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拥军70年,自掏腰包200多万,动员家中16名男儿参军入伍,为400多名部队干部战士做媒……这一组数字见证了周宏英老人的拥军情。“全国十大杰出新闻人物”“江苏最美人物之最美拥军人物”“中国百名优秀母亲”“全国军婚十大红娘”……这一串荣誉肯定了这位耄耋老妪的无悔付出。
2017年6月,在读者张德贤的介绍下,笔者有幸在江苏省仪征市老人的家中见到她,分享她的拥军故事。
新四军义父是她的拥军引路人
1933年出生的周宏英,现在已是84岁的高龄,但当她说起新四军王刚(音,下同)叔叔,还是会流下思念的泪水。
抗战时期仪征县是淮南抗日根据地路东八县中斗争形势最激烈的地方,日伪军据点几乎占据了仪征所有主要乡镇。狡猾的日本侵略者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一时间仪征地区抗日局面急剧恶化,县委长期在六合县地区游击和办公。
1944年,王刚接受党组织指令,深入敌占区的六合、仪征、天长,配合地下党征集军粮和税收,接待通过地下交通线往来根据地的新四军人员,组织群众向新四军捐粮送衣等拥军活动。
王刚当时的职务是贾家营税收组长。因姑妈家在贾家营小王庄,周宏英常去,因此经常接受王刚分配的张贴抗日救亡、反对苛捐暴税等宣传标语,周宏英认了王刚为义父,并一心想报名参加新四军。
从小身世凄苦的周宏英非常能干,她看到新四军战士脚上的草鞋已破烂不堪,就在家中学着纳鞋底,将做好的军鞋一篮一篮送进部队。义父王刚告诉她:“等新四军的税收任务完成了,我就带你跟部队一起走,这样你就可以当兵、学写字了!”
1945年8月的一天,正在姑妈家的周宏英,听说一队日伪军杀死了一名新四军的税收员。她当即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在傍晚时分悄悄地来到杀人现场,只见义父王刚头部中弹,脸上全是血,头朝河堤下方,一滩鲜血染红了堤土。这一天,距离日本投降还有9天。
新四军义父王刚的牺牲,对周宏英的影响很大,也给她留了两个遗憾:一是没能参军当兵,二是没能学习文化。当时的她,希望通过给新四军做更多的军鞋,让新四军为这个干爸爸报仇。于是那时,只要新四军一打到贾家营一带,周宏英就随妇救会一道,送粮食、做军鞋,支前抗日打鬼子。
一家走出16位共和国军人
战争的记忆让周宏英对军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她当年因为年龄太小未能如愿当兵,心里留下了参军的心结。1953年,21岁的周宏英与彭德金相遇相知,当他们许诺终身,打算操办婚事时,前方传来征兵信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周宏英毅然陪同彭德金前去体检,无奈彭德金患有鼻窦炎,体检没有过关。回来的路上,周宏英坚定地对彭德金说:“将来我们生了儿子就让他当兵,生了女儿就让她嫁给当兵的!”
1980年西南邊陲炮声隆隆,周宏英带着高中毕业的儿子彭平,来到征兵办公室报名参军。她的举动,很多人不理解,这一年,全国最大的化纤基地——仪征化纤招工,许多家长千方百计地想让孩子进去,周宏英却在战火纷飞时将惟一儿子送到部队。“好男儿就要去当兵。”临行前,周宏英反复叮嘱。第二年,儿子入了党,第三年提了干,还在一次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荣立二等功。
此后,她的堂弟、侄儿、侄孙、外孙等,全家先后走出16位共和国军人。最让周宏英骄傲的是,她家走出来的军人都是好样的,人人在部队入了党,个个在部队立功受奖。“自己没能当兵,老伴儿也没能当兵,这一直是我的遗憾。但是,我最骄傲的是我们家出了这么多的军人。”周宏英老人指着墙上的几十幅家人的军装照,自豪地说。
成功撮合400多对军旅恋人
有人说:“有女不嫁当兵郎,成年累月守空房。”周宏英却不这么认为。周宏英的3个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语重心长地劝慰她们:“军人虽然没有太多钱,也不能天天守在妻儿身边,可他们靠得住。”3个女儿和2个干女儿“五朵金花”先后嫁给了军人,实现了她当初的诺言。
周宏英从女儿婚姻中了解到,军人一年只有一次探亲假,接触社会机会少,找对象难。军人婚姻问题牵动着她的心。于是,人武部、双拥办成了她常去的地方,一旦有这方面的信息,她就主动给需要找对象的官兵牵线搭桥。刚开始,识字不多的周宏英常请人代笔与军人联系,将姑娘情况传到军营。后来,她专门安装一部电话,架设起“红娘热线”。通过电话,周宏英将天涯海角的军人和大江南北的姑娘连在了一起,使288对有情人结为眷属。
兰州军区有位仪征籍军官陈排长,28岁时还单身,部队首长让他利用春节放假专门回乡找对象。眼看假期将满,婚姻大事仍无着落。得知城里有位“军中红娘”,他专程进城找到周宏英:“大娘,再过五天我假期就满了,这回再找不到对象,回去挨首长批评不说,恐怕还要一辈子打光棍。”听了他的情况,周宏英请来左右邻居和亲戚朋友,让他们提供线索,连夜帮他物色对象。第二天就安排11个姑娘和陈排长见面。然而不是女孩子不乐意,就是陈排长相不中。周宏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第三天傍晚,一个邻居女孩从她家门前经过,引起周宏英的关注:“张家二丫头不是没谈对象吗,看有没有戏?”没想到张家也正为女儿高不成、低不就的婚事犯愁,听了周宏英的介绍,立即表示可以考虑。陈排长家住山区没有电话,周宏英就冒着严寒连夜骑车赶往30里外的陈排长家。敲开陈排长家门时已凌晨5点多。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排长和张姑娘一见钟情,在周宏英帮助下,两人一年后走进了婚礼殿堂。
周宏英还收到过来自上海的75岁老红军吴忠信的信。原来,吴忠信在报上看到周宏英的事迹,失去老伴的他,也萌发找个老伴的念头。周宏英暗暗铆足劲,左挑右选,终将家住沈阳市的张淑华介绍给吴忠信做伴侣。周宏英将双方情况通过书信形式告诉对方,在她撮合下,两位老人当年春节就办理了结婚手续,成为一对“老来伴”。《人民日报》就此还专门发表了《“兵妈妈”当“红娘”,老军官做新郎》的新闻特写。
在周宏英老人的牵线搭桥下,先后有400位军人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牵手成功的军人家庭中,不乏机缘巧合的故事:有母女俩经她介绍成为军嫂的,有父子两代军人都是她搭鹊桥的,还有一个连队3名军官的妻子都是她领进军营的…… 2011年11月12日,在南京军区空军金宇饭店召开的全国“首届军婚十大红娘”暨基层官兵婚恋问题研讨会上,周宏英荣膺“首届军婚十大红娘”称号。现在的她,甚至学会了使用微信,继续做军人的“红娘”。她告诉记者,介绍军婚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慎重,要负责任。
“活到九十九,拥军不丢手;
人到一百岁,拥军一百年。”
新中国成立后,周宏英凭借着自己的一双手,努力赚钱坚持拥军慰问。她把自家住房改造成家庭旅馆。别看这旅馆深居仪征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可它的名气却不小,提起“长城旅馆”,不止是个声名远扬的拥军旅馆,也是军人们在外的家。平日,周宏英以经营旅馆为生,只要有军人入住,周宏英总会热情相待,将其视为自家孩子,部队官兵免费食宿。
1997年,周宏英购买了一辆依维柯,开通了仪征至南京的首辆“拥军快客”,军人乘车免费或半价,每年的征兵季节,周宏英都要用“拥军快客”接送新兵。拥军快客一开就是10年。2007年,原有客车面临淘汰,周宏英瞒着家人贷款购置了一辆新车,开通了仪征至上海的“拥军快客”。
年纪这么大了,干嘛还冒风险贷款买车?“咱现在的好日子,都离不开人民子弟兵。拥军不为别的,为祖国更为咱老百姓。”周宏英说。她用平时客车载客挣的钱,为部队多做一些事。
截至目前,“拥军快客”先后为军人服务1600多人次。2009年,市客运公司将“拥军快客”收归客运公司管理营运,每年补贴周宏英1万元。周宏英依然一分不留,全部用于购买生活日用品送给驻仪部队官兵。
每逢重大节日,周宏英就视为是自己的“拥军日”。年三十,武警仪征消防中队官兵要值守一线。周宏英买上鸡、鸭、鱼、肉、瓜子、水果等年货,陪伴着值勤官兵;端午节,周宏英带着苇叶和糯米,为官兵亲手包粽子;“八一”到了,周宏英又给官兵们买来毛巾、运动衣等慰问品,履行“兵妈妈”的职责。武警北京总队十一支队一中队,被誉为“共和国礼炮兵”,肩负着为外国来华访问元首鸣放礼炮的重任。2003年“八一”期间,周宏英冒着高温酷暑,带着1000多件衣服等慰问品,走进了首都卫士中间。2006年5月12日,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武警扬州支队仪征中队特地将“兵妈妈”接进营区过“军营一日”。
这么多年来,周宏英拥军有据可查的钱超过了200万元。而她自己的生活却很俭朴。周宏英说:“去部队我花好几万都舍得,要我买点好衣服,吃点好东西,却舍不得。不如把这些钱省下来去慰问部队。”
這些年周宏英慰问过上海“南京路好八连”、无锡消防支队、海南王伟部队、驻港部队、北京国旗护卫队、礼炮队,到过西藏、到过山东……把一辈子的积蓄和精力都投进了拥军事业。
周宏英先后被江苏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联合表彰为“拥军模范”,被全国妇联评为“中国百名优秀母亲”。1994年,周宏英就向所在单位——仪征市个体私营协会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党组织十多年考察和培养,2009年7月22日,77岁的周宏英终于在建军82周年的前夕,圆了她入党的心愿。她说:“这一辈子,过得值!”
周宏英的努力也得到社会和各级领导的肯定,多次参加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活动,2007年央视七套以《腊梅花开》为题,专程拍摄周宏英拥军专题片。2013年11月2日至6日,央视三套再次派出摄制组前后五天跟踪采访,并在2014年3月3日《幸福账单》节目中播放。
70多年来,周宏英一直没有忘记寻找新四军义父——王刚,随着她年龄的增长,想法愈加强烈。
2017年,老人在张德贤等人的帮助下,终于在安徽省天长市找到一位名叫王刚的烈士。在王刚烈士的墓前,周宏英热泪盈眶:“王刚叔叔,你答应我,你完成任务后,就带我参加新四军,我就在家里等你啊,换洗的衣服都准备好了。哪知道你第二天却被坏人杀害,牺牲在清水河边。我去看你,家人捂住我嘴巴不让我哭出声。王叔叔,我找你70年了,找到你,我一桩心事就落地了……”周宏英老人找了72年的新四军义父终于找到了,那年没能对他说的话,也尽可说与他听了。 (责任编辑 李赞庭)
2017年6月,在读者张德贤的介绍下,笔者有幸在江苏省仪征市老人的家中见到她,分享她的拥军故事。
新四军义父是她的拥军引路人
1933年出生的周宏英,现在已是84岁的高龄,但当她说起新四军王刚(音,下同)叔叔,还是会流下思念的泪水。
抗战时期仪征县是淮南抗日根据地路东八县中斗争形势最激烈的地方,日伪军据点几乎占据了仪征所有主要乡镇。狡猾的日本侵略者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一时间仪征地区抗日局面急剧恶化,县委长期在六合县地区游击和办公。
1944年,王刚接受党组织指令,深入敌占区的六合、仪征、天长,配合地下党征集军粮和税收,接待通过地下交通线往来根据地的新四军人员,组织群众向新四军捐粮送衣等拥军活动。
王刚当时的职务是贾家营税收组长。因姑妈家在贾家营小王庄,周宏英常去,因此经常接受王刚分配的张贴抗日救亡、反对苛捐暴税等宣传标语,周宏英认了王刚为义父,并一心想报名参加新四军。
从小身世凄苦的周宏英非常能干,她看到新四军战士脚上的草鞋已破烂不堪,就在家中学着纳鞋底,将做好的军鞋一篮一篮送进部队。义父王刚告诉她:“等新四军的税收任务完成了,我就带你跟部队一起走,这样你就可以当兵、学写字了!”
1945年8月的一天,正在姑妈家的周宏英,听说一队日伪军杀死了一名新四军的税收员。她当即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在傍晚时分悄悄地来到杀人现场,只见义父王刚头部中弹,脸上全是血,头朝河堤下方,一滩鲜血染红了堤土。这一天,距离日本投降还有9天。
新四军义父王刚的牺牲,对周宏英的影响很大,也给她留了两个遗憾:一是没能参军当兵,二是没能学习文化。当时的她,希望通过给新四军做更多的军鞋,让新四军为这个干爸爸报仇。于是那时,只要新四军一打到贾家营一带,周宏英就随妇救会一道,送粮食、做军鞋,支前抗日打鬼子。
一家走出16位共和国军人
战争的记忆让周宏英对军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她当年因为年龄太小未能如愿当兵,心里留下了参军的心结。1953年,21岁的周宏英与彭德金相遇相知,当他们许诺终身,打算操办婚事时,前方传来征兵信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周宏英毅然陪同彭德金前去体检,无奈彭德金患有鼻窦炎,体检没有过关。回来的路上,周宏英坚定地对彭德金说:“将来我们生了儿子就让他当兵,生了女儿就让她嫁给当兵的!”
1980年西南邊陲炮声隆隆,周宏英带着高中毕业的儿子彭平,来到征兵办公室报名参军。她的举动,很多人不理解,这一年,全国最大的化纤基地——仪征化纤招工,许多家长千方百计地想让孩子进去,周宏英却在战火纷飞时将惟一儿子送到部队。“好男儿就要去当兵。”临行前,周宏英反复叮嘱。第二年,儿子入了党,第三年提了干,还在一次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荣立二等功。
此后,她的堂弟、侄儿、侄孙、外孙等,全家先后走出16位共和国军人。最让周宏英骄傲的是,她家走出来的军人都是好样的,人人在部队入了党,个个在部队立功受奖。“自己没能当兵,老伴儿也没能当兵,这一直是我的遗憾。但是,我最骄傲的是我们家出了这么多的军人。”周宏英老人指着墙上的几十幅家人的军装照,自豪地说。
成功撮合400多对军旅恋人
有人说:“有女不嫁当兵郎,成年累月守空房。”周宏英却不这么认为。周宏英的3个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语重心长地劝慰她们:“军人虽然没有太多钱,也不能天天守在妻儿身边,可他们靠得住。”3个女儿和2个干女儿“五朵金花”先后嫁给了军人,实现了她当初的诺言。
周宏英从女儿婚姻中了解到,军人一年只有一次探亲假,接触社会机会少,找对象难。军人婚姻问题牵动着她的心。于是,人武部、双拥办成了她常去的地方,一旦有这方面的信息,她就主动给需要找对象的官兵牵线搭桥。刚开始,识字不多的周宏英常请人代笔与军人联系,将姑娘情况传到军营。后来,她专门安装一部电话,架设起“红娘热线”。通过电话,周宏英将天涯海角的军人和大江南北的姑娘连在了一起,使288对有情人结为眷属。
兰州军区有位仪征籍军官陈排长,28岁时还单身,部队首长让他利用春节放假专门回乡找对象。眼看假期将满,婚姻大事仍无着落。得知城里有位“军中红娘”,他专程进城找到周宏英:“大娘,再过五天我假期就满了,这回再找不到对象,回去挨首长批评不说,恐怕还要一辈子打光棍。”听了他的情况,周宏英请来左右邻居和亲戚朋友,让他们提供线索,连夜帮他物色对象。第二天就安排11个姑娘和陈排长见面。然而不是女孩子不乐意,就是陈排长相不中。周宏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第三天傍晚,一个邻居女孩从她家门前经过,引起周宏英的关注:“张家二丫头不是没谈对象吗,看有没有戏?”没想到张家也正为女儿高不成、低不就的婚事犯愁,听了周宏英的介绍,立即表示可以考虑。陈排长家住山区没有电话,周宏英就冒着严寒连夜骑车赶往30里外的陈排长家。敲开陈排长家门时已凌晨5点多。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排长和张姑娘一见钟情,在周宏英帮助下,两人一年后走进了婚礼殿堂。
周宏英还收到过来自上海的75岁老红军吴忠信的信。原来,吴忠信在报上看到周宏英的事迹,失去老伴的他,也萌发找个老伴的念头。周宏英暗暗铆足劲,左挑右选,终将家住沈阳市的张淑华介绍给吴忠信做伴侣。周宏英将双方情况通过书信形式告诉对方,在她撮合下,两位老人当年春节就办理了结婚手续,成为一对“老来伴”。《人民日报》就此还专门发表了《“兵妈妈”当“红娘”,老军官做新郎》的新闻特写。
在周宏英老人的牵线搭桥下,先后有400位军人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牵手成功的军人家庭中,不乏机缘巧合的故事:有母女俩经她介绍成为军嫂的,有父子两代军人都是她搭鹊桥的,还有一个连队3名军官的妻子都是她领进军营的…… 2011年11月12日,在南京军区空军金宇饭店召开的全国“首届军婚十大红娘”暨基层官兵婚恋问题研讨会上,周宏英荣膺“首届军婚十大红娘”称号。现在的她,甚至学会了使用微信,继续做军人的“红娘”。她告诉记者,介绍军婚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慎重,要负责任。
“活到九十九,拥军不丢手;
人到一百岁,拥军一百年。”
新中国成立后,周宏英凭借着自己的一双手,努力赚钱坚持拥军慰问。她把自家住房改造成家庭旅馆。别看这旅馆深居仪征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可它的名气却不小,提起“长城旅馆”,不止是个声名远扬的拥军旅馆,也是军人们在外的家。平日,周宏英以经营旅馆为生,只要有军人入住,周宏英总会热情相待,将其视为自家孩子,部队官兵免费食宿。
1997年,周宏英购买了一辆依维柯,开通了仪征至南京的首辆“拥军快客”,军人乘车免费或半价,每年的征兵季节,周宏英都要用“拥军快客”接送新兵。拥军快客一开就是10年。2007年,原有客车面临淘汰,周宏英瞒着家人贷款购置了一辆新车,开通了仪征至上海的“拥军快客”。
年纪这么大了,干嘛还冒风险贷款买车?“咱现在的好日子,都离不开人民子弟兵。拥军不为别的,为祖国更为咱老百姓。”周宏英说。她用平时客车载客挣的钱,为部队多做一些事。
截至目前,“拥军快客”先后为军人服务1600多人次。2009年,市客运公司将“拥军快客”收归客运公司管理营运,每年补贴周宏英1万元。周宏英依然一分不留,全部用于购买生活日用品送给驻仪部队官兵。
每逢重大节日,周宏英就视为是自己的“拥军日”。年三十,武警仪征消防中队官兵要值守一线。周宏英买上鸡、鸭、鱼、肉、瓜子、水果等年货,陪伴着值勤官兵;端午节,周宏英带着苇叶和糯米,为官兵亲手包粽子;“八一”到了,周宏英又给官兵们买来毛巾、运动衣等慰问品,履行“兵妈妈”的职责。武警北京总队十一支队一中队,被誉为“共和国礼炮兵”,肩负着为外国来华访问元首鸣放礼炮的重任。2003年“八一”期间,周宏英冒着高温酷暑,带着1000多件衣服等慰问品,走进了首都卫士中间。2006年5月12日,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武警扬州支队仪征中队特地将“兵妈妈”接进营区过“军营一日”。
这么多年来,周宏英拥军有据可查的钱超过了200万元。而她自己的生活却很俭朴。周宏英说:“去部队我花好几万都舍得,要我买点好衣服,吃点好东西,却舍不得。不如把这些钱省下来去慰问部队。”
這些年周宏英慰问过上海“南京路好八连”、无锡消防支队、海南王伟部队、驻港部队、北京国旗护卫队、礼炮队,到过西藏、到过山东……把一辈子的积蓄和精力都投进了拥军事业。
周宏英先后被江苏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联合表彰为“拥军模范”,被全国妇联评为“中国百名优秀母亲”。1994年,周宏英就向所在单位——仪征市个体私营协会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党组织十多年考察和培养,2009年7月22日,77岁的周宏英终于在建军82周年的前夕,圆了她入党的心愿。她说:“这一辈子,过得值!”
周宏英的努力也得到社会和各级领导的肯定,多次参加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活动,2007年央视七套以《腊梅花开》为题,专程拍摄周宏英拥军专题片。2013年11月2日至6日,央视三套再次派出摄制组前后五天跟踪采访,并在2014年3月3日《幸福账单》节目中播放。
70多年来,周宏英一直没有忘记寻找新四军义父——王刚,随着她年龄的增长,想法愈加强烈。
2017年,老人在张德贤等人的帮助下,终于在安徽省天长市找到一位名叫王刚的烈士。在王刚烈士的墓前,周宏英热泪盈眶:“王刚叔叔,你答应我,你完成任务后,就带我参加新四军,我就在家里等你啊,换洗的衣服都准备好了。哪知道你第二天却被坏人杀害,牺牲在清水河边。我去看你,家人捂住我嘴巴不让我哭出声。王叔叔,我找你70年了,找到你,我一桩心事就落地了……”周宏英老人找了72年的新四军义父终于找到了,那年没能对他说的话,也尽可说与他听了。 (责任编辑 李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