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y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切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夯实每一个教学环节. 驾驭教材,拓展思维;精心设问,激发思维;捕捉信息,发展思维;双向评价,升华思维.
  [关键词] 拓展思维;捕捉信息;精心设问;双向评价
  任教于一所普通中学,“老师教的内容学生不理解”“学生的反应老师不理解”的状况时时发生,让笔者很是困惑,这显然不能仅仅归咎于学生的基础薄弱. 最近一次的南京市数学教研活动,有一节让笔者记忆犹新的交流课——《数列》,执教者的精心设计,让课堂展现的是知识的生成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发展,让笔者有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感觉.
  案例片段
  片段一:《数列》
  问题情境:①传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家经常在沙滩上研究数学问题,他们用小石子表示数的三角数;②“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③某剧场有30排座位,第一排有20个座位,从第二排起,后一排都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那么各排的座位数依次是多少?④简谐振动中记录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移:第一次为1,第二次为-1,第三次为1,第四次为-1,在整个过程中的位移依次为多少?⑤王同学的四次考试成绩:98,117,125,129. 从五个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示.
  数学建构:第一次设问:以上这些问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入新知——数列的概念)概念理解这一环节中,第二次设问:①数列定义中的关键词有哪些?你能不能再举出一些数列的例子?②你是如何理解数列定义中的一定次序的?③针对分析你有什么发现?(得到数列的本质——是一个函数)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自主探究以上五个数列的函数性质.
  【案例分析】 该片段最大的亮点是,对教材进行的二次加工与整合,没有按部就班,而是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搭建了平台,学生的思维真的像一句歌词所唱的“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地剥开我的心”那样,一层一层地剥开数列的“心”,水到渠成地让学生理解了数列的本质.
  亮点一:有效的信息捕捉. 通过设问“你是如何理解数列定义中的一定次序的?”捕捉到了“一一对应”的有效信息,怎么对应的?启发学生借用表1.
  用表格很容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一一对应”,顺理成章地联系到了函数,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亮点二:深入的过程展示. 通过对学生思维的逐步启迪,得到数列的概念后,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接触基本题——①求数列的项,②通项公式的猜想,而是把数列是一个特殊的函数作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又一个切入点,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索的时空.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与探究,使学生明白数列的特殊性,但又具有函数该有的性质,为整章的学习做了引航.
  亮点三:精心的问题设计. 你是如何理解数列定义中的一定次序的?函数有几个量?研究函数一般都研究哪些……老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可谓不大不小,不深不浅,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跳一跳够得到”,但要“摘到桃”,必须积极思考,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思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此笔者做了以下“有为”的尝试.
  片段二:《余弦定理》
  情境引入:从“在△ABC中,已知CA=1,CB=2,∠ACB=60°,求”这个小练习入手(上学期南京市高一期末考试19题的第1问),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实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推导,面对“在△ABC中,已知CA=b,CB=a,∠ACB=C,求”时学生几乎能没有障碍地写出2=(-)2=2-2· 2,进而得出c2=a2 b2-2abcosC. 接下来随意抽点了两位同学,他们很轻松地就推出a2=b2 c2-2bccosA,b2=a2 c2-2accosB. 可见,学生对于余弦定理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
  数学建构:笔者没有急于让学生运用公式,而是首先设问:“观察这三个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语言表述出来吗?”问题一抛出,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学生首先想到了公式的变形,類似于a2-b2=c2-2bccosA,笔者很是耐心地回应:“等价变形非常不错,变形的用意在哪里呢?”“好记呗,对称呗!”顺应了学生们的想法,最终敲定了“最美的”记法:cosA=,cosB=,cosC=. 笔者继续问道:“难道变形只为了感受对称美吗?”学生A:“为了求角,对,知道三边求角. ”学生B补充:“知道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 ”与此同时,笔者也看到了骄傲和满足的表情洋溢在很多学生的脸上,这足以说明学生A及学生B想到的,其他很多学生也都想到了. 这样一来本节课的基本题型有了,余弦定理的功能找到了. 笔者并不满足地继续追问:“还有其他发现吗?”学生C小声地说:“我想到了∠A=90°,a2=b2 c2,就是勾股定理. ”这引来好多学生的哄笑,“这个信息太有价值了!”笔者义正词严地评价到,学生的哄笑戛然而止,笔者再次追问:“还可以怎样呢?”“∠A>90°,a2 b2-c2<0;∠B>90°,a2 c2-b2<0;∠C>90°,a2 b2-c2<0.” 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得到这个结论. “太好了,能同时成立吗?”……随着对话的进行余弦定理的本质——锐角、钝角三角形的判断条件生成了,例3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节课“环环相扣”地衔接“创造”:余弦定理的推导→余弦定理的功能→余弦定理的本质. 一种“有为而至”的情愫油然而生.
  案例反思
  《数列》一课的“有为”设计让笔者受益匪浅,经过亦步亦趋地“有为”模仿,让笔者领悟到:学生的思维反应不是完全由学生的学习基础决定的,只要老师对待教学“有为”,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亲身“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1. 驾驭教材,拓展思维
  特级教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 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題,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可见教材是一种有效资源,但也绝不能照本宣科,因为教材只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它的内容相对稳定,不可能及时地吸收当前的信息,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相吻合. 我们要做的是理性地看待数学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 同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数学教材进行灵活、创造性地处理,拓展课堂教学空间,为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搭建平台.
  2. 精心设问,激发思维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还曾说:“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 ”提问是一种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传递着师生间双向交流的信息,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努力做到: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做好铺垫. 教师所提问题更要符合高中生正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实际情况,既不能简单地让全体学生回答是或否,也不能让学生都抓耳挠腮、无从回答,要遵循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即所提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使学生思维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不平衡状态. 只有通过积极探究,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才能“跳一跳,能够得着苹果”,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3. 捕捉信息,发展思维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互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 即使教师事先预设再充分,也难以预料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反应. 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学生的回答是教师必须及时关注的,但有时学生对问题不做直接的言语反应,而是通过表情、动作等传达出赞成、反对或喜欢、厌恶的信息,教师需要察言观色,不让信息流失. 这就要求教师驾驭智慧,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捕捉和把握,适时调整预设,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得以利用. 现场捕捉,启迪智慧,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思维进行碰撞,定能够“吹尽狂沙始到金”,使教学的内容不断得以拓展和深化.
  4. 双向评价,升华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这充分说明了教师课堂评价的重要性. 笔者更从中读出了,评价不应只是简单地判断学生的对与错,而应适时、适当、适量驾驭自己的语言智慧,为学生把关定向、释疑解难,引领学生走出迷茫,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感性评价和理性评价应水乳交融,贯穿于整个学习的始终,才能让学生既得到情感的满足,又得到思维的升华.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可见,教师的语言能够诠释感性、理性评价的价值所在,我们所追求的就是感性的语言交流到理性的知识升华.
  结语
  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 适宜的教材整合,精心的课堂设问,实时的信息捕捉,有效的课堂评价……所遵循的宗旨只有一个,数学课堂展现的是过程,强调的是参与, 关注的是思维.
其他文献
[摘 要] 观察二元不等式的结构特征,分析导数题中五类不同結构的二元不等式如何证明,并给出相应的证明策略.  [关键词] 二元不等式;导数;结构;策略;构造函数
[摘 要] 以函数为背景的不等式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重点问题,其中涉及函数、导数、不等式、方程等知识,对于学生的解题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 解题时采用构造函数法可以把握问题本质,打开突破口. 文章深入剖析构造函数的方法策略,结合实例加以探究,并开展教学反思,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不等式;导数;构造;函数;单调性  问题综述  在近几年的模考和高考中出现了一类较为特殊的不等式问题,融合抽象函数、
得益于长城汽车优秀的爆款产品打造能力和优秀的新产品开发能力,新品牌欧拉从出现开始就一直备受关注。很多人都说哈弗火了以后长城就不想再造其他产品了,但实际上他们压根没停下扩张的脚步,欧拉带着长城对新能源领域的信心诞生了。  暴风士兵  IQ是欧拉品牌的第一款产品,这款产品使用了一个十分新颖的3厢SUV造型,一如宝沃BX6和观致3GT,这种造型能够大幅度提升这率的吸睛度。而前脸使用了车身同色面板做了封死
[摘 要]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为“合作学习”,让课堂成“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笔者以“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1课时)”为例,应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课堂模式,探索构建优质的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导学案;指数函数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实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新课
[摘 要] 数学教学及研究在基礎教育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课改以来获得普遍认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之下,需要更多地向思维情境的创设迁移. 因为思维是学生的思维,思维情境创设可以更好地实现以生为本,进而面向学生提升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数学抽象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进而让核心素养的培育得到保证.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情境;思维情境;核心素养  数学教学作为课程改革中的引领性学科,其
[摘 要] 通过主题“关于导函数零点无法直接求解”的解决,阐述在高考二轮备考复习中,以函数的零点、方程的根、不等式的解集之间的关系为突破口,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领悟这类数学问题的本质,来尝试激活备考状态下的数学课堂,落实高三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导函数;零点  高中数学学科六大核心素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中直观想象是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学建
[摘 要] 已知斜三角形“边边角”解该三角形是高中数学“解三角形”一章中常见的问题,教师在教、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常会用到“图形法”“正弦定理法”“余弦定理法”三种方法判定解的个数或求具体解. 文章通过计算分析,论证了上述三种方法在判定解的个数的过程中进行分类讨论时的分类标准、分类类型及最终结论上的一致性,并且给出了具体问题中合理选用哪种方法的策略.  [关键词] 解三角形;边边角;作图法;正弦定理;
[摘 要] 高中数学需要摆脱单一的应试思路,要从纯粹的认知中解放出来,将情感纳入教学,以使认知与情感能够融合,并让情感驱动认知的发展. 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取向,其得到了著名教育家李吉林情境教育范式研究的证实,对高中数学教学亦有充分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高中数学;认知;情感;教学取向  高中数学教学,历来以理性著称,就算是在课程改革期间,也很少看到高中数学课堂有活力四射的一面,当然这是由高中数
摘 要:在当前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诱导学生,让学生的思绪得到扩散. 基于此,本文着重探究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  数学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比较,更加抽象,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长此以往,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还会产生抵触的情绪. 课堂教学过程是
[摘 要] 建构主义下的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化,达到知识的新平衡.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 建构主义;知识结构;课堂教学;正弦定理  前言  皮亚杰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智慧和思维是对环境适应、受刺激的一种反馈适应. 主体在同化知识过程中,将刺激转换为认知结构中的单元,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