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认错”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009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10日,北京,台下坐着近二百名记者。
  台上,王传福的语气里,带着一点赌气。
  他说话紧凑,声音凝重,像砸锤子,即使是“认错”。在他激情演讲之前,他的副总们已轮流上台讲了一项项技术发明,这些发明被冠以同一个标题,“比亚迪领先世界技术解析会”。
  他一直坐在台下前排,前倾着身子,胳膊肘架在桌子上。这个姿势保持了近俩小时,偶尔动一下。和他同排坐着的十几个比亚迪高管们,都没有他看上去那么认真。
  黑西服,金边眼镜,蓝领带,这是他一贯的装扮,除了一身蓝色的工装。如果光看他的一张脸,或许还可以联想出,当年他在大学时候叱咤校园“舞林”时,这张白生生的脸一定是秀气出众的。如今,略微发福的他,表情严肃,在诸多场合,他的表情都谨慎有余。当然,细心的记者发现,和股神巴菲特同台时除外。
  2012年,是他在媒体面前出镜率最高的一年。之前,他很少接受采访,他早早就给自己定了调,“像我这样一个人,宁愿呆在实验室里和工程师们讨论技术问题。”
  频繁地面对记者,他必须要忍住心底的各种“不愿意”。这似乎由不得他。
  他对《中国周刊》记者说,“不太习惯,自己还在适应。”
  被迫转变
  他必须这样做。
  让一个技术男去面对闪光灯,的确不是一件特别舒服的事。他要求自己尽量面带微笑,正襟危坐,侃侃而谈。站出来,主动接触媒体,说出自己的委屈,道出自己的优势。
  消化了2008年股神注资、电动车春风和汽车政策补贴三大优势后,他和他的比亚迪必须面对“自主汽车品牌”在中国的艰难生长。
  曾经,各种批评像长了翅膀一样流行,媒体评论员的,汽车同行的,消费者的。大家质疑比亚迪的品质,把比亚迪说成是靠抄袭造车,从内饰到外形无不拷贝名牌大车。被比亚迪热卖的F3被认为是抄袭丰田花冠EX。
  即使电动汽车业务,被认为“全国最好的是比亚迪”,王传福依然经受着各种质疑。有业内人士评论,“比亚迪造手机电池行,造电动车是忽悠。”
  过去的两年,比亚迪走得的确不顺,王传福也的确过得不舒心。他几乎是在批评声里走过了2011和2012年。
  2011年,比亚迪疯狂大裁员,一千多人失业,在岗工人减薪。为了应对2010年提出的一年销售80万台汽车的计划,从2009年底到2010年四五月份,比亚迪的人数达到最高峰,经销商渠道也达到了顶峰,大概1200家。时隔一年,新招进来的人开始被集体大裁员。王传福耳边的责备和抱怨声不绝于耳。
  2012年5月26日,王传福又接到电话,一辆比亚迪E6深圳出租车被撞起火,车上三人死亡。这款车正是之前王传福引以为豪的一款电动出租车,他多次表示,希望通过电动出租车和电动大巴来打开比亚迪电动车的市场。
  他无从辩解,也不擅长辩解。尽管他信仰技术,相信技术可以带来变革。但如今,他在实验室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问题出在哪儿?
  在今年1月10日的大会上,王传福公开承认失误。
  “第一是渠道发展过多,扩张过快,太关注渠道的数量,忽略了渠道的质量。第二是我们的品牌宣传做得很欠缺。2003年开始做汽车,我们稀里糊涂就成功了,但没有理解品牌的内涵。第三就是在品质方面没有做好。”
  之前,媒体对比亚迪的批评,也都提到了这些。这次,在公开场合,王传福开始承认“错误”,而且,说得如此“赤裸裸”,从内到外未打太极。这对于诸多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而言,恐怕还是第一个。
  这也是他的性格。如他的话,“很单纯。”比亚迪在做汽车之前是B2B的企业,卖电池、卖手机零部件的,给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做代工。“我们只要拿到诺基亚的订单,这就是本事,只要和诺基亚搞好关系就行了。其他的不用管那么多。这个生意很单纯。我们习惯于这种打法。”
  做汽车,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事。他不断地反思,开会。这是一个直接面对消费终端的行业,需要市场营销,需要企业宣传,需要政府公关。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更开放。首先,就是接纳媒体。
  之前的2009年10月,即使在自称是比亚迪最重要的车型——G3上市发布会上,王传福也隐遁幕后,这让现场记者们大失所望。他曾经是一个多么不愿意也不会应对媒体的人。更有趣的是,曾经在一次上海车展上,记者上前约访,他慌忙不知所措,说,“我不是王传福”。
  如今不同了,外界看到的他最明显的改变是:出镜率高了。他甚至也接受长达两三个小时的专访了,尽管三个小时里,他基本都在谈技术。
  现在,他也会主动出击。就在1月10号,他上台后的第一句话不忘留给记者,“今天,媒体朋友们来得很给力。”
  会后晚宴间,他也会主动上前,右手拍着一位男记者的肩膀,左手挽住他的胳膊,寒暄一番。
  技术控
  熟悉他的人知道,这种转变对他而言,已经是很大的突破。
  王传福一直是一个骄傲的人。
  1995年,王传福下海,从一个年轻的处长当上了老板。时机是,在实验室的他听说,日本要停止镍锂电池的生产了。日本是这一产品的最大供应国,日本不再生产意味着这个产业将有一个新的世界格局。他相信时机,更自信自己的技术,于是下海。
  在日本,生产镍锂电池实行自动化流水作业。一条线上仅需要几个工人。这些流水线动辄上亿美元。王传福没有这么多钱。
  技术出身的他拆解了流水线上的所有工序,把每一道工序分成模块,全部由人工手动完成。于是,曾有参观者看到,在比亚迪的车间里,一条条六七十米长的流水线上,密密麻麻地坐着四五十名工人。他们每个人手边都有一种夹具,帮助他们准确地完成点焊、检测、贴标签等工作,替代流水自动作业。十几条生产线组成的车间因为拥挤而显得有些杂乱。
  靠技术拆解和再造,到2003年,王传福把比亚迪做成了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制造商,成为“电池大王”。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世界上每三个手机,就有一块手机电池是比亚迪生产的。比亚迪做IT代工的名气在世界上和郭台铭的富士康不相上下。   他甚至不把郭台铭放在眼里。初期,富士康曾经以各种理由起诉比亚迪“模版抄袭”,“偷习商业机密”,为此,比亚迪建立了一个专门应对专利侵权等案件的百人法律小组。他认为,所谓专利技术,大都来自书案资料,只是加了一小部分自己的设计而已,所以,没有什么学不到、琢磨不透的技术。
  技术人才掌权后,经常是绝对的专制。反映在王传福身上,便是绝对的强势。他承认,“我搞技术出身,一般都喜欢用逻辑关系思考,我所有的管理都符合我的逻辑,不符合的话就不可以,这样就显得武断一点”。
  2003年1月,王传福以2.7亿元收购秦川汽车77%的股权,高调进入汽车业。外界看来,他自信到狂傲。即便是他身边最亲近的高管,也一直在劝他不要做汽车。
  2003年3月,当香港的机构投资者得知比亚迪决定造汽车后,异常惊讶,一时间各种质问的电话几乎把王传福的手机打爆,有时是声嘶力竭的抗议:“我们要抛你的股票,抛死为止!”
  随后的短短几天之内,比亚迪的市值蒸发掉30多亿元。
  王传福一一回应,“我干这件事是坚定不移的。”
  那几年,的确是个时机。汽车界产生了两个“狂人”。一个是比亚迪的王传福,一个是吉利的李书福。这两个“福”将,可以说是中国汽车界最有野心的两个“狂人”。一个说,“一辆上百万的车,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堆钢铁”,另一个说,“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一个誓言要在2025年做到世界第一,另一个则早在2001年就预言通用、福特可能在十年内遇上破产危机。当时,两个人都只是汽车界的新人,小喽啰。
  那几年,汽车行情暴涨,王传福的比亚迪也膨胀式发展。但在经历了时代红利后,行业发展速度放缓,比亚迪超速发展的顽疾也逐步显现出来:销售渠道膨胀,内部管理混乱,品质跟不上,靠经销商大量存库提升销量……这是做代工时没有遇到的问题。
  王传福的烦恼几乎都来自于汽车。他反问自己,“我们勤奋,努力,聪明。做IT代工能做到世界前三名,为什么汽车不能?”
  他感觉到了自己对产品和技术的骄傲在受到挑战。“别人看不起我们,有身份的人不愿意用我们的比亚迪汽车,觉得我们的车掉价,品质不好,没面子。”
  但他不服气,自信的他召集全国近200家媒体,现场解析比亚迪的汽车技术,“我们的技术都是领先世界的,这些技术都是市场需要的,我就纳闷,这些活,为什么一定要留给比亚迪去做。”
  梦想家的苦恼
  王传福这样定位企业家——“有梦想的人。”在他的办公室的墙上,写着比亚迪的英文名,“Build Your Dreams ”。
  王传福造车之初,就形容了自己对车的梦想,“就是要把长江三峡大坝的水都变成油,让中国每一个城市的天空都像西藏一样蓝。”
  有人说,王传福其实一直在做一件事,“生产电池,把电池装进不同的盒子里。”之前只有手机,现在多了个汽车。
  他坚信自己是个梦想家加实干家的结合体,他也不屑于和投机者同台竞争。2008年新能源汽车刮了一阵旋风,几乎所有汽车公司都开始生产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曾经,在媒体面前,谈到电动车竞争,他甚至露出了孩子一样的不屑,扑哧一笑。
  巴菲特的老搭档、伯克希尔公司副董事长查理·芒格,曾经向媒体这样描述他眼中的王传福:“这家伙简直就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可以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同时又可以像韦尔奇那样解决企业管理上的问题。”“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事儿。”
  2008年,股神巴菲特注资比亚迪。没人再拿他搞汽车的事称他“疯子”了。靠着做电池的优势,恰逢新能源汽车迎来春天,当年,比亚迪股票翻了几倍,王传福被评为当年的福布斯中国首富。身家350个亿。
  王传福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国家政策不明朗,比亚迪研究新能源汽车花费了很大人力和财力,是不是一时间难以消化?考虑过市场开发么?”
  每当此时,王传福就算数字,讲梦想。他坚信做好一切准备,“信息只有在不完全对等的时候,才会有一小拨人赚到钱。”他在等这个时机。
  即使现在,时机不同了,新能源汽车政策不那么强劲了,各大企业对于电动车的热情也不再像当年般火热。但他依旧坚持。
  曾经有记者问王传福,“公司一个人说了算,你担心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吗?”
  王传福反问,“厂里还有谁比我懂呢?”
  可惜,目前,电动汽车还是一个政策行业,和市场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决策。电动汽车要发展,必须要有政策的扶持,在价格上给予补贴,在配套上给予完善。
  目前,在私人新能源汽车试点的6家城市中,仅深圳与杭州拥有较为完善的补贴细则和具体实施办法,其他地区还停留在政府研究阶段。2011年,北京和上海曾承诺给予纯电动车最高达12万元的补贴,但具体政策至今没有出台。
  加上比亚迪电动车出事故,媒体负面报道一再跟踪时,王传福的日子不好过。
  他甚至觉得,这是有人在搞他们。“以前做到5万台车时,没有人搞我们,做到10万台车时,也没有人看得上我们。当我们做到20多万台车以后,几乎每家都开始正视比亚迪的威胁,把我们看作不容忽视的竞争对手。”“搞坏一个企业有多容易,只要花点钱弄一下!”
  不过,现在,王传福最苦恼的还不是市场竞争。
  “地方政府更愿意购买当地企业的车子作为城市大巴或者出租。比亚迪怎么解决地方保护主义,获得政府采购的订单?”
  面对数百家媒体都关心的话题,他承认,“我们现在也很苦恼这个事。”
  政企选择
  在外界想来,王传福一定是、也必须是一个善于处理政府关系的人。
  2011年6月30日,王传福和深圳市市长许勤共同敲响上市钟,比亚迪正式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
  此前,外界揣测是,比亚迪应该属于大盘股,最有可能选择上交所。   有市场分析,比亚迪是看准了中小板的高市盈率特点,才特地选择在深圳中小板上市。更多的猜测是:此举有多少政府公关意识?
  深圳在电动车舞台上是走得最快的。2012年,政府规划了庞大的采购订单,作为深圳市的明星企业,比亚迪无疑是最有利的竞争者。比亚迪最近三个年度的报表显示,政府补贴和所得税优惠占比亚迪利润的近3成,最高时将近6成。在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的大会上,王传福作为特区建设者代表上台发言。
  有人说,王传福很幸运,因为他的企业总部所在的深圳是全国电动车政策落实最完善、态度也一直最积极的城市。也有人说,是王传福绑架了深圳政府,他画了个饼,让政府买,一旦表了姿态,建了电站,想撤都难。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是外界无法理顺的事。不过,从做电动车开始,王传福的确要比之前面对更多来自政府方面的烦恼。
  早在2010年8月,国资委牵头中国一汽、国家电网、中海油等16家央企成立“央企电动车产业联盟”。该联盟初始投资资金为13亿元,由国资委从央企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中提取。在如此浩荡的声势之下,比亚迪这个跑在全国前列的电动汽车明星企业不在名单中。
  王传福毫不掩饰自己的委屈。2013年1月10日的会议现场,他说,“做一个民营企业的汽车自主品牌,难上加难。”他提高了嗓门,“我们不是抱怨!但是,我们要说出来!”
  王传福身边的人,并不觉得他是个善于处理政府关系的人。有一次某省长到比亚迪参观考察,王传福做解说。参观完后,王传福对身边的副总说,“你陪领导吃个饭。”而后径直走开了。
  2010年,国土资源部曾下发对比亚迪294万元的罚单,依据是其西安生产基地涉嫌违规征地。当时西安市政府给了王传福一处4000亩的土地做厂房。比亚迪这样的自主品牌、高科技、全产业链企业是地方政府招商的香饽饽。
  总结这次失误,王传福说,“太相信地方政府的承诺,今后对招商比较心切的政府要警惕一点。”
  他给自己的警惕,还有一句话,“不能太相信政府,又不能不相信。不好办。”
  现在,王传福必须去考虑:如果政府不建电站,不做配套怎么办?如果地方政府不采购其他地区的电动大巴怎么办?于是,他于近期公布了一项新专利:不用电站,电动汽车也能充电的技术。
  “政府我操控不了,但是我可以操控我的工程师们,用技术变革!”
  他认这个理。技术控有时就是偏执狂。但能否适应中国特色的土壤,还得走着瞧。
其他文献
2012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将“劝募志愿者项目”全面升级,推出“善行100”大型公益活动。  这是一个人人可参与的公益平台,倡导志愿筹款100小时、提供资源100小时、捐赠善款100元的慈善参与模式,鼓励更多的个人、企业、机构发挥各自所能,参与慈善和公益,一起行动,消除贫困。  自2010年发动“劝募志愿者项目”以来,中国扶贫基金会通过组织志愿者向公众劝募,筹款金额累计高达千万元,共有36万人次志愿
期刊
2001年1月,蛇年春晚前几天,央视《朋友》栏目搞了一期特别的策划——总制片人也曾是春晚总导演的袁德旺邀请了三代春晚总导演,来聊策划制作18年春晚的酸甜苦辣,要求是每一个导演都要带一个朋友来。  与他人照做不同,曾七次参与执导并四次出任春晚总导演的“第二代”代表的赵安,成为了特殊的一个:独自一人来了。  赵安这样解释:“要求我带一个朋友来,我觉得名额不够,因为这么多朋友帮助我,没有他们我做不下来;
期刊
2009年,李亚鹏决定带着他的公益团队创办一家儿童医院。2011年12月,他的嫣然天使儿童医院最终获得了北京市卫生局的批复。  从一个念想到一个实体医院,嫣然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他们要面对诸多探索性的问题。譬如,作为第一家由慈善基金会命名的实体医院,它是独立的,还是挂在慈善基金会下面接受其监管的?  之前,红十字下属没有任何一家慈善实体医院,如何实现对实体医院的监管也没有任何管理章程。儿童医院最终选
期刊
2006年,原媒体人士吕朝在上海浦东创办“恩派”(NPI),设计运作了中国第一个“公益孵化器”,目前该模式已得到广泛认可,被称为中国公益领域近年来重要的制度创新。  本身热爱公益活动的吕朝,在带领自己的企业员工进行慈善公益时,发现了很多草根公益组织,这些组织成员往往很有爱心和毅力,但是草根公益组织往往也有一些共性:多数NGO没有场地,缺少设备,缺乏专业人才,社会资源也无法介入……  这些问题,并不
期刊
“民间公益行业自律从基金会开始,基金会行业自律从信息披露开始”。  2010年7月8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35家公募、非公募基金会共同发起筹建的基金会中心网正式启动。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基金会财务收支及资助项目和捐款信息平台。  长期以来,信息披露一直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被广为诟病的问题之一,在政策环境尚不完备、公益组织公开透明机制还不成熟的大环境下,基金会中心网作为第三方信息披露
期刊
“在工业革命时期,中国在沉睡,在信息革命时期,中国刚刚醒来,而在如今,中国将要全心投入一场‘绿色革命’。在世界看中国,这场革命已成必然”。  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在其享誉世界的著作《世界是平的》里的论述。现在,一帮中国企业家证明了他的论述是正确的。  2012年11月2日,“SEE Green Future——中国企业绿色契约?对话2012”在北京召开。这是首个中国企业界的绿色契约行
期刊
2011年10月,北京聚集了30多家草根公益组织的代表,在他们的见证下,透明鱼公益基金成立。诞生伊始,透明鱼的发起人和资金资助者赵修平就把促使国内草根公益机构成为“透明财务,透明公益”的实践者,并将其内化成为各自文化和价值观的根本元素作为透明鱼的使命。  具体说来,透明鱼公益实验室可以为草根公益组织提供免费的帮助,包括免费的短信平台、市场营销、人员培训、资金支持等。但前提是这些公益组织要亮出每一笔
期刊
七月属于毕业季,2012年的7月,北京新青年绿色公社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毕业典礼。19名友成公益大学“小鹰计划”的第一批毕业生朗诵了他们写的诗“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小鹰计划”。  这19个人中有来自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大四毕业生,有的是已经参加一两年工作的职场新兵,也有为了这个项目休学一年的“特立独行者”,经历了一年在农村最基层的历练,每个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是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捐
期刊
你见过像购物一样捐款么?  就像买东西,你可以付出钱,也可以付出物品,在网上搜索到你想捐助的人,然后寄出去。你可以在网上跟踪快递,查看对方是否收到。  举个例子,如果你有一件羽绒服,如果把有受捐需求的困难学生当成商品,你可以通过网上平台,根据性别、身高等条件搜索到适合这件羽绒服的学生,根据网上提供的他们的地址寄出去。捐助完成。网站本身不经手任何捐助钱物。这就是“一点爱心”网在做的事。2012年11
期刊
金融高管们的大变动,向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换班,调岗,拟或是经济犯罪。  2012年12月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陶礼明被正式批捕。  官方资料显示,陶礼明1953年生,曾在央行研究局工作过。2007年3月邮储银行正式成立,担任第一届行长一职至今,之前他曾任邮政储汇局局长多年。外界对他评价:谨慎、精明、低调。  2012年6月11日,中国邮政集团曾公告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党群部主任张志春、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