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年前,徐涛还是青涩的大一学生,初入校门的他就发现大学生活与自己所憧憬的大相径庭。为了独立生活,大一的他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还干过卖电话卡、摆地摊等小生意,同时也做着一些属于青春的冒险和新鲜的梦,他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结识了三个志同道合、同校同级却不同班的朋友。徐涛最先有创业的想法,可是项目却不确定,但他很喜欢咖啡馆的感觉:舒适,安静,美好。他把这个想法和三位小伙伴说过之后,大家一拍即合,都觉得这就是他们要做的“新鲜事儿”。
咖啡是时下年轻人尤其是白领钟爱的休闲方式,而在西南政法大学却完全是一块空白的市场:西政内外没有一家咖啡馆。既然有需求,那这就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商机。
创业初期他们拼拼凑凑一共投入八万元,加上后期装修一共十万元,就这样把豆芽咖啡馆开起来了。
谁也没想过豆芽咖啡馆会如此红火,随便一个西政人都能准确为你指出豆芽咖啡馆的位置。而这几位创始人当然不会止步于此,可是他们又从未趁热打铁,快速扩张,而是客观分析,合理选择,这种谨慎是性格使然。但是你也别忘了,他们可都是年轻人!
徐涛和其他三位合伙者都人脉广,朋友多,他们想通过朋友的光临带来更多的顾客。开业之初每天都有许多朋友过来,但是真正来消费的却很少,朋友之外的顾客就更少了。徐涛回忆,第一个月很热闹,天天接待朋友,但每天的收入就几十块,或者一百多块。三个月下来,平均每月亏损6000元。
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否定了通过朋友带朋友增加顾客的被动方式,而是主动出击。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当咖啡馆的整体模式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求时,才会吸引顾客,留住顾客。整体模式是强调咖啡馆的产品、环境以及服务,顾客的深层次需求则要注重体验。于是,豆芽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了。
对于产品,他们一开始有太多想做的东西,以至于菜单都变得天花乱坠。但他们后来发现产品不应“多而杂”,而应“少而精”,于是他们根据产品的销量进行调整,将销量不高的产品果断淘汰,专注做精品。
同时,他们舍弃了最初那套大多只在豆瓣上营销的“理想主义”模式,落地现实,结合咖啡馆的特性,除了进行常规的微博、微信、豆瓣、人人营销外,这里还会固定举行电影欣赏活动,放映人文电影,不定期举办手工课、摄影展、民谣音乐会、咖啡沙龙等活动。他们会像一般的学校社团活动一样在校内张贴海报,每次活动几乎都有一百多人,这也为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
通过一系列由内而外、线上线下的改变,豆芽起死回生了。从2011年开始,豆芽一扫阴霾,每天人流络绎不绝。徐涛把那个时候称之为最值得怀念的日子:连一杯单价5元的茶每天也要卖1000多元,每天平均的人流量达到200人次,在没座位的情况下,大家还愿意陌生人拼桌。
三年前,果园新村只有豆芽一家咖啡馆。而现在,模仿豆芽的咖啡馆林林总总有十几家,不过却都不如豆芽活得朝气蓬勃。豆芽的成功让人眼红羡慕,很多人试图复制。殊不知对于豆芽来说,成长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取舍的过程,纠结和艰难从创业之初伴随至今。
徐涛说,赚钱并不是专注“钱”,而是要专注“事”。事情做好了,钱财自然来。
豆芽做得风生水起,知名度渐渐提高。平时总有朋友提醒他们哪哪儿又有合适的地方可以开分店,但是涉及到商务区或公务区的,豆芽一律不考虑。比如有一个老板,试图说服他们和他一起去观音桥商圈的商场开店,遭到拒绝。徐涛解释,豆芽主打“人文校园风”,以学校为基点。他们力求把豆芽做成一个品牌企业,而非散落的个体。而如果豆芽试水商务区或者公务区,那么它的定位就不明确不单纯了,豆芽终究会面临从企业变成个体的结局。
豆芽的目标是,以学校为基点,辐射整个重庆,再冲向全国。
如今,豆芽还创办了属于自己品牌的“豆芽咖啡学院”。徐涛和小伙伴们把它定义为学校选修课,为有意开咖啡馆的学生进行培训。他们果然如同一棵小小豆芽,曾经柔弱,但因为坚强,努力向上,终究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咖啡是时下年轻人尤其是白领钟爱的休闲方式,而在西南政法大学却完全是一块空白的市场:西政内外没有一家咖啡馆。既然有需求,那这就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商机。
创业初期他们拼拼凑凑一共投入八万元,加上后期装修一共十万元,就这样把豆芽咖啡馆开起来了。
谁也没想过豆芽咖啡馆会如此红火,随便一个西政人都能准确为你指出豆芽咖啡馆的位置。而这几位创始人当然不会止步于此,可是他们又从未趁热打铁,快速扩张,而是客观分析,合理选择,这种谨慎是性格使然。但是你也别忘了,他们可都是年轻人!
徐涛和其他三位合伙者都人脉广,朋友多,他们想通过朋友的光临带来更多的顾客。开业之初每天都有许多朋友过来,但是真正来消费的却很少,朋友之外的顾客就更少了。徐涛回忆,第一个月很热闹,天天接待朋友,但每天的收入就几十块,或者一百多块。三个月下来,平均每月亏损6000元。
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否定了通过朋友带朋友增加顾客的被动方式,而是主动出击。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当咖啡馆的整体模式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求时,才会吸引顾客,留住顾客。整体模式是强调咖啡馆的产品、环境以及服务,顾客的深层次需求则要注重体验。于是,豆芽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了。
对于产品,他们一开始有太多想做的东西,以至于菜单都变得天花乱坠。但他们后来发现产品不应“多而杂”,而应“少而精”,于是他们根据产品的销量进行调整,将销量不高的产品果断淘汰,专注做精品。
同时,他们舍弃了最初那套大多只在豆瓣上营销的“理想主义”模式,落地现实,结合咖啡馆的特性,除了进行常规的微博、微信、豆瓣、人人营销外,这里还会固定举行电影欣赏活动,放映人文电影,不定期举办手工课、摄影展、民谣音乐会、咖啡沙龙等活动。他们会像一般的学校社团活动一样在校内张贴海报,每次活动几乎都有一百多人,这也为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
通过一系列由内而外、线上线下的改变,豆芽起死回生了。从2011年开始,豆芽一扫阴霾,每天人流络绎不绝。徐涛把那个时候称之为最值得怀念的日子:连一杯单价5元的茶每天也要卖1000多元,每天平均的人流量达到200人次,在没座位的情况下,大家还愿意陌生人拼桌。
三年前,果园新村只有豆芽一家咖啡馆。而现在,模仿豆芽的咖啡馆林林总总有十几家,不过却都不如豆芽活得朝气蓬勃。豆芽的成功让人眼红羡慕,很多人试图复制。殊不知对于豆芽来说,成长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取舍的过程,纠结和艰难从创业之初伴随至今。
徐涛说,赚钱并不是专注“钱”,而是要专注“事”。事情做好了,钱财自然来。
豆芽做得风生水起,知名度渐渐提高。平时总有朋友提醒他们哪哪儿又有合适的地方可以开分店,但是涉及到商务区或公务区的,豆芽一律不考虑。比如有一个老板,试图说服他们和他一起去观音桥商圈的商场开店,遭到拒绝。徐涛解释,豆芽主打“人文校园风”,以学校为基点。他们力求把豆芽做成一个品牌企业,而非散落的个体。而如果豆芽试水商务区或者公务区,那么它的定位就不明确不单纯了,豆芽终究会面临从企业变成个体的结局。
豆芽的目标是,以学校为基点,辐射整个重庆,再冲向全国。
如今,豆芽还创办了属于自己品牌的“豆芽咖啡学院”。徐涛和小伙伴们把它定义为学校选修课,为有意开咖啡馆的学生进行培训。他们果然如同一棵小小豆芽,曾经柔弱,但因为坚强,努力向上,终究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