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脆性部位研究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t1234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低叶酸、胸腺嘧啶核苷,低小牛血清、高pH细胞培养和MTX诱导法,运用染色体原位G显带技术,观察3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脆性部位、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生成情况。结果MDS染色体畸变率为14.68%,脆性部位表达率9.22 %,微核率6.68‰(经条件培养后微核率为13.79‰),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05)。3者在RAEB、RAEB-T及CMML均显著高于RA。脆性部位表达率与畸变率、微核率与畸变率以及微核率与脆性部位表达率间均显著正相关(r= 0.88,0.76和0.88)。MDS表达的脆性部位与癌断裂点、癌基因位点均显著相关(P<0.01,P<0.005)。

其他文献
期刊
用改良M2方案治疗27例Ⅲ期多发性骨髓瘤的总有效率为70.4%(19/27),其中显效率48.2%(13/27),有效率22.2%(6/27)。21例平均生存期22.2月,中数生存期15月,其中13例有效者平均生存期33.6月,中数生存期31月,8例无效者平均生存期5.5月,中数生存期4月。作者还讨论了M2方案的骨髓毒性反应。
用骨髓细胞同步化培养技术、G显带法,对29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核型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29例MM患者中确定有核型异常者14例,6例出现相当于A组染色体大小之增加染色体(MG),其中1例为增加的2i(1q),4例伴有D组染色体改变,14q+及15q+各1例,+14、-14各1例,5例伴有-21,t (13;21)及t (15;21)各1例,另外尚有其他变异染色体;(2)4例缓解期病例中3
期刊
期刊
本文报告了1979年1月~1985年7月用CCPV或M2方案治疗52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情况。长期生存>5年的18例(34.6%),≤5年34例(65.4%),两者中数生存期分别为77个月和24个月(P<0.001)。28项临床资料用卡方和确切概率法选出有差异的7个因素,再以电子计算机作逐步回归筛选出有统计意义的4个因素,即缓解期、生活自理程度、疗效和Hb浓度。探讨了死亡原因。
我们对40例淋巴瘤患者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染色体脆性部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患者组比对照组的染色体畸变率有显著差异,患者共携带46种脆性部位,其中21种与癌断点相一致,9种与癌基因对位。这提示了脆性部位、癌断点和癌基因之间有一定相关性,脆性部位在淋巴瘤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