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语文课就是要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练习和实践的机会。那么,如何巧妙地进行读写结合,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呢?
一、写在语言模仿点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学语言也一样离不开多次的模仿。我们的教学要摆脱高耗低效,就不能把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理解上,而更要着眼于运用。要适当地让学生学一点语法、修辞、逻辑知识,并从词语、旬式乃至段落、篇章等运用的角度去着眼于丰富学生的言语累积,夯实学生的语言功底。
比如《夹竹桃》这篇课文。开篇就有这样一个句式: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这个句子的妙处。在读悟中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前几个分旬的否定铺垫,突出强调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由此,再引导学生把话题拓展开来。用“不是……也不是……但是……”来造句,这样。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里,我们不需要从学习语法的角度让小学生学习多重复旬的知识,但通过这样的体会、模仿及运用,学生对文本中的这个句式就能牢牢地记住并能比较灵活地运用了。我们的课本中像这样“信手拈来”的绝佳的语言模仿点可说是随处可见。日积月累,学生的言语积累一定是丰厚的。
二、写在文本留白处
好的文童犹如中国山水画一样,都有意蕴深远的留白。语文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挖掘出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处,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等练习,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爱如茉莉》一课赞颂了父亲和母亲之间如茉莉般洁白纯净的真爱,文中贯穿了人物举手投足间的许多传神的细节描写,其中有母亲的这样一句话:“你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这一整夜父母亲就是保持着这样的姿势入睡的,中间人物都有怎样起伏变化的心理活动呢?文章没有写。教师就可以捕捉这个空白处让学生换位体验,选择一个人物写写他(她)的心理活动。
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不仅读出了人物之言,更读出了人物之心、人物之情。它使单薄的文本厚实起来,也使学生的语文实践充实起来,同时还进行了很好的思维的训练和情感的训练。
三、写在拓展延伸处
拓展延伸处既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也是由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支点。在拓展延伸处,学生以文本中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为基点。加以合理地扩充想象,想人物之所想,言人物之所言,感人物之所感,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描摹事物、人物的能力。
如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课文最后写道:40年后,已经成为三个孩子母亲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感谢将军的救命之恩。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里就可以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将军的场景来进行扩想。指导学生想象40年后,在美穗子向聂将军感恩的基调不变的情况下,人物容貌有了哪些改变?他们相见时又会说些什么?神态、动作又如何呢?
四、写在言意结合处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融合、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课程。语文教学既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又要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使情、恩越来越丰盈。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触摸文本语言,在言与意的巧妙结合中,在“语言”与“思想”的比翼双飞处,使语文教学达到更高境界。
《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中,有描写狮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一段话,它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和拟人化的手法把狮子的可爱写活了,读后让人惊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特级教师盛新凤在这里就设计了绝妙的语言训练。盛老师先顺着文章脉络引导学生想象续写:有的狮子( ),好像( )。接着在讲到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在卢沟桥上后,在有枪炮声的渲染下,让学生补写文本:此时有的狮子,蹲坐在石柱上,好像( );有的低着头,好像( );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 )。
这样的训练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训练,而是在“言”的运用过程中巧妙渗透着“意”的熏陶。它既有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赞叹,对“七七”事变中我国守军的敬佩,更有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慨之情。两处练笔,在言意结合中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融合,堪称读写结合的典范。
总之。在课本中巧妙地进行读写结合,促使学生对文本不断地吸纳,不断地倾吐,大量实践,铢积寸累,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必将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一、写在语言模仿点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学语言也一样离不开多次的模仿。我们的教学要摆脱高耗低效,就不能把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理解上,而更要着眼于运用。要适当地让学生学一点语法、修辞、逻辑知识,并从词语、旬式乃至段落、篇章等运用的角度去着眼于丰富学生的言语累积,夯实学生的语言功底。
比如《夹竹桃》这篇课文。开篇就有这样一个句式: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这个句子的妙处。在读悟中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前几个分旬的否定铺垫,突出强调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由此,再引导学生把话题拓展开来。用“不是……也不是……但是……”来造句,这样。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里,我们不需要从学习语法的角度让小学生学习多重复旬的知识,但通过这样的体会、模仿及运用,学生对文本中的这个句式就能牢牢地记住并能比较灵活地运用了。我们的课本中像这样“信手拈来”的绝佳的语言模仿点可说是随处可见。日积月累,学生的言语积累一定是丰厚的。
二、写在文本留白处
好的文童犹如中国山水画一样,都有意蕴深远的留白。语文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挖掘出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处,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等练习,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爱如茉莉》一课赞颂了父亲和母亲之间如茉莉般洁白纯净的真爱,文中贯穿了人物举手投足间的许多传神的细节描写,其中有母亲的这样一句话:“你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这一整夜父母亲就是保持着这样的姿势入睡的,中间人物都有怎样起伏变化的心理活动呢?文章没有写。教师就可以捕捉这个空白处让学生换位体验,选择一个人物写写他(她)的心理活动。
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不仅读出了人物之言,更读出了人物之心、人物之情。它使单薄的文本厚实起来,也使学生的语文实践充实起来,同时还进行了很好的思维的训练和情感的训练。
三、写在拓展延伸处
拓展延伸处既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也是由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支点。在拓展延伸处,学生以文本中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为基点。加以合理地扩充想象,想人物之所想,言人物之所言,感人物之所感,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描摹事物、人物的能力。
如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课文最后写道:40年后,已经成为三个孩子母亲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感谢将军的救命之恩。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里就可以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将军的场景来进行扩想。指导学生想象40年后,在美穗子向聂将军感恩的基调不变的情况下,人物容貌有了哪些改变?他们相见时又会说些什么?神态、动作又如何呢?
四、写在言意结合处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融合、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课程。语文教学既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又要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使情、恩越来越丰盈。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触摸文本语言,在言与意的巧妙结合中,在“语言”与“思想”的比翼双飞处,使语文教学达到更高境界。
《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中,有描写狮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一段话,它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和拟人化的手法把狮子的可爱写活了,读后让人惊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特级教师盛新凤在这里就设计了绝妙的语言训练。盛老师先顺着文章脉络引导学生想象续写:有的狮子( ),好像( )。接着在讲到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在卢沟桥上后,在有枪炮声的渲染下,让学生补写文本:此时有的狮子,蹲坐在石柱上,好像( );有的低着头,好像( );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 )。
这样的训练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训练,而是在“言”的运用过程中巧妙渗透着“意”的熏陶。它既有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赞叹,对“七七”事变中我国守军的敬佩,更有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慨之情。两处练笔,在言意结合中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融合,堪称读写结合的典范。
总之。在课本中巧妙地进行读写结合,促使学生对文本不断地吸纳,不断地倾吐,大量实践,铢积寸累,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必将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