成原来打“超傻子瓜子”的招牌,后来从符离集烧鸡销售店体会到,要是把卤烧鸡的香料掺到瓜子配料中,别有一种香味,果然是打着“小刘瓜子”的招牌取得了成效。1984年,他又向在合肥举办的首届残疾人运动会免费赠送2000斤瓜子,半斤一包,共装了4000包。运动员吃得不错,传媒由此报导,就传开了。
1868、马相伯晚年饮食非常简单。牙齿已完全脱落,不能吃米饭菜肉,早餐、晚餐大致略进牛奶、咖啡或薄粥鸡蛋,午餐以鸡汁或肉汁为主食。他不提倡素食,常笑对人说:“从前伍廷芳想要活到百岁,他在世时,就吃长素,但却先我去了。我并不吃素,倒还能活到现在的年纪。”
1869、王蒙最喜欢做的一件家务活是磨豆浆,喜欢早晨喝豆浆。他说:“首先是基于营养学的有关理论,什么蛋白质、矿物质、胆固醇,都比牛奶低得多。”
1870、胡小石为云南大学教授宿舍题字“晚翠园”三个字,他人多不解何意。只有学生汪曾祺懂得,是宿舍空地植有二三十株大枇杷树,《千字文》有“枇杷晚翠”四字。
1871、李克农上将建国后回到阔别多年的安徽巢湖家乡,特别喜爱本地农村民众用以佐餐的臭腌菜水蒸豆腐。关照须每餐必备,再加一碗薄又脆的锅巴,浇上些菜汤。他说:“这样的饭只有在家乡才能吃到,在北京是吃不到的。”
1872、陶铸在1958年毛泽东生日宴请毛泽东,主菜以蛇为原料,还有几道湖南菜。陶谈风颇浓,在讲到广东人如何会吃,还引用屈大均《广东新语》佐证,说:“过去广东土匪绑票,抓到人质先请吃一条全鱼。如果人质先挑鱼肚吃,就表明他家有钱,土匪可以开高价勒索;而先吃鱼头鱼尾的人质,家中大概没有多少油水。”毛泽东没有多说话,只是在陶讲到广东人食鱼精彩处,插了句话:“民以食为天嘛!”
1842、丁福保晚年在住宅侧另筑一小楼,取名“诂林精舍”,楼下东为客室,西为食堂。每周星期一邀集朋友谈笑为乐,晚餐即以稀粥素菜招待,十余年如一日。
1843、潘光旦教育子女吃饭要有规矩:赶紧吃,不许在饭桌上磨蹭;不许挑挑拣拣,什么都得吃;不许翻吃一种菜,吃相难看。
1844、白蕉爱吃西瓜。某天有不相识者来信催索画件,他估计此即“打秋风”者,即复一信:舍间西瓜已尽,若有意接济,可来数担。
1845、唐云、郁达夫等在杭州常伴游净慈寺,盖杭州寺院惟此寺可吃荤。主持若瓢和尚每逢他们来,即招待特产东坡肉。某日有菜西湖醋鱼,唐云有意问:“此菜还有别的名字,你们能说出来,我就先饮三杯。”若瓢不答。郁即以诗为答:“宋嫂鱼名震十洲,却叫寺僧暗发愁;旧词新鲜从何起,恨煞萧山半上流。”
1846、唐云抗战初避居宁波延庆寺,寺僧殷勤招待,每天为他一家开两桌素餐,每餐还必有酒,这是因为寺僧与他谈禅时,见有所画页题字:“君谈佛法,我画云山。溪声山色,酒里同参。”所以供应不误。
1847、邓散木嗜酒,常在家独酌,下酒菜从不讲究,最喜欢发芽豆,百吃不厌。
1848、华国锋晚年研习如何种植和管理葡萄,他家有两个很大的葡萄架,最多的时候种有五六十个葡萄品种。到了收获季节,全家人共享,还要送给部队。但他自己只能吃一两粒。华对葡萄的判断力非常神奇,他的外孙女说:“这葡萄还没长出来,他就会告诉你,它在什么时候会长成什么样。”
1849、少林寺行正方丈考查弟子,派释永信和另一僧人分赴开封、洛阳办事。释永信带了30只烧饼上路,到开封后挂单观音寺,三天只报销食宿费5元;那个赴洛阳的僧人,三天食宿费报了78元。这说明释永信已经把师父俭朴之风接到手了。
1850、洪业抗战前夕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时,对学生有点滴发现就大加表彰;如有佳作,会邀请到家中吃饭喝酒,自己还亲自下厨,制作福建家乡菜招待。
1851、丁聪1974年由天津静海团泊洼干校喂猪、牧羊,又转到大兴黄村干校继续劳改,吴祖光在为他送别时即席吟颂《送别》:“年年锻炼日常新,六十依旧是小丁;作别羊房入猪舍,告别团泊进黄村;杯中直沽高粱酒,盘里天津胆固醇;此去重开新世界,残冬一过艳阳春。”
1852、周而复1939年后在山西八路军四年,时值困难时期,只得以树皮、树叶充饥。他后来回忆说:“在山西我知道了树皮和树叶的吃法。树叶用盐腌过,苦涩味儿就淡多了;树皮晒干磨碎,拌在杂粮里,当时觉得也不难吃。”
1853、夏衍1965年在山西介休县参加四清运动。他说:“介子推的老家,还是蛮不错的嘛,我们吃的全是苞谷面。”
1854、碧野抗战前夕在北平坚持大学旁听。因无钱从来不吃早饭,靠同乡资助,每天中午吃一碗素面,晚上啃一个烧饼。终于写出了第一篇小说。
1855、林斤澜与汪曾祺均嗜酒,且为酒友。汪有诗相赠:“编修罢去一身轻,愁听新词诵道经。几度随时言好事,从今不再谈苍生。文章也读新潮派,古董唯藏旧酒瓶。且吃小葱拌豆腐,看他五鼠闹东京。”林喜之,悬于壁,时时欣赏。
1856、作家陈残云上世纪50年代初出任广东宝安县委副书记,每当站在沙头角中英街上,为属下小镇萧条凄凉叹息:界线那边,小铺林林总总,摆满各种各样精美食品,而这边铺子里,连一块粗硬的饼子都没有。他感到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茫然和痛楚。
1857、马烽在1995年辞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正部级)回到山西,在家门口贴有对联:“京华虽好还是回家来最好;山珍海味不如家常饭对味。”有人请他解释,马笑而不语。问急了,便说有横批为证:“各有所好。”
1858、西戎上世纪50年代任《火花》主编时,有某农民作者背了四斤小米来见。他留吃留住,读了稿子提出建议,送别时提着小米对那位作者说:“这些米够你们一家人吃好几顿,我要吃了你的米,心里会非常不安的。”
1859、林斤澜好酒喜肉,凡白酒、黄酒、葡萄酒、威士忌都能喝。生为温州人,却爱喝黄酒加鸡蛋,喝完酒还把酒瓶子存起来摆布。他是收集酒瓶的大家。
1860、艾青发配新疆农场,不发肉。某年国庆节,连队宰了一批羊,把羊蹄扔到了垃圾坑。他说:“这是多好的东西,扔掉了太可惜。”他叫孩子拾回来,说他的腿老抽筋,吃什么补什么,吃些羊蹄筋,也许腿就不会抽筋了。连队冻死一只小猪,他也叫孩子取回来,说:“小猪是冻死的,不是病死的。”见家人怕腥,又说:“你没听说么,乳猪是广东人的一道好菜。你们不吃,我来吃。”“饥了甜如蜜,来来来享受享受。”
1861、上世纪60年代初莫言8岁时,大年夜正是吃饺子的时候,他拎起瓦罐出门,装“财神爷”(讨饭),走村串户讨饺子吃,在人家厨房门口高声朗诵:“财神爷,站门前,看着你家过新年。快开门,快开门,开门搬回聚宝盆。送出一个水饺,跑进一个元宝。”如此这般,真个有人送出饺子来了。
1862、邓友梅请金受申吃馄饨,那馄饨店就只有馄饨不卖酒菜。路上金买了两条黄瓜,进店后还借来一只大碗,上隔壁山西大酒缸买来半斤汾酒,并要店掌柜把黄瓜脑拍拍,多搁些姜丝,可别放芝麻酱。他说:“拌黄瓜就是酱油醋外只加姜丝,这才吃出菜味来。”这使邓友梅感到金虽随和、谦逊,但仍保持旗人个人习惯,比如都混到一天只能吃两顿窝头一碗粥了,而咸菜仍要切得像头发丝那么细,凉窝头得切成片要用油烙着吃呢。
1863、叶楚伧嗜饮酒,国民党中常委开会,蒋介石特批可以酒代茶,但必须杯上加盖,以免酒气冲人。蒋不饮酒,叶坐其旁,不时去盖举杯长饮,酒味四溢,也只得强忍刺激而不禁止。
1864、穆藕初教导子女吃饭规矩:上桌后要等长辈先动筷子;碗匙不能弄得叮当响,嘴巴嚼声也要注意;不能专拣好吃的菜连续搛,更不能翻来覆去挑菜吃;自己的桌前不能狼籍,吃完的饭碗要做到颗粒不剩;退席时须向长辈说“慢用!”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1865、陈修良1982年春赴当年主持地下工作的南京后游扬州,看到苏轼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即另作一诗以答之:“岂可食无肉,独爱东坡肉。无竹亦不俗,苏堤春晓乐。”
1866、潘序伦上世纪40年代主持立信会计学校,常亲自下厨,核算柴米油盐价格,同时每天派学生轮流监厨,使学生伙食搞得丰富,价廉物美。
1867、刘天成原来打“超傻子瓜子”的招牌,后来从符离集烧鸡销售店体会到,要是把卤烧鸡的香料掺到瓜子配料中,别有一种香味,果然是打着“小刘瓜子”的招牌取得了成效。1984年,他又向在合肥举办的首届残疾人运动会免费赠送2000斤瓜子,半斤一包,共装了4000包。运动员吃得不错,传媒由此报导,就传开了。
1868、马相伯晚年饮食非常简单。牙齿已完全脱落,不能吃米饭菜肉,早餐、晚餐大致略进牛奶、咖啡或薄粥鸡蛋,午餐以鸡汁或肉汁为主食。他不提倡素食,常笑对人说:“从前伍廷芳想要活到百岁,他在世时,就吃长素,但却先我去了。我并不吃素,倒还能活到现在的年纪。”
1869、王蒙最喜欢做的一件家务活是磨豆浆,喜欢早晨喝豆浆。他说:“首先是基于营养学的有关理论,什么蛋白质、矿物质、胆固醇,都比牛奶低得多。”
1870、胡小石为云南大学教授宿舍题字“晚翠园”三个字,他人多不解何意。只有学生汪曾祺懂得,是宿舍空地植有二三十株大枇杷树,《千字文》有“枇杷晚翠”四字。
1871、李克农上将建国后回到阔别多年的安徽巢湖家乡,特别喜爱本地农村民众用以佐餐的臭腌菜水蒸豆腐。关照须每餐必备,再加一碗薄又脆的锅巴,浇上些菜汤。他说:“这样的饭只有在家乡才能吃到,在北京是吃不到的。”
1872、陶铸在1958年毛泽东生日宴请毛泽东,主菜以蛇为原料,还有几道湖南菜。陶谈风颇浓,在讲到广东人如何会吃,还引用屈大均《广东新语》佐证,说:“过去广东土匪绑票,抓到人质先请吃一条全鱼。如果人质先挑鱼肚吃,就表明他家有钱,土匪可以开高价勒索;而先吃鱼头鱼尾的人质,家中大概没有多少油水。”毛泽东没有多说话,只是在陶讲到广东人食鱼精彩处,插了句话:“民以食为天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