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思乡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cum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草高,艾蒿香。这是北方一年最好的季节了。阳光灿烂、繁华似锦,艾草扑鼻,时令怡人。香草、粽情、蔬果、煦风、温馨、以及湛蓝湛蓝的天空,偶尔有悠闲的白云飘来。
  又是一年端午到,粽香满街飘。年过半百,虽闻过太多的花香,眼前的粽情,似曾相识。一大早起来,在自家门前芒种完毕,看看满园浓郁的小院,心旷神怡。难得放假几日,屋檐下站立的邻里的大娘,笑呵呵地喊我乳名,热情洋溢地送来了大捆自种的芫荽和小葱,知我爱种植蔬菜花草,又特地给了我几株唤不出来名字的秧苗。大娘不停的乐呵乐呵地和我搭话,告诉我这是别人特地送给她的,言语和眉目之中流露着喜悦,说儿子要从外地回来过节,她已经备好了饭菜,和老伴站立在窗口等着儿子。她那高兴劲儿和眼神,让我看着非常熟悉和眼馋。这场景、这眼神、这神态、这笑容……令我想起了故乡土地上熟悉的身影,那是养我生我的父母。更掀起了我心灵涟漪的是她家餐桌上的一幕,一个微小的细节,让我难以释怀和倾慕不已。
  当阔别多年的邻家小弟归来了,特地邀我一起共酌小酒,我坐立餐桌,看着大娘目不转睛盯着小弟的那双筷子,一会儿给他夹菜,一会儿给他夹糕,特地把亲手制作的凉糕放在了他的眼前,没完没了的不停地劝,吃、吃、吃、吃……这一幕令我感动、令我羡慕、更令我眼馋流涎……回想故乡年少,我也曾享受了这般待遇。岁月无情,而今这个端午,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失去了亲情的痛楚!也许只有失去才知道原来是那么的平凡却是那么的美好和幸福。远去了的故乡,粽情依旧。
  遥想母亲在时,每当此时,这一天大都是和母亲一起度过,都会吃母亲制作的凉糕。在儿时,那是奢侈和期盼,在中年那是一丝丝牵扯不断的温馨和牵挂,而如今留给我们的是一缕缕清风拂来的思念……


  生在乡村,那个地方的端午,是一个青黄不接的季节,偌大的土地,农业社的粮食非常有限,每年每人都不到360斤。每当此时,我们都要饥肠辘辘地想办法去挖食野菜,苦菜、蒲公英、甜苣、羊辣辣、灰菜、地皮菜……都是我们熟悉的名字。削着发芽了的土豆,做成土豆丝拌野菜算是我们的最爱和可口的美食。那时候,不管怎么样贫穷,但是端午节这一天,母亲东筹西借总要想尽办法早早在前一天就淘一升黄米,给我们姐妹几个做一点儿凉糕,沾着供应票买来的少许白糖,吃着香甜美味,一刹那就感觉到了节日气氛。父母呵护着我们,共度风雨人生,苦中作乐,其乐融融。每当这个时候,家里大都没有柴草,也都没有粮食,我们姐妹们每天几乎都要去挖野菜,除了当菜吃还有一两口猪,尤其为了养家糊口喂养的母猪格外能吃。一放学回家,我们不是挖野菜就是把草晾干了当柴火。这个季节,也是我们家中粮仓见底的时刻,每年父亲都要拿着补丁累累的口袋,说尽好话哀求队长,向生产队借几斗马料为生,等秋后算帐扣除了。高粱(蕉子)、黍子、糜子……都是常见的五谷,母亲能做的高粱窝窝、二莜面、黍子糕、跋山捞饭……时间长了常常肠干肚胀,以至于便秘不通,急得父亲想办法帮我们解决。
  远去了的岁月,远去了的背影,留给我太多的记忆,温馨而熟悉的亲情没有因为贫穷而改变,更没有随时光冲刷淡忘!……眼前的今日,让我似乎看见了父母亲熟悉的背影,屹立在故乡的四野,为了我们寻觅着每一粒粮食和饥饿时可食用的野菜,似乎看见了父亲拉马摇耧或者赶着马车远走奔波,似乎看见母亲在东边的树林里拉水芒种了几颗葫芦也或是豆角,似乎闻到了故乡和母亲门前熟悉的艾香,似乎又看见了熟悉的苦菜和烧火的黄花,似乎听见了父亲祈求队长借几升发霉的马料的请求声……
  远走的是亲人,远走的是岁月,远走的是饥荒,远走的是求學改变自己命运的学子……虽然贫穷,而今我依旧怀念从前,从前有亲有爱有渴望的眼神……翘首门口或者窗前期待着,这一天他们的儿子回来吃母亲制作的凉糕……远走了所有,我唯独亲近了思念和牵挂,思念如潮、拍打着胸岸,撞击着心扉,逼我无处诉说,只此留言,略表对这个节日的感怀,以释情怀和乡愁!借此祝同胞姐妹康健幸福,这也许是对那个远去亲人和远去岁月的最好报答……
  有人说:每逢佳节胖五斤,我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年少时,没有努力不懈,故土难离!年迈时,因为不懈努力,硕果累累,故土难回。借用节日,一吐乡愁,吐出了思绪,也吐出了憋于心中无以言表的情感和怀念。今天看着满地的艾蒿、青草和野花以及那么熟悉的野菜……我亲手采摘一束,拜托缕缕清风,捎给爱我的和我爱的父母亲。它们携我的寄语和思念带回故土,报答未曾来及报答的恩情,谢谢曾经的日子里,你们给予了我的幸福和温馨!今天,只想说:端午节了,我非常想念你们,离别后的我,没有了亲人,因此我的灵魂每每出没于故乡,时常在故乡游荡,迷途羔羊一样,没有了归宿!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冰雪在春天消融  我们相约在军营相逢  汗水把夏天湿透  我们并肩一起向前冲  落叶把秋天舞动  我们微笑着收获成功  泪水在冬天放纵  我们因难舍紧紧相拥  军旅匆匆转眼我们就各奔西东  亲爱的战友  当你卸下那份光荣  当你重归平凡普通  你还是人民的英雄  军旗还在为你飘动  军旅匆匆转眼我们就要说保重  亲爱的战友  请你坚强面带笑容  请你带上祝福感动  留下崗位我们坚守  续写我们军人
期刊
一  我小时候很“匪”,常常与院子里的玩伴,不是上树掏鸟窝,就是爬果树上摘桃子撸李子,放学后不是跳房跳绳,就是背个小背兜割猪草铲牛草,两个羊角辫在温馨的春风里飞奔、跳跃,“累”得我那小脸蛋儿像殷红的水蜜桃儿,汗珠儿将刘海湿得一绺儿一绺儿的,妈妈嗔怪着笑骂:像个儿蛮婆(假小子),一点没个女孩儿样。口渴了吧?来,喝口茶水。我端起一个大搪瓷缸子,咕嘟咕嘟就是一阵猛喝,一股甘冽清香润泽着我小小的心房,直呼
期刊
从儿时就吵着要去当兵打坏蛋,然而从军入伍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种种原因没能如愿以偿,没能穿上那身橄榄绿踏入军营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童年看关于打仗的小人书是我的最爱,其中《高山下的花环》是我这些珍宝中最爱的一本。  随着年龄的增长,电影和电视剧那生动的画面不得不让我开始对小说版的《高山下的花环》产生了浑厚的兴趣。  我不止一次地激情满怀、逐字逐句认真拜读了这部以真实故事背景而创作出来的感人至深的作品
期刊
我特别思念生命里那个放粉笔的人。  小时候,父亲是一个颇为神奇的存在。每次上课前,我都会见他慢慢悠悠地走出办公室,可手中却没有一本书。校园的北楼和南楼隔着一公里多的距离,他每日都要来回奔波十几趟。“嗒嗒”的脚步声一传来,班里就变得静悄悄,父亲讲课的声音抑扬顿挫,窗里窗外都跳跃着父亲激情澎湃的讲课声。一节课下来,父亲总有一个放粉笔的动作,就像潇洒丢烟蒂一样,不偏不倚,粉笔会端端正正地落到粉笔盒正中央
期刊
从永昌县城出发向南约二十公里,就到了祁连山麓,从东大河口过娘娘桥,就进了皇城地界。娘娘桥因元朝永昌王及王妃而得名。  过了桥沿东大河谷溯流而上约七、八公里,狭窄的河谷中出现了一个小盆地,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农田,盆地中央沿河两边是鳞次栉比的民居,多为藏式小楼,公路从东岸穿街而过,河西岸是有名的藏传佛教寺院——泱翔寺,原名“沙沟寺”,后有藏族活佛改名为“泱翔”,藏语的意思是凤凰落脚的地方。这里是皇城镇
期刊
小姨送了我一只可爱的宠物。它个头很小,全身上下卷着油黑油黑的毛,只有胸前和尾巴底下长着少许的灰。而最可爱的却是它的脸,两颗明亮的黑眼珠羞涩的从缭乱的头发探出,嘴巴微微张开,漏出了小巧的白牙和粉嫩的舌头,“哈哈”地轻轻呼吸着。因为她是只母狗,我们给她取名为妞妞。  小时候听朋友说,养母狗不好,因为她对人太冷漠。但是,我觉得我们妞妞对人相当热情,起码也是半个小公狗吧。我放学到家,准是她第一个出来迎接我
期刊
历史是一条长河,许多事情发生的时候虽然波澜不惊,但是回头张望,你才发现它也曾在长河中激起过浪花,让后人在找寻中再次触摸到它的痕迹。近期,旗文联组织各协会部分会员到展旦召苏木的矿区、农牧场进行采风活动,这勾起了我对那方故土的许多回忆……  我是矿区出生的孩子,自然对那方故土有深厚的感情。我的童年就是在那个煤矿度过的,从记事起,我就记得父亲总是每天手提矿灯,满脸乌黑走在那条回家的小路上,父亲因为有肠胃
期刊
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我的良师益友。  解放前,我家在高祖父的殷勤下,积累有许多家产,但好景不长,由于山贼的抢劫、勒索,祖父吸鸦片,家中的积蓄都全部耗光,所有田地也被典当了。祖父36岁离开人世,其时,整个家庭陷入困境。为养活儿子,祖母含着眼泪向外家求助,要了一些银子赎回十多亩田。作为长子,父亲仅念四年多私塾,被迫回家务农。  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仅上过四年多小学也被迫辍学了。那时,我看
期刊
记忆中的那抹光亮  “哧啦……”  伴随着一阵青烟以及浓重的火药味,一缕火苗从紧捏在一起的拇指和食指之间的一根小棒上燃起。  火柴今天已经彻底被打火机取代了。所以能够看到火柴的地方很少,使用火柴更是绝无仅有了。但是我小的时候,火柴却是被应用最为广泛的生活用品之一。那时它的名字叫做“洋火”。其实火柴最早的发明者是中国人,而且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其后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再由欧洲人改良并批量生产。
期刊
陕西汉中作家李景先生来阜阳游玩,我们计划到亳州看花戏楼。  亳州花戏楼应该是皖北最有代表性的人文景点。皖北虽大,若寻一处保存完好、能代表皖北地域历史人文风貌的历史古迹和人文景点,是很难的。历史在那里似乎出现了巨大的断层,这个断层已经出现了可怕的连锁反应,人人都被盲目的拆迁还原和无度的开发建设刺激得如同气球,除了浮躁和膨胀,鲜有人曾冷静地思考过一个城市持续向好发展的根基到底是什么?是历史,是人文,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