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层厚度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 :山东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t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淮海平原由于连年旋耕导致犁底层加厚上移、耕层变浅、耕层生产能力下降,针对该问题,本试验于山东省德州市黄河涯村设置耕层厚度15 cm(RT15)、耕层厚度20 cm(DL20)、耕层厚度25 cm(DL25)、耕层厚度40 cm(DL40)4个处理,研究大田条件下耕层厚度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破除犁底层增加耕层厚度,小麦基本苗、单位面积穗数、株高、净光合速率、产量均随耕层厚度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DL25处理各指标达到最大,其小麦产量较DL40、DL20、RT15分别提高16.3%、10.1%、22.5%;但将耕层厚度增加到40 cm,即完全破除犁底层后,并不利于产量等指标的进一步提升,甚至有小幅降低。因此,在目前黄淮海平原农田耕作方式、耕层结构条件下,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上移阻碍小麦生长,将犁底层破除10 cm、使耕层厚度增至25 cm,更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冬小麦;耕层厚度;犁底层;产量;黄淮海平原
  中图分类号:S512.1+10.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8)08-0054-04
  Effects of Topsoil Thickness on 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
  Gao Jiansheng, Dong Guohao, Guo Jianjun, Guo Lianghai, Guo Zhihui, Cui Huini
  (De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Dezhou 253015, China)
  Abstract Annual rotary tillage has created a compacted plow pan and shallow arable layer which hampers the high crop yield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reg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breaking plow pan by different degrees on 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 the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Dezhou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2014. Four topsoil treatments were conducted including the original thickness (RT15), 20 cm of thickness, 25 cm of thickness, and 40 cm of thicknes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asic seedling number, spike number per unit area, plant height,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opsoil thickness. All the above indexes of DL25 were the highest and its yield increased by 16.3%, 10.1%, 22.5% compared with DL40, DL20 and RT15 respectively. But the indexes mentioned above decreased slightly when breaking the plow pan thoroughly. In summary, the original topsoil thickness hindered the crop growth und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ed layer structure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the Huang-Huai-Hai Plain.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the economic benefits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increasing the topsoil thickness to 25 cm by breaking 10 cm of plow pan is more benefit for increasing the winter wheat yield.
  Keywords Winter wheat; Topsoil thickness; Plow pan; Yield; The Huang-Huai-Hai Plain
  黃淮海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其北部地区水资源不足问题十分突出[2-4],耕地以旋耕作业为主。与犁耕和耙耕相比,旋耕作业具有碎土性能好、适应性强、作业效率高的优点[5],但长期以旋代耕、以耙代耕也造成一定弊端,即:现行旋耕深度只有15 cm左右,比过去机耕浅8~10 cm,造成耕层变浅[6],且连年旋耕中的犁刀挤压作用使土壤在耕作层与心土层之间形成了一层坚硬、封闭的犁底层[7-10]。对耕作土壤来说,具有适当厚度的犁底层对保持养分、贮存水分、促进作物生长是非常有益的,但犁底层过厚、坚实,不仅阻碍作物根系下扎、造成作物根系分布浅层化,同时阻碍了耕作层与心土层之间水、肥、气、热的连通性,对作物生长、物质的转移和能量的传递非常不利[11-13]。最新研究发现在现行以旋耕为主的耕作模式下,黄淮海北部地区农田犁底层普遍存在,主要分布在15~30 cm之间,平均厚度为15 cm[14]。   深松深度超过犁底层或土壤自然形成的硬土层分布深,能够疏松土壤、加厚耕层、提高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水分的入渗能力,进而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15-19]。构建合理耕层结构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而解决犁底层的问题是构建合理耕层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之一,但目前关于犁底层的合理改良方式,尚未形成统一观点。因此系统研究不同耕层结构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合理优化和改良耕层结构,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作物持续高产稳产的土壤环境,是当前以及今后农业生产的重大技术需求,对于我国大幅度提升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持续稳产增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团队采用定位观测试验,通过设置不同耕层厚度处理,对比研究不同耕层厚度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黄淮海平原构建合理耕层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概况
  试验设在山东省德州市黄河涯村(116°19′46.33″E, 37°20′44.53″N)。该地为黄淮海平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4.9℃,年降水量504.9 mm,降水主要分布在6—8月。水源充沛,以黄河水灌溉为主。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试验点以壤质潮土为主。耕作方式为旋耕,于每年夏玉米收获后进行,耕层、犁底层厚度均为15 cm左右。
  在试验地块选取5个样点,采集0~20 cm基础土样混合后风干、磨碎过筛,按照常规方法测定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试验点基础肥力与pH值见表1。
  1.2 试验处理与管理
  根据黄淮海平原耕层结构调研结果及试验点耕层结构特点(耕层厚度15 cm,犁底层厚度15 cm)[14],设置4个耕层厚度处理,分别为:
  RT15:耕层厚度15 cm(犁底层不破除),即每年麦播前旋耕15 cm,形成耕层、犁底层均为15 cm及下部心土层的耕层构造。该构造为当地传统耕作方式下形成,为本试验对照。
  DL20:耕层厚度20 cm(犁底层破除5 cm),即麦播前深松20 cm,同时配套旋耕15 cm,形成耕层20 cm、犁底层10 cm及下部心土层构造。
  DL25:耕层厚度25 cm(犁底层破除10 cm),即麦播前深松25 cm,同时配套旋耕15 cm,形成耕层25 cm、犁底层5 cm及下部心土层的耕层构造。
  DL40:耕层厚度40 cm(犁底层完全破除),即麦播前深松40 cm,犁底层完全破除,形成全虚耕层构造,同时配套旋耕15 cm。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小区面积15 m×12 m=180 m2。为提升深松效果,采用深松机往返作业,深松间距10~15 cm。各处理均于2014年10月21日小麦播种前耕作,10月23日播种,次年6月7日收获。供试麦种为济麦22,行距20 cm。
  冬小麦采用当地常规管理,施N 210 kg/hm2、P2O5 150 kg/hm2、K2O 75 kg/hm2,其中43%氮肥和全部磷钾肥作基肥施入,其余氮肥在拔节期结合灌溉施入大田。试验期内用水表记录灌溉量,单次灌溉量为60 mm,于2014年10月24日和2015年3月21日灌水两次。其它田间管理措施均一致。
  1.3 指标测定
  1.3.1 群体动态调查 生育期内每小区于11月14日、12月16日及次年4月28日分别定点调查冬小麦基本苗、冬前最大分蘖、有效分蘖。
  1.3.2 株高测定 开花后每小区选取代表性植株,测量株高。
  1.3.3 净光合速率测定 开花期选择晴朗无风天气于9∶00—11∶00采用Li-6400A光合仪(Li-Cor,美国)进行光合参数测定。采用红蓝光源叶室测定,设定光量子度(PAR)为1 200 μmol/(m2·s),样本室内气流速度(flow)为500 μmol/s,叶室温度为30℃。每小区选取10株长势一致小麦植株的旗叶测定光合指标,每片叶读数5次,取10株小麦光合数据的平均值。
  1.3.4 测产及考种 每小区取6.67 m2测产,同时选取代表性样穗风干考种,记录穗粒数、千粒重,测定水分含量。
  1.4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进行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耕层厚度对小麦群体动态的影响
  由表2看出,各处理小麦基本苗与对照(RT15)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而在单位面积最大分蘖和穗数上出现差异,DL40、DL25、DL20处理的最大分蘖与对照差异显著,但它们之间无显著差异;DL40、DL25处理与DL20、RT15之间的单位面积穗数差异显著,DL40与DL25分别较对照提高35.3%、37.7%,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
  2.2 耕层厚度对小麦株高的影响
  由图1看出,株高受耕层厚度影响显著,且随耕层厚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DL25处理小麦植株最高,其次是DL20与DL40处理,分别较对照(RT15)提高11.3%、9.4%、7.5%。
  2.3 耕層厚度对冬小麦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DL25处理与DL40处理小麦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DL20与RT15处理,分别较对照(RT15)提高16.9%、15.1%;但DL40与DL25、DL20与RT15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2.4 耕层厚度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如表3所示,DL25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产量最大,对照组(RT15)最小。单位面积穗数,DL40、DL25处理与DL20、RT15之间差异显著,但前两者间差异不显著。穗粒数DL40、DL25、DL2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与RT15差异显著。各处理间千粒重无显著差异。DL40、DL25、DL20处理间单产差异不显著,但均与RT15差异显著,各处理产量表现为DL25>DL20>DL40>RT15,DL25、DL20、DL40处理分别较对照增产22.5%、11.3%、5.4%,DL25分别较DL40、DL20提高16.3%、10.1%。   因此从产量角度看,增加耕层厚度均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其中以耕层厚度为25 cm(DL25,犁底层破除10 cm)产量最高。
  3 讨论与结论
  在现行以旋耕为主的耕地模式下,黄淮海北部地区农田普遍存在犁底层,主要分布在15~30 cm之间。犁底层容重和穿透阻力远大于耕层及心土层,其平均容重约为1.54 g/cm3;过厚的犁底层阻碍了作物根系的下扎,造成作物根系分布浅层化,易造成作物水分胁迫,同时不利于根系吸收深层养分[14]。本研究中,通过适度破除犁底层,使耕层厚度加深,结果显示:小麦基本苗、单位面积穗数、株高、净光合速率、产量均随耕层厚度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均以DL25处理各指标达到最大;DL25处理产量较DL40、DL20、RT15处理分别提高16.3%、10.1%、22.5%。这是由于适度破除犁底层后,促进了水分充分入渗和贮存,营造出对作物更有利的水、肥、气、热环境条件,有助于叶绿素的合成、根系生长,进而促进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最终增产[20,21]。前人研究亦发现,深松耕作破除犁底层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但本研究发现小麦产量并不是随着犁底层破除程度的增大而一直增加,完全破除犁底层并不利于作物产量等指标的进一步提升,甚至有小幅降低。这可能是完全破除犁底层后形成的全虚耕层构造,使得水分、养分下渗流失严重,因此保留部分犁底层更有利于水分、养分的蓄积,同时又不影响土体与外部环境的气、热交换,为小麦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
  综上,目前黄淮海平原农田耕作方式、耕层结构,阻碍了作物的生长,将犁底层破除10 cm,使耕层厚度增加到25 cm更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王一杰,邸菲,辛岭.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39(1):37-47.
  [2] 林耀明,任鸿遵,于静洁,等. 华北平原的水土资源平衡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0,15(3):252-258.
  [3] 任鸿遵,李林. 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状况诊断[J]. 地理研究,2000,19(3):316-323.
  [4] 山仑,吴普特,康绍忠,等. 黄淮海地区农业节水对策及实施半旱地农业可行性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2011,13(4):37-42.
  [5] 夏俊芳,许绮川,周勇. 旋耕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S1):83-85.
  [6] 杨雪,逄焕成,李轶冰,等. 深旋松耕作法对华北缺水区壤质黏潮土物理性状及作物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6):3401-3412.
  [7] 闫宝生.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深松机具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4):115-116.
  [8] Garcia F,Cruse R M,Blackmer A M. Compaction and nitrogen placement effect on root growth,water depletion,and nitrogen uptake[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1988,52(3):792-798.
  [9] Nakatsu S,Higashida S,Sawazaki A. Easy estimation method for plow pan and effect of improved pan-breaking[J]. Japa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2004,75(2):265-268.
  [10]Hkansson I,Voorhees W B,Riley H. Vehicle and wheel factors influencing soil compaction and crop response in different traffic regimes[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1988,11(3/4):239-282.
  [11]孫蓓,马玉莹,雷廷武,等. 农地耕层与犁底层土壤入渗性能的连续测量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4):118-124.
  [12]郑丽萍,徐海芳. 犁底层土壤入渗参数的空间变异性[J]. 地下水,2006,28(5):55-56,102.
  [13]张丽. 深松和培肥对旱地农田土壤水分保蓄能力及玉米生长的影响[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18-20.
  [14]翟振,李玉义,逄焕成,等. 黄淮海北部农田犁底层现状及其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2):2322-2332.
  [15]张黛静,张艳艳,王艳杰,等. 耕层调控与有机肥处理下麦田土壤和小麦冠层结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J]. 应用生态学报,2018,29(2):538-546.
  [16]孙利军,张仁陟,黄高宝.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地表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6):207-211.
  [17]张海林,高旺盛,陈阜,等. 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16-20.
  [18]Busscher W J. Adjustment of flat-tipped penetrometer resistance data to a common water content[J].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1990,33(2):519-524.
  [19]李传友,何润兵. 深松对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影响试验研究[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34(4):108-112.
  [20]杨永辉,武继承,李学军,等. 耕作和保墒措施对冬小麦生育时期光合特征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22(5):534-542.
  [21]翟振,李玉义,张莉,等. 短期深旋松对黄淮海沙姜黑土耕层结构及小麦生长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17,28(4):1211-1218.
其他文献
近日,从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获悉,人大将推出5门精品视频公开课。根据教育部工作部署,2011年以“985”高校为主体,完成首批有一定影响力、受众面广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在前期申报
3月份,各大院校相继开学,因此CNGI—CERNET2主干网流量相比2月有了大幅增加。3月人流量为40580Mbps。相比2月,环比增长了198%,而与2012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4%;2月CNGI—CERNET2出流量
CERNET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各级领导的关怀,也离不开广大高校的帮助与支持,更离不开不断的创新,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机制的不断创新。
为探究吉林农安烟区晒红烟适宜的采收方式,以当地品种大叶黄为试验材料,研究传统的一次性采收与二次、三次采收方式对晒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中性香味物质、物理特性、感官质
数字博物馆是以数字形式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信息进行采集和管理、保存,通过瓦联网提供数字化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多种服务的信息系统。大学数字博物馆主要以高校教学科研过程
在高校已经建成互通的纯IPv6网络中,通过运用IPv4 over IPv6隧道技术将高校中无法IPv6化的应用进行互联,为高校的IPv4业务拓展和资源共享提供了有效途径。随着国际互联网的不
11月中旬,AMD开发者峰会在美国召开。今年开发者峰会被称为APU13,其规模大于以往的任何一届。现场云集技术开发人员、游戏开发商、业界领袖、专家学者和创业投资者。
针对设施土壤盐渍化状况日趋严重的现状,以无隔盐层为对照,设置三种隔盐层类型:砂砾层(T1)、复合有机物料层(T2)、砂砾+复合有机物料层(T3),研究不同隔盐措施的抑盐效果。结果表明:T3
文章对图里河林业局森林资源现状及林分特点进行了评价分析。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模式,立足校情,以需求为导向,充分体现节约理念,充分利用政府政策优势、社会资源优势,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达到“少花钱,多办事,花同样钱,办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