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访谈》栏目探析人文关怀思想的回归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n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大,多数人身体呈亚健康状态,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不容乐观。近日,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上宣布,中国每年有大约25万人死于自杀,即每10万中国人中每年有22人轻生,估计还有不少于200万人自杀未遂[1]。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心理防线骤然崩塌,是很多心理疾病患者出现异常行为甚至自杀倾向的主要动因,故心理访谈类节目的出现及广泛推广有其重要的存在价值和社会意义。但目前出现在电视媒体上的一些心理访谈类节目,其关注点仅囿于对收视率的追捧,对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则置若罔闻,由此泛滥出一系列格调低俗,缺乏理性的节目,故呼唤该类节目回归人文关怀迫在眉睫。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访谈》;理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1-0082-02
  
  
  一、引 言
  “人文关怀”一词滥觞于14至16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所盛行的人文主义理念,是人文学科的一种延伸,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以及人的价值。从哲学层面说,它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尤其是对个体的人的生存价值以及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终极关怀[2]。这种精神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众媒体而言,则体现为媒介伦理恪守与社会责任感的张扬。
  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渗透于受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获知信息和进行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之一。可以说,电视媒体在社会整体价值观塑造与行为引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制作内涵丰富与格调较高的节目来影响和引导受众的“思”与“行”,是电视媒介发挥社会职能和体现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而作为以疏导心理障碍、普及心理知识为宗旨的心理访谈类节目则更需要人文关怀精神的彰显,注重人身心的健康发展,解决人内心的种种矛盾是该类节目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如今电视媒体中的心理访谈类节目很多,几乎每个省级电视台都有一档相关的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谁在说》,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的《情感方程式》,上海电视台的《心理花园》,重庆卫视的《情感龙门阵》等。心理访谈类节目的增多是传媒行业对受众心理需求满足和疏导的一种体现,也是传媒业体现其责任,彰显其影响的一种有力形式。
  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的心理访谈类节目大多数只局限于讨论情感话题,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其它心理问题涉及较少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另外,一些节目虽打着心理访谈的名义,却忽视专业技巧与媒介伦理,以边缘性的话题和矛盾激化的场面博取收视率[3]。例如,在某些节目中,经常可以看到当事人双方因激烈争吵厮打在一起,主持人没有劝阻反而冷眼旁观。在画面上则大多以近景或特写的方式来呈现,重点记录当事人的表情或其肢体动作。作为媒体,有整合社会,传播正确价值观的责任,一味地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不利于正确道德观的传输。另一些节目甚至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将案例改编的愈发曲折,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从表面来看,这种新闻故事化的制作手法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大众的窥探欲,但究其本质而言,它违背了创办心理访谈类节目的初衷,从而使节目走上以揭示伤疤、吸引眼球为目的的低俗之路。该类节目如果一味地偏离既定轨道,可能会使节目效果与原有期望背道而驰,受者和传者双方均不得益,节目的最终结局是走向没落甚至叫停。因此为了实现该类节目的存在价值,呼吁心理访谈类节目走出一味追求收视率的迷潭,重新回归到制作具有人文精神的节目之中迫在眉睫。本文将以《心理访谈》节目为例,探析该类节目如何重塑其权威性和普适性,如何在节目中体现人本理念。
  二、主题范围广泛,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给人以启迪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议题。其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新名词透露了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较之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内心的感受,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作为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响应党的号召,贯彻党的方针,使栏目真正做到服务受众,关心受众。对于《心理访谈》来说,它没有把自己的栏目定位同以往的心理访谈类节目一样拘泥于家庭婚姻的窠臼中,而是将视角放在了更大的舞台,经常会以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或者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访谈内容,如家庭与职场类话题《职场妈妈的苦与乐》,草根明星的心路历程《选秀专业户》,两代人之间的代沟问题《到底是谁“绑架”了父母》等,同时也涉及体育竞技中失利后的心态调整问题,学生如何面临中高考落榜时的心理危机,单亲家庭中孩子的逆反心理,频繁跳槽的心理惯性、因恐惧社交而引发的酗酒习惯等等。可以说《心理访谈》是将社会中能够引发受众普遍关注的话题都列入自身可以纵深探讨的话题范围之内,剖析问题出现的实质,并解读给大众听,这恰是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普遍需求的体现。
  把受众所关心的话题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都列入自己要做的节目之中,充分体现了节目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急大众之所急,想大众之所想,以更加专业权威的身份给予受众需要的、想要的,构建起和谐的文化社会氛围,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与发展,这一切正是《心理访谈》海纳百川气度的体现和人本理念宗旨的诠释。
  三、心理专家介入体现节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心理专家作为心理访谈类节目必不可少的一方,他对于心理案例的解读是该类节目获得权威性和公信力的重要来源。对于同一类节目来说,专家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该节目水平的高下。
  《心理访谈》中聘请的专家较为固定,一般由杨凤池或李子勋担任。杨凤池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同时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职业群体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另一位专家李子勋为中日友好医院的心理医生,也是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的成员。两位心理专家多年来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业务素质决定了其在心理卫生领域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在参与节目制作上,专家的解读语言与专业视域决定了节目的严肃性和知识性。在聆听倾诉人的心理问题时,心理专家能够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出发,以解决当事人的心理障碍为目标,以关怀人、尊重人为前提,通过询问、心理测试等手段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采用层层剥笋的分析方式,深入浅出地阐明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且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给当事人及受众以启迪。经过专家的专业化解读与循序渐进的心理疏导,当事人存在的心理障碍与壁垒渐趋弱化。这种以人文关怀为内涵的“融冰之旅”,既使当事人得到了心灵的解放,也使受众获得了一定的心理知识。在倡导媒介要注重人文关怀的今天,专家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他们的专业素养确实让该节目达到了其开办的初衷——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心理境遇,在解决特定嘉宾心理问题的同时又能够给受众以启发与思考。这种诉诸于情感宣泄与理性回归的平衡机制,从另一个角度使节目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得以充分彰显。
  四、主持人和心理专家以解决心理障碍为目的的话语构建
  在心理访谈类节目中,倾诉人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往往居于劣势,加之电视媒介又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可以说当事人的内心是是既渴望倾诉又害怕倾诉的。为了平衡节目制作与倾诉人矛盾心理之间的关系,使当事人心理真实的还原度最大化,主持人和专家就应当在节目中把握好他们的角色定位以及话语掌握。
  话语角色定位是指交际主体对自己的话语角色、对交际对象的话语角色以及交际双方关系的确定和断定[4],它在访谈类节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心理访谈》中,主持人和专家特意把自己身份放低,改变以往节目中“家长式”、“旁观者”的形象,以朋友、倾听者的姿态出现在当事人和受众面前。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感染力与亲和力有效地降低了当事人对现场环境的陌生感和对隐秘话题的抵触情绪,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心理境遇,这既使当事人得到的了心灵的保护,又为专家的进一步解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纵观《心理访谈》的各期节目,通过主持人和现场心理专家的话语构建,充分体现了传者对受者应有的人文关怀精神。在当事人说到难言之隐时,主持人和专家先对其进行安抚,及时的介入减轻了当事人心理负担。在这一环节的互动中,三方的交流会使当事人产生相应的信任和依赖,主持人和专家营造的这种朋友间的聊天的氛围会让受访者及时地消除心理壁垒,从而敞开心扉,有助于心理障碍的攻破。在一些当事人所受心理创伤很深的问题上,专家与主持人本着关怀的态度,过滤掉了与解决心理问题无关的一些事件细节,没有为求节目收视率在某些当事人很敏感的问题上寻根问底。以2011年4月21日一期为例,节目帮助一位妻子解决其与其丈夫的心理问题,其中碰到专家觉得当事人不愿意说或者不方便说的情况,心理专家和主持人都没有询问细节,只是问了当事人当时的心理感受,以及在后续生活中这一阴影给当事人带来的心理障碍。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双方之间的对话就是对人文关怀这一原则很好的诠释,节目的目的是为了疏导心理障碍,而不是为了寻求故事。
  五、结 语
  总之,心理访谈类节的出现在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能本着“理性回归”这一理念坚持下去,以解决大众的心理问题为宗旨,塑造受众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引导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样就会使其存在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也正是本文论述的题中之义:只有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以受众为中心,注重从人们心态上构建和谐社会才是该类节目应有的道德光芒和节目宗旨。
  
  
  参考文献:
  [1] 《心理访谈》将推出“健康大家谈”[OL].央视国际,2005-09-27.
  [2] 刘作明.纪录片如何体现人文关怀[J].传播实务,2010(6).
  [3] 孙冉.找骂还是找倾诉?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遭遇尴尬[OL].新浪网,2007-05-04.
  [4] 赖黎捷.谈《心理访谈》的发展空间[J].电视研究,2005(9).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知名微博个案的内容与关系分析,试图综合探讨微博之所以火爆的个人与社会动力。认为,在内容层面上作为"自媒体"的驯服设计,在社会交换层面上作为社会交换和社会关系的
<正> 例1,男,56岁,入院前14小时饭后上腹疼痛,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在本村治疗无效于1995年6月16日10点来我院就诊。9个月前曾患心肌梗塞住院治疗。查体:T 37
<正> 腕管综合征(CTS)是由于上肢正中神经分支在腕管处受到压迫而造成的病征,临床较常见,易误诊为颈椎病等。肌电图检查有助于CTS的早期诊断。现将我院1993年至1996年确诊的4
<正> 运用Millard提出的旋转推进法修复单侧唇裂是近年国内外广泛采用且被认为最合理的手术方法之一,但术后大多患者上唇欠短,唇下1/4外翘不明显,立体感欠佳。为此,我们自199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国产与进口替硝唑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口服2g替硝唑后,两种片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一室模型。国产与进口替硝唑的
期刊
本文报告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MRI影像学特征,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影像学诊断价值。
<正> 非甾体抗炎药(NSAID,No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解热、镇痛、抗炎。在我国药品生产中是仅次于抗生素的第二大类药。其胃肠道副作用多见,NSAI
杨立川教授是我所尊重的一位师长,在他的学术专著《传播学习俗论纲》出版面世之际,在学习品读3月之后斗胆写下这篇书评,既是对他多年辛劳终结硕果的祝贺和推介,也是给自己多年前
<正> 胆石症并发溃疡病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因症状不典型,表现轻重不一,故易造成误漏诊。本文对1992—1995年我院359例胆石症病例进行回顾,从中发现胆石症并发溃疡病共29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