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地区明清传统民居初探

来源 :中华民居·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gital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徽省桐城市属于皖中地区,其民居形式有别于同省的皖南、皖北地区,具有典型的皖中地域风格,但因皖中民居大多散落分布,不成明显体系,故桐城民居特点长期未进行归纳,本文以桐城核心历史街区“三街一巷”为研究基础,试图对桐城明清传统民居特点进行初步的总结。
  关键词:桐城;民居;形制;三街一巷
  引 言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西依大别山,南滨长江。作为安徽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史称“文都”,是桐城文化的发源地。桐城是典型的皖中地方民居聚集地。城内现存大量明清时期地方传统民居,其形制、结构特征有别于皖南、皖北地区,独具皖中地域特征,而目前尚未被归纳记载。
  1 安徽民居分布特点
  安徽省因特定历史、人口来源、传承发展等原因,皖南、皖中、皖北三地民居差别较大,各具地方特征:
  2 桐城明清传统民居调研
  桐城历史文化遗产“三街一巷”(老城区北大街、南大街、东大街和六尺巷)作为其历史城区内重要的历史街区,是桐城历史文化展示与延续的重要载体和传统民居聚集地。街道两侧多为明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穿斗式木构架。居宅深院,高墙壁垒,错落有致。整体建筑格调古朴高雅,简洁大方,具有典型的皖中地域特色。
  2012年9月、2013年5月笔者先后两次对桐城“三街一巷”内的北大街、南大街、东大街和胜利街等多条历史街区的30余处历史建筑进行调研测绘工作,收集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并通过街区内传统民居形制、结构和立面装饰等方面归纳出桐城民居的相应特点。
  3 形制特点
  桐城明清民居多为前店后宅,与其发达的商业历史密切相关。平面基本单元布局以独立式建筑、三合院、四合院、多进院为主,既有北方的合院形式,又有南方的天井院落。
  3.1 独立式
  以临街的商业建筑为主。分别发现三种形式,即面宽大进深较小的带型平面、进深较大面宽较小的方形平面、L形平面。
  面宽大进深较小的带型平面:东大街225~249号为开间是4m左右(1间~3间)、进深是8~10m的单体建筑带型组合,不同开间之间共用承重山墙。建筑平面顺应道路的走向自然转折。建筑2层,双坡顶高低错落。原有功能一层为商业,二层为居住。
  进深较大面宽较小的方形平面:北大街左家大屋旁边3号沿街商业建筑为进深较大模式,该建筑平面为方形,面宽2间轴线7m,进深达到18.05m,山墙承重,木屋架。屋面为前后双坡,两坡之间插入一个双坡顶,形成工字型的屋顶坡面组合,室内形成较大的商业空间。
  L形平面:方以智故居西厢房以带形平面为主体在一个尽端向前加三间房屋,形成一個两边长短不同的L形,周边加围墙就形成了一个带有窄长天井的封闭住宅。长边多面向好的朝向,前有天井,做为生活的主要用房。短边通风采光条件较差,做为辅助用房。
  3.2 三合院
  平面外墙大致成方形或矩形,建筑三面围合。如左家大屋8、9号建筑院落,南北为正房,中间夹一单坡敞廊,形成三合院。院落为2.9m深、2.3m宽。
  3.3 四合院
  此种类型较为常见。平面外墙大致成方形或矩形,建筑四面围合。即房屋围绕天井四面布置成为一个对外封闭的住宅。
  左家大屋四合院平面方形,四周为高墙,房屋围绕中心庭院布置。南北正房各四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天井院落尺寸为4.9m深、2.3m宽。
  3.4 多进院、多落院
  中轴线多进院:钱家大屋为三进院,有明显的中轴线,屋架高度较高,沿街商业设2层,上层住人。
  多落院:姚莹故居原有格局由4落多进院落组成,多进建筑在横向组合形成多落多进的更大的宅院,平面布局灵活,不拘一格,虽有明显的中轴线,但并不受中轴线的束缚,而是根据用户地处的条件富于变化。空间组织灵活紧凑,极具变化,层次丰富。
  4 结构特点
  4.1 大木做
  桐城地处南北交界的中间地带,也是南北两种文化的交汇地,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建筑上则成为南北方建筑做法的融合。桐城明清民居的木构架在民居中多为穿斗和抬梁结合,抬梁式多用于明间梁架,穿斗式用于次间或山面。
  4.2 砖、石做
  桐城古民居建筑外墙均是清水墙,白灰勾缝。与皖南的“白色粉墙”大不一样。构造方式为空斗墙,立砖砌筑,中间空心用泥土杂物填实而成。这种墙既省砖又保暖。外表青砖挺立,勾缝清晰在目。
  大部分建筑的山墙直接承重,檩条置于山墙上,山墙内没有柱子。山墙承重,山墙部分顶部处形式以硬山为主,山墙不出屋面,循着屋顶的坡度走向;少见带翘角马头墙式。
  4.3 瓦 做
  主要正房屋面以双坡为主,厢房或敞廊以单坡为主。瓦面为小青瓦屋面,盖瓦压四露一。屋面做法:①70×50木椽,断面为半圆形;②30厚望板(有的建筑没有此构造层);③小青瓦合瓦屋面。
  5 建筑立面和装饰
  桐城民居装饰较为简朴,由于尺寸得体,重点突出,繁简得当,与周围素雅的壁板、灰墙、砖石地面、天井绿化相得益彰,组成了统一协调的整体。
  5.1 建筑立面特点
  从整体上看桐城民居保持中国传统建筑的立面特点,立面由上分——屋面、中分——屋身木梁柱、下分——台基,三部分组合而成。屋身部分有以下三种模式:
  单檐式:沿街商业或朝向内院房间多采用此种方式。整体为单檐,一、二层平齐,檐下为花、格窗或木板门窗。
  骑楼式:二层突出一层形成骑楼式,桐城民居骑楼部分一般二层的出挑较小。二层为外廊或格窗。
  重檐式:一、二层之间有一层披檐,立面形成双重檐式。此种模式实例较少。
  5.2 小木作
  桐城民居的门窗、隔断、天花、栏杆、挂落等木构件的造型较简单,个别规模较大民居也有做工精致的门窗。极少见到类似于皖南民居中手法细腻、雕琢精美的木雕、石雕与砖雕。
  6 小 结
  桐城明清传统民居,独具皖中地域风格,平面形制上灵活多变;结构上融合借鉴皖南皖北特点并进行地方改良;立面与装饰朴素雅致。与皖南、皖北民居有较大区别,应得到更多的重视与保护。
  参考文献
  [1]李宁,李林.传统聚落构成与特征分析.建筑学报,2008(11):52~55.
  [2]刘仁义,张靖华.安徽民居色彩成因及其文化内涵研究[J].工业建筑,2010第40期.
  [3]常蓓.安徽乡土古民居及聚落研究——以绩溪石家村和肥西三河古镇为例[J].安徽建筑,2011.03.
其他文献
摘 要:宜宾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是宜宾市首批验收合格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房屋建筑外观呈现典型的川南民居特色。但是,室内空间只能满足基本使用功能,装饰呈现杂乱无章,不能达到居住的美好与舒适,更谈不上装修有地方特色了。因此,我们在宜宾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新农村住宅建设设计中运用典型川南苗族元素对农居住宅进行装饰设计。适应农民的审美需求,结合农民的现实经济条件设计出即具有艺术性又兼顾经济性的特色乡村住房装饰
期刊
台儿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倡阳故城”、“南滩子遗址”、“贺窑汉墓群”、“兰祺故城”、“晒米城”、“台儿庄大战遗址”等。台儿庄何时有人居住,何时形成村落,今天已无
期刊
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地域文化中,枣庄为齐鲁之邦,具有灿烂的古代文化是齐鲁文化的支脉,也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枣庄地区是人类较早居住并得到开发的地区,7300年来,在枣庄地区的薛河流域,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期刊
运河重镇台儿庄,逐渐变成了一座繁华的城镇,城市人口最多时高达6万多人。作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每年通过运河漕运,向中国东南地区运送四五百万石的煤炭,台儿庄云集了大批的晋商、徽商、浙商、闽商、粤商,是辐射苏鲁豫皖地区一座重要的商埠城市。其多样的民居建筑风格被人广为称道。
期刊
位于枣庄南部的台儿庄地处苏鲁交界,为山东南大门,徐州之门户,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横贯全境,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西面毗邻南四湖,是南下徐州的最后一道屏障,自古是南北漕运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为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就发生于此。台儿庄大战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重大胜利,也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光辉结晶。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
期刊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本文通过对居住区景观改造理论体系的阐述;分析了乌鲁木齐“核心润园小区”、“七星阁小区”、“和枫雅居小区”的现状和不足;对居住区道路、绿化、活动广场、停车场四方面提出了改造的对策及建议,引出了新时代新居住的理念。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景观改造;对策建议  居
期刊
摘 要:铜仁市第一中学新校区校园规划,由于是选址新建的校区,规划高度重视与历史底蕴深厚的老校区产生联系,即所谓的历史文化脉络的传承。以“立足、传承、完整、流通”为规划理念构架,着重从空间组织和场所设计方面探讨人文精神的体现。  关键词:铜仁市第一中学;文化传承;空间;场所  当前,国家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把教育改革发展的重
期刊
摘 要: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作为一个全新的规划类型,还处在一个探索和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贵州省施秉县景观风貌规划编制的解析和总结,初步探讨了该类型规划的编制体系和方法。  关键词: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编制  1 前 言  “千城一面”,一个频繁出现在城市和城市规划领域的词汇。城市管理者、建设者、使用者迫切面对的现实。源于城镇化快速推动,物质建设的突飞猛进下,城市特质和精神的缺失。因此全国各地城市将塑造自
期刊
摘 要:徽派建筑与徽州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繁盛时期所遗存的珍贵本土设计源泉。随着设计活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语汇在建筑行业涌现,新中式主义不仅包含在建筑中,还常见于规划、景观、室内设计等的方方面面,笔者从文化根源上对徽州文脉进行阐述,从而引出对传统徽派建筑语汇的思索,从而对今后新中式主义发展与传承民居基因,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徽州文化;人地关系;新中式主义  1 徽派民居植根的文化背景及
期刊
摘 要:南宁市西乡塘区路西村老直坡建设规划通过对美丽乡村的概念解读,确立了“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的规划主题,抓住特色要素,以产业经济为核心,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明确制定项目建设内容、项目空间的布局和项目实施的步骤计划。同时,优先生态环境的改造升级,完善村庄生态设施建设和生态空间景观建设,引导乡村经济、社会、环境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老直坡  1 引 言  党的十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