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乡村革新过程中,设计先行或许是最好的办法。自来野生态农场作为对可持续生活的一次实践,希望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乡村解决一些问题,并广泛复制出去。
印象中,有机农业的经营者多少都有着与农业相关的经验,而位于上海崇明仙桥村的自来野生态农场,其创造者却是一个由设计师组成的团队——“自来塾”。
2008年,同济大学发起了“设计丰收”项目(DESIS中国旗舰项目),来自设计创意学院的设计师们从医疗、教育、养老、商业模式等方面,讨论乡村可持续社区的可实践性并集结成书。由于不想让研究结果仅仅是纸上谈兵,这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们决定,从纸上走向田间,试图用设计实现乡村的新生。
仙桥村正好符合团队的“择村”标准:因交通不便又缺乏旅游资源,原生风貌得以保存完整,而当时的村委书记正好是一个可以接受新思想的人,所以这里又具备了勇于改变的精神。于是团队租下农田,建立起自来野生态农场,以仙桥村为基地开展城乡互动下的可持续社区实践。
农村到底怎么了?在长期观察和研究中团队发现,劳动力缺失、资源闲置和产业结构单一是乡村经济和文化衰败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这之前,团队成员之一丁婵也参与过很多与乡村体验相关的项目,她认为,在乡村改革中,设计先行是最好的办法。与一般地产开发商不同,团队成员们都擅长从设计的角度来发现问题,那么,该如何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日渐式微的乡村重焕活力呢?
团队开始尝试着在自来野生态农场中陆续引入有机生产、设计民宿、亲子夏令营等体验项目,吸引周边城市市民走入自然,感受乡村生活的舒适与自在。也因大地艺术祭等项目的落地,一些国外的艺术青年们带着朝气而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大自然的包容中自由发散创造力,“仙桥镇”三个字也不断出现在各类媒体。最令丁婵欣喜的是,慢慢地有一些崇明本地的返乡青年主动加入团队,这个具有中国农村普遍代表性的小村落,逐渐从暮气沉沉中挣脱开来,重新显露出生机。
丁婵说,其实这其中也有着自己小小的“私心”:“如果是做纯粹的设计服务,设计师的话语权其实很少。所以我希望这个项目(自来野生态农场)的建立、发展、将来的运营与管理都能按照我们的理想方式进行。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内做出一个小小的模型,实现我们脑海中想要的设计。但是也确实非常非常难。”
2016年,自来塾从设计丰收平台独立出来,以自来野生态农场为主要实践场域,深入探索乡野体验垂直领域,策划建立集自然体验与互动创意体验为一体的小而美生态农场模型。
雷炯曾参与同济-意大利米兰理工产品服务体系设计联培项目,城市的工作经历让她发现,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时可能并没那么容易发生,但是在自然的环境中,身心都松懈下来,沟通也就变得容易得多。因此取“自来塾”一名,是希望能通过自然场域中的互动,人与人之间能自然而然地熟悉起来。
自来塾以“设计思维”作为核心驱动力,探讨如何通过系统的设计,重新考虑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从而探索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设计思维”其实与职业没有关系,这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并不局限于某个领域。设计思维强调从客户需求出发,鼓励人们脱离所谓的标准和流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创新性地去解决一个现实问题。
自来塾立足乡野研发了一系列自然体验课程,针对不同人群设定适宜的体验内容,设计思维贯穿全程,帮助大家拓展创造力。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暑假,来自全国的23个孩子体验了由自来野生态农场主办的乡野创业家夏令营。小小创业家课程上,孩子们需要取材自来野生态农场的当季作物,发掘其中有价值的产品,根据成本制定合理售价,在真实的市集上售卖并获得收入。
首先,课程老师们会向孩子们提问:我们的客户需要什么?引导孩子们运用同理心(Empathy)主动搜集客户的需求信息;接着进行定义(Define),分析收集到的各种需求,提炼出明确的方向;第三步,则称为头脑风暴(Ideate),需要孩子们发散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酷的想法;然后就到了第四步,原型制作(Phototype),从农场中筛选和采集具有价值的自然材料,将构想中的创意实际制作出来;最后就是测试(Test),让孩子们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测试,通过后便投入小批量生产,并设计包装和合理定价,把产品真正地售卖出去。整个过程中,设计思维都在起着指导作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套解决复杂问题的步骤流程,帮助项目得到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而在美好建造师课堂上,孩子们第一次接触Spaghetti Mashmallow Challenge,即意面棉花糖挑战。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无从下手到团队积极协作,用这两种与建筑毫不相关的材料,搭建充满乐趣与创意的建筑。司空见惯的乡野夏令营,在自来塾却因设计思维的注入而大不同。
谈起关于“新农场”的定义,雷炯觉得,“新农场”是“旧农场”多样化的表现,农业的生产作用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但是除此之外,它还有很多丰富多样的功能。这也是团队常说的:自来塾的农场不只生产粮食,还生产知识。
目前,自来塾的核心内容主要含括了自然创新体验课程、自然空间与体验设计、创新课程教具与课件研发三个部分。带领城市认识乡村之外,也帮助其他生态农场进行农业空间的设计与种植规划,传输运营策划与商业模式经验。自来塾想做的,就是在设计思维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办法帮助乡村解决一些问题,并且将自来野生态农场的成功广泛地复制出去。
“我们一直觉得城市和乡村是不可割裂的关系,双方都会产生很多在自身的系统里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有相互支持、资源互换,才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雷炯说,“很多同行愿意扎根乡村开展实践,情怀可能是一个出发点,但我们是带着问题来的,情怀不是我们的能量和武器,设计思维才是。”
印象中,有机农业的经营者多少都有着与农业相关的经验,而位于上海崇明仙桥村的自来野生态农场,其创造者却是一个由设计师组成的团队——“自来塾”。
2008年,同济大学发起了“设计丰收”项目(DESIS中国旗舰项目),来自设计创意学院的设计师们从医疗、教育、养老、商业模式等方面,讨论乡村可持续社区的可实践性并集结成书。由于不想让研究结果仅仅是纸上谈兵,这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们决定,从纸上走向田间,试图用设计实现乡村的新生。
仙桥村正好符合团队的“择村”标准:因交通不便又缺乏旅游资源,原生风貌得以保存完整,而当时的村委书记正好是一个可以接受新思想的人,所以这里又具备了勇于改变的精神。于是团队租下农田,建立起自来野生态农场,以仙桥村为基地开展城乡互动下的可持续社区实践。
农村到底怎么了?在长期观察和研究中团队发现,劳动力缺失、资源闲置和产业结构单一是乡村经济和文化衰败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这之前,团队成员之一丁婵也参与过很多与乡村体验相关的项目,她认为,在乡村改革中,设计先行是最好的办法。与一般地产开发商不同,团队成员们都擅长从设计的角度来发现问题,那么,该如何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日渐式微的乡村重焕活力呢?
团队开始尝试着在自来野生态农场中陆续引入有机生产、设计民宿、亲子夏令营等体验项目,吸引周边城市市民走入自然,感受乡村生活的舒适与自在。也因大地艺术祭等项目的落地,一些国外的艺术青年们带着朝气而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大自然的包容中自由发散创造力,“仙桥镇”三个字也不断出现在各类媒体。最令丁婵欣喜的是,慢慢地有一些崇明本地的返乡青年主动加入团队,这个具有中国农村普遍代表性的小村落,逐渐从暮气沉沉中挣脱开来,重新显露出生机。
丁婵说,其实这其中也有着自己小小的“私心”:“如果是做纯粹的设计服务,设计师的话语权其实很少。所以我希望这个项目(自来野生态农场)的建立、发展、将来的运营与管理都能按照我们的理想方式进行。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内做出一个小小的模型,实现我们脑海中想要的设计。但是也确实非常非常难。”
2016年,自来塾从设计丰收平台独立出来,以自来野生态农场为主要实践场域,深入探索乡野体验垂直领域,策划建立集自然体验与互动创意体验为一体的小而美生态农场模型。
雷炯曾参与同济-意大利米兰理工产品服务体系设计联培项目,城市的工作经历让她发现,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时可能并没那么容易发生,但是在自然的环境中,身心都松懈下来,沟通也就变得容易得多。因此取“自来塾”一名,是希望能通过自然场域中的互动,人与人之间能自然而然地熟悉起来。
自来塾以“设计思维”作为核心驱动力,探讨如何通过系统的设计,重新考虑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从而探索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设计思维”其实与职业没有关系,这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并不局限于某个领域。设计思维强调从客户需求出发,鼓励人们脱离所谓的标准和流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创新性地去解决一个现实问题。
自来塾立足乡野研发了一系列自然体验课程,针对不同人群设定适宜的体验内容,设计思维贯穿全程,帮助大家拓展创造力。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暑假,来自全国的23个孩子体验了由自来野生态农场主办的乡野创业家夏令营。小小创业家课程上,孩子们需要取材自来野生态农场的当季作物,发掘其中有价值的产品,根据成本制定合理售价,在真实的市集上售卖并获得收入。
首先,课程老师们会向孩子们提问:我们的客户需要什么?引导孩子们运用同理心(Empathy)主动搜集客户的需求信息;接着进行定义(Define),分析收集到的各种需求,提炼出明确的方向;第三步,则称为头脑风暴(Ideate),需要孩子们发散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酷的想法;然后就到了第四步,原型制作(Phototype),从农场中筛选和采集具有价值的自然材料,将构想中的创意实际制作出来;最后就是测试(Test),让孩子们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测试,通过后便投入小批量生产,并设计包装和合理定价,把产品真正地售卖出去。整个过程中,设计思维都在起着指导作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套解决复杂问题的步骤流程,帮助项目得到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而在美好建造师课堂上,孩子们第一次接触Spaghetti Mashmallow Challenge,即意面棉花糖挑战。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无从下手到团队积极协作,用这两种与建筑毫不相关的材料,搭建充满乐趣与创意的建筑。司空见惯的乡野夏令营,在自来塾却因设计思维的注入而大不同。
谈起关于“新农场”的定义,雷炯觉得,“新农场”是“旧农场”多样化的表现,农业的生产作用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但是除此之外,它还有很多丰富多样的功能。这也是团队常说的:自来塾的农场不只生产粮食,还生产知识。
目前,自来塾的核心内容主要含括了自然创新体验课程、自然空间与体验设计、创新课程教具与课件研发三个部分。带领城市认识乡村之外,也帮助其他生态农场进行农业空间的设计与种植规划,传输运营策划与商业模式经验。自来塾想做的,就是在设计思维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办法帮助乡村解决一些问题,并且将自来野生态农场的成功广泛地复制出去。
“我们一直觉得城市和乡村是不可割裂的关系,双方都会产生很多在自身的系统里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有相互支持、资源互换,才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雷炯说,“很多同行愿意扎根乡村开展实践,情怀可能是一个出发点,但我们是带着问题来的,情怀不是我们的能量和武器,设计思维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