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戏剧作品凝结了戏剧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戏剧作品,其实都是戏剧创作者对生活的“假定”。通过对生活的提炼与表现,让观众相信,他们所看到的戏剧舞台上的一切是真实的。假定性,构成了观演双方一个必须遵从的契约。而间离效果,却在试图打破这种契约,它利用一系列陌生化手段,企图让观众从这种假定性中抽离,以一个理性的态度去审视舞台上发生的一切。这二者看似对立,却又在众多的戏剧作品中并存。这二者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本文在潜心研读有关假定性与间离效果理论的基础上,尝试阐释假定性与间离效果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假定性;间离效果;诉求相似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0-0291-01
一、假定性是建立间离效果的基础
戏剧艺术革新运动的兴起,开始了艺术家丰富的艺术活动。艺术家不再拘泥于描写事物表面形态的逼真,而注重表现事物内在的本质真实。正如革新运动的先驱阿庇亚说的,“不要去创造森林的幻觉,而应去创造处于森林气氛中人的幻觉。”戏剧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中变化发展着着,但是探索与创新必须建立在有理论指导和依据的艺术实践中,它要合乎戏剧艺术的内在规律。也就是说,要合乎戏剧“假定性”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对戏剧艺术“假定性”原理的把握,是指导我们进行探索和创新的根本问题。
现代舞台大胆地采用拼贴的方法,把舞台上摹仿生活真实的场景有意识地断开,将当下的内容与过往的历史或者是未来的场景交叉拼贴起来,从而使形式上看起来多个层面叠加,打破整体性,突出历史突出了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社会和人生做出多方位的审视。“戏剧可以通过时空、人物、情境、情节的变换,艺术技巧与程式的使用,以及抒情、气氛、舞台设计较于布景等方式来制造审美距离。”①但应该注意到的是,这种审美距离的体现,是通过“假定性”体现出来的,通过舞台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得以体现的。“假定性”的戲剧舞台结构了写实的戏剧舞台,利用一系列的暗示或是象征来间离舞台与生活的距离。在现代戏剧舞台中,强调艺术表现的抽象化和风格化,特别强调艺术形象的直接寓意和暗示作用。例如,滇戏《贵妇还乡》中,提炼出来的金钱对于人物性格、命运的驱使与迫害,舞台将一个巨大的“孔方兄”高高悬挂,笼罩着舞台上的每一个人。
在布莱希特的剧作中,人物形象的创造不仅仅是单纯地表现他的行为和性格,而是去表现是什么条件和原因让他产生了这种行为和性格。而认识了这些影响人们行为与性格的条件,才会去主动改变它们,去按照理想中的现在更正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戏剧中人物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的命运走向的展现,让观众理性、客观地去认识所处环境的弊端。在这方面,与假定性的在剧作中的应用,规定情境的假定性便相联系起来了。布莱希特在对大胆妈妈这一形象的目的解释就很有说服力,他对她的个人悲剧不感兴趣,而关键在于要观众认识到大胆妈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其实就是剧作者运用假定性,在对规定情境的一系列设计。而布莱希特想通过此剧使观众(或读者)明白的背后的原因,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规定情境的设计才得以体现的。表演的陌生化是指“叙述体戏剧”在表演创作中,要求演员要从人物身上“间离”出来,要有态度和评价意识。但其实,布莱希特所讲的这个“间离”是建立在演员对人物深入地真实体验基础上的。无从“进入”,又何谈“间离”。所谓“间离”,就是要求演员创作时在对人物有着深切体验与认知之后,再跳出来,以更高的层次去审视、分析人物的多面性,才会才能更全面地把握人物。
因此,假定性是戏剧创作的前提,而间离效果是在假定性的前提下,为了达到艺术目的而在创作过程中采取的一种手段。
二、假定性中包含着间离效果
梅伊荷德曾指出:“每一种戏剧艺术都是‘假定性’的,但对戏剧‘假定性’不能等量齐观。”从梅伊荷德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假定性是多样性的。
“假定性”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手段和可能。但总的来说,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意图原样再现的“逼真”方法,另一种是意图通过象征手段表现的“离真”方法。当然,还有对着两种方法加以综合并用的情况,但属于运用问题,不另外列为一类。“逼真”和“离真”,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表现作为艺术内容的“真实性”,“逼真”和“离真”本身都是运用“假定性”的手段。
“逼真”方法最集中、最全面地表现在“第四堵墙”的美学原则之中,总的要求也就是“第四堵墙”所要求的“三个逼真”(即“环境逼真”、“形体逼真”和“感情逼真”)。而“离真”的方法恰恰与之相反,总的来说,不外乎要求达到“三个离真”:环境离真、形体离真、感情离真。这就和布莱希特所提出的“间离效果”中的陌生化手段极其相似了。但是在戏剧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三个“离真”的要求,也和“逼真”的三个要求一样,没有哪派戏剧可以完全办到或完全不要。
全面地看,“逼真”和“离真”既可以各自向其极端发展,又可以互相融合,还可以因组成比例的不同,而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在这方面,古老的中国戏曲就达到了惊人的成就。它正是以高度“离真”的“虚拟化”和“程式化”与高度“逼真”的“感情真实”奇妙地结合为一体,形成其独特的写意风格。
三、假定性与在间离效果最终诉求的相似
传统写实的戏剧艺术,由于舞台环境的逼真,演员表演的真情投入,使得观众完全沉溺于剧情里世界,失去了自我的判断意识,仅仅停留在“看”的层次。但应该注意的是,虽然现代戏剧舞台艺术“假定性”现象虽然是对传统意义上完全写实戏剧的反击,写实戏剧仍然存在“假定性”特征。只是相对于现代戏剧舞台艺术来说,在表现形式上,它“假定”的程度相对较小,“假定”的方式不同。从艺术的本质来说,对现实生活的重新演绎本身就是“假定”的。
“假定性”的现代戏剧舞台艺术具有了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剧场意识。演员创造性的表演,舞台环境的幻觉,使得观众在进入剧场时就明确了自己的任务,避免使自己沉溺与剧情中,而失去理智的反应,一味地纵容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说,观众开始要从“看”的层次进入到“如何看”的层次。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众开始将注意力放在看演员如何假戏真做、看舞台设置如何以假乱真,并且与此同时,运用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智力参与到创作过程中,从而理性地观察整个过程。也就是说,假定性的舞台艺术使得观众具有了观剧意识。现代戏剧舞台艺术通过暗示、象征来激发观众的想象与创造的方法,与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理论在此处便具有契合之处,即主张打破观众的惯性思维,以陌生的手法表现现实。从中可以看出现代戏剧舞台艺术的“假定性”现象具有“间离效果”特征的同时,也具备“间离效果”想要达到的艺术目的与追求。
注释
①张黎《布莱希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1] 吴戈《戏剧本质新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2] 夏波.《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研究》[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
作者简介
秦乔楠(1994——),女,汉族,甘肃武威人,在校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戏剧影视编剧专业,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编剧。
[关键词]假定性;间离效果;诉求相似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0-0291-01
一、假定性是建立间离效果的基础
戏剧艺术革新运动的兴起,开始了艺术家丰富的艺术活动。艺术家不再拘泥于描写事物表面形态的逼真,而注重表现事物内在的本质真实。正如革新运动的先驱阿庇亚说的,“不要去创造森林的幻觉,而应去创造处于森林气氛中人的幻觉。”戏剧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中变化发展着着,但是探索与创新必须建立在有理论指导和依据的艺术实践中,它要合乎戏剧艺术的内在规律。也就是说,要合乎戏剧“假定性”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对戏剧艺术“假定性”原理的把握,是指导我们进行探索和创新的根本问题。
现代舞台大胆地采用拼贴的方法,把舞台上摹仿生活真实的场景有意识地断开,将当下的内容与过往的历史或者是未来的场景交叉拼贴起来,从而使形式上看起来多个层面叠加,打破整体性,突出历史突出了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社会和人生做出多方位的审视。“戏剧可以通过时空、人物、情境、情节的变换,艺术技巧与程式的使用,以及抒情、气氛、舞台设计较于布景等方式来制造审美距离。”①但应该注意到的是,这种审美距离的体现,是通过“假定性”体现出来的,通过舞台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得以体现的。“假定性”的戲剧舞台结构了写实的戏剧舞台,利用一系列的暗示或是象征来间离舞台与生活的距离。在现代戏剧舞台中,强调艺术表现的抽象化和风格化,特别强调艺术形象的直接寓意和暗示作用。例如,滇戏《贵妇还乡》中,提炼出来的金钱对于人物性格、命运的驱使与迫害,舞台将一个巨大的“孔方兄”高高悬挂,笼罩着舞台上的每一个人。
在布莱希特的剧作中,人物形象的创造不仅仅是单纯地表现他的行为和性格,而是去表现是什么条件和原因让他产生了这种行为和性格。而认识了这些影响人们行为与性格的条件,才会去主动改变它们,去按照理想中的现在更正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戏剧中人物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的命运走向的展现,让观众理性、客观地去认识所处环境的弊端。在这方面,与假定性的在剧作中的应用,规定情境的假定性便相联系起来了。布莱希特在对大胆妈妈这一形象的目的解释就很有说服力,他对她的个人悲剧不感兴趣,而关键在于要观众认识到大胆妈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其实就是剧作者运用假定性,在对规定情境的一系列设计。而布莱希特想通过此剧使观众(或读者)明白的背后的原因,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规定情境的设计才得以体现的。表演的陌生化是指“叙述体戏剧”在表演创作中,要求演员要从人物身上“间离”出来,要有态度和评价意识。但其实,布莱希特所讲的这个“间离”是建立在演员对人物深入地真实体验基础上的。无从“进入”,又何谈“间离”。所谓“间离”,就是要求演员创作时在对人物有着深切体验与认知之后,再跳出来,以更高的层次去审视、分析人物的多面性,才会才能更全面地把握人物。
因此,假定性是戏剧创作的前提,而间离效果是在假定性的前提下,为了达到艺术目的而在创作过程中采取的一种手段。
二、假定性中包含着间离效果
梅伊荷德曾指出:“每一种戏剧艺术都是‘假定性’的,但对戏剧‘假定性’不能等量齐观。”从梅伊荷德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假定性是多样性的。
“假定性”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手段和可能。但总的来说,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意图原样再现的“逼真”方法,另一种是意图通过象征手段表现的“离真”方法。当然,还有对着两种方法加以综合并用的情况,但属于运用问题,不另外列为一类。“逼真”和“离真”,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表现作为艺术内容的“真实性”,“逼真”和“离真”本身都是运用“假定性”的手段。
“逼真”方法最集中、最全面地表现在“第四堵墙”的美学原则之中,总的要求也就是“第四堵墙”所要求的“三个逼真”(即“环境逼真”、“形体逼真”和“感情逼真”)。而“离真”的方法恰恰与之相反,总的来说,不外乎要求达到“三个离真”:环境离真、形体离真、感情离真。这就和布莱希特所提出的“间离效果”中的陌生化手段极其相似了。但是在戏剧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三个“离真”的要求,也和“逼真”的三个要求一样,没有哪派戏剧可以完全办到或完全不要。
全面地看,“逼真”和“离真”既可以各自向其极端发展,又可以互相融合,还可以因组成比例的不同,而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在这方面,古老的中国戏曲就达到了惊人的成就。它正是以高度“离真”的“虚拟化”和“程式化”与高度“逼真”的“感情真实”奇妙地结合为一体,形成其独特的写意风格。
三、假定性与在间离效果最终诉求的相似
传统写实的戏剧艺术,由于舞台环境的逼真,演员表演的真情投入,使得观众完全沉溺于剧情里世界,失去了自我的判断意识,仅仅停留在“看”的层次。但应该注意的是,虽然现代戏剧舞台艺术“假定性”现象虽然是对传统意义上完全写实戏剧的反击,写实戏剧仍然存在“假定性”特征。只是相对于现代戏剧舞台艺术来说,在表现形式上,它“假定”的程度相对较小,“假定”的方式不同。从艺术的本质来说,对现实生活的重新演绎本身就是“假定”的。
“假定性”的现代戏剧舞台艺术具有了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剧场意识。演员创造性的表演,舞台环境的幻觉,使得观众在进入剧场时就明确了自己的任务,避免使自己沉溺与剧情中,而失去理智的反应,一味地纵容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说,观众开始要从“看”的层次进入到“如何看”的层次。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众开始将注意力放在看演员如何假戏真做、看舞台设置如何以假乱真,并且与此同时,运用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智力参与到创作过程中,从而理性地观察整个过程。也就是说,假定性的舞台艺术使得观众具有了观剧意识。现代戏剧舞台艺术通过暗示、象征来激发观众的想象与创造的方法,与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理论在此处便具有契合之处,即主张打破观众的惯性思维,以陌生的手法表现现实。从中可以看出现代戏剧舞台艺术的“假定性”现象具有“间离效果”特征的同时,也具备“间离效果”想要达到的艺术目的与追求。
注释
①张黎《布莱希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1] 吴戈《戏剧本质新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2] 夏波.《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研究》[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
作者简介
秦乔楠(1994——),女,汉族,甘肃武威人,在校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戏剧影视编剧专业,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