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兴”将军搏千金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pf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鹌鹑,古名“罗鹑”、“宛鹑”、“奔鹑”、“早秋”,又叫“鹑”,繁殖于俄国西伯利亚地区以及我国东北,迁徙及越冬时,遍布我国东部。
  《诗经》中有“鹑之奔奔”的说法,陆佃注云:“奔奔,斗也。”看来,周朝时,人们已经确知鹌鹑善斗了。
  霜降时节鹌鹑猛
  “斗鹌鹑”亦称“咬鹌鹑”、“冬兴”、“鹌鹑圈”,系古时汉族民间娱乐玩俗,发源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后流行于全国各地。斗鹌鹑兴起于唐朝,《唐外史》云:“西凉厩者进鹌鹑于明皇,能随金鼓节奏争斗,故唐时宫中人成养之。”
  宋元时期,斗鹌鹑作为一种消遣,在皇宫和民间都非常盛行。据说斗鹌鹑时,撒下单数的米粒在两鹑之间,各自啄食,及至剩下最后一粒,就此互相争夺。人们不仅以斗鹑为乐,还用来赌博。《宋史·王安石》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王安石“有少年得斗鹑,其侪求之不得,恃与之昵,辄持去,少年追杀之。开封当此人死。安石驳曰:‘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此不予,而彼携以去,是盗也。追而杀之,是捕盗也。虽死当无论。’”宋时,京都汴梁常有艺人街头斗鹌鹑,靠这种表演谋生。元代盛行的元曲中,也出现激越的《斗鹌鹑》这个北派杂剧的曲牌。
  明清时,斗鹌鹑之风尤盛。据陈存玉《梁山传奇》记载,明代,山西洪洞县沈家独生子沈声远因“鹑缘”与柳家独生女柳幼叶定亲。洪洞县有一恶少蔡虎外号“一枝花”,得了一只怪鹌鹑,每场争斗专门咬对方羽翼,以致养鹌鹑者无不躲避。恶少声称自己的鹌鹑“打遍天下无敌手”。沈声远意外捕到了一只燕颏银舌子鹌鹑,打熬了一年,正待一博,这天与“一枝花”遭遇上了。蔡氏鹌鹑一入场没几下,竟被沈氏的燕颏银舌子攫住脖颈狠狠啄死。一枝花见状,一把将燕颏银舌子摔死。沈声远年青气盛,岂能善罢甘休!便一个搓步锤,向一枝花打去。一枝花登时向后倒去……就这样,沈声远被判“误伤人命”发配梁山。未婚妻柳幼叶陪同前来,在宋金河畔住了下来,繁衍生息,逐渐形成村落。久而久之,斗鹌鹑的习俗便传了下来。如今,水泊梁山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首儿歌:“小鹌鹑,秃尾巴,我跟爷去逮它。这边下了缠丝网,那边小哨吱吱响。逮个鹌鹑喂半月,鹌鹑怪得只炸窝。带到集上斗一场,赢了一斗红高粱。带到集上斗两场,断了翅膀断鼻梁。爷爷恼得直摔头,我给鹌鹑抹香油。”
  清代,斗鹌鹑规范程式已十分成熟。康熙时人陈面麟著有《鹌鹑谱》,书中对44个鹌鹑优良品种的特征、特性分别作了叙述。对养法、洗法、饲法、斗法、调法、笼法、杀法以及37种宜忌等均有详细记载。上海文人葛元熙在沪游杂记中记载了当年沪人霜降后斗鹌鹑的事:“沪人霜降后喜斗鵪鹑,蓄养者以绣囊悬胸前,美其名曰‘冬兴将军’。斗时贴标头分筹码,每斗一次,谓之一圈。按无斑为鹌,有斑为鹑,形状相似,多产沪上田间。”
  清代有一本名叫《蜨阶外史》的书,记载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斗鹌鹑故事。武清兴善寺和尚鸿僧,蓄养一只玉鹑,十分擅长搏击。后来邻村的西贾得到了一只黑鹑,嘴硬如锥。村人对玉鹑和黑鹑都非常喜爱。鸿僧与西贾也因为两只鹌鹑而结为好友,并约定两鹑永不相斗。不料后来有一次由于误会,这两只鹌鹑不得不互相争斗起来。最后玉鹑负伤啄击黑鹑,黑鹑魂飞魄散,垂翅逃走。西贾见后拔刀来要与鸿僧拼命,经过鸿僧的解释,总算结束了这场纠纷。后来鸿僧与玉鹑相依为命,直至鸿僧圆寂,玉鹑也在他手中死去。这个故事极其生动地描写了斗鹌鹑时激烈的场面,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盛行的斗鹌鹑风气。
  平西王吴三桂特别喜欢斗鹌鹑,对自己斗鹌鹑时的气度神态都十分满意,因此,他吩咐画家,将他斗鹌鹑时的场面“写生”下来,以作观赏纪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吴三桂斗鹌鹑小像》。画成之后,有人题诗道:“窄帽将军奕有神,闲携小卒玩鹌鹑。风流毕竟输丘壑,斗蟀堂前拥美人。”此诗道出了斗鹌鹑的场所,将一个堂堂将军带着侍从小卒,拥着美人斗鹌鹑的情形,描述得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清代斗鹌鹑也从娱乐游戏,逐渐发展成官宦富豪、纨绔子弟的消闲取乐和赌博。清《帝京岁时纪胜》称:“膏粱子弟好斗鹌鹑,千金角胜。”清《川沙厅志》称:“每于秋末冬初斗鹌鹑……良家子弟,由此废时失业。”
  清时苏州和扬州一带,利用斗鹌鹑赌博的人更多,因此,畜养鹌鹑也更为讲究。每年霜降之后,鹌鹑膘肥体壮,竞技状况达到最佳。斗鹌鹑的赌博大戏正式开场。规则与斗蟋蟀相似:每人身边一个花盆,花盆内为10枝花——相当于现在的“码子”;只要一家输完这10枝花,就意味着输了一贯,付完后,重新开局。如果庄家赢了,每次收取赌注的20%。这样一来,喜好者就更加看重畜养鹌鹑了,装鹌鹑的小布袋都十分精致。冬天,为了防止寒冷,有人就用昂贵的皮套,将鹌鹑包着,放入衣袖中,既可以斗,也是一种消遣。
  细选鹌鹑再把熬
  旧时,广东番禺一带,盛产角斗的鹌鹑,售价昂贵,斗鹌鹑的人,大多都来此地选购。每年秋天当地人将网张在田野里,放出家狗,让它们在田里一阵狂奔,将隐藏在田间的鹌鹑——惊起,最终粘在网上被捉,或用雌鹌鹑的叫声吸引雄鹌鹑落网。
  雄性鹌鹑也分三六九等,不是所有的鹌鹑都可以用来“斗”的。鹌鹑按年龄与身上的羽毛,可以区分为四种:处子、早秋、探花、白堂。四种之中,只有白堂会斗。其中以黑嘴白胡须的最为珍贵,有“牛不换”的称谓。其次,是黑嘴红胡须的。不过,刚刚捕到的没有经过训练调理的野鹌鹑是不会斗的,也不肯斗。过肥或过瘦的也不会斗。
  训练调理鹌鹑叫“把鹌鹑”,选鹌鹑为其始,清《鹌鹑谱》要求“虎头、胼胁、熊臂、伟躯”。特别是头:“头如蟹壳宽还平,突似彪豺凹似鹰;若得坚硬如弹子,定然临阵做将军。”还有骨头:“骨重筋多最是强,一条腹骨硬还长;鹫肩鹤背棱撑样,鹤立如山压四方。”挑好的鹌鹑先得关在用藤条编的无盖笼子里,改变其善飞的习性。其笼子里面衬以柔软的布料,上盖部位接一深色的布桶,长半尺许,顶部穿一细绳扎紧,悬在主人的腰带上。有特爱鹌鹑的主,甚至会悬四五个鹌鹑笼于臀后,以便主人能够不时地将鹌鹑从笼中掏出,握在手里把玩,这就叫做“把鹌鹑”。   具体的“把”法是:将鹌鹑头卡在拇指和食指中,让其两条腿从无名指和小指中露出,尾巴卡在小指后,另一只手里放些谷粒让其叨食。估计鹌鹑口渴了,则用主人的唾液作为其饮料。鹌鹑大约每半小时喂食一次,不能使其过胖,直到其完全听从主人控制,浑身毛向外刺出。如此天天把、经常把,日久天长,它就老实了,不会老是想逃跑了。
  欲提高鹌鹑搏击能力,必须在晚上点上灯不让它睡,并且限量给食,“三两半的鹌鹑每天喂三钱食”,还要“每五天灌一次茶水”。为了让它经风雨见世面,经常将鹌鹑把握于掌心,登堂入室、赶集上店,向其同类赛皮毛、比嘴喙,一经驯熟,则脱手而搏。
  据传说,还有一种训练调理鹌鹑斗性的绝技叫“发鹌鹑”。所谓“发”是取发面之意,为了培养鹌鹑的暴躁性格。“发鹌鹑”的工具一是人的臭袜子,夜晚入睡前把那臭脚丫子穿的袜子借来,把鹌鹑装在里面“发”,装在臭袜筒子里的鹌鹑憋气、窝火外加脚臭味熏染,脾气逐步变得暴烈起来。另一个是人的胳肢窝。白天,尤其是夏季,将鹌鹑轻夹在人出汗的胳肢窝下,也是为了取得上述效果。这样,在主人的精心调理下,鹌鹑渐渐膘肥体壮,性格暴烈,斗性极强。
  能攻能守备威啄
  旧时,民间有“冬斗鹌鹑夏斗虫”之说。冬至一过,农民闲暇时常以斗鹌鹑作为消遣,但必须在早晨举行,并事先约定日期和地点。此时鹌鹑强健,加上早晨肚子饿,为了争夺谷粒,斗性便起。斗鹌鹑的场子在房内,双方把鹌鹑放在藤条编的圆形或者长方形的簸栏里,每斗一次叫“一圈”,因此,也叫“鹌鹑圈”。
  赛斗中,鹌鹑会互相痛啄对方的头部,或颈部,并发出一种咕咕的发威叫声。行内人都知道,善于攻击的鹌鹑,并不一定是好鹌鹑,好鹌鹑必须能攻能守,经得起啄,甚至被啄得头破血流也无所谓。明末清初的朱耷所作《鹌鹑图》,画中两只鹌鹑对阵,怒目双圆睁,白眼向人斜,画出了鹌鹑的好斗与倔强的个性。画作右上方题绝句一首:“六月鹌鹑何处家,天津桥上小儿夸;一金且作十金事,传道来春斗菜花。”
  一对咬斗的鹌鹑,通常争斗两、三圈,三、五分钟即可分出胜负,失败的鹌鹑会飞出“圈”外。如果再将失败者放回“圈”内,就有可能被啄咬得“碎颈穴胸惊血溅”。趋于败势的鹌鹑往往尚未飞出“圈”外,已经被主人拎起退出争战了,因为,如果其战败出逃,以后便会一蹶不振,再也不敢同别的鹌鹑争斗了。斗败后逃出“圈”外的鹌鹑,不是被主家当场摔死,就是被做成菜吃掉。清人小说《歧路灯》第三十三回,对失败鹌鹑的下场,写得较为血腥:“那少年满脸飞红,把飞出来的鹌鹑绰在手内,向地下一摔,摔得脑浆迸流,成了一个羽毛饼儿。”
  也有一些善战的鹌鹑,它们会像拳击一样,当打不过对方时,或是累得没有还手之余地时,它就会把头插在对方的一只翅膀之下,推得对方打轉,但却奈何它不得。此种战术,称为“别翅”,是一种老油条战法。
  一只能攻善守的鹌鹑,极不易求。有的人捕了几十年的鹌鹑,也碰不到一只理想的,有的人玩了一辈子的鹌鹑,也碰不到几只善斗会咬的。旧时,一只善斗会咬的好鹌鹑,叫价二十亩田地,照样会有富人愿买。
  斗鹌鹑,自兴起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旧时各地的大小城镇的斗鹌鹑赌场,如今早已被废除,但河南永城龙岗、山东枣庄、聊城,安徽亳州、萧县以及江苏徐州等地仍保留健康有趣的斗鹌鹑这一玩俗,冬至过后直至春节,每周皆举行斗鹌鹑娱乐活动,山东枣庄市还将其列入了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斗鹌鹑这一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其他文献
中国的酿酒业历史悠久,传说中夏朝的杜康是酿酒的祖师爷。中国酒里面,谷物酒占了大多数,但在西方,却以葡萄酒最为古老和普遍。据古希腊的神话传说:酒神狄俄尼索斯教會人们种葡萄、酿造葡萄酒,为了表示感谢,希腊人每年都要祭祀酒神——他们踩压葡萄,将其汁液发酵酿制葡萄酒,以祭祀酒神。这可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酿葡萄酒方法。  在千里之外,中国的新疆与欧洲一样,也是盛产葡萄的地方。这里的穆沙菜斯土制葡萄酒,酿制方法
期刊
采食山野果  在东北林区,人们还有采食山野果的习俗。森林中的山野果主要有山葡萄、山核桃、山丁子、山樱桃、山梨、山杏、稠李子、羊奶子、毛榛子、山茄子、面果、高粱果、托盘儿、蓝莓、雅格达(北国红豆)、软枣猕猴桃、狗枣猕猴桃、野玫瑰等。每年的八九月份,山葡萄成熟了。采山人摘一个放进嘴里,品尝那无与媲美的甘甜和芳香。因为山葡萄长在山林中,长在大自然中,它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所以,比家植葡萄还好吃。
期刊
城隍,传说中的地方保护神,等级与管治范围都比起一般的乡村土地神大得多,所以古代一般县级以上城市才有城隍庙,但在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仕版村的城隍庙却位于仕版村内,实属少见。  仕版城隍庙是顺德著名神庙之一,与德庆悦城龙母庙、广州黄埔波罗庙并称“广东三大庙”。此城隍庙始建于明成化年间(一说始建于宋代),历经清顺治、嘉庆、道光、光绪,以及1984、1995多次重修、重建,今天我们看到的仕版城隍庙是198
期刊
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  ——清袁景澜《咏月饼》  中秋节,每家每户都会在餐桌上放上各种月饼。现在的月饼馅料五花八门,包装复杂高档,价钱也贵得离谱。  原本亲情团圆的月饼,渐渐品尝不到淳朴的幸福味道。  可你还记得儿时用火炉慢烤而成的土月饼,金黄色的外表,上浮朴拙的图样,吃起来却是入口香甜,层层酥香,
期刊
在太行山深处,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桃林坪,  当地民风彪悍,崇武尚勇,数百年来,村子里流传着一种叫花脸社火的民俗。  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前儿童,每当战鼓响起的时候,都会放下碗筷,脸上画上神秘的脸谱,拿起刀枪棍棒,走上街头舞玩起来,被称为“画在脸上的故事”。  战鼓搐动山村正月乐翻大。  咚!咚!咚咚咚,咚咚隆咚咚咚咚!  每逢有重大喜庆活动之时,在桃林坪,天刚蒙蒙亮,隆隆的战鼓就敲碎了宁静
期刊
佛经上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自古以来,尘世凡人,香客雅士对“焚香”有着最独到的领会与最深切的需求,在香雾飘动中可以达到入神境界。地处晋冀咽喉之处的娘子关。历史上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古朴的边塞文化使这里手工制香业一度发达旺盛,但由于时代的发展,这一行业已濒临绝迹,经多方探访,终于打听到在古镇深处还有一处在困境中艰难苦守的制香作坊,为了近距离了解制香这门传承悠久的古老技艺,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踏上了探寻之路。
期刊
中国古代将宇宙万物分为五种基本构成要素,即: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之中又蕴含着无数的变化,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越来越普及的汽车。汽车车型和颜色同样有相对应的“五行”,除了五行,风水因素也对您的爱车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您未必需要相信,但有时候,图个心安理得也是必须的。  车颜色的五行选择  当您进入4S店,选择心爱的爱车的时候,挑颜色总是一项头痛的工作,其实,如果你知晓五行代表的颜色,
期刊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承办的2017年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暨第十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于8月10日至14日,在广州琶洲广交会展馆B区12.2号馆举行,这是广东省第六次举办全国性的民间工艺专业展会。本届展会首次与南国书香节同期同馆举办,免费向市民开放。这也是
期刊
汕尾捷胜古时是海丰县的门户,是海防前哨,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千户侯良建捷胜所城。捷胜古城经历了明清时期,迁入了大量的军民,这些军民带来了“中原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并且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这就是捷胜“所城文化”。捷胜古城在当时可以说是各种文化的汇集地,在这个地方流传着许多民俗。“擂成茶”在汕尾捷胜民间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俗,也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食俗。
期刊
佛山祖庙,在整个华南地区乃至海外华人群体中,都是遐迩闻名,老幼皆知。内中供奉的是道教真武玄天上帝,广东人普遍称为北帝。从北宋年间开始一直供奉到今天,经历近千年,香火非常鼎盛。现在整个祖庙已经是一座荟萃明清古建筑艺术和佛山传统文化的民俗类博物馆,辖区包括祖庙古建筑群、孔庙、黄飞鸿纪念馆、叶问堂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佛山祖庙地位尊崇,是广东的众多北帝庙中唯一一个被列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