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发生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建立产后出血高危评分系统和风险预测方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进行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212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病例组,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同期住院分娩未发生产后出血的424例产妇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在全国产后出血防治协作组拟定"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简称"评分表")基础上,用筛选出的高危因素建立较全面的"产后出血高危评分系统"(简称"评分系统")。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并比较评分表和评分系统工作效能。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07%,其中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5.56%。产后出血危险因素有孕妇年龄、产次、人工流产史、孕早期体重指数(BMI)、产前宫底高度、双胎或多胎妊娠、产前血小板计数(PLT)、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胎儿腹围、羊水过多、分娩方式、子宫切口延裂、产道裂伤、第一产程异常、第三产程延长、胎盘粘连或植入、新生儿体重。用评分系统评分,若总评分≥6分或产前评分≥4分者发生产后出血危险性明显增加。评分表预测产后出血的ROC曲线AUC为0.657,评分系统评估产后出血的AUC为0.805。产后出血风险预测方程为:Z=1-1/[1+exp(-3.216+0.482×产前评分+0.452×产时产后评分)]或Z=1-1/[1+exp(-3.187+0.469×总评分)];严重产后出血风险预测方程为:Z=1-1/[1+exp(-3.715+0.146×总评分)]。结论产后出血发生与孕妇及胎儿因素、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产程等均密切相关。评分系统总评分≥6分者或产前评分≥4分者应纳入产后出血重点监护范围。评分系统与评分表相比有较强预测产后出血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