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暑假,笔者参与了台湾三个城市的“一城一书”评选,这项活动已连续举办两年,主旨在于让城市的市民共同阅读一本书,推动阅读风气之虞,也凝聚市民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的认同感,当然,此项活动每个县市办理的模式也很不同。至于效果,时间还太短,目前尚难断言。
类似上述由官方推动的阅读活动,越来越多,显示台湾阅读力不振的问题,已引起官方的重视。
近年来,台湾各县市积极推行“阅读起步走”(Bookstart)活动,小宝宝一出生到卫生所打预防针的时候,就会领到一本当地公共图书馆送给小宝宝的图画故事书,以及一张图书馆借书证,图书馆里则设置了小朋友的专区,让他们在专区里,由父母亲陪伴阅读,即使到处爬来爬去也可以。延续这个活动,两年前,台湾教育部门也开始编列购书预算,凡进入小学一年级的新生,都可获赠一本儿童图画故事书,以及一本协助家长认识阅读重要性的指导手册,学校班级则设置读书角,每班至少藏有18本教育部门赠送的书籍,每年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大约是13万人。
台湾的相关部门已觉察到阅读能力的下降,将可能导致的后果,于是把重点放在了低幼儿童的培养工作上,对于低收入家庭,势必将产生正面的影响。不过,这些措施的成功关键在于配套,譬如,推行“阅读起步走”(Bookstart)的图书馆,人员素质和硬件设施是否健全?赠书给小学一年级新生,也要评估学校教师对于阅读的认知?或者,如果主管教育人员的变动,规划是否延续等。尤其是,阅读力规划需要长时间去观察、研究,但台湾一向缺少对阅读规划或活动的学术性研究,因此,方向、成效也很难生产出可供参考的统计资料。
民间的阅读力推动,一向超前于官方。民间善于办活动,但有些活动不免昙花一现,或是跟追风气。近几年,台湾各界乐于捐助书籍给偏僻乡镇的学校,也有单位义务成立书香列车,一台小巴士装满书籍,巡回开到各偏僻的乡镇,让孩子有书可读。但类似的捐助,有时竟然也形成灾难,捐助的书籍太多,学校无人力整理,更缺少专人带领阅读。
笔者观察,无论官方或民间,太多资源都是投放在儿童身上,这固然是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但也产生了一个盲点,即:如果我们自己不喜爱阅读,也不陪伴孩子阅读,岂可把“读书”的期望强压在孩子的身上?若是用这样的心态来推动阅读力,最后是否会形成一种功利式的阅读,而无法真正深化?
近日,台湾媒体上有一则小新闻,一个民间的阅读组织发起“书本去旅行”的活动(类似大陆的图书漂流活动),他们邀约出版社捐赠图书,把书放在年轻人出入的星巴克咖啡馆,民众进到咖啡店,看到书,喜欢可以带走,读完再继续放流。
大陆读者对“书本去旅行”的活动应不陌生,世界各地都曾有人发起过,经常在世界各地出差旅行的人,也必定在机场候机室捡拾过被放流的书籍,并在旅途中享受了一场意外的阅读欢愉。笔者所服务的《中国时报》[开卷版],在2008年也曾举办过一次“书本去旅行”的活动(活动名称也是当时我们创想的),邀约县市机关、出版社、社会人士、作家、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共襄盛举,活动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有趣感人的故事,活动也确实有了带动的效果,日后很多小型的旅馆、民宿,开始举办类似的活动,鼓励旅客把读完的书留在旅馆里,供下一位旅客阅读。
笔者特别提及“书本去旅行”这项活动,主要是因为这个活动的本质在于阅读介入生活,也就是说,建立一个对阅读友善的环境。当你走到任何的一个角落(譬如咖啡馆),随时可以接触到书籍,很自然的,阅读便能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工作里,笔者感受最深的是:作为一个阅读版面的编辑,报纸朝生暮死,生命周期很短,那么,阅读版面何以创造影响?很简单,是在通过版面、文字,创造一种文化的氛围,氛围则又影响了环境。近几年,我们在推动阅读时,不是在孩子身上施加道德的压力,而是强调阅读的欢愉感,强调环境的友善,强调运用现代的媒介(譬如年轻人惯用的影像媒介),组织者以柔软的姿态去推动阅读风气,才能达到推广的效果。
讲到这里,回到今天的主题“影像酷世代,阅读新风景”。
笔者先简介一下自己所服务的《中国时报》和【开卷版】。《中国时报》是台湾历史悠久、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报纸之一;旗下的【开卷版】创版24年,明年就要迈向第25年了。【开卷版】是台湾致力推广阅读风气、累积阅读文化的最重要的媒体版面,目前也是硕果仅存的读书版面。在台湾,曾经和【开卷版】一起奋斗并互相竞争的《联合报》【读书人版】、诚品书店《诚品好读》,都已陆续结束。
【开卷版】是一个以书评为主的版面,除了书评,也会推出人物专访、专题报道等。我们每年有一项重大任务,就是主办“开卷好书奖”,从每年出版的3万余种新书中,挑选出最值得台湾读者阅读的年度好书。这个奖已办了23年,在台湾以公正、影响深远著称。“开卷好书奖”以“中文”为概念,凡在台湾出版的中文作品,都是评选的对象,所以像王安忆、莫言、苏童、毕飞宇都曾经获过奖。但“开卷好书奖”也设有限制,学术性质的书籍不在评选范围内,因为我们希望所推荐的书籍,“是好书,也是好看的书”,是广泛大众的选书指标。
“开卷好书奖”于每年最后一个周六公布,并举办盛大的颁奖典礼。共有:十大好书(中文创作)、十大好书(翻译)、最佳青少年图书、最佳童书、美好生活书五个奖项。
但是,在台湾这么重要的奖项,也面临影响力能否持续下去的考验,最主要的困难,是网络世代的年轻人越来越远离书本。所以,我们必须去思考:如何让网络世代的年轻人愿意分享我们推荐的好书。
目前18-35岁的主要阅读人口,几乎都是在接收影像信息过程中成长的,为了吸引他们阅读得奖好书,我们希望利用他们熟悉的影像语言,去吸引他们,去和他们交流。于是,2006年起,我们对外募款筹资,为得到“开卷好书奖”的中文作家,拍摄BV(Book Video),以影像为媒介,来推广好书的阅读。
BV是什么呢?在欧美文化界,很盛行为一本书或一位作家,拍摄一段广告影片,譬如英国重要文学奖“曼布克奖”公布后,即精心摄制得奖作者BV。
我们的BV主要邀请年轻导演掌镜,为每位获得“开卷好书奖”的中文作家,拍摄一个影片,每个长度约2-3分钟。导演则是近年成长起来的电影圈年轻新秀。从2006年起,5年内,我们陆续拍摄了48位作家,包括:薇薇夫人、苏伟贞、陈柔缙、钟文音、蒋勋、吴明益、林良、詹宏志、陈芳明、李永平、骆以军、王聪威、甘耀明、蔡素芬、几米、刘克襄、焦桐、舒国治、杨照、刘炯朗等。台湾非常杰出的作家刘克襄,连续两年获奖,所以被拍了两次。影片风格则是:(1)精准传达得奖书籍的内容;(2)精准呈现作家风格; (3)具有导演个人的创意、诠释、影像风格,融合纪录片、广告、艺术短片的手法,由得奖作家现身说法,陈述创作构想及精神世界。
年轻人固然是习惯接收影像信息,但BV对于书籍的销售和流通,是否真有帮助?
BV拍摄完成后,我们会在台湾的各大书店(金石堂、诚品、博客来等)、各县市乡镇公共图书馆、大专院校及高中图书馆等播放,另一方面也会展出得奖书籍。以去年作家杨照的《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为例,奖项公布、影片播出后一个月,这本得奖书就再版了。另外,台湾清华大学前校长刘炯朗的《一次看懂自然科学》,除了销量增加外,还听说大陆出版界也积极争取,购买刘校长所有书籍的版权。
至于销售以外的反响,如下:
提供台北书展及各项海外书展中播放。
提供大型文学及文化活动播放,例如“百年文学新趋势一爱荷华作家书展”。
得奖作家到海外演讲、交流,透过BV与海外读者交流,例如:刘克襄在香港城市大学驻校讲学,播放BV后,该校来信索取,并在香港城市大学举办了一场BV影展。作家蔡素芬、甘耀明访德、薇薇夫人香港画展等,都播放BV。
台湾图书馆争取将BV收入该馆“数字影音服务系统”“当代文学史料系统”,作永久典藏与播放。
各大学中文系、图书资料信息学相关系所教师,采用影片作为教学之用。
图书馆研习进修活动的范例。
凡与阅读相关的团体(读书会、诊所等),来电索取,均免费寄赠。
出版社也开始运用BV来推广一本新书,最新的例子是作家贺景滨的长篇小说《去年在阿鲁巴》刚刚出版,出版社为其拍摄了一片BV,请到同样是作家,电影《父后七日》的编剧刘梓洁来掌镜拍摄。
推动阅读要有策略
台湾河堤小学校长邢小萍表示,阅读本来就是河堤小学的校本课程,长期下来,河堤小学不仅有两个学生读书会,还有两个家长的读书会。如今,河堤小学更争取到教育优先补助区,可针对校内单亲及隔代教养学生进行补救教学。
河堤小学的读书会组织结构相当完整,许多家长皆参加台北市教育中心的阅读训练,目前受训回来的家长约2—3位,由这些家长带领读书会的进行。
有台湾教育专家指出,许多老师并未具备编写阅读策略的能力。推动阅读除了相关活动的举办,更重要的是,得将阅读与语文能力做高程度的连结。以某小学为例,除了语文课程,校内教师在数学、社会、自然与英文课,皆会搭配课外读物。高年级老师在教《草船借箭》,会先播放DVD让学生先看,再教课文内容,然后再导引学生读白话的《三国演义》,最后则看文言文作品。
学校的老师们会共同讨论要选哪些课外阅读、如何结合教材,学校鼓励教师提出书单,有教案的则可优先添购。老师们表示,在基础的教学中,如生字、课文情意的深究、价值观的建立、文章的架构等,校内教师都会因应课程搭配课外阅读读物。他们认为,阅读不单只是书籍,也可以是影片或报纸。学校一开始推广阅读时,即朝着“阅读延伸写作”的方向进行,语文教学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表达,阅读是开拓视野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延伸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接触的层面更广。
类似上述由官方推动的阅读活动,越来越多,显示台湾阅读力不振的问题,已引起官方的重视。
近年来,台湾各县市积极推行“阅读起步走”(Bookstart)活动,小宝宝一出生到卫生所打预防针的时候,就会领到一本当地公共图书馆送给小宝宝的图画故事书,以及一张图书馆借书证,图书馆里则设置了小朋友的专区,让他们在专区里,由父母亲陪伴阅读,即使到处爬来爬去也可以。延续这个活动,两年前,台湾教育部门也开始编列购书预算,凡进入小学一年级的新生,都可获赠一本儿童图画故事书,以及一本协助家长认识阅读重要性的指导手册,学校班级则设置读书角,每班至少藏有18本教育部门赠送的书籍,每年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大约是13万人。
台湾的相关部门已觉察到阅读能力的下降,将可能导致的后果,于是把重点放在了低幼儿童的培养工作上,对于低收入家庭,势必将产生正面的影响。不过,这些措施的成功关键在于配套,譬如,推行“阅读起步走”(Bookstart)的图书馆,人员素质和硬件设施是否健全?赠书给小学一年级新生,也要评估学校教师对于阅读的认知?或者,如果主管教育人员的变动,规划是否延续等。尤其是,阅读力规划需要长时间去观察、研究,但台湾一向缺少对阅读规划或活动的学术性研究,因此,方向、成效也很难生产出可供参考的统计资料。
民间的阅读力推动,一向超前于官方。民间善于办活动,但有些活动不免昙花一现,或是跟追风气。近几年,台湾各界乐于捐助书籍给偏僻乡镇的学校,也有单位义务成立书香列车,一台小巴士装满书籍,巡回开到各偏僻的乡镇,让孩子有书可读。但类似的捐助,有时竟然也形成灾难,捐助的书籍太多,学校无人力整理,更缺少专人带领阅读。
笔者观察,无论官方或民间,太多资源都是投放在儿童身上,这固然是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但也产生了一个盲点,即:如果我们自己不喜爱阅读,也不陪伴孩子阅读,岂可把“读书”的期望强压在孩子的身上?若是用这样的心态来推动阅读力,最后是否会形成一种功利式的阅读,而无法真正深化?
近日,台湾媒体上有一则小新闻,一个民间的阅读组织发起“书本去旅行”的活动(类似大陆的图书漂流活动),他们邀约出版社捐赠图书,把书放在年轻人出入的星巴克咖啡馆,民众进到咖啡店,看到书,喜欢可以带走,读完再继续放流。
大陆读者对“书本去旅行”的活动应不陌生,世界各地都曾有人发起过,经常在世界各地出差旅行的人,也必定在机场候机室捡拾过被放流的书籍,并在旅途中享受了一场意外的阅读欢愉。笔者所服务的《中国时报》[开卷版],在2008年也曾举办过一次“书本去旅行”的活动(活动名称也是当时我们创想的),邀约县市机关、出版社、社会人士、作家、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共襄盛举,活动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有趣感人的故事,活动也确实有了带动的效果,日后很多小型的旅馆、民宿,开始举办类似的活动,鼓励旅客把读完的书留在旅馆里,供下一位旅客阅读。
笔者特别提及“书本去旅行”这项活动,主要是因为这个活动的本质在于阅读介入生活,也就是说,建立一个对阅读友善的环境。当你走到任何的一个角落(譬如咖啡馆),随时可以接触到书籍,很自然的,阅读便能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工作里,笔者感受最深的是:作为一个阅读版面的编辑,报纸朝生暮死,生命周期很短,那么,阅读版面何以创造影响?很简单,是在通过版面、文字,创造一种文化的氛围,氛围则又影响了环境。近几年,我们在推动阅读时,不是在孩子身上施加道德的压力,而是强调阅读的欢愉感,强调环境的友善,强调运用现代的媒介(譬如年轻人惯用的影像媒介),组织者以柔软的姿态去推动阅读风气,才能达到推广的效果。
讲到这里,回到今天的主题“影像酷世代,阅读新风景”。
笔者先简介一下自己所服务的《中国时报》和【开卷版】。《中国时报》是台湾历史悠久、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报纸之一;旗下的【开卷版】创版24年,明年就要迈向第25年了。【开卷版】是台湾致力推广阅读风气、累积阅读文化的最重要的媒体版面,目前也是硕果仅存的读书版面。在台湾,曾经和【开卷版】一起奋斗并互相竞争的《联合报》【读书人版】、诚品书店《诚品好读》,都已陆续结束。
【开卷版】是一个以书评为主的版面,除了书评,也会推出人物专访、专题报道等。我们每年有一项重大任务,就是主办“开卷好书奖”,从每年出版的3万余种新书中,挑选出最值得台湾读者阅读的年度好书。这个奖已办了23年,在台湾以公正、影响深远著称。“开卷好书奖”以“中文”为概念,凡在台湾出版的中文作品,都是评选的对象,所以像王安忆、莫言、苏童、毕飞宇都曾经获过奖。但“开卷好书奖”也设有限制,学术性质的书籍不在评选范围内,因为我们希望所推荐的书籍,“是好书,也是好看的书”,是广泛大众的选书指标。
“开卷好书奖”于每年最后一个周六公布,并举办盛大的颁奖典礼。共有:十大好书(中文创作)、十大好书(翻译)、最佳青少年图书、最佳童书、美好生活书五个奖项。
但是,在台湾这么重要的奖项,也面临影响力能否持续下去的考验,最主要的困难,是网络世代的年轻人越来越远离书本。所以,我们必须去思考:如何让网络世代的年轻人愿意分享我们推荐的好书。
目前18-35岁的主要阅读人口,几乎都是在接收影像信息过程中成长的,为了吸引他们阅读得奖好书,我们希望利用他们熟悉的影像语言,去吸引他们,去和他们交流。于是,2006年起,我们对外募款筹资,为得到“开卷好书奖”的中文作家,拍摄BV(Book Video),以影像为媒介,来推广好书的阅读。
BV是什么呢?在欧美文化界,很盛行为一本书或一位作家,拍摄一段广告影片,譬如英国重要文学奖“曼布克奖”公布后,即精心摄制得奖作者BV。
我们的BV主要邀请年轻导演掌镜,为每位获得“开卷好书奖”的中文作家,拍摄一个影片,每个长度约2-3分钟。导演则是近年成长起来的电影圈年轻新秀。从2006年起,5年内,我们陆续拍摄了48位作家,包括:薇薇夫人、苏伟贞、陈柔缙、钟文音、蒋勋、吴明益、林良、詹宏志、陈芳明、李永平、骆以军、王聪威、甘耀明、蔡素芬、几米、刘克襄、焦桐、舒国治、杨照、刘炯朗等。台湾非常杰出的作家刘克襄,连续两年获奖,所以被拍了两次。影片风格则是:(1)精准传达得奖书籍的内容;(2)精准呈现作家风格; (3)具有导演个人的创意、诠释、影像风格,融合纪录片、广告、艺术短片的手法,由得奖作家现身说法,陈述创作构想及精神世界。
年轻人固然是习惯接收影像信息,但BV对于书籍的销售和流通,是否真有帮助?
BV拍摄完成后,我们会在台湾的各大书店(金石堂、诚品、博客来等)、各县市乡镇公共图书馆、大专院校及高中图书馆等播放,另一方面也会展出得奖书籍。以去年作家杨照的《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为例,奖项公布、影片播出后一个月,这本得奖书就再版了。另外,台湾清华大学前校长刘炯朗的《一次看懂自然科学》,除了销量增加外,还听说大陆出版界也积极争取,购买刘校长所有书籍的版权。
至于销售以外的反响,如下:
提供台北书展及各项海外书展中播放。
提供大型文学及文化活动播放,例如“百年文学新趋势一爱荷华作家书展”。
得奖作家到海外演讲、交流,透过BV与海外读者交流,例如:刘克襄在香港城市大学驻校讲学,播放BV后,该校来信索取,并在香港城市大学举办了一场BV影展。作家蔡素芬、甘耀明访德、薇薇夫人香港画展等,都播放BV。
台湾图书馆争取将BV收入该馆“数字影音服务系统”“当代文学史料系统”,作永久典藏与播放。
各大学中文系、图书资料信息学相关系所教师,采用影片作为教学之用。
图书馆研习进修活动的范例。
凡与阅读相关的团体(读书会、诊所等),来电索取,均免费寄赠。
出版社也开始运用BV来推广一本新书,最新的例子是作家贺景滨的长篇小说《去年在阿鲁巴》刚刚出版,出版社为其拍摄了一片BV,请到同样是作家,电影《父后七日》的编剧刘梓洁来掌镜拍摄。
推动阅读要有策略
台湾河堤小学校长邢小萍表示,阅读本来就是河堤小学的校本课程,长期下来,河堤小学不仅有两个学生读书会,还有两个家长的读书会。如今,河堤小学更争取到教育优先补助区,可针对校内单亲及隔代教养学生进行补救教学。
河堤小学的读书会组织结构相当完整,许多家长皆参加台北市教育中心的阅读训练,目前受训回来的家长约2—3位,由这些家长带领读书会的进行。
有台湾教育专家指出,许多老师并未具备编写阅读策略的能力。推动阅读除了相关活动的举办,更重要的是,得将阅读与语文能力做高程度的连结。以某小学为例,除了语文课程,校内教师在数学、社会、自然与英文课,皆会搭配课外读物。高年级老师在教《草船借箭》,会先播放DVD让学生先看,再教课文内容,然后再导引学生读白话的《三国演义》,最后则看文言文作品。
学校的老师们会共同讨论要选哪些课外阅读、如何结合教材,学校鼓励教师提出书单,有教案的则可优先添购。老师们表示,在基础的教学中,如生字、课文情意的深究、价值观的建立、文章的架构等,校内教师都会因应课程搭配课外阅读读物。他们认为,阅读不单只是书籍,也可以是影片或报纸。学校一开始推广阅读时,即朝着“阅读延伸写作”的方向进行,语文教学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表达,阅读是开拓视野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延伸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接触的层面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