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核心素养的培养向来是教育的关键内容,然而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策略中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本文围绕着“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论述,旨在教导学生从小树立逻辑性的数学思维,掌握灵活应用数学的能力。笔者结合个人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在本文中从运算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能力三个模块展开,提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对广大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价值内涵;教学实践]
当前在教育界掀起的课程改革俨然进入到更加深入的阶段,这也对目前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标准。“核心素养”在各个学科领域中都成为被关注的重点,引领了新一轮的改革潮流,而如何培养学生具备数学核心素养已成为众多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并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围绕着该问题展开了讨论,旨在推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数学核心素养价值内涵的思考
任何学科都具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即围绕着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拓展与延伸,然而许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半途而废或者浅尝辄止,没有达到真正深入的境界,即使经历了一番波折最终仍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教育领域尚未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许多教育工作者仅凭着个人的见解开展工作。当广大教师都各执一种观念时,必然会使得教育活动出现不同的侧重点。当然,尽管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然而较为深入的研究者都总结出了同一点内容:核心素养并非代表某一具体的理论知识或者技巧,也并非代表数学题目处理能力,它立足于理论与技能,又高于理论与技能,能够真正反映数学的本质科学内涵,正如知识可以由传授实现,而智慧只能通过啟发点亮。
二、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实践
(一)运算能力是基础
运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应当掌握的最基础的能力之一,它依赖于数学公式、定理的掌握程度,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分析能力,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够进行正确的计算处理。运算能力立足于计算,又涉及到理解力、表达力,对于当代小学生的数学基本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想掌握这一基础,首先必须要培养良好的数学感知力,能够逻辑有序地分析数学之中的数量关系,其次又要提高个人的思维水平,能够找到隐藏的突破点,在对比分析中解决问题。学生们只有能够灵活地应用自身掌握的基础知识,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能够依据恰当的理论加以解决,方能够体现其扎实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找最大的公因数》一课中,我会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们一题多解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展现学生的数学灵活性,更能体现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本质有良好的把握。这种能力的培育目的并非真的让学生在考试时利用多种方法去处理一道问题,而是在于培育小学生具有层次丰富的思维,让他们能够在多解之中进行对比与思考,从而使得个人能力得到优化。
(二)思维能力是关键
数学思维的含义具体表示从数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为其解决选择出科学恰当的策略。为了培养学生们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效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可以从下述三点内容入手:首先,教导学生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不同领域的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正如画家的眼中世界是一幅名画,音乐家眼中世界充满了动听的旋律,作家眼中世界包含了无数动人的文学作品……数学同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借助于数量关系的研究,将复杂的世界以最简洁的关系进行表示。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就是指通过数学知识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其次,主动利用数学思考问题。生活中处理问题时,我们常常依赖于人的直觉,而数学则可以通过推理、建立模型等方式将客观的问题进行层层剖析,要想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就要让他们将生活“数学化”。
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教材中《用方程解决问题》一课时,我会带领着学生们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让他们找到数据之中反映的数学关系,并利用代数式、不等式、图形等多种符号构建出明确的数学模型,这即是数学思想的应用与体现。接着,我会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完成模型的求解过程,给问题找到完美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自觉”地完成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这种自觉是主动性的,立足于日积月累的数学思维锻炼。
(三)应用能力是目标
许多人认为只要拥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就掌握了数学的真谛。实际上,只有将知识进行灵活地应用,将它作为我们生活的工具,才能够真正展现其价值与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角落都可以找到数学的踪迹,特别是在现代的“大数据”时代,只有掌握了数学应用能力,才是真正掌握了新世界的钥匙,才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教材中《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利用了生活中分蛋糕的实际例子。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吃蛋糕,而借助于分蛋糕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们从具象化的角度来理解“分数”的概念,从而加深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与生活实践展开有机的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发掘生活中有用的素材,将其同数学知识进行结合,让学生们在实践之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总而言之,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不是数学学习的附赠品质,而是一种需要积淀与重视的内在涵养,数学学习应以核心素养的教导为出发点,更将其视为最终的归宿。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思考并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灵活的数学思维与能力,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价值,进而不断推动我国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波利亚,李心灿,王日爽,李志尧译.数学与猜想[M].科学出版社,1984.
[2]波利亚著,刘远国,秦章译.数学的发现——对解题的理解·研究和讲授(第二卷)[M].科学出版社,1987.
[3]波利亚,阎育苏译.怎样解题[M].科学出版社,1982.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价值内涵;教学实践]
当前在教育界掀起的课程改革俨然进入到更加深入的阶段,这也对目前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标准。“核心素养”在各个学科领域中都成为被关注的重点,引领了新一轮的改革潮流,而如何培养学生具备数学核心素养已成为众多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并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围绕着该问题展开了讨论,旨在推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数学核心素养价值内涵的思考
任何学科都具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即围绕着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拓展与延伸,然而许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半途而废或者浅尝辄止,没有达到真正深入的境界,即使经历了一番波折最终仍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教育领域尚未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许多教育工作者仅凭着个人的见解开展工作。当广大教师都各执一种观念时,必然会使得教育活动出现不同的侧重点。当然,尽管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然而较为深入的研究者都总结出了同一点内容:核心素养并非代表某一具体的理论知识或者技巧,也并非代表数学题目处理能力,它立足于理论与技能,又高于理论与技能,能够真正反映数学的本质科学内涵,正如知识可以由传授实现,而智慧只能通过啟发点亮。
二、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实践
(一)运算能力是基础
运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应当掌握的最基础的能力之一,它依赖于数学公式、定理的掌握程度,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分析能力,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够进行正确的计算处理。运算能力立足于计算,又涉及到理解力、表达力,对于当代小学生的数学基本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想掌握这一基础,首先必须要培养良好的数学感知力,能够逻辑有序地分析数学之中的数量关系,其次又要提高个人的思维水平,能够找到隐藏的突破点,在对比分析中解决问题。学生们只有能够灵活地应用自身掌握的基础知识,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能够依据恰当的理论加以解决,方能够体现其扎实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找最大的公因数》一课中,我会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们一题多解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展现学生的数学灵活性,更能体现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本质有良好的把握。这种能力的培育目的并非真的让学生在考试时利用多种方法去处理一道问题,而是在于培育小学生具有层次丰富的思维,让他们能够在多解之中进行对比与思考,从而使得个人能力得到优化。
(二)思维能力是关键
数学思维的含义具体表示从数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为其解决选择出科学恰当的策略。为了培养学生们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效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可以从下述三点内容入手:首先,教导学生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不同领域的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正如画家的眼中世界是一幅名画,音乐家眼中世界充满了动听的旋律,作家眼中世界包含了无数动人的文学作品……数学同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借助于数量关系的研究,将复杂的世界以最简洁的关系进行表示。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就是指通过数学知识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其次,主动利用数学思考问题。生活中处理问题时,我们常常依赖于人的直觉,而数学则可以通过推理、建立模型等方式将客观的问题进行层层剖析,要想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就要让他们将生活“数学化”。
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教材中《用方程解决问题》一课时,我会带领着学生们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让他们找到数据之中反映的数学关系,并利用代数式、不等式、图形等多种符号构建出明确的数学模型,这即是数学思想的应用与体现。接着,我会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完成模型的求解过程,给问题找到完美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自觉”地完成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这种自觉是主动性的,立足于日积月累的数学思维锻炼。
(三)应用能力是目标
许多人认为只要拥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就掌握了数学的真谛。实际上,只有将知识进行灵活地应用,将它作为我们生活的工具,才能够真正展现其价值与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角落都可以找到数学的踪迹,特别是在现代的“大数据”时代,只有掌握了数学应用能力,才是真正掌握了新世界的钥匙,才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教材中《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利用了生活中分蛋糕的实际例子。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吃蛋糕,而借助于分蛋糕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们从具象化的角度来理解“分数”的概念,从而加深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与生活实践展开有机的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发掘生活中有用的素材,将其同数学知识进行结合,让学生们在实践之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总而言之,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不是数学学习的附赠品质,而是一种需要积淀与重视的内在涵养,数学学习应以核心素养的教导为出发点,更将其视为最终的归宿。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思考并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灵活的数学思维与能力,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价值,进而不断推动我国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波利亚,李心灿,王日爽,李志尧译.数学与猜想[M].科学出版社,1984.
[2]波利亚著,刘远国,秦章译.数学的发现——对解题的理解·研究和讲授(第二卷)[M].科学出版社,1987.
[3]波利亚,阎育苏译.怎样解题[M].科学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