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深,河北省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同样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的人口流动好比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附赠”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本文通过人口普查资料以及河北
现实状况分析了城镇化中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城市问题。
关键词:河北省;城市;人口流动
一、城市就业压力大增
根据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和2000年河北省人口迁移的主要还是是婚姻嫁娶,2010年则主要是是务工经商。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工资性收入由2000年的949.3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5236.7元,增加了近5.5倍多,占总纯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38.29%增加到了2013年的57.53%;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由2000年的1418.0元增加到2013年的3219.2元,仅增加了2.3倍,但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纯收入的比重确逐年减少,由2000年的57.20%减少到2013年的35.37%。从收入来源上说明,外出务工经商已成为农村居民家庭增加收入、进入城市的主要迁移原因。农村人口不断涌进城市必然造成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加。
从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上看,2000年到2013年河北省城镇失业人口由17.4万人增加到了37.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8%增加到了3.7%,高于全国的大部分省份。随着城市迁移人口不断增多以及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而迁移人口中青壮年人口居多,而且可能会通过种种途径获得就业技能,这必将会对城市中的一些文化教育程度低、待业、下岗高龄职工造成一定的就业威胁。所以,河北省除要重点解决好就业岗位供过于求的现状,同时还要妥善协调好不同劳动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二、城市公共福利机制有待完善
通过对河北迁移人口年龄结构分析,迁移人口中老幼年人口所占的比重趋于上升的态势,特别是老年人口。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河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年末总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6.90%增加到了2013年的9.09%,老年抚养比由2000年的9.82%增加到了2013年的12.46%,并且到2013年河北省总抚养比为37.06%,而全国总抚养比为35.3%,高于全国水平
1.76%;而少儿抚养比在近几年也高于全国水平,特别是在2011年少儿抚养比为24.24%,比全国少儿抚养比高出2.14%。根据河北省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少年儿童和老年迁移人口主要是来自于随迁家属,其人口分别达到了2.7万人和0.14万人。到2010年,少年儿童迁移人口的增加同样还是来自于随迁家属,人口达到了56.7万人;老年迁移人口的增加则主要是由于其他原因,人口已高达9.13万人,而来自于随迁家属的老年迁移人口也已高达6.58万人。因此,伴随着老幼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一系列城市问题也将随之而来,特别是教育和养老问题。
三、城市人才“吸力”不足
人才才是城市发展唯一致胜的关键要素,是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法宝”。罗润东等人(2008)曾指出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其相应的人力资本是紧密相连的,而且日益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在当前这个信息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们已经注意到城市的发展已不单单是追求物质的大量积累和人员的盲目增加,只有培养和积蓄人才才能在本质上实现城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对河北省迁移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分析,发现迁移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迁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的由2000年的初、高中水平降到2010年的小学、初中水平;相对而言本专科生以及研究生的迁移人口却很少,而且具有不断迁出省外的趋势。这充分说明了河北省各城市在吸纳专业劳动力方面存在很大缺陷,人才的不断流失应该提起全省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如何有效的实现人才的回流是现阶段亟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四、人口地区间流动不均衡
通常可以说,一个地区人口流动越活跃,则越能说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潜力;也可以说一个地区人口的活跃程度对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总体上有着很大的影响,且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王金营,2013)。本文根据各市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简单划分为迁移人口活跃地区(比值≧0.8%)、比较活跃地区(0.5%≦比值≦0.8%)和不活跃地区(比值≦0.5%)。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和2000年河北省各市地区人口流动基本属于不活跃地区,但相对而言比较活跃地区前者是保定和沧州;后者是石家庄和保定地区;2010年河北省各地区间人口活跃情况大为不同,不活跃地区仅为衡水,比较活跃地区是邢台、秦皇岛和承德,其他均属活跃地区,并且石家庄和保定排行前两名,但各地区间人口活跃差距明显。可以看出,河北省区域城市间人口流动呈现逐渐不均衡的发展态势。这说明从省内自身情况看来,各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存在较大差别,而人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不平衡状态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金营,张辉.人口活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J].人口学刊.2013
[2] 蔡鑫.老龄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与地区均衡发展问题[J].思想战线.2010
现实状况分析了城镇化中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城市问题。
关键词:河北省;城市;人口流动
一、城市就业压力大增
根据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和2000年河北省人口迁移的主要还是是婚姻嫁娶,2010年则主要是是务工经商。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工资性收入由2000年的949.3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5236.7元,增加了近5.5倍多,占总纯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38.29%增加到了2013年的57.53%;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由2000年的1418.0元增加到2013年的3219.2元,仅增加了2.3倍,但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纯收入的比重确逐年减少,由2000年的57.20%减少到2013年的35.37%。从收入来源上说明,外出务工经商已成为农村居民家庭增加收入、进入城市的主要迁移原因。农村人口不断涌进城市必然造成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加。
从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上看,2000年到2013年河北省城镇失业人口由17.4万人增加到了37.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8%增加到了3.7%,高于全国的大部分省份。随着城市迁移人口不断增多以及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而迁移人口中青壮年人口居多,而且可能会通过种种途径获得就业技能,这必将会对城市中的一些文化教育程度低、待业、下岗高龄职工造成一定的就业威胁。所以,河北省除要重点解决好就业岗位供过于求的现状,同时还要妥善协调好不同劳动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二、城市公共福利机制有待完善
通过对河北迁移人口年龄结构分析,迁移人口中老幼年人口所占的比重趋于上升的态势,特别是老年人口。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河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年末总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6.90%增加到了2013年的9.09%,老年抚养比由2000年的9.82%增加到了2013年的12.46%,并且到2013年河北省总抚养比为37.06%,而全国总抚养比为35.3%,高于全国水平
1.76%;而少儿抚养比在近几年也高于全国水平,特别是在2011年少儿抚养比为24.24%,比全国少儿抚养比高出2.14%。根据河北省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少年儿童和老年迁移人口主要是来自于随迁家属,其人口分别达到了2.7万人和0.14万人。到2010年,少年儿童迁移人口的增加同样还是来自于随迁家属,人口达到了56.7万人;老年迁移人口的增加则主要是由于其他原因,人口已高达9.13万人,而来自于随迁家属的老年迁移人口也已高达6.58万人。因此,伴随着老幼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一系列城市问题也将随之而来,特别是教育和养老问题。
三、城市人才“吸力”不足
人才才是城市发展唯一致胜的关键要素,是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法宝”。罗润东等人(2008)曾指出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其相应的人力资本是紧密相连的,而且日益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在当前这个信息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们已经注意到城市的发展已不单单是追求物质的大量积累和人员的盲目增加,只有培养和积蓄人才才能在本质上实现城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对河北省迁移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分析,发现迁移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迁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的由2000年的初、高中水平降到2010年的小学、初中水平;相对而言本专科生以及研究生的迁移人口却很少,而且具有不断迁出省外的趋势。这充分说明了河北省各城市在吸纳专业劳动力方面存在很大缺陷,人才的不断流失应该提起全省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如何有效的实现人才的回流是现阶段亟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四、人口地区间流动不均衡
通常可以说,一个地区人口流动越活跃,则越能说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潜力;也可以说一个地区人口的活跃程度对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总体上有着很大的影响,且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王金营,2013)。本文根据各市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简单划分为迁移人口活跃地区(比值≧0.8%)、比较活跃地区(0.5%≦比值≦0.8%)和不活跃地区(比值≦0.5%)。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和2000年河北省各市地区人口流动基本属于不活跃地区,但相对而言比较活跃地区前者是保定和沧州;后者是石家庄和保定地区;2010年河北省各地区间人口活跃情况大为不同,不活跃地区仅为衡水,比较活跃地区是邢台、秦皇岛和承德,其他均属活跃地区,并且石家庄和保定排行前两名,但各地区间人口活跃差距明显。可以看出,河北省区域城市间人口流动呈现逐渐不均衡的发展态势。这说明从省内自身情况看来,各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存在较大差别,而人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不平衡状态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金营,张辉.人口活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J].人口学刊.2013
[2] 蔡鑫.老龄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与地区均衡发展问题[J].思想战线.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