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建构的 “情境” 释义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su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知识爆炸时代导致人们无法将所有知识完全学会,即便有可能学会,也无法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否适应社会。仅仅学会知识,而没有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是十分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的,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走进社会。本文着重论述什么是情境,情境有哪些分类,情境在學生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作用及下一步如何将情境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相结合,希望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生活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情境 建构 理解 真实 学习
  现代教育,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建构主义”,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真实的情境中发展能力,学会学习,更好地生活。情境学习正渗透到教育之中,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情境”,真实“情境”的设置到底会对学生学习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适合学生发展的真实“情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语文教师如何围绕情境理论组织日常阅读教学活动呢?下面将围绕以上问题进行论述。
  一、何谓“情境”
  首先,在国外研究中,通常将“情境”译为两个词,分别为“situation”和“context”。以PISA中关于两个词语的界定为例,“situation”一词更多的指涵盖地点或背景等在内的关于作者撰写文本的用途。同时大部分阅读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阅读还涉及其他东西,如作者、话题及设定任务的人(如教师等)。在PISA中,“context”这个词的来源很多,如其他学科、专业或职业领域、日常生活、社区生活和社会等。“situation只是情境中的一种形式”。PISA中指出“如果情境存在于真实世界背景中参与者的实际经历和实践,那么这个情境被认为是真实的”[1]。真实性恰恰是我们所认为的“情境”的最大特点。通过查阅《英汉大词典》,我们得知“context”一词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语言学层面的含义是“上下文,语境,文脉”;二是指“(人、事、物存在于其中的)各种有关情况,来龙去脉,背景,环境”[2]。《现代汉语词典》则将“情境”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3]。
  综合以上对于情境的界定,我们总结概括得出本文论述的情境的含义。情境并非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狭义的学习方式,而是涵盖广泛领域的,为了更好地完成建构,基于实践,为了促进学生理解真实情况,需要再次澄清的一点是,本文所论述的“情境”是“大情境”的概念,并非狭义的学习方式。
  二、情境的类型
  基于以上针对国内外概括出的“情境”的概念,我们需要进一步对“情境”做出分类。情境具有多种分类方式,首先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将情境分为三类:真实的情境、想象的情境和暗含的情境。真实的情境是指人们周围现实存在的他人或群体;想象的情境是指在意识中的他人或群体;暗含的情境则指他人及其行为中包含的一种象征意义[4]。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辞海》中对于情境的分类主要是基于情境所根植的“土壤”,即情境所依托的对象。三种类型的情境有一种依次递进相互关联之感,人最容易理解的时候往往就是基于真实的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更容易使人联系自身的经验。但是人的经验经历往往有限,因此有时候需要利用想象的情境加以理解。同时想象的情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真实情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从经验出发,又高于经验。如果说真实的情境的理解是人同化的过程的话,那么想象的情境的理解则是人顺应的过程。暗含的情境实际上一直存在于真实的情境与想象的情境之中,是理解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更好地实现理解,不得不关注那些暗含的情境,或者为了实现理解,建构暗含的情境。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支撑,为了实现理解。另外,以增强言语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为出发点,基于学理层面的研究将情境归纳为三种类型:学科认知、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学科认知指向学生的学科理解;个人体验指向学生的内心世界;社会生活指向学生的生活场景[5]。这种分类是基于对于教育教学中学习情境的理解,然后从认知对象上所做的区分。首先学生对于学科的理解基于个人体验与社会生活;学生对于学科及学科内容的理解过程反过来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学科内部的学习情境是要与生活情境之间进行有效互动、沟通、联结的。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得出本文论述的情境的类型:(1)建构的学科认知情境;(2)真实的个人体验情境;(3)促进理解的社会生活情境。该分类一来强调情境基于的基本理论,强调情境是建构的,人的学习是建构的过程。二来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是为了促进理解的。三来强调情境的重要性质是真实性,这样才能唤醒学生过去的经验,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同样,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分类只是论述上的方便,三者之间实际上相互联系。无论是基于建构的还是真实的情境,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理解。同时,基于对于学生生理、心理等认知上的把握,我们明确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基于建构的,建构是基于情境的,情境需要是真实的情境,从而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强化能力。不同情境中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实现迁移。
  三、情境在学习中的作用
  以上我们论述了什么是情境及情境的分类,在学习中为什么要强调情境呢?首先之所以强调情境是与建构有关的,是因为随着学习理论及认知心理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而建构又是基于情境的。情境是与主体密切联系的,学习及教育就是在不断地创设适合主体发展的情境,让主体在情境中实现理解。通过对情境本质的把握,有效迁移。在学校的学习即正式的教育,实际上是有情境条件的,而且是被设计的。过去,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更多的是去情境的,更多强调知识的识记,而没有考虑到这些知识的真实运用场景,导致学生面对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常常手足无措。现在学校当中的学习要转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地将固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要考虑如何创设情境,安排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理解学习,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一定要是能反映知识在运用过程中的真实情境,为学生组织的活动也要是真实的。一来真实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二来有利于学生对于活动所要传达内容本质的理解;三来基于以上两点,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实现迁移,从而学会独立解决一系列问题。教师在为学生创设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之前,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与预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之间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在了解这一情况之后,创设的情境实际上还可以看作帮助学生学习的支架。由此可以看出,支架同样具有情境性。教师创设的情境可能与学生之前亲身经历过抑或是先有经验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从而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在整个情境之下,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有困难的地方,及时适时地为学生搭建支架,帮助学生理解。最后,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后,反馈与评价同样要基于情境。总而言之,人生活的空间就是一个复杂的环境,人不可能离开情境生活。人解决问题时,会综合情境中的各种因素从而选择最优策略。因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是基于情境的。   四、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情境”的创设
  语文主要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其内容。语言与文字本身就是交际交往的工具,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文字还是语言都格外重要。那么如何开展阅读教学活动设计,如何创设阅读教学活动的“情境”就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老师在其论文中将语文中的情境,按照目的不同归纳为以下三类:1.根植于情境中的知识;2.在情境中建构知识;3.依托情境随机介入知识[6]。基于以上我们对于情境的认识,同时结合郑国民老师对于语文教学中情境的阐释,或许可以得出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情境”。首先,从大的方面我们将其界定为为了促进学生理解的真实阅读情境。具体来说,阅读情境可能是鉴于阅读文章的上下文,基于对于阅读文章字词的准确理解,在此情境中实现对于阅读的理解。另外就是学生需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切身体验过的情境实现对于阅读的理解。两者之间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而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如果在真实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缺乏相关的阅读背景经验,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支架,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学习有关盲人的文章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接触盲人。即便有机会见到,也很少有机会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教师可以为学生在课堂上创设蒙眼情境,从而真切体会盲人的生活感受,有利于学生真实理解盲人的内心,同时为学生更好地认识盲人这一群体提供必要支持。在准确把握阅读实质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与此相关的知识。这里所说的知识并非是“惰性知识”,而是参与到学生阅读活动中的适应性知识。学生在学得这些知识的同时要明确何时何种情况需要使用哪类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因而同样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基于情境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活动。同时,从大的方面来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建构是基于情境的,情境的创设是为了促进学生理解的。基于对于学习本质及情境的认识,让我们明确学生的任何活动实际上都是基于情境的。我们需要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进行实践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做事的本事,即能力。同时,学校教育要注意情境的变换,为学生创设一定迁移的情境。只有如此,当学生走出校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这个大情境时,才能更好地處理各种问题,更加适应周围的环境,最终更好地生活。
  参考文献:
  [1]OECD Measuring Students Knowledge and Skills: A New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 1999:23,51.
  [2]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K].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367.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35.
  [4]夏征农,主编.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980.
  [5]徐鹏,李倩.核心素养发展取向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建议——基于美国经验的探索[J].教育科学研究,2017(10):61-65.
  [6]郑国民,陈晓波.“主题—情境”单元中的知识呈现方式[J].小学语文教学,2007(01):4-6.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化负载的词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如何准确地传达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含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阿Q正传》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问题。如何恰到好处地翻译文化负载词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关键词: 文化负载词 目的论 翻译策略 《阿Q正传》  1.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翻译研究的重点转向文化因素。《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杰作,也是外国读者
摘 要: 贫困生在大学校园中不是个别现象,资助他们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保证每个学生的受教育权,本文分析了贫困生可迁移技能的现状,提出了以贫困生社团为载体,提升贫困生可迁移技能的方法。  关键词: 经济困难学生 社团 可迁移技能  引言  据统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占在校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1]。目前,经过国家和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贫困生资助体系已较为健全,贫困生可享受奖
摘 要: 近年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愈发受到瞩目,随之引发的国际汉语热潮与国内母语教学滞后现状形成对比。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应承担起培养和发展学生人文素质的责任,其发展面临一些问题。本文基于母语教学现状,以江苏大学大学语文为例探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为考察主体,结合相关教学方法和理论,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提供的建议和方案。  关键词: 母语教学现状 大学
摘 要: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环节中,思政课实践教学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创新点,体现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作用。目前,应用型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作者以南宁学院为例,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思考,提出以教学主体模式加“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功效。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思政课实践 教学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体系中定位非常明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芬兰成功的形成性评价经验,厘清形成性评价的价值导向和实践策略,分析中国的现行政策导向和现实需求,借鉴ARCS模型,结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现状,提出适合中国本土的大学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建议。  关键词: ARCS 大学英语 形成性评价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 芬兰  近年来,芬兰由于其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出色表现而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关注。Kupiainen, H
摘 要: 提升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情况进行调研后发现,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总体趋好的同时存在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不够、践行与运用传统文化的行为欠缺及传统文化存在糟粕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冲击,以及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和少数大学生自身学习意识淡漠。  关键词: 大学教育 传统文化 文化素养  党的十九大
摘 要: 郝懿行的《晒书堂文集》是其集部文献中的一种,本文选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涉及《诗经》研究的内容,对其进行罗列分析,并进行简要评价。本文共分为三部分:其一,介绍作者生平及著作;其二,探讨文集中有关《诗经》的内容;其三,对郝懿行的诗经学成就进行总结并说明其价值。  关键词: 郝懿行 晒书堂文集 诗经 论诗  一、郝懿行及《晒书堂文集》  郝懿行(1757—1825年),字恂九,号兰
摘 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智能设备的迅猛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媒体开展信息化教学愈来愈普及。新媒体对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以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介绍信息化技术在该课程中的实际运用,并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新媒体教学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新媒体 职业教育 秘书理论与实务 教学方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職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努力提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课程。从学生学习状态、教师教学把控、师生评价等方面对思政课教学实效调研与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政课教学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
摘 要: 《桃花扇》是中国古代历史剧的杰作,以明朝末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侧面展现了南明的兴亡历史。作者将故事发展的背景设在南明都城金陵,通过查阅史籍、寻访交游与实地考察等多种途径,积累了大量有关南明历史的珍贵资料,并将其与剧情发展紧密结合,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金陵城市气息。  关键词: 《桃花扇》 金陵文化 孔尚任  《桃花扇》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将明末复社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