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报道了一种新型含硅碳双键光谱增感染料,利用元素分析、UV,IR及MS等确证了其结构。对染料溶液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AgBr乳剂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该染料具有较好的增感性能,同时发现,硅杂碳菁染料在AgBr乳剂中的S_(max)比甲醇溶液中的λ_(max)蓝移约70nm。
【出 处】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道了一种新型含硅碳双键光谱增感染料,利用元素分析、UV,IR及MS等确证了其结构。对染料溶液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AgBr乳剂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该染料具有较好的增感性能,同时发现,硅杂碳菁染料在AgBr乳剂中的S_(max)比甲醇溶液中的λ_(max)蓝移约70nm。
其他文献
应用固体~(13)C-NMR技术对不同类型、不同演化程度碳酸盐岩干酪根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目的在于用干酪根的结构参数去表征碳酸盐岩的热演化程度.对芳碳率、芳氢率、芳核平均结构尺寸的具体分析表明后者是最有效的热演化衡量标尺,其不受母质类型的影响,并建立了芳核平均结构尺寸与镜质体反射率的关系.
用荧光光谱法测定了6种抗氧化剂与单重态氧反应的总速率常数,并通过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抗氧化剂对长链菁染料的光稳定作用.实验结果表明6种抗氧化剂均为有效的单重态氧猝灭剂,它们都能提高菁染料的光稳定性;金属螯合物类抗氧化剂对单重态氧的猝灭能力最强,它们对菁染料光稳定性影响也最大;另外,实验结果还发现,菁染料的光稳定性与抗氧化剂相对用量关系甚大.
采用常规的生物化学手段,从λ-DNA Hind Ⅲ经热变性-快速冷却处理的体系中,成功地分离出一种高熔点(73.5℃)、对DNase Ⅰ酶有抗性的DNA分子(称为λ-DNA新结构).对分离纯化后的这种组分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直接观察研究表明,这种结构的DNA分子长度分别落在3个范围内(300~500nm,750~1000nm,~1500nm),暗示较长的λ-DNA酶切片断易于形成新结构
通过对心肌缺血再灌损伤(内源产生O~-_2·作用)和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系统与离体心肌线粒体保温(外源O~-_2·作用)两个方面的实验证明,无论外源O~-_2·或是缺血再灌产生的内源O~-_2·对线粒体的损伤作用主要都表现于:(1)降低呼吸链的质子转运活性,加大质子漏和降低H~+/2e比值;(2)降低能化态跨膜电位差.O~-_2·的损伤作用对上述诸参数的影响都表现了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O~-_2·
从牛脑垂体中分离出mRNA,经反转录酶合成cDNA.利用PCR基因扩增技术,从cDNA中成功地扩增了牛促卵泡激素(bFSH)的β-亚基DNA.经序列分析证明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天然bFSH的氨基酸序列相同.采用PCR扩增突变技术,去除真核信号肽,插入PGEX-2T表达载体,得到40 ku高效表达的融合蛋白,表达量占湿菌体的20%以上.用超声波破碎提取重组bFSH融合蛋白,凝血酶切除GST,得到14
用植物细胞DNA片段在动物(非洲爪蟾)来源的卵提取物中实现了非细胞体系核重建.用酶解、低渗溶胀等温和方法抽提得到悬浮培养的胡萝卜细胞核DNA片段,以一定的比例加入新制备的爪蟾卵提取物,DNA特异荧光染料DAPI染色观察显示,这些DNA片段逐步凝集缠绕成染色质样结构,然后进一步去凝集、弥散化参与形成核结构.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观察显示这些染色质样结构与由LambdaDNA诱导形成的相似.~3H-dTT
若尔盖盆地RH孔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与氢指数有良好的相关性,而且当总有机碳含量和氢指数同时降低时,总有机碳的δ~(13)C值随着偏正,指示了湖泊沉积物的陆上暴露或接近水面.据此将RH孔沉积划分为23个气候波动阶段,其中12个暖湿阶段和11个干冷阶段,并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阶段、黄土沉积剖面和极地冰芯记录进行了全球对比.
利用古地磁学、岩石磁学和粒度分析等方法对渭南阳郭黄土剖面地层单元S_0,L_1,S_1,和L_2进行了综合研究.以磁化率测定和粒度分析为依据,利用Simpson积分法建立了深度与时间的非线性转换关系,确定了渭南地区150ka以来地球磁场方向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曲线.发现了该地区地球磁场方向在20600~19400,29100~27130,50700~40400,63500~60400和127200~1
在均质旋转流体中进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受南极地形影响及在南极附近大气中形成的流场.实验表明,由于非对称南极地形的动力强迫作用,在南极沿岸地区生成气旋性涡旋带。有3个低压中心分别位于罗斯海、威得尔海及谢克尔顿陆缘冰以北的印度洋地区,在南极东部上空生成反气旋.实验流场特征与南极附近对流层中下层的高度场及风场非常相似.这说明,在实验流体及自然大气中有相同的物理机制起作用.大尺度流场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受南
在贵州草海泥炭的干酪根热解产物中,发现了10个新的具藿烷分子骨架的生物标志物——C_(32)—C_(34)侧链单不饱和藿烯,这些干酪根裂解产物对藿类化合物在干酪根中的赋存形式有明确的指示意义,是干酪根中以多醚键连接网络的C_(35)多羟基细菌藿烷存在的又一有力证据,并第一次为C_(35)先质藿类与地质体中大量存在的较低分子量藿烷之间的转化假说找到了中间化合物,是地质藿烷来源和演化历程的新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