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创新路径探究

来源 :科教创新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脱贫攻坚战即将全面胜利收官之际,本文深度调研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所思所感,并探究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贡献了理论智慧和实践进路。
  一、前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为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促进高校与地方围绕国家大政方针开展项目化合作指明了创新探索方向。2020年7月,西南大学与绵阳市游仙区以此为契机,签订了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其中将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地方政府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合作内容,为全面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探索了一条校地合作的新路子。协议签署后,西南大学积极组织近千名在校大学生,深入到绵阳游仙区新桥镇胜利村、魏城镇玉珠村、盐泉镇新和村等三镇所覆盖36村開展助力当地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
  二、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现状调研情况
  研究者以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共向西南大学各学院老师发放问卷500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491份。同时向西南大学各学院本科生及研究生群体发放电子问卷1000份,最终保留的有效问卷986份。通过对回收样本实际资料的分析,来估计和推断全校师生对于校地合作实践育人的态度,以达到对高校实践育人的总体认识。调查结果如下:
  (一)校地合作实践育人对学校及学生的发展重要性
  在与游仙区校地合作实践育人对学校及学生的发展重要性方面,分别有22.39%的老师选择“很重要”和53.25%的老师选择“重要”,二者占到了接近八成的比例;可见,加强校地合作对学校实践育人有着重要意义。
  (二)学生参加校地合作实践育人相关活动的支持度
  在支持学生参加校地合作实践育人相关活动的意愿方面,分别有38.47%的老师选择“很愿意”和46.24%的老师选择“愿意”,二者占到了八成以上的比例。由此可以看出,当前该校与游仙区的人才共育培养模式获得了西南大学各学院任课老师及辅导员的积极支持。
  (三)学生对学校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整体情况的看法
  对于被调查者所在的学校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整体情况的看法,49.72%的学生选择“一般”,8.47%的学生选择“不太好”。学生作为校地合作育人的主要对象,他们的评价具有很大的客观参考价值的。由此可见,目前校地合作育人事宜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四)校地合作协同育人活动的具体参与情况的合理性
  在调查对象所在院校对校地合作协同育人活动的具体参与情况方面的调查结果,在院校对校地合作协同育人活动的参与情况方面,总体表现为:不管是校地合作的发展规划、相关制度规范还是机构与人员配置,以及后续检查与评价方面,大多数学院都有较为合理安排。
  (五)影响在校生参与校地合作实践的因素.
  在探究影响在校生参与校地合作实践的因素过程中采用了大量观察法,通过对西南大学12个学院40个学科的近1000名学生在游仙区3个乡镇36个村进行的实践活动进行观察,最大化避免因为学科、专业、属地等因素影响分析结果,使得观察的单位能代表西南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般特征。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目的因素
  参与目的对西南大学在校生参与校地合作实践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选择社会实践的主要因素因人而异,调查结果显示,占比前五位的是:“就业压力大”、“用专业知识参与乡村振兴”、“高校毕业考核要求”、“深度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占比后五位的是:“实践地位置偏远”、“与就业实习相冲突”、“与学业深造相冲突”、“考核机制不严谨”、“基层条件艰苦”。
  2.学科因素
  学科因素对于西南大学在校生参与校地合作具有重要影响。关于哪类专业更需要参与社会实践,受调查师生普遍认为“农业农村类”、“生物医学类”、“社会管理类”、“经济发展类”和“新闻传播类”是更需要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科。而“文史类”、“艺体类”和“哲学类”的师生则认为参与社会实践的必要性较低。
  3.实践地因素
  参与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反映实践地所处环境、人文、政策等因素,很大程度会影响其校地合作实践的参与度。通过对西南大学校地合作实践承接方所在地游仙区36个村的调研,各村普遍反映还需要区、镇两级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即时方便的网络通讯,村干部一对一结对制度等能更有效留住用优大学生,提高其社会实践的时效性。
  4.高校各部门联动因素
  高校各部门联动对于西南大学在校生参与校地合作实践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西南大学教务处、学工处、招就处和校团委都有相应职能负责在校大学生校地合作实践内容,但仅仅在校内联系紧密,走出校门后,联动效能未能通过现代通讯在异地最大化发挥,这对高校各学院组织、动员、安排在校大学生进行校地合作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困惑与挑战
  (一)校地合作考核机制未同步
  在校地合作的整个过程中,原本属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功能会随空间转移而被弱化,究其根本是校地合作实践考核机制未能通过有效手段同步化。虽然大学生离校时进行了统一培训,也发放了实践鉴定表,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化、实时化、现代化的监督和考核,绝大多数村都会选择在活动结束后鉴定大学生实践活动为优秀,从而使得考核容易从机制上容易流于形式。
  (二)校地实践基地建设缺乏标准化模式
  校地合作实践中,虽然西南大学与游仙区签订了校地合作战略框架,也挂牌成立了实践基地,但未形成一套标准成熟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导致实践活动未能纳入校级教学计划。 实践者成长等级考核缺乏,实践地阶段性实践效果规划不足,实践基地所起的统筹性规范作用效果不明显,最终使得实践育人效果不能最大化发挥。   (三)参与地提供的校地合作实践缺乏专业性
  由于校地合作实践人员参与方與属地缺乏面对面走访与研判,使得参与实践的大学生实际参与工作与书面协议有出入,出现了专业不能精准对口、专业下沉不彻底、专业反馈延误期长等问题,导致与大学生的专业性实践预期有一定差距,最终实践承接地未能将大学生的真正学术水平发挥到最佳。
  四、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遇
  (一)志愿服务活动的鲜活素材
  组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高校进行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高校通过为学生营造志愿服务氛围,实施项目化运行,优化服务成果的有效应用,有利于提高学校志愿服务水平,引导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从而真正实现学校“实践育人”的目标。游仙区新桥镇联系了包括西南大学在内的10余所高校中的20余名大学生积极就近参与到当地常态化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中,向当地群众宣传防疫知识,实时掌握居家隔离观察人员身体、心理状况,协助代购居家短缺物品,助力复产复工,获得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实践育人工作的政策保障
  近年来,中央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政策制度。2014 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倡导研究建立健全实践育人常态化长效化机制。2017年末,教育部思政司、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国务院国资委综合局共同部署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要求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一步把高校思政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引向深入,树立新思政观,并再次强调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切实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设计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乡镇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理应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围绕本地特色建优做强相关产业。高校青年也顺应时代潮流参与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中来,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切入点,踊跃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伟大实践中,以饱满的热情和实干的精神,努力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
  (四)文化传承发展的活力载体
  高校作为青年人才的集中培养地,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集中地,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传承、文化自信的主阵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助力高校高速发展,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将文化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价值追求和道德坚守。大学生既是高校实践育人的对象,也是开展实践活动的主体,通过实践育人来实现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将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贯穿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等育人环节。
  五、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探索
  (一)充分整合教育资源
  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的高校实践育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纵观大局要充分整合高校、社会的教育资源。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组织及一些相关社会群体之间的合作,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双向收益”原则,把各项有利于实践育人工作开展的资源吸引到高校实践育人的过程中来,将培育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校园平台延伸到社会平台。具体来说,就是要完善从上至下的行政机构运行方式,建立立体化、一体化的标准模式,将高校资源与社会实践深度结合。高校可以通过校地合作,鼓励地方资源参与实践基地的建设,从而不断完善实践基地的综合条件。2020年7月,西南大学与绵阳市游仙区在前期干部培训、创业就业、技术转化等相关领域合作基础上,签订了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其中将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地方政府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合作内容,将高校学生对口专业理论知识用于游仙乡村振兴实践,充分整合双方资源,以实现学生得到锻炼,地方得到发展的双赢目标。
  (二)分层分类教育引导
  分层分类分析利用新时代多元化优势来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使其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高校学生在基层一线实践岗位继承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高校应该重点将专业性实践与非专业性实践相结合,专业性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所学专业基础上,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培养“专才”做准备,同时也要按照高校学生对口专业和特长分类设置实践岗位,不同类别岗位均有实践指导和岗位实践目标,引导高校学生在一线实践岗位锤炼干事能力。而非专业性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和生活,锻炼意志和能力提供了平台,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强化指导教师队伍
  在高校实践育人过程中,师资队伍是重要的人才保障,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可以调动学生投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实践育人过程处于师生之间协同合作、互相促进的状态。高校应积极应对挑战,提高新时代环境下实践育人的工作水平,构建科学化实践课程体系,增强实践能力。改进校地教学方法,优化校地实践效果。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专业化指导。除常规的理论老师指导外,引入社工专家、创业导师、基层骨干、乡村振兴好青年等,构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校内外导师队伍,并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帮助高校学生真正融入乡村振兴行列。
  (四)推进学生价值引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分三步走。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是村民,农村工作者和村民应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来,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尤其是要呼唤和吸收更多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要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大作用。无论是发展原始种植型农业,还是发展创新型农业,农村人才严重缺失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知道农村发展的真正问题在哪里,也知道村民心中想些什么、最需要什么,在与村民沟通时也更有亲近感,更容易扬长避短。天时地利人和让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对西南大学农学等专业的学生来讲,农村则是一片新天地。只要具有现代意识的有理想青年,只要肯在农村脚踏实地地锤炼自己,就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优化成果考核管理
  过程及成果考核是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反馈,优化实践育人在高校、地方组织的管理与考核,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高校方面,学院、教务处、学生处等相关单位应协同合作,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量化考核,做好成绩认定,同时将学生实践成果纳入学校学分管理,使其与学生升学毕业挂钩。地方组织方面,将学生在实践岗位的表现纳入地方青年档案,对于表现优异,实践成效明显的可优先在当地就职,同时将实践结果纳入实践地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等加分政策项目,实现就业创业的双赢。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信义镇人民政府 四川 绵阳 621000
其他文献
摘要:在这个疫情蔓延的特殊时期,各大高校处于休假状态,高校学生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有些波动,作为高校思政老师当前应该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摆在工作的首位。  关键词:疫情;教学;思想政治工作  一、疫情下思想教育工作的时代背景  2019年的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从武汉爆发,当时全国高校正处于即将放寒假的状态,未来有着很多我们未可知的危机正一步一步的逼近着我们。因为疫情具有人传人的特殊性,我们响应国家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不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会发生分歧。”可见,家长和学校相互配合,分工合作才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根本途径。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缺乏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在教育的过程中,时常
期刊
价值观是人们根据客观事物对自身意义或重要程度进行评估和选择的观点,它会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至一定的目标和方向。人生观、道德和政治观的基础和核心是价值观,可以说,人们思想,观念,态度和行为的矛盾,冲突,变化都与价值联系在一起,其背后皆存在一个价值观念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商品经济的深化发展,股票市场,租赁土地,民营企业等一系列新形式出现了,仿佛强大的冲击波一样,不仅促进了社
期刊
摘要:戏曲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其中蕴含了我国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因此我国党和政府一直鼓励和支持戏曲进入校园。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从戏曲进校园的历史路径及特点出发,分析当代戏曲进校园的现状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戏曲进校园得到更彻底的实现。  关键词:戏曲进校园;历史路径;现状;问题;建议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需要学生进行传承和发展。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之
期刊
摘要:《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书育人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在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渗透,高中化学的教学也是如此。本文对此进行探究,以期为高中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堂;德育渗透;新课改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教学关注的重要问题。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探讨了将德育融入高中化学教学过程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期刊
摘要:在生活语文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趣味性说话训练,让学生乐于参与,从而提高培智学生的说话能力,对于促进培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思维能力等发展非常重要。  关键词: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趣味训练;说话能力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生活语文课程应使培智學校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具有基本的适应生活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期刊
摘要:幼儿本身就是有能力,有信心,天生的游戏者和学习者,在混龄游戏活动中,能够将幼儿对自己的游戏活动进行自我评价,幼儿的自我评价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和能力。在混龄游戏评价过程当中,幼儿的自主评价的方式主要对发生的事件进行固定的评价,但在游戏活动过程当中,缺乏及时记录、及时评价的评价方案。由于3-6岁的儿童是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从无意记忆到有意记忆的过渡时期。因此,在活动中发生的关键时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善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小学德育教育受到更多关注,德育管理也逐渐加强。为推动小学德育教学管理高效落实,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的德育教育管理模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力求在具体、明确且有序的管理背景下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精细化管理下的德育教育聚焦于设定目标的分解和有效落实,意借粗略得当的秩序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德育知识,并形成良好的德育意识和核心素养。教师应聚焦
期刊
摘要:当今学校教育,语文的地位不仅高,语文阅读也被社会所重视。而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是群文阅读的方法,思维导图就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有非常大的辅助作用,但是这种方式教师们运用得还比较少,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非常多进一步探索的必要和空间。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群文阅读;应用  在新课改这一宏观背景之下,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已经呈现出单篇阅读方式向群文阅读过渡的趋势,但是群文阅读的有效实施方法是有待
期刊
摘要: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使得手机的智能化和通信技术也日新月异,我们正处于以智能手机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已通过社交娱乐、移动支付等方式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然,在享受智能手机带来的各种便利时,随之而来的是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文章主要从近年来信息泄露的方式出发分析信息泄露的情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我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都不够完善,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是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