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特质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63394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先进和强大,韧性是重要指标之一.韧性是强而不脆、刚柔并济、主动变革、灵活适应、遇危不乱、遇乱不慌、遇挫有为等品性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彰显了鲜明的韧性品性,主要包括原则性和边界性、灵敏性和适应性、抗压性和耐挫性.这种韧性的生成、维系和巩固,是制度的特有优势、制度自身固有的优良禀赋和特质、中华文明的韧性基因和气息滋养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化中国制度韧性研究,体现了制度理性和制度自觉的统一,有助于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其他文献
<正> 苏共中央1988年5月通过了《关于提高马列主义社会学在解决苏联社会的关键社会问题方面的作用的决议》。决议指出,要实现党的27大及此后数次中央全会的革命方针,实行彻底的经济改革和积极的社会政策,全面推行社会民主化,更新社会的精神道德领域,必须加强马列主义社会学在诸如对改革提供科学保证、解决社会主义的关键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培养广大人民群
<正> 据预测,到公元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人口将达到45 000万,农业能够吸收的最多只有一半,其余的一半约22000多万劳动人口要靠发展第二、三类产业来解决。目前中国的主要城市无论是住房、交通、服务以及其他发展条件都呈饱和状态,压力甚大,无力再吸收如此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主要依靠中小城镇以及广大农村发展非农产业来吸收这些劳动力。
<正> 我们过去尚未有明确定名为“中国法文化”的出版物,但不等于没有中国法文化研究。其研究成果散见于中国政治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等著作之中。概而言之,关于中国古代法文化的特质的论断,最常见的大致有二:一曰人治与法治说,二曰自然法说。
<正> 中国近代以来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法律文化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撞击和冲突中展开的。本土法律文化和外来法律文化,作为对立体系的融合、吸收本来就是不容易的事件,更由于中国封建传统法律文化的强大和特殊的历史原因,这一过程就显得更为复杂和缓慢。对于这一过程进行历史的考察和分析,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重建中华民族的法律文化,都将是有积极意义的。
<正> 1986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个《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宣布1957年10月22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治安管
<正>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所有制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各阶级阶层的权力和利益分配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研究它们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使改革顺利进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所有制结构、阶级阶层结构、收入结构、文化结构及各阶级阶层内部结构变化作一些粗略分组和简要分析。
<正> 城市现代化其实质在于不断提高城市的总体质量,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各项设施建设和整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城市现代化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切不可认为工业现代化会“自然带来”城市的现代化。1983年以来,我省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得很快。其决定因素在于山东省的工农业生产及其他商品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但有的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与人为的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为中共党史研究的视域拓展提出了系列问题.四个时期历史任务的具体内涵、历史成就的具体表现,新时代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独特地位,党的百年奋斗五个方面历史意义的深刻意蕴,党的百年奋斗十条历史经验概括的依据、蕴含其中的历史智慧、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求,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叙史方法、情感意蕴、历史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及与前两个历史决议的比较,这些问题既有深化研究的空间,也有拓展研究的必要.
现代继承法实行共同继承规则,继承开始后,遗产归继承人共有.在遗产共有问题上,罗马法主义主张遗产共有为按份共有,日耳曼法主义主张遗产共有为共同共有.在我国民法上,自《继承法》至《民法典》的民事立法上都没有明确遗产共有为何种类型的共有.通过体系解释规则,基于共有类型、遗产共有存在基础、遗产应继份以及遗产分割方法等分析,我国民法上的遗产共有应定位为共同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