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要发展就需要积累,积累是发展的基础,积累是发展的前提,积累是发展的必经历程,所以没有积累就没有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的目标中就有一条:“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每个“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其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日积月累”这个栏目——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引领一年级学生走进积累,让他们在积累中成长呢?在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在生活中积累
生活即语文。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说社会处处皆语文,我们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语言。
如:有一次早读课,我说了句“瞎子的眼睛,聋子的耳朵”。“快嘴”小詹同学亮开了她的嗓门:“老师,您刚才说什么?”我重复了一遍,孩子们很快记住了。我举例作了解释,随即问道:“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吗?”有很多学生表示喜欢。我就让他们回家多向大人学习,多留心听大人的交谈,那里面有许多有趣的语言。有几个能力强的孩子去做了,果然得到了不少收获,带回了不少谚语、歇后语,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水中月镜中花”、“口气吹板壁”、“铳也打不动”等等。也许学生对这些话一知半解,也许他们根本不理解,其实这都无伤大雅。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记忆力强的黄金时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原始积累,扩大和丰富学生的信息量,帮助他们建立“信息库”。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记忆能力优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们应该坚持利益最大化原则,调整教学重心,即降低“理解”上的要求,对于那些“不必解”或“不可解”的东西,可暂时放一放,待日后自行“反刍”、逐渐消化。
二、在活动中积累
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积累、在活动中成长,会让我们得到丰厚的回报。
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风”活动。我先示范说在哪儿找到了风:“风在哪儿?找到了,找到了,风在旗杆上。你瞧,国旗笑红了脸。”然后,让学生模仿汇报自己在哪儿找到了风,最后写下来。学生写得挺有味道的,如:风在哪儿?找到了,找到了,风在空中。你瞧,风筝正在舞蹈(wǔdǎo)呢!风在哪儿?找到了,找到了,风在林间。你听,“沙沙沙”,树叶正在唱歌呢!风在哪儿?找到了,找到了,风在河里。你看,河水笑欢了脸!
又如:我组织学生开展“我们和太阳游戏”活动后,让学生说说“影子娃娃怎么样”,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童真童趣,可爱极了!如谢莹小朋友如是说:“影子娃娃真淘气。我转圈他也转圈,我踢腿他也踢腿,我摔了一跤他也摔了一跤,我干什么他也学我干什么,真是个调皮的娃娃。”
三、在课外阅读中积累
教材所写和课堂所学毕竟是十分有限的,所谓“世界是学生的课本”,就是要让学生运用自己“学会的知识”和“学会的方法”走进书籍、走进历史、走进科学、走进自然,引导学生“读万卷书”,鼓励学生“行万里路”。
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学好语文,必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其中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引导他们学会读课外书,在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兴趣,积累更为丰富的语言。只要我们引导得法,一年级小朋友读起课外书来也是有模有样、津津有味的。
四、在观看电视中积累
电视中的台词大多是经过字斟句酌的,有的幽默,有的形象生动,有的逻辑严密。再加之图“话”并茂,学生一学就会。
就拿广告来说吧,学生一听到音乐就能马上背出广告词的比比皆是,如:仙都啤酒,来自青山绿水的问候;家电世界,真情无限;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学生最爱看电视了,我就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利用身边的资源,在不占用学生额外时间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兴趣盎然地看电视中不知不觉地积累语言。但我不是将此作为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只是经常开展一些比赛,如广告语擂台赛等。这样,更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收获。
语文学习包罗万象,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事,都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我们教师要做好掌舵人,从开始就引领学生走进积累,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提高学生的积累能力,切实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学生必将在不断的积累中茁壮成长、振翅高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的目标中就有一条:“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每个“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其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日积月累”这个栏目——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引领一年级学生走进积累,让他们在积累中成长呢?在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在生活中积累
生活即语文。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说社会处处皆语文,我们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语言。
如:有一次早读课,我说了句“瞎子的眼睛,聋子的耳朵”。“快嘴”小詹同学亮开了她的嗓门:“老师,您刚才说什么?”我重复了一遍,孩子们很快记住了。我举例作了解释,随即问道:“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吗?”有很多学生表示喜欢。我就让他们回家多向大人学习,多留心听大人的交谈,那里面有许多有趣的语言。有几个能力强的孩子去做了,果然得到了不少收获,带回了不少谚语、歇后语,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水中月镜中花”、“口气吹板壁”、“铳也打不动”等等。也许学生对这些话一知半解,也许他们根本不理解,其实这都无伤大雅。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记忆力强的黄金时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原始积累,扩大和丰富学生的信息量,帮助他们建立“信息库”。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记忆能力优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们应该坚持利益最大化原则,调整教学重心,即降低“理解”上的要求,对于那些“不必解”或“不可解”的东西,可暂时放一放,待日后自行“反刍”、逐渐消化。
二、在活动中积累
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积累、在活动中成长,会让我们得到丰厚的回报。
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风”活动。我先示范说在哪儿找到了风:“风在哪儿?找到了,找到了,风在旗杆上。你瞧,国旗笑红了脸。”然后,让学生模仿汇报自己在哪儿找到了风,最后写下来。学生写得挺有味道的,如:风在哪儿?找到了,找到了,风在空中。你瞧,风筝正在舞蹈(wǔdǎo)呢!风在哪儿?找到了,找到了,风在林间。你听,“沙沙沙”,树叶正在唱歌呢!风在哪儿?找到了,找到了,风在河里。你看,河水笑欢了脸!
又如:我组织学生开展“我们和太阳游戏”活动后,让学生说说“影子娃娃怎么样”,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童真童趣,可爱极了!如谢莹小朋友如是说:“影子娃娃真淘气。我转圈他也转圈,我踢腿他也踢腿,我摔了一跤他也摔了一跤,我干什么他也学我干什么,真是个调皮的娃娃。”
三、在课外阅读中积累
教材所写和课堂所学毕竟是十分有限的,所谓“世界是学生的课本”,就是要让学生运用自己“学会的知识”和“学会的方法”走进书籍、走进历史、走进科学、走进自然,引导学生“读万卷书”,鼓励学生“行万里路”。
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学好语文,必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其中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引导他们学会读课外书,在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兴趣,积累更为丰富的语言。只要我们引导得法,一年级小朋友读起课外书来也是有模有样、津津有味的。
四、在观看电视中积累
电视中的台词大多是经过字斟句酌的,有的幽默,有的形象生动,有的逻辑严密。再加之图“话”并茂,学生一学就会。
就拿广告来说吧,学生一听到音乐就能马上背出广告词的比比皆是,如:仙都啤酒,来自青山绿水的问候;家电世界,真情无限;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学生最爱看电视了,我就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利用身边的资源,在不占用学生额外时间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兴趣盎然地看电视中不知不觉地积累语言。但我不是将此作为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只是经常开展一些比赛,如广告语擂台赛等。这样,更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收获。
语文学习包罗万象,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事,都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我们教师要做好掌舵人,从开始就引领学生走进积累,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提高学生的积累能力,切实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学生必将在不断的积累中茁壮成长、振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