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困局”

来源 :投资与理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wei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宿哲的作品普遍传递出一种困惑、迷茫的气息。这种气息既是个人青春体验的显现,也源于自身对时代文化气息的敏感;既是对一个英雄时代的质疑,也源于自我对周遭社会现实生存状态的诘问。艺术家的思考穿行在理想与现实的中间地带,游弋在英雄时代的坍塌与自我世界的迷失之间,尽管精神与肉身的边界似乎已被消解,但作品内在的文化诉求仍能穿透作品那些表层的图像,希望在相对具体的时间线索中,对自我世界所呈现出的变化进行言说。于是,这个自我的世界从一开始,就多少具有精神现象学的意味,不过,最终困惑、迷茫成为了它的肌理,而“困局”则是其底色。
  宿哲是一位对青春记忆保持着自省的艺术家。但是,他对自我的体察,不是从形而下的生活层面,而是从自身的文化记忆入手的。在2006年创作的《英雄与梦想》、《也许从来就没有过什么英雄》等作品中,宿哲表达了对那个曾被赋予太多理想价值观的时代的质疑与不信任。在一个由意识形态所统辖的社会里,“英雄”形象往往表征着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但是,“英雄”实质是被塑造出来的,这种塑造不仅受制于意识形态话语的支配,而且还以一套严密、规范的图像与视觉系统呈现出来,譬如形象上的“高大全”、色彩表达上的“红光亮”。1976年,“文革”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极左的时代走向了死亡,同时也意味着宏大叙事的英雄时代的终结。不过,由于文化思维惯性的存在,“英雄”叙事仍然会对更年轻一代的青年产生着影响。正是源于对自我青春体验的审视,对宿哲来说,“英雄”叙事原本就是一种话语权力,它不但会遮蔽真实的现实,还会对具有独立价值的自我世界产生吞噬作用。于是,在《这是一个冻结的英雄主义梦想》、《在一个英雄的烦恼》中,宿哲将创作的注意力集中放在了消解作品题材的崇高感,以及视觉观看经验的仪式性上。在这个过程中,“英雄”形象的缺席具有多重的意义指涉,既让画面的场景失去典型性的意义,也让作品丧失掉由“高大全”所带来的仪式感,而蓝灰的色调则是对“红光亮”的颠覆。很显然,鉴于“英雄”的缺席,艺术家巧妙地讨论了一个理想价值观坍塌后,自我世界所呈现出的迷茫与困惑。
  在2008年的作品中,宿哲的创作曾出现过一些转变,艺术家希望用一种微观叙事的方法,从日常的生活入手,表达个人独特的现实生存体验。即便如此,宿哲仍延续了此前质疑“英雄”叙事的创作思路,只不过,此时作品中关于青春意义的追问变得更为的强烈,这在《我把青春献给谁》中体现得尤为突出。2010年的作品进一步深化了艺术家关于自我世界的拷问,其中,一些变化值得注意。首先是作品的现实语境围绕都市化与都市生存展开。从图像的表达上看,艺术家对都市场景的使用,并不是要真正去表现都市,而是让作品在意义生效时起到提示性的作用。事实上,真正体现自我“困局”内涵的还是那些女性形象。尽管她它们和期作品中“英雄”的缺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这些女性形象在视觉呈现的方式与意义的指涉上,仍具有某种“英雄”的品质。她它们仍然是被塑造的,仍然裹挟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只不过,前者是理想主义、集体主义时代的“英雄”,后者是流行文化、商业社会包装的明星;前者是政治意识形态下的产物,后者是商业时代欲望消费的载体。虽然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区别,但是,一旦当它们一旦成为一个历史时期主导性的价值观的时候,真正个体化的自我世界反而会沦落为一个“他者”。与此同时,都市化的图像所蕴涵的时间意识开始显现出来了。,如果将“英雄”看作是“文革”时代的产物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宿哲对自我世界的讨论,实质是将其放在了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再到20世纪90年代消费社会形成的社会变迁的背景下予以讨论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家强调作品背后的时间维度,不仅能为其建构一种上下文关系,也会对“自我”与“自我世界”的讨论赋予一些社会学的意义。然而,不管是期的“英雄”系列,还是近期的《第六号》、《第八号》等作品,宿哲对青春体验的言说,均较为完整的保持了一贯的迷茫与困惑的情绪。事实上,在《第三号》、《第五号》等作品中,艺术家的自我反思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而且,在那些困惑的情绪中,还传递出一种淡淡的伤害感。对于宿哲来说,从反思——自省——迷茫——困惑,再走向伤害,这正是潜藏在表层化的图像背后思想观念前行的内在轨迹。借助对“英雄”的讨论,宿哲表达了一个理想价值观坍塌后,自我世界出现的精神荒芜;借助对“明星”的表现,呈现出的则是商业时代对人所产生的异化,虽然二者在图像呈现方式上略有不同,但自我世界的“困局”仍然是其作品的内核。
其他文献
诗人唐亚平在描述西南艺术家群体时说:“贵阳的画家们没有哪个是端起的,大多很自在,他们在自己的绘画实践中,寻找自己的艺术道路。他们合而不同,像贵州高原上的山峦一样,以各自的形象坐落在那里,他们是一群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热爱自由的人。”  曹琼德就是一位典型的贵州艺术家,仅有的几次电话沟通,那头的声音让人感受到他的深沉、诚恳和谦逊。面对绮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人文环境,艺术在这里更加真实和纯粹。他的作
期刊
英国希思科(Hiscox)保险公司与英国ArtTactic网站继去年之后,在今年5月底第二次发布了《2014艺术品网上交易》报告。  这两家去年发布的报告中发布的数据,主要是基于在线艺术品市场占全球艺术品市场销售额1.6%估算出的数据,主要借鉴的是《IBIS世界艺术品市场研究》和《2013年TEFAF报告》公布的数据。  而今年发布的全球网上交易数据,则得益于在2013年有越来越多的在线艺术品交易
期刊
2014年春拍,艺术品市场尤其是拍卖市场依然处在调整期,作为整体市场局部之一的当代艺术行情自然难有大的作为。现在回过头来看,2006年到2009年的春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牛市,而2009年至今,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是一个从牛市到熊市的下行走势。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也从2006年至今,完成了从欧美藏家换手到亚洲藏家的过程,收藏圈的范围是在缩小的,中国当代艺术其实也并没有形成很多人理想或者是想象中成为一个真
期刊
追涨,追涨,有追才有涨。从钻石、黄金、和田玉,再到近两年大热的琥珀、蜜蜡,每一个品类的投资与收藏都伴随着一样的规律。  “蜜蜡在5年前,80元、100元一克就不得了了,现在一般都卖到五六百元,成色好一些的都上千了”。记者在十里河古玩城寻访时,很多老板都在感慨,蜜蜡这两年涨疯了!  记者了解到,蜜蜡近5年来翻涨10倍,单克价格已经超过黄金。而且,前两年黄金大跌的时候,天然琥珀、 蜜蜡的市场行情几乎没
期刊
小男孩的名字叫卡尔,小女孩的名字叫艾利,他们因为一只蓝色的氢气球而相识。男孩沉默寡言,女孩活泼开朗,他们因为梦想而相聚。艾利希望去南美寻找仙境瀑布,然后把房子安在那里,这个场景就是童话电影《飞屋环球记》的开始。唯美的故事总是会穿插爱情,钉子户老卡尔因为当初的承诺,最终也要带上妻子住过的房子,去那梦想中的瀑布天堂。而我的印象是从那个敲开门的小男孩肥嘟嘟的可爱脸盘开始存在的。五彩斑斓的氢气球,拖着房子
期刊
虽然衡量信托产品需要从期限、投向、风控措施、预期收益等多个维度考虑,不过,目前大多数集合信托产品恐怕仍被当做“固定收益”式的产品出售,这一标签也使得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成了信托公司抢占市场、投资者衡量产品的重要指标。信托公司在年报中都会披露当年各类型信托产品的实际清算收益。单一类产品对普通投资者来讲,距离或许太遥远,我们不妨把集合类产品的清算收益“排排坐”,从它们的过往业绩中,看看哪家公司为普通投资者
期刊
不可否认的是,放鞭炮在今天仍然可以博得眼球。2014年6月6日下午,随着“发微信,发微博!”的叫喊声从手持喇叭里不断传出,展览《三界外——观念的绝对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拉开了序幕。鞭炮炸鸡、水囊搏斗、豆腐砸人等现场照片在网上疯传,策展人王春辰、 盛葳和段君在狂欢之后,也想坐下来说点什么。  天、地、人,道教将世界划分为三界。为了更直观地呈现展览和方便分类作品,三位策展人抓阄确定了每个人负责的板块
期刊
宿哲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青年艺术家,他的作品可以把青春记忆的各种情愫淋漓淋尽致地传递给观者。艺术创作自发于艺术家纯粹的内心感触和个体经验的反映,这在宿哲的作品中表现得的尤为突出。  作为“80后”具代表性的青年艺术家,宿哲的作品不同于“50后”、“60后”艺术家所呈现的“政治波普”、“伤痕”等带有浓重意识形态的主题性描绘,亦不同于“70后”艺术家所经常表达的“乡土情怀”和“集体记忆”,而是更加注重对
期刊
一把小小的折扇,包罗了文房大半之雅,折射出艺术的大千世界。从明清以来,折扇就成为文人手中的雅玩,它早已脱离了引风寻凉的功用,成为身份的证明。近年来折扇更是大行其道,不仅成扇(即扇面扇骨都完整)在收藏拍卖中价格一路飙升,原来作为扇面的附庸,没有什么价值的扇骨,也成为收藏家的专项收藏。  在上世纪80年代,成扇只计算扇面的书画价值,扇骨再好也不算钱。有的扇面开裂了,就将它揭下来,重新装裱成册页或画轴,
期刊
宿哲(1984-)  1984 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2000—2002 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附中  2007 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  中国民族书画院美术研究员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2007 年由 iaab 基金会邀请前往瑞士巴塞尔进行专业考察与艺术交流  个展  2014 青春时代 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 中国 北京  2012 “宿哲网络”个展 今日美术馆数字美术馆 中国 北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