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要尝试新的做法源于教学遇到了困境。
教初一时我就发现班里学生普遍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缺乏主动阅读的习惯。缺少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的学生,很难形成主动阅读的习惯。而一个不爱读书的人,语文素养是很难得到提高的。于是我把初一的工作重点落到了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上面,在班里营造阅读氛围,提供阅读书籍,大力提倡读各类书。经过一年的努力,班里部分学生慢慢有看书的习惯了,但是还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家庭环境和家长的眼界使得他们读书的范围比较窄,二是缺乏一个能够及时分享和交流阅读感受的平台。有没有更好的方式,不但能够促进学生主动阅读,打开阅读的视野,而且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主动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呢?能够利用今天已经十分普及的智能手机这一最常见的终端,激发学生在非正式学习中主动阅读吗?
由于我对“凤凰FM”比较熟悉,所以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这款软件。学生们听了都很兴奋,有一部分同学很快就回家在手机上下载了。有的在群里说:“哇,这里面内容好丰富啊,什么都有。”有的说:“这里好多书啊,以后想看什么书搜搜这里就好了,好方便啊。”有的说:“以后可以在这里听音乐了。”……我建议学生要多听“文史军事”栏目下的“诗歌散文”,也可以选择听听“有声小说”栏目下的“文学名著”,并且提议周末的时候在群里汇报一下自己本周收听了哪些内容。在周末的时候我就看到有的同学说:“我在听《穆斯林的葬礼》。”有的在问:“我看到《狼图腾》啦!你们看到了吗?”有的向大家推荐说:“我在听《地心游记》,是科幻小说,蛮好听的。”……看到大家在讨论各自收听的小说,我很高兴,但又不满足地问:“有听诗歌散文的吗?”有八九个学生回答我说听了。
两三个星期后,班级里跑去图书馆借阅图书的人多了,课间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阅读了。
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家可不可以从每天所听的内容中选择自己觉得值得一背的内容每周背三百字呢?”“一次背三百字吗?”有学生问。我说:“一次或多次都可以。”大部分学生表示任务不重,可以完成。可是一背起来问题就来了,很多学生在群里纷纷表示他们听的是小说,经典的语句并不多,虽然愿意背,但一周下来也没有三百字啊。有学生在群里说:“背诗啊,背诗歌肯定能满三百字。”“背散文也可以的,我最近在听《人到中年》,里面好多话蛮经典的,值得一背。”“我在背《古文观止》,有一起的吗?”平时不说话的班长突然来了一句。群里沉默了。
只是听听小说,那是浅层次的阅读。要想迅速提高语文素养,背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背诵又确实是很容易使人失去兴趣的一件事,尤其是这种课外的阅读。于是我说:“大家不要怕,古文难背可以背背诗歌散文,古诗难背可以背背现代诗。每天听一首诗,喜欢就背几句,不喜欢就不背,然后再听听小说,这样就不枯燥了呀。建议大家可以选择汪国真和舒婷的诗来背背。”大家听了表示愿意试试。
于是就开始了听小说背诗歌的历程。每周群里讨论最热烈的还是小说,有的说:“我被简·爱感动了,她教会了我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她对罗切斯特说的那段话我都会背了。”有的问:“我觉得《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可真倔,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人吗?”……背诵诗歌的讨论则少多了,通常是相互询问有没有短小好背的诗歌。于是他们之间就相互推荐诗歌。我发现他们推荐的诗歌也并不全是短小好背的,也有的是学生自己喜欢的但是比较长的。比如说有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叶芝的《当你老了》,席慕蓉的《戏子》,甚至有学生在背鲁迅的《野草》中的内容。
就这样半个学期实践下来,学生们各自有了不同的收获。首先是很多人听了几部小说,其次是学生们或多或少地背诵了一些经典内容,最多的大概背了两千多字,最少的也背了三四百字。虽然他们之间的收获差异是巨大的,但改变正在一点一点地发生。
这次尝试给了我一些启示:首先,让我看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习变成了每时每刻都可以发生的事,它打通了课内外的界限,也降低了学习的成本,非常适合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但又渴望得到更多教育资源的家庭。其次,信息技术的使用完全能吸引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从开始听到开始读。听,比较轻松。正因为轻松,所以能帮助学生克服对传统书本阅读的恐惧,从而能慢慢地被内容所吸引,而一旦被吸引了,又会不满足于收听,最终又会走向真实的阅读。再次,技术只是手段,连接才是成功的原因。手机应用提供了学习的资源,QQ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对绝大多数的初中生来说,交流平台的重要性也许远超学习资源。我让学生听听名著或诗歌散文,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此举效果比较好,而让他们背诵效果则比较差,除了两者的难度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连接的差异。听,然后在群里交流,除了和我发生连接以外,更多的连接发生在学生之间。他们之间的竞赛、讨论,使得读书成了他们之间的话题,更深入地参与到了他们的生活之中。而背书,连接就只发生在我和某一个特定的学生之间。对于这特定的学生来说,乐趣无疑要少多了。而背书对于语感不太好的学生来说,又是令人痛苦的一件事。但是背书又是增强学生语感的一种方法,所以必须要做。我这学期让学生背书做得还不成功,下阶段要在连接上多动脑子。最后,快乐才是不竭的动力。要想让学生喜欢并且愿意自觉地开展这种非正式的阅读,老师工作的重心必须放在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这种非正式阅读的快乐上。这种快乐不仅来自于学生最终有所得的结果上,也要发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过程的快乐,能坚持下去的人必然是越来越少的。所以如何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到阅读快乐是我后阶段工作的重点,而出路我想会是在数字化媒体的深度开发利用上。
(作者单位:常州市朝阳中学)
(栏目责编:王 萍)
教初一时我就发现班里学生普遍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缺乏主动阅读的习惯。缺少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的学生,很难形成主动阅读的习惯。而一个不爱读书的人,语文素养是很难得到提高的。于是我把初一的工作重点落到了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上面,在班里营造阅读氛围,提供阅读书籍,大力提倡读各类书。经过一年的努力,班里部分学生慢慢有看书的习惯了,但是还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家庭环境和家长的眼界使得他们读书的范围比较窄,二是缺乏一个能够及时分享和交流阅读感受的平台。有没有更好的方式,不但能够促进学生主动阅读,打开阅读的视野,而且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主动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呢?能够利用今天已经十分普及的智能手机这一最常见的终端,激发学生在非正式学习中主动阅读吗?
由于我对“凤凰FM”比较熟悉,所以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这款软件。学生们听了都很兴奋,有一部分同学很快就回家在手机上下载了。有的在群里说:“哇,这里面内容好丰富啊,什么都有。”有的说:“这里好多书啊,以后想看什么书搜搜这里就好了,好方便啊。”有的说:“以后可以在这里听音乐了。”……我建议学生要多听“文史军事”栏目下的“诗歌散文”,也可以选择听听“有声小说”栏目下的“文学名著”,并且提议周末的时候在群里汇报一下自己本周收听了哪些内容。在周末的时候我就看到有的同学说:“我在听《穆斯林的葬礼》。”有的在问:“我看到《狼图腾》啦!你们看到了吗?”有的向大家推荐说:“我在听《地心游记》,是科幻小说,蛮好听的。”……看到大家在讨论各自收听的小说,我很高兴,但又不满足地问:“有听诗歌散文的吗?”有八九个学生回答我说听了。
两三个星期后,班级里跑去图书馆借阅图书的人多了,课间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阅读了。
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家可不可以从每天所听的内容中选择自己觉得值得一背的内容每周背三百字呢?”“一次背三百字吗?”有学生问。我说:“一次或多次都可以。”大部分学生表示任务不重,可以完成。可是一背起来问题就来了,很多学生在群里纷纷表示他们听的是小说,经典的语句并不多,虽然愿意背,但一周下来也没有三百字啊。有学生在群里说:“背诗啊,背诗歌肯定能满三百字。”“背散文也可以的,我最近在听《人到中年》,里面好多话蛮经典的,值得一背。”“我在背《古文观止》,有一起的吗?”平时不说话的班长突然来了一句。群里沉默了。
只是听听小说,那是浅层次的阅读。要想迅速提高语文素养,背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背诵又确实是很容易使人失去兴趣的一件事,尤其是这种课外的阅读。于是我说:“大家不要怕,古文难背可以背背诗歌散文,古诗难背可以背背现代诗。每天听一首诗,喜欢就背几句,不喜欢就不背,然后再听听小说,这样就不枯燥了呀。建议大家可以选择汪国真和舒婷的诗来背背。”大家听了表示愿意试试。
于是就开始了听小说背诗歌的历程。每周群里讨论最热烈的还是小说,有的说:“我被简·爱感动了,她教会了我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她对罗切斯特说的那段话我都会背了。”有的问:“我觉得《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可真倔,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人吗?”……背诵诗歌的讨论则少多了,通常是相互询问有没有短小好背的诗歌。于是他们之间就相互推荐诗歌。我发现他们推荐的诗歌也并不全是短小好背的,也有的是学生自己喜欢的但是比较长的。比如说有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叶芝的《当你老了》,席慕蓉的《戏子》,甚至有学生在背鲁迅的《野草》中的内容。
就这样半个学期实践下来,学生们各自有了不同的收获。首先是很多人听了几部小说,其次是学生们或多或少地背诵了一些经典内容,最多的大概背了两千多字,最少的也背了三四百字。虽然他们之间的收获差异是巨大的,但改变正在一点一点地发生。
这次尝试给了我一些启示:首先,让我看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习变成了每时每刻都可以发生的事,它打通了课内外的界限,也降低了学习的成本,非常适合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但又渴望得到更多教育资源的家庭。其次,信息技术的使用完全能吸引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从开始听到开始读。听,比较轻松。正因为轻松,所以能帮助学生克服对传统书本阅读的恐惧,从而能慢慢地被内容所吸引,而一旦被吸引了,又会不满足于收听,最终又会走向真实的阅读。再次,技术只是手段,连接才是成功的原因。手机应用提供了学习的资源,QQ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对绝大多数的初中生来说,交流平台的重要性也许远超学习资源。我让学生听听名著或诗歌散文,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此举效果比较好,而让他们背诵效果则比较差,除了两者的难度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连接的差异。听,然后在群里交流,除了和我发生连接以外,更多的连接发生在学生之间。他们之间的竞赛、讨论,使得读书成了他们之间的话题,更深入地参与到了他们的生活之中。而背书,连接就只发生在我和某一个特定的学生之间。对于这特定的学生来说,乐趣无疑要少多了。而背书对于语感不太好的学生来说,又是令人痛苦的一件事。但是背书又是增强学生语感的一种方法,所以必须要做。我这学期让学生背书做得还不成功,下阶段要在连接上多动脑子。最后,快乐才是不竭的动力。要想让学生喜欢并且愿意自觉地开展这种非正式的阅读,老师工作的重心必须放在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这种非正式阅读的快乐上。这种快乐不仅来自于学生最终有所得的结果上,也要发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过程的快乐,能坚持下去的人必然是越来越少的。所以如何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到阅读快乐是我后阶段工作的重点,而出路我想会是在数字化媒体的深度开发利用上。
(作者单位:常州市朝阳中学)
(栏目责编:王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