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们国有企业与各行各业都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密切联系各自工作实际,认真学习践行东汽精神。因为在抗击千年不遇、历史罕见的“5•12”汶川特大震灾的奋勇搏斗中,东汽人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与全国人民的有力支持下,不仅与灾区人民一道经受了血与火的战斗洗礼和严峻考验,而且使灾难彰显、历史铸就、时代催生的东汽精神更加闪烁光辉。从而也从一个侧面由小见大与窥斑见豹,使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得到了集中体现和充分展示。因此把东汽精神作为当代的一种精神标杆加以传承弘扬,无论为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增添动力,还是为建设先进文化与精神文明添砖加瓦,尤其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夯实基础,均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所以,自“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全社会宣传最多的是两种精神,一种是抗震救灾精神,另一种就是东汽精神。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不仅给汶川、北川、青川、绵竹等极重灾区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伤害,也给地处龙门山地质断裂带而与震中仅为一山之隔的汉旺镇和“十里东汽” 带来了灭顶之灾,并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东汽成为这场震灾受损最为严重的大型国有企业,也给朴实勤劳的东汽人留下了深深的心灵创伤和永远的痛。然而遭逢特大劫难,东汽人却很快在悲痛中和废墟上挺起脊梁、站立起来,既以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钢铁意志和英勇壮举彰显了英雄气概,又以“生产经营全面恢复、灾后重建提前告捷、企业发展日新月异” 的出色努力和突出业绩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从而使灾难中彰显迸发出来的东汽精神更加催人奋进,在世人面前又竖起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时代丰碑。
然而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囿于社会分工的特殊针对性和应用借鉴的周期性,目前对东汽精神的宣传导向还局限于面上新闻采访和动态报道,其思想引导和践行倡导也仅停留在认识了解等感性认知的浅层次影响上。因此,人们对抗震救灾精神不难理解,而对东汽精神却有些是似而非的模糊感觉。东汽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呢?社会上对此也有很熟悉的关键词和流行语,习惯于把它高度总结归纳成几句话。比如说: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勇气是东汽精神的核心内涵;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果敢是东汽精神的最新诠释;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决心是东汽精神的坚强基石;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斗志是东汽精神的不竭动力,从而都被看作是一种古老而又现代、传统而又新潮、经典而又时尚的表达和描述。这些说法虽然都很精辟准确并触及到了问题实质,但大多过于大而化之而显得抽象笼统。这就有必要从寻根究底、追本朔源上加以观察、分析和思考,以此既可用鲜活生动、声情并茂的动人事例加以说明佐证,也能严谨深入地进行解读求证以对它的精神实质有着深刻理解和把握。
东汽精神作为东汽人与全社会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虽是一种客观现实存在却并非是空穴来风和无地生根的空中楼阁。它也是一种主观选择认定并有其特定的思想根源和文化基础,必然与当时社会的核心价值和主流思想有着密切相关的内在联系。尤其对孕育于我国先进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个母体来说,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在其中有着深厚积淀。如同世上所有的客观事物和生命起源一样,东汽精神也不是一种横空出世和单独存在的孤立现象,也能够朔本求源探寻于事物本身的最初来源。尤其在其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追根究底方面看,它的生成孕育必然有着内在固有的遗传基因和血统关系。而且相对于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本体来说,东汽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依然是一种相生相长的社会亚文化,其内涵外延同样派生于民族文化并从属于这个母文化,特别受到当代社会主流思想与核心价值的影响、支配和主导。所以,深入剖析东汽精神的文化积淀和思想渊源,就得着重从世界观和唯物论上揭示东汽精神的本质属性与客观定位,深刻阐释我国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感植根于东汽精神的内在必然性。
东汽精神的内涵外延固然体现强烈的政治思想色彩,总体来说仍属于一种反映人格操守的伦理道德。道德又称道德学、伦理学、道德哲学,主要反映人们的情感、习俗和品性。它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个人道德情感等道德意识现象,而且包括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并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包括社会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准之间的相应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教育修养,以及人的价值、人生意义和生活态度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与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等问题。其中,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人们的道德实践有着直接影响,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便形成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其他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伦理学。我国古代伦理道德中的“伦”字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理”字是指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条理准则,“道”字是指宇宙万物的本体本源,“德”字是指得到和遵循所得。这种传统文化和伦理思想既包含“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主导的道德规范,也包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倡导践行诸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所体现的传统美德。如今在适应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所赋予的新内涵和时代要求之后,这些优良传统依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确定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客观需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
按照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的说法: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这里说的道德就是现在讲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职业操守,其中包括企业员工从事经济工作和经营活动中的职业道德。我国是一个具有5 000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大国,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工作中的职业道德,无疑都会受到社会伦理道德与经济伦理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所以,无论对献身祖国三线建设、发展民族电力工业而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感召激励,还是对抗击“5•12”特大震灾、抵御全球金融风暴的引领支撑,东汽精神与生俱来地同自己的民族美德和爱国情感有着源远流长的天然联系,在催人奋进的过程中体现其固有的深刻内涵和鲜明特性。为此就必然要在剖析“诸子百家” 的伦理学说、阐释革命导师的经典论述、解读党和政府的评价褒奖等方面,使东汽精神体现更为深刻的思想启发和激励支撑。
由此可见,东汽精神总体来说是一种民族文化和伦理思想,主要对引领企业发展方向、激励员工追求奋斗等方面起着主导支配、约束规范的影响作用。所以,古圣先贤、仁人志士和革命导师倡导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如家、精忠报国”的爱国思想,“勤劳智慧、勇敢坚强,牺牲奉献、纯朴善良”的人格秉性,“兼爱互利、扶贫济困,和合相处、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厚德载物、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必果”的道德品质,“卧薪尝胆、厉精图志,激流勇进、自强不息”的拼搏斗志……都是东汽精神蕴含的优秀文化基因和思想品格。当今时代,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这些传统美德和伦理道德,也是帮助人们培养爱国思想、民族气节、国格家风、人格世风、责任意识、荣辱使命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追求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国家昌盛、民族振兴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坚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国际主义、人道主义、利他主义的政治立场与思想觉悟的题中应有之义。“5•12”抗灾重建中所凝聚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必将鼓舞全国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千难万阻,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胜利。这种寻根问典还能从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认知东汽精神的主观自觉和科学依据,使人从感性上与理性上切实把握东汽精神的精神实质。
正因如此,东汽人热爱祖国的忠诚态度和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就始终如一地体现在热爱自己的工厂中,倾注于工作岗位和自己所选择的理想事业上:为了早日复工并拿下订单,东汽青年职工黄铮在震灾发生第三天就按企业托付和员工期盼,只身一人迅速前往北京参加风电项目招标会,并在工厂遭受毁灭性重创的情况下依然感动用户并赢得信任,与同事一道如愿以偿地为东汽拿下了价值3亿多元的“震后第一标”;为了给受灾同胞献上一颗老创业者滚烫的爱心,正在北京住院治病的82岁的东汽老厂长丁一则带病急忙赶到受灾厂区,毅然捐出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20万元全部积蓄用于企业抗灾重建;为了在灾后还能继续把无数汽轮机叶片从图纸变为现实产品和现代工业的艺术品,东汽年轻技术员曾敬平在废墟下被埋45个小时获救后,毅然在被送往湖南家乡疗伤养病的中途一路徒步奔回工厂,先后在汉旺灾区与德阳新基地全力投身企业的抗灾重建。为了避免身边的许多老师傅不幸离去之后出现技术断层,他于是更加勤奋刻苦而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钻研生产技术并独挑工作大梁,也与同事们一道为目前国际最先进的170万千瓦核电叶片的成功试制作出了贡献,以此告慰罹难同胞并在灾难面前履行了一名幸存者的责任和使命;为了挽回震灾损失并为企业恢复重建多作贡献,东汽青年女工何贤英“一个人恨不得变成两个人用,哪还有时间住院啊”,震后以来她几乎每天清晨就出现在灾后重建的工地上,几乎每天都连续工作到次日凌晨的两三点钟,虽因长时间体力透支,病倒后依然不离岗位而一直倔强地带病工作;为了“能把参与新东汽建设作为人生的起点,我们感到无上光荣和无比自豪”,震前已与东汽签约的298名大学生,在震后收到东汽发函坦诚介绍企业受灾现状时,依然没有做重新选择并毅然全部赶来东汽报到上班,而且伴随着东汽灾后三年来的重生崛起并继续保持发电设备产量第一的世界纪录,一批80后的年轻人在恢复重建中也都挺起腰杆并成长为技术尖子和工作骨干;为了尽快完成抗灾重建的艰巨任务,东汽广大员工在震后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很快在汉旺、绵竹、德阳全境几十公里范围同时摆开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的主战场,有的职工还自觉用企业发给的救灾款购买各种简易交通工具。每天清晨,数千名穿着蓝色工装骑着摩托车、自行车、电瓶车的职工队伍从四面八方向各临时租赁借用的生产点汇聚,几乎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地为东汽的崛起新生而忘我工作……抗击“5•12”特大震灾凝聚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正鼓舞东汽人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千难万阻,努力为祖国电力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如今,回顾抗震救灾、恢复重建这艰苦难忘的过去三年,最让东汽人自己感动欣慰的就是全体职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无所畏惧的主人翁精神。“泰山压顶不弯腰”的东汽人在地震当天就立下誓言:“两年要还给社会一个新东汽!”立即投身抢险救灾并开始了恢复生产的激烈战斗。三年来,东汽不仅如期完成了恢复重建各项任务,而且瞄准当代世界最先进的核心技术,加大了产品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并以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和速度,努力实现“国际一流电力设备企业的”的奋斗目标。当然,也正是有了东汽精神所蕴含的热爱祖国和人民、忠诚企业和岗位等优秀品质的鞭策激励,可敬可爱的东汽人永远会不断地汇聚智慧和抛洒汗水,努力实现产业报国即“绿色动力、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怀,在报效祖国的前进道路上也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所以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当代精神财富,东汽精神应当在全社会和各行各业得到传承与弘扬。
(作者:张其亨系东汽副总经济师、风电事业部党总支书记;刘志前系东汽侨联主席、原统战部部长兼宣传部副部长)。(责任编辑:郝幸田)
所以,自“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全社会宣传最多的是两种精神,一种是抗震救灾精神,另一种就是东汽精神。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不仅给汶川、北川、青川、绵竹等极重灾区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伤害,也给地处龙门山地质断裂带而与震中仅为一山之隔的汉旺镇和“十里东汽” 带来了灭顶之灾,并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东汽成为这场震灾受损最为严重的大型国有企业,也给朴实勤劳的东汽人留下了深深的心灵创伤和永远的痛。然而遭逢特大劫难,东汽人却很快在悲痛中和废墟上挺起脊梁、站立起来,既以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钢铁意志和英勇壮举彰显了英雄气概,又以“生产经营全面恢复、灾后重建提前告捷、企业发展日新月异” 的出色努力和突出业绩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从而使灾难中彰显迸发出来的东汽精神更加催人奋进,在世人面前又竖起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时代丰碑。
然而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囿于社会分工的特殊针对性和应用借鉴的周期性,目前对东汽精神的宣传导向还局限于面上新闻采访和动态报道,其思想引导和践行倡导也仅停留在认识了解等感性认知的浅层次影响上。因此,人们对抗震救灾精神不难理解,而对东汽精神却有些是似而非的模糊感觉。东汽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呢?社会上对此也有很熟悉的关键词和流行语,习惯于把它高度总结归纳成几句话。比如说: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勇气是东汽精神的核心内涵;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果敢是东汽精神的最新诠释;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决心是东汽精神的坚强基石;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斗志是东汽精神的不竭动力,从而都被看作是一种古老而又现代、传统而又新潮、经典而又时尚的表达和描述。这些说法虽然都很精辟准确并触及到了问题实质,但大多过于大而化之而显得抽象笼统。这就有必要从寻根究底、追本朔源上加以观察、分析和思考,以此既可用鲜活生动、声情并茂的动人事例加以说明佐证,也能严谨深入地进行解读求证以对它的精神实质有着深刻理解和把握。
东汽精神作为东汽人与全社会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虽是一种客观现实存在却并非是空穴来风和无地生根的空中楼阁。它也是一种主观选择认定并有其特定的思想根源和文化基础,必然与当时社会的核心价值和主流思想有着密切相关的内在联系。尤其对孕育于我国先进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个母体来说,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在其中有着深厚积淀。如同世上所有的客观事物和生命起源一样,东汽精神也不是一种横空出世和单独存在的孤立现象,也能够朔本求源探寻于事物本身的最初来源。尤其在其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追根究底方面看,它的生成孕育必然有着内在固有的遗传基因和血统关系。而且相对于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本体来说,东汽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依然是一种相生相长的社会亚文化,其内涵外延同样派生于民族文化并从属于这个母文化,特别受到当代社会主流思想与核心价值的影响、支配和主导。所以,深入剖析东汽精神的文化积淀和思想渊源,就得着重从世界观和唯物论上揭示东汽精神的本质属性与客观定位,深刻阐释我国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感植根于东汽精神的内在必然性。
东汽精神的内涵外延固然体现强烈的政治思想色彩,总体来说仍属于一种反映人格操守的伦理道德。道德又称道德学、伦理学、道德哲学,主要反映人们的情感、习俗和品性。它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个人道德情感等道德意识现象,而且包括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并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包括社会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准之间的相应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教育修养,以及人的价值、人生意义和生活态度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与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等问题。其中,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人们的道德实践有着直接影响,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便形成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其他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伦理学。我国古代伦理道德中的“伦”字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理”字是指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条理准则,“道”字是指宇宙万物的本体本源,“德”字是指得到和遵循所得。这种传统文化和伦理思想既包含“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主导的道德规范,也包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倡导践行诸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所体现的传统美德。如今在适应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所赋予的新内涵和时代要求之后,这些优良传统依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确定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客观需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
按照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的说法: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这里说的道德就是现在讲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职业操守,其中包括企业员工从事经济工作和经营活动中的职业道德。我国是一个具有5 000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大国,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工作中的职业道德,无疑都会受到社会伦理道德与经济伦理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所以,无论对献身祖国三线建设、发展民族电力工业而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感召激励,还是对抗击“5•12”特大震灾、抵御全球金融风暴的引领支撑,东汽精神与生俱来地同自己的民族美德和爱国情感有着源远流长的天然联系,在催人奋进的过程中体现其固有的深刻内涵和鲜明特性。为此就必然要在剖析“诸子百家” 的伦理学说、阐释革命导师的经典论述、解读党和政府的评价褒奖等方面,使东汽精神体现更为深刻的思想启发和激励支撑。
由此可见,东汽精神总体来说是一种民族文化和伦理思想,主要对引领企业发展方向、激励员工追求奋斗等方面起着主导支配、约束规范的影响作用。所以,古圣先贤、仁人志士和革命导师倡导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如家、精忠报国”的爱国思想,“勤劳智慧、勇敢坚强,牺牲奉献、纯朴善良”的人格秉性,“兼爱互利、扶贫济困,和合相处、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厚德载物、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必果”的道德品质,“卧薪尝胆、厉精图志,激流勇进、自强不息”的拼搏斗志……都是东汽精神蕴含的优秀文化基因和思想品格。当今时代,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这些传统美德和伦理道德,也是帮助人们培养爱国思想、民族气节、国格家风、人格世风、责任意识、荣辱使命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追求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国家昌盛、民族振兴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坚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国际主义、人道主义、利他主义的政治立场与思想觉悟的题中应有之义。“5•12”抗灾重建中所凝聚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必将鼓舞全国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千难万阻,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胜利。这种寻根问典还能从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认知东汽精神的主观自觉和科学依据,使人从感性上与理性上切实把握东汽精神的精神实质。
正因如此,东汽人热爱祖国的忠诚态度和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就始终如一地体现在热爱自己的工厂中,倾注于工作岗位和自己所选择的理想事业上:为了早日复工并拿下订单,东汽青年职工黄铮在震灾发生第三天就按企业托付和员工期盼,只身一人迅速前往北京参加风电项目招标会,并在工厂遭受毁灭性重创的情况下依然感动用户并赢得信任,与同事一道如愿以偿地为东汽拿下了价值3亿多元的“震后第一标”;为了给受灾同胞献上一颗老创业者滚烫的爱心,正在北京住院治病的82岁的东汽老厂长丁一则带病急忙赶到受灾厂区,毅然捐出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20万元全部积蓄用于企业抗灾重建;为了在灾后还能继续把无数汽轮机叶片从图纸变为现实产品和现代工业的艺术品,东汽年轻技术员曾敬平在废墟下被埋45个小时获救后,毅然在被送往湖南家乡疗伤养病的中途一路徒步奔回工厂,先后在汉旺灾区与德阳新基地全力投身企业的抗灾重建。为了避免身边的许多老师傅不幸离去之后出现技术断层,他于是更加勤奋刻苦而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钻研生产技术并独挑工作大梁,也与同事们一道为目前国际最先进的170万千瓦核电叶片的成功试制作出了贡献,以此告慰罹难同胞并在灾难面前履行了一名幸存者的责任和使命;为了挽回震灾损失并为企业恢复重建多作贡献,东汽青年女工何贤英“一个人恨不得变成两个人用,哪还有时间住院啊”,震后以来她几乎每天清晨就出现在灾后重建的工地上,几乎每天都连续工作到次日凌晨的两三点钟,虽因长时间体力透支,病倒后依然不离岗位而一直倔强地带病工作;为了“能把参与新东汽建设作为人生的起点,我们感到无上光荣和无比自豪”,震前已与东汽签约的298名大学生,在震后收到东汽发函坦诚介绍企业受灾现状时,依然没有做重新选择并毅然全部赶来东汽报到上班,而且伴随着东汽灾后三年来的重生崛起并继续保持发电设备产量第一的世界纪录,一批80后的年轻人在恢复重建中也都挺起腰杆并成长为技术尖子和工作骨干;为了尽快完成抗灾重建的艰巨任务,东汽广大员工在震后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很快在汉旺、绵竹、德阳全境几十公里范围同时摆开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的主战场,有的职工还自觉用企业发给的救灾款购买各种简易交通工具。每天清晨,数千名穿着蓝色工装骑着摩托车、自行车、电瓶车的职工队伍从四面八方向各临时租赁借用的生产点汇聚,几乎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地为东汽的崛起新生而忘我工作……抗击“5•12”特大震灾凝聚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正鼓舞东汽人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千难万阻,努力为祖国电力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如今,回顾抗震救灾、恢复重建这艰苦难忘的过去三年,最让东汽人自己感动欣慰的就是全体职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无所畏惧的主人翁精神。“泰山压顶不弯腰”的东汽人在地震当天就立下誓言:“两年要还给社会一个新东汽!”立即投身抢险救灾并开始了恢复生产的激烈战斗。三年来,东汽不仅如期完成了恢复重建各项任务,而且瞄准当代世界最先进的核心技术,加大了产品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并以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和速度,努力实现“国际一流电力设备企业的”的奋斗目标。当然,也正是有了东汽精神所蕴含的热爱祖国和人民、忠诚企业和岗位等优秀品质的鞭策激励,可敬可爱的东汽人永远会不断地汇聚智慧和抛洒汗水,努力实现产业报国即“绿色动力、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怀,在报效祖国的前进道路上也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所以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当代精神财富,东汽精神应当在全社会和各行各业得到传承与弘扬。
(作者:张其亨系东汽副总经济师、风电事业部党总支书记;刘志前系东汽侨联主席、原统战部部长兼宣传部副部长)。(责任编辑: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