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群体进行分析研究,借助探讨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大学时期,就大学生的个性品质、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及提升自我能力等方面浅谈了一些个人之见,旨在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自我,认识成才过程,从而走向成功。
[关键词]个性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成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610177-0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推进,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经济领域的面貌,同时,也在人的思想领域激起强烈的共振。市场经济机制下的理性“经济人”的动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观念已被人们充分接受,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念逐步被市场经济特有的价值观念取代。事实上,任何经济变革,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运作过程,而是一个“经济意识形态”双向运动的过程,它必然伴随着新旧观念的剧烈摩擦和人生价值的重新定向。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23年,我国经历了许多来自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冲击和影响,而新一代的大学生更是在这种影响当中慢慢的成长并准备肩负起社会给予的重任。有影响势必就会有改变,并从其行为和思想上表现出来。
笔者所在的学院是一所在民办高校基础上升格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莘莘学子虽然走过“独木桥”时的心态各异,但与国内众多高校的学子相比,其实具备很多的共性:这些被谓“70、80现象”的孩子们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亲眼目睹和亲身感受到我国的巨大变化,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热情奔放、聪慧敏感,富有正义感和人生追求,充满强烈的时代气息,接触了大量的来自各个方面的思潮和文化现象,共同经历着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的转换,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即大学教育阶段),需要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需要正确地给自己的人生定向,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以提高自己等等。国内许多高校经常会在学生中开展各种类型的民意调查,作为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辅助手段。比如,关于入学动机方面,有为数不少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选择普遍集中在“为了今后就职方便”,其次是“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和“想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它们分别占总人数73%、71%、68%。稍作关注我们就不难发现,不管民意调查的话题怎么林林总总,都会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两个词语上成才或成功。
“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任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注重的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但只注重这些是不够的,一定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过去,我总想把一门功课考5分,现在我会希望这门功课得4分,好腾出更多的时间关注别的。因为只关注专业知识,会变成井底之蛙。青年人要保持清纯的本色,不要那么圆滑,无论何时都要乐观向上,不要过于灰色,要有激情,不要照本宣科。”这番话出自《人民日报》主任记者吕岩松之口,当他在一公众场合谈及二十一世纪大学生关注的话题时,非常感慨地说出了上述话语。大学这个在十年前被人们艳羡地称为“象牙塔”的地方,原本是取其“洁净”之意,这里一直被世人视作传承文明薪火的地方。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今天的校园和偌大的社会之间的“围墙”已经在岁月的磨蚀中逐渐单薄,甚至有些千疮百孔,也许你不经意地碰碰,它便会轰然倒塌。在人们常规意识中的大学阳光普照、风和日丽,而21世纪的现实却极其“残酷”地告诉高职生,围墙变得越来越无形,甚至成为了一张历经岁月洗礼的窗户纸,竟然无须去捅破,它就已经把社会的污浊面血淋淋的展示在你眼前,脆弱的大学生们满心只想“逃”!于是“大学是浓缩的社会”这个定义便牢牢锁住了大学生的思维,而在此阶段一个极为时尚的口头禅应运而生了郁闷,高兴是郁闷,痛苦是郁闷;恋爱了郁闷,分手了还是郁闷!总之,“郁闷”一词的普及程度绝不亚于大街上招手即停的出租车。你不难发现这个六年前曾一度令心理学教授紧张的词语,在今天早已成为唉声叹气的代名词,哪怕它仅仅是幸福的呻吟声。
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每年都有大学生的负面新闻从夜闯女大学生宿舍到微波炉上烤小狗,从硫酸泼狗熊到杀人碎尸等等,这些都暴露出在各种文化冲击下的中国,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容盲目乐观,似乎大学生活的忙碌令他们忘记了自我。笔者试图就“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一题询问了不少班级,但是几乎没有几位学生能够为自己作出较为理性的评价。联想到有一年的新生接待工作招聘会上,同样的问题带来的回答竟然惊人雷同:学生们认为自己的个性都是“内外兼营”!而个性是不可能如此“模糊相似”,促使学生“前仆后继”回答同一内容的是渴望获取工作的功利心。这是一种现状大学生易迷失自我。在文化观念上,学子们已逐步放弃对文化终极关怀的追求,漠视高雅文化,追求随“性”所欲的应时文化和快餐文化,自觉认同某些庸俗的社会潮流,神圣的生活理想、人生准则以及崇高的精神追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反叛与亵渎;在文化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务实倾向和媚俗色彩,他们关注的问题越来越现实,追求的目标日趋功利,对个人前途的关注远高于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正如很多大学生常挂嘴边说的21世纪是“个性化”的时代。而真正意义上的“个性”是什么?如果给“个性”形成一个概念性的定义,它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或者说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只有具备良好的个性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良的个性(自私、虚伪、嫉妒、苛刻、贪婪等)只会限制、阻碍人的发展。正视大学生的心态,我们不难看出每个人的心理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同的弱点,就像是太阳黑子,心理学家归纳出疑心病、争“公平”、“应该”论、依赖癖、至善迷、自懈心、内疚狂等症状来解释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困惑和迷茫,这也恰恰验证了麦当劳公司的创始人雷·卡洛克的话“尚未成熟才有成长的空间;一旦成熟,接下来只会走向衰退。”千人千面万种心态,在完全由人组成的社会里,不试图去了解和改变自己或他人的个性,怎么可能期盼自己会有一个成功的前景呢?我们总是在大学生们身上用到如下的赞许“你们真是幸福,年轻啊!年轻是财富啊!”而现实中的大学生却总是无法在自我身上找到“财富感”(这种感觉抑或被误做是当个有钱人的感觉),相反他们觉得自己活在社会的边缘,理想“总被雨打风吹去”。生活带给大学生们太多的困惑,面对有限的物质表现出无限的欲望,原本快乐的青春之旅萌生的是迷茫和苦闷,这其中被大学生忽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年轻意味着机会的无限,意味着可以一次次跌倒、爬起,重新再来,而毫无赧颜。
不管大学生们经历着怎样的心灵煎熬,成功依然是追求的主旋律。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1%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80%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大学生成功不仅要关注自我,更要放眼周围。人类社会得以存续的两个条件,一是熟为人知的自然生态的平衡;二是人文生态的平衡,即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距离,表现为交往双方是互相吸引还是互相排斥;是接近还是疏远;是尊敬还是轻蔑;是爱还是恨等。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人的情绪情感是和需要密切相关的,所以人际关系反映了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人际关系的形态呈现三种态势: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平等基础上的相亲、相爱、相敬、互信);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人对于人的不尊重、不信任、压迫、欺诈);中性的人际关系(对他人的冷漠和忽视)。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在大学授课时曾经借助一对深深相爱却因为家庭及社会原因分手的男女十年后重逢的场面设计了三种结局(惊喜的相认、怨恨的离开、冷眼相对)来对应人际关系的态势,虽说
诙谐,但也可谓经典。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使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润滑剂,也是使个人心情舒畅的兴奋剂。大学生在学校里主要为了做到“顶天、立地、做大事”,“顶天”即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立地”是做事情脚踏实地;“做大事”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成功,而目标的实现,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显得极为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焦头烂额”、“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发生,人际交往其实是有原则可遵循的,曾经在网络上看到不少故事讲述的都是人际交往中的注意事项,例如,一个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关于“误会”的故事曾被多人点击浏览。一对深深相爱的年轻夫妇,妻子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丈夫训练了一只狗来做帮手照顾孩子。一天丈夫外出,第二天赶回后发现家中到处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是血,主人大怒,杀狗解恨,而后不久孩子却从床底下爬出,毫发未损。门口不远处,狼在啃着狗肉。故事中的男主人遭遇的误会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误会的事情往往是在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体谅对方,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下所发生的,误会一开始,即一直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因此,会使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对无知的动物小狗发生误会尚且会有如此可怕严重的后果,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则其后果更是难以想象。与人交往需遵循四条重要原则:一是学会换位思考,消除误会;二是少往他人心灵“栽钉子”;三是学会观察,且慢下手;四是善待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宽容他人。大学生在交往中常常会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大学生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生活肯定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帮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是一朝一夕能立竿见影的,在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时时把握如下方法:尊重他人,不自视清高;平等待人,不厚此薄彼;热心助人,勿见利忘义;诚实守信,不贪图虚名;主动随和,不孤陋寡闻;律己宽人,不心胸狭窄;服从领导,不无理抗上。
大学生渴望成才,追求成功,向往高质量的生活,在大学生社会评价与日降低的现状刺激着学子内心的同时,学校教育也在为大学生的成才与成功设计着种种途径,今天我们探讨的“改变不良的个性品质,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话题即是其一。大学生经常处于满足与改变的纠缠状态。满足与改变看似矛与盾,水火不容,实际上是相克相依,难分难舍。学会满足,才能享受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否则就只能在欲望的驱使下拼命赶路,而错过一路的风景;学会改变,才能不断地进取,使人生达到一个个新的高度,从而弥补了自己的“不满”。在循环交错的满足和改变中,大学生也就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和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作者简介:
唐丽莉,女,汉族,江西南昌人。1994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现为江西城市职业学院人文学院教师。
[关键词]个性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成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610177-0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推进,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经济领域的面貌,同时,也在人的思想领域激起强烈的共振。市场经济机制下的理性“经济人”的动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观念已被人们充分接受,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念逐步被市场经济特有的价值观念取代。事实上,任何经济变革,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运作过程,而是一个“经济意识形态”双向运动的过程,它必然伴随着新旧观念的剧烈摩擦和人生价值的重新定向。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23年,我国经历了许多来自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冲击和影响,而新一代的大学生更是在这种影响当中慢慢的成长并准备肩负起社会给予的重任。有影响势必就会有改变,并从其行为和思想上表现出来。
笔者所在的学院是一所在民办高校基础上升格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莘莘学子虽然走过“独木桥”时的心态各异,但与国内众多高校的学子相比,其实具备很多的共性:这些被谓“70、80现象”的孩子们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亲眼目睹和亲身感受到我国的巨大变化,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热情奔放、聪慧敏感,富有正义感和人生追求,充满强烈的时代气息,接触了大量的来自各个方面的思潮和文化现象,共同经历着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的转换,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即大学教育阶段),需要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需要正确地给自己的人生定向,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以提高自己等等。国内许多高校经常会在学生中开展各种类型的民意调查,作为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辅助手段。比如,关于入学动机方面,有为数不少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选择普遍集中在“为了今后就职方便”,其次是“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和“想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它们分别占总人数73%、71%、68%。稍作关注我们就不难发现,不管民意调查的话题怎么林林总总,都会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两个词语上成才或成功。
“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任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注重的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但只注重这些是不够的,一定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过去,我总想把一门功课考5分,现在我会希望这门功课得4分,好腾出更多的时间关注别的。因为只关注专业知识,会变成井底之蛙。青年人要保持清纯的本色,不要那么圆滑,无论何时都要乐观向上,不要过于灰色,要有激情,不要照本宣科。”这番话出自《人民日报》主任记者吕岩松之口,当他在一公众场合谈及二十一世纪大学生关注的话题时,非常感慨地说出了上述话语。大学这个在十年前被人们艳羡地称为“象牙塔”的地方,原本是取其“洁净”之意,这里一直被世人视作传承文明薪火的地方。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今天的校园和偌大的社会之间的“围墙”已经在岁月的磨蚀中逐渐单薄,甚至有些千疮百孔,也许你不经意地碰碰,它便会轰然倒塌。在人们常规意识中的大学阳光普照、风和日丽,而21世纪的现实却极其“残酷”地告诉高职生,围墙变得越来越无形,甚至成为了一张历经岁月洗礼的窗户纸,竟然无须去捅破,它就已经把社会的污浊面血淋淋的展示在你眼前,脆弱的大学生们满心只想“逃”!于是“大学是浓缩的社会”这个定义便牢牢锁住了大学生的思维,而在此阶段一个极为时尚的口头禅应运而生了郁闷,高兴是郁闷,痛苦是郁闷;恋爱了郁闷,分手了还是郁闷!总之,“郁闷”一词的普及程度绝不亚于大街上招手即停的出租车。你不难发现这个六年前曾一度令心理学教授紧张的词语,在今天早已成为唉声叹气的代名词,哪怕它仅仅是幸福的呻吟声。
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每年都有大学生的负面新闻从夜闯女大学生宿舍到微波炉上烤小狗,从硫酸泼狗熊到杀人碎尸等等,这些都暴露出在各种文化冲击下的中国,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容盲目乐观,似乎大学生活的忙碌令他们忘记了自我。笔者试图就“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一题询问了不少班级,但是几乎没有几位学生能够为自己作出较为理性的评价。联想到有一年的新生接待工作招聘会上,同样的问题带来的回答竟然惊人雷同:学生们认为自己的个性都是“内外兼营”!而个性是不可能如此“模糊相似”,促使学生“前仆后继”回答同一内容的是渴望获取工作的功利心。这是一种现状大学生易迷失自我。在文化观念上,学子们已逐步放弃对文化终极关怀的追求,漠视高雅文化,追求随“性”所欲的应时文化和快餐文化,自觉认同某些庸俗的社会潮流,神圣的生活理想、人生准则以及崇高的精神追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反叛与亵渎;在文化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务实倾向和媚俗色彩,他们关注的问题越来越现实,追求的目标日趋功利,对个人前途的关注远高于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正如很多大学生常挂嘴边说的21世纪是“个性化”的时代。而真正意义上的“个性”是什么?如果给“个性”形成一个概念性的定义,它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或者说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只有具备良好的个性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良的个性(自私、虚伪、嫉妒、苛刻、贪婪等)只会限制、阻碍人的发展。正视大学生的心态,我们不难看出每个人的心理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同的弱点,就像是太阳黑子,心理学家归纳出疑心病、争“公平”、“应该”论、依赖癖、至善迷、自懈心、内疚狂等症状来解释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困惑和迷茫,这也恰恰验证了麦当劳公司的创始人雷·卡洛克的话“尚未成熟才有成长的空间;一旦成熟,接下来只会走向衰退。”千人千面万种心态,在完全由人组成的社会里,不试图去了解和改变自己或他人的个性,怎么可能期盼自己会有一个成功的前景呢?我们总是在大学生们身上用到如下的赞许“你们真是幸福,年轻啊!年轻是财富啊!”而现实中的大学生却总是无法在自我身上找到“财富感”(这种感觉抑或被误做是当个有钱人的感觉),相反他们觉得自己活在社会的边缘,理想“总被雨打风吹去”。生活带给大学生们太多的困惑,面对有限的物质表现出无限的欲望,原本快乐的青春之旅萌生的是迷茫和苦闷,这其中被大学生忽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年轻意味着机会的无限,意味着可以一次次跌倒、爬起,重新再来,而毫无赧颜。
不管大学生们经历着怎样的心灵煎熬,成功依然是追求的主旋律。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1%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80%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大学生成功不仅要关注自我,更要放眼周围。人类社会得以存续的两个条件,一是熟为人知的自然生态的平衡;二是人文生态的平衡,即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距离,表现为交往双方是互相吸引还是互相排斥;是接近还是疏远;是尊敬还是轻蔑;是爱还是恨等。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人的情绪情感是和需要密切相关的,所以人际关系反映了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人际关系的形态呈现三种态势: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平等基础上的相亲、相爱、相敬、互信);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人对于人的不尊重、不信任、压迫、欺诈);中性的人际关系(对他人的冷漠和忽视)。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在大学授课时曾经借助一对深深相爱却因为家庭及社会原因分手的男女十年后重逢的场面设计了三种结局(惊喜的相认、怨恨的离开、冷眼相对)来对应人际关系的态势,虽说
诙谐,但也可谓经典。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使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润滑剂,也是使个人心情舒畅的兴奋剂。大学生在学校里主要为了做到“顶天、立地、做大事”,“顶天”即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立地”是做事情脚踏实地;“做大事”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成功,而目标的实现,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显得极为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焦头烂额”、“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发生,人际交往其实是有原则可遵循的,曾经在网络上看到不少故事讲述的都是人际交往中的注意事项,例如,一个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关于“误会”的故事曾被多人点击浏览。一对深深相爱的年轻夫妇,妻子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丈夫训练了一只狗来做帮手照顾孩子。一天丈夫外出,第二天赶回后发现家中到处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是血,主人大怒,杀狗解恨,而后不久孩子却从床底下爬出,毫发未损。门口不远处,狼在啃着狗肉。故事中的男主人遭遇的误会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误会的事情往往是在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体谅对方,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下所发生的,误会一开始,即一直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因此,会使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对无知的动物小狗发生误会尚且会有如此可怕严重的后果,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则其后果更是难以想象。与人交往需遵循四条重要原则:一是学会换位思考,消除误会;二是少往他人心灵“栽钉子”;三是学会观察,且慢下手;四是善待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宽容他人。大学生在交往中常常会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大学生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生活肯定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帮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是一朝一夕能立竿见影的,在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时时把握如下方法:尊重他人,不自视清高;平等待人,不厚此薄彼;热心助人,勿见利忘义;诚实守信,不贪图虚名;主动随和,不孤陋寡闻;律己宽人,不心胸狭窄;服从领导,不无理抗上。
大学生渴望成才,追求成功,向往高质量的生活,在大学生社会评价与日降低的现状刺激着学子内心的同时,学校教育也在为大学生的成才与成功设计着种种途径,今天我们探讨的“改变不良的个性品质,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话题即是其一。大学生经常处于满足与改变的纠缠状态。满足与改变看似矛与盾,水火不容,实际上是相克相依,难分难舍。学会满足,才能享受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否则就只能在欲望的驱使下拼命赶路,而错过一路的风景;学会改变,才能不断地进取,使人生达到一个个新的高度,从而弥补了自己的“不满”。在循环交错的满足和改变中,大学生也就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和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作者简介:
唐丽莉,女,汉族,江西南昌人。1994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现为江西城市职业学院人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