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公正:基于代价论视角的分析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angna9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正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本文依据发展与代价的平衡相关原理,分析了贫富分化的学理原因,以及维护社会公正、实现权利和义务、受益和受损统一平衡的深刻的理论根据。本文认为,协调发展与代价关系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普遍受益、人人担责的社会。
其他文献
施莱尔马赫曾把诠释学定义为“理解的艺术”,他认为理解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而是如同艺术家创作一部艺术作品那样,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相对于文本是作者将其意图和思想加以外化的创造过程而言,理解可以说是对于作者意图更高的再创造。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他区分了两种解释,一种是“语法的解释”,一种是“心理的解释”。由此,使诠释学从当时的教条与独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正如伽达默尔所言,“心理的诠释”是施莱尔马赫对西方诠释学发展所作的原创性的贡献。
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以增长促发展”既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一定的合理性,又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要由“以增长促发展”走向“以转型促发展”。基于哲学的视角,这种“以转型促发展”主要表现为:根据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之转移的总趋势,逐渐推进社会转型,由权力社会走向能力社会;根据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总趋势,逐渐实现力量转移,由注重相对单一的政府主导力量推动发展,逐步走向注重市场的物质力量、公民的主体力量和政府的主导力量的“合力”推动发展;根据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推进人的需要的提升。
力量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维度。就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而言,其支撑力量应实现由“物”与“资本”向“科技进步”、“管理创新”与“个体能力”的转型;就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而言,国家力量与市民社会力量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就综合国力的建设而言,“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就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而言,应从精英力量垄断的“洋葱头型结构”转向中产阶层力量占主体的“橄榄型结构”。
中国社会的转型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包括入的需要的转型和提升。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需要的转型上升映现着中国社会转型的进步性,而我们在需要及其满足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又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曲折性。为了实现当下中国社会的科学转型,必须建构一种科学的需要观,并以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大多数人的丰富多样的合理性需要。
一部研究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新文本——评《俄罗斯民间魔幻童话研究》(俄)P·波留什金娜⒇民俗学是人文科学中最为复杂的领域之一。它需要运用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文艺学、哲学、社会学的资料进行综合的立体的研究,因为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十分复杂的。口头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是系统的科学理论,是因为它按照理论建构的基本逻辑,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作出了系统的回答,成为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面向“中国问题”的文化哲学研究理路,既是文化哲学理论发展的逻辑要求,也是现实生活世界的迫切需求。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精神传统断裂后产生了强烈的意义失落与无家可归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加之缺乏启蒙诱发的深刻的主体理性意识,就容易在多元思潮中显得无所适从。重建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历史传承性、主观能动性和整体统一性为破解文化生活危机提供了契机。
期刊
期刊
康德把矛盾的根源归给理性的“幻象”,而不是实在本身。黑格尔则认为,“知性”层次的思想必然会导向肯定诸矛盾性陈述为真,而在“辩证”思维的层次,矛盾则可以被视为有限事物可变性的表现,即有限事物因其本性与自身冲突而变为其他事物的必然趋势。对马克思来说,康德和黑格尔所关切的思维中的矛盾,仅仅是诸如社会等客观可变的事物之存在方式的反映或概念表达。也就是说,存在着被建构为对立面的统一的诸系统,因为那些内在于其本性的冲突,它们具有变成不同于其当下之所是的趋势。双真法(dialethic)是普里斯特(G.Priest)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