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mingy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克·米勒,1942年出生于瑞士洛桑,1973年他的处女作《推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一经发表,即获得了巨大反响。1994年,约克·米勒荣获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
  这是一本非常特别的书:从1953年到1972年,七张彩色的图片,从同一个视角,记录了一个乡村二十年的变迁。一个曾经宁静的小村落,变得一天比一天喧闹,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改变的不只是环境,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虽然这是一本无字书,寥寥几幅图画却足以向读者展示乡村文明的凋落以及作者暗藏纸背的淡淡忧伤。
其他文献
我们该如何讲述中国故事?我主要想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研究中国应该具备一种历史的角度。  从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说起。前几年我回山东高密去为我的父亲做寿,整个家族几十个人都参加了。我父亲说他一辈子经历了很多的时期,他认为最近十几年,是他这一辈子中所过生活最好的一段时间。他总结说“中国感谢共产党,高密感谢吴建明”。  吴建明是高密市当时的市委书记。他为什么要感谢这个市委书记吴建明呢?因为他解决
期刊
在这个全世界都看似相同、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得像一个人的时候,生活就好像只是由琐碎的小事和泛滥的情绪构成。那么理想呢?那个宏大高远的词,它该在何处安放?  在偌大的城市中,一些人有理想,有满腔热血,却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觉得自己的理想大得不切实际,总也接近不了,就好像现在的我一样。当然,也有许多人常常迷失方向,彷徨犹豫,却总也找不到那个答案,没有人告诉他们方向在哪儿。终于,我看到这一篇文章《必须对你
期刊
前不久,市场咨询公司益普索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  71%的受访中国人表示,会根据自己拥有的东西衡量个人成功。  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调查国家。  网上流传的“马上有钱”、“马上有房”“和土豪做朋友”等热词,  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一流行心态。  用物质衡量成功无可厚非,但将其作为首要的乃至唯一的标准,  则未免浅薄单一。“马上体”无厘头式的流行,  为当下的反思提供了契机。  各种“马上有”的祝福,一
期刊
我曾经写过一千多首诗,写乡愁的诗占了十分之一。乡愁自古就有。《诗经》里有,《离骚》里也有,屈原是对整个家国的乡愁。乡愁分为好多层次:怀念故乡,如某县某乡某里,是地理意义的乡愁;一个人离开北京二十年后重新返回,虽然还是家乡,但人事已非,门前的老树不见了,长辈作古了,时光变幻,也引起乡愁;我们在太庙看到明朝的器物,是一种历史的乡愁。真正的乡愁,是立体的乡愁,是地理加历史的概念。  从古至今,乡愁是人人
期刊
2009年10月,汪涌豪教授到访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并发表原题为《中国文化中的乡土意识与情怀》的专题演讲,阐述中国文化中浓郁的“乡愁”特色。全文篇幅较长,本文为节选。  爱恋乡土,进而爱恋祖国,是人类共同的情怀。所以在这个题目下,我们看得到各种慷慨高尚的志节,乃至悲壮凄婉的情感。用各位习惯的说法,因为故乡是人自身的确证,是人认识世界最重要的起始。中国人当然也是如此,只不过,因受特殊生存环境与
期刊
2013年年末,《讲刊》通过微信平台向微友发起了一场“参与式”办刊实验,征集2014年封面选题。于是,有了本期封面专题“美丽乡愁”。  我们收到了不少微友的留言。关键词如:上善若水、学会倾听、变通、博弈、速度与高度、流行与经典、心德、争鸣、碰撞等等,思绪蓬勃,精彩纷呈。  其中,我们看到了一条留言。这位叫谢敏的微友说:“乡愁是奔波在外的一个情结,城镇化建设让很多人失去了美丽的回忆,就像这雾霾让我们
期刊
学者梁鸿以故乡梁庄为标本,真实记录了中国乡村的破败和荒芜过程,讲述了农民工在城市谋生的故事。对于乡愁,对于重回故乡这个话题,她有着更为深切的体验和感悟。  农村早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悲伤之地,充满着被遗忘的历史、记忆、知识和过去的神灵  Q:你认为今天的梁庄为什么会逐渐破败?  A :我们,包括大的社会、制度、文化和村庄里的每一个人,对这个村庄不爱了。物欲的膨胀、城市的消费习惯,影响到农村,影响了农民
期刊
2005年10月,席慕容女士走进“世纪大讲堂”,  讲述自己对原乡蒙古高原的土地、族群和文化的浓浓乡愁,  让大家看到了诗人之外的另一个席慕容:一位坚定的原乡文化的捍卫者。  这十几年来,我就是在寻找乡愁,我要弥补我的乡愁。  虽然我出生在蒙古家庭,可是对于蒙古高原,我的身份只能是一个迟到的旁听生,就像《旁听生》这首诗里写的:没有山河的记忆,等于没有记忆,没有记忆的山河,等于没有山河,还是说,山河
期刊
2011年11月9日,  叶嘉莹以《我心中的诗词家国》为题在清华大学“文史大讲堂”发表演讲,  以自己的诗句为线索,回顾自身经历,阐述思乡情怀。全文篇幅较长,本文为节选。  我像一个空中飘转的盘草,离开我的故乡,灾祸找上门来,连个瓦片的遮蔽都没有  我于1924年出生,那是军阀混战的年代。上初中的时候,赶上了卢沟桥事变,当时不过是十三岁的年龄,父亲一直随政府在后方,而我们就只能在沦陷区。当我194
期刊
传统村落是我们踏访历史和展望未来的时空桥梁,是我们的灵魂栖居和最终回归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如果消失,将意味着什么?国人当思。  Q:什么是传统村落?它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进程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作用与功能?  A :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在历史演变中,由“聚族而居”这一基本族群聚居模式发展起来的稳定的社会单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时空中悠久和稳定的坐落。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