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眼中,北京师范学校是一所办得很好的学校。校友们如今聚会,都为这所有特色的学校没有坚持办下去感到十分惋惜。
师资与优良奖章
“北师”有一批优秀的教师。记得刘梦华老师教教育学,他后来到北京教科所担任教学研究室主任,领导我们进行整体实验研究。徐应隆老师教语文,他后来跟随王胜川在工读学校当教导主任。有一次集会,徐老师带领工读学校的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身着洁白的制服,吹号打鼓,大踏步进入会场,和马卡连柯《教育诗》中描写的情景完全一样。再后来,徐老师到北京教科所当德育研究室主任,还领导我们创办了《班主任》杂志。
音乐老师曹轼甘,颇有艺术家气质,他的即兴发言往往是诗与歌交织,有时候自己高歌一曲,有时候指挥全场大合唱,让我们这些未来的老师备受感染。美术老师孙老师和教国画的谢时尼等老师,当时已经是社会上的知名画家。体育老师高磊和学生关系密切,有一次体育课集合列队的时候,高老师忍不住“扑哧”乐了。原来正当二八月乱穿衣的季节,爱美的李春阳同学穿白色的背心短裤,而他旁边的刘子敏同学,还是一身棉袄棉裤。王明远老师教历史,他有一句名言“多活一天,就离死近一天”,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教地理的赵老师,对我们要求严格,每堂课都有一个两分钟的测验。有一次我抱着侥幸心理,没有复习,结果得了这辈子唯一的一个2分(当时实行5分制),我把这张测试条夹在书里,时刻警醒自己。
学校有晚自习,同学们都能够自觉学习,老师们也经常来教室帮助大家解决学习上的难题。一排排明亮的日光灯下,一个个埋头读书的同学,这场景让人真切地感到这里就是新中国教师的摇篮。
和普通高中一样,教育部对师范生也实行优良奖章制度。学习成绩的要求是每个学期每门功课的总分必须是4分、5分。一些同学学习很好,有的科目甚至很突出,但是13门功课都是4分、5分,就很不容易。令我自豪的是,全班只有我一个人获得学习优良奖章。
一个大家庭
“北师”很像一个大家庭。不仅是因为师哥师姐的称呼,还因为所有同学的志向都是当老师,容易想到一起去;老师和学生又都住校,早晨一起在操场锻炼身体,晚上学生有时候也去老师宿舍串门。老师像家长一样呵护着我们,尤其是教导处有一位乐老师,像一位慈祥的祖母,经常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一个同学。
学校经常开展高年级与低年级的交流活动、同年级的男女班之间的友谊班活动。女生班的同学,多次利用星期天时间,偷偷把男同学的被子拆洗、晒干,还要抓紧时间,在男生返校前缝好。
丰富的社会活动
学校经常组织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记得有一年国庆节,由师范学生组成两个国庆游行的体育队伍:女同学手持藤圈,身穿白色体操服;男同学手握哑铃,身穿白色背心、长裤。当时我们只觉得自己的胸肌不太发达,一点不像运动员。
有一年,我和一部分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五一游园活动。我们被指定站在中山公园大门两侧,迎接来宾。只见一辆黑色轿车驶进大门,猛地停了下来。车门打开,我们都惊呆了:身材魁梧、满面红光的毛主席下车后,在距离我们几步远的地方,向大家挥手示意。车的另一侧是越南的胡志明主席,下车后也频频向大家招手。参加游园活动的人很多,毛主席走到哪里,人们就蜂拥到哪里。我们还有维持秩序的任务,就是拦着大家不要太靠近毛主席。其实根本拦不住。连我们自己也不时地回头看看毛主席。
还有一年的六一游园活动,很多同学参加了服务工作。我和两个同学被分配到北海公园北岸,站在铁栏杆旁边做服务。忽然发现几个人从东边走了过来。“啊!周總理!”一个同学惊叫起来。只见周总理慢慢走了过来,用炯炯有神的眼睛打量我们:“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北京师范学校。”周总理“哦”了一声,笑眯眯地继续往前走去。
作为师范学生,需要尽早接触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小学生。学校就组织我们在假期,到学校去当少先队辅导员。我们在老教师的帮助下,提前掌握了一些工作方法,学到了他们的经验。
暑假之后,学校还举办了展览会,一个班一个展台。我记得我们班崔乃乾自己制作的拖鞋,得到了同学们的赞叹。班主任赵培庠别出心裁,决定为我举办个人展览。同学们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把我的书、读书笔记、日记,甚至我赶时髦学习世界语的卡片也拿来展览。当时自己很是骄傲,幸亏我母亲参观之后,表情十分平静,而且从未再提起过。这件事对我一生都有重要影响——永远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永远不要有虚荣心。
在节假日,我还参加过北京图书馆举办的讲座。当时,来到群众中做普及工作的都是一些大学问家。例如哲学家冯志讲席勒,科学家袁翰青讲原子弹,著名演员苏民讲诗歌朗诵。对于我这个求知欲十分强烈的小青年来说,简直是如鱼得水,我保存的当年的讲座材料,就有近20份。这对于我开阔眼界、提升认识,以及日后做一名优秀教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经历至今令人怀念。
师资与优良奖章
“北师”有一批优秀的教师。记得刘梦华老师教教育学,他后来到北京教科所担任教学研究室主任,领导我们进行整体实验研究。徐应隆老师教语文,他后来跟随王胜川在工读学校当教导主任。有一次集会,徐老师带领工读学校的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身着洁白的制服,吹号打鼓,大踏步进入会场,和马卡连柯《教育诗》中描写的情景完全一样。再后来,徐老师到北京教科所当德育研究室主任,还领导我们创办了《班主任》杂志。
音乐老师曹轼甘,颇有艺术家气质,他的即兴发言往往是诗与歌交织,有时候自己高歌一曲,有时候指挥全场大合唱,让我们这些未来的老师备受感染。美术老师孙老师和教国画的谢时尼等老师,当时已经是社会上的知名画家。体育老师高磊和学生关系密切,有一次体育课集合列队的时候,高老师忍不住“扑哧”乐了。原来正当二八月乱穿衣的季节,爱美的李春阳同学穿白色的背心短裤,而他旁边的刘子敏同学,还是一身棉袄棉裤。王明远老师教历史,他有一句名言“多活一天,就离死近一天”,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教地理的赵老师,对我们要求严格,每堂课都有一个两分钟的测验。有一次我抱着侥幸心理,没有复习,结果得了这辈子唯一的一个2分(当时实行5分制),我把这张测试条夹在书里,时刻警醒自己。
学校有晚自习,同学们都能够自觉学习,老师们也经常来教室帮助大家解决学习上的难题。一排排明亮的日光灯下,一个个埋头读书的同学,这场景让人真切地感到这里就是新中国教师的摇篮。
和普通高中一样,教育部对师范生也实行优良奖章制度。学习成绩的要求是每个学期每门功课的总分必须是4分、5分。一些同学学习很好,有的科目甚至很突出,但是13门功课都是4分、5分,就很不容易。令我自豪的是,全班只有我一个人获得学习优良奖章。
一个大家庭
“北师”很像一个大家庭。不仅是因为师哥师姐的称呼,还因为所有同学的志向都是当老师,容易想到一起去;老师和学生又都住校,早晨一起在操场锻炼身体,晚上学生有时候也去老师宿舍串门。老师像家长一样呵护着我们,尤其是教导处有一位乐老师,像一位慈祥的祖母,经常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一个同学。
学校经常开展高年级与低年级的交流活动、同年级的男女班之间的友谊班活动。女生班的同学,多次利用星期天时间,偷偷把男同学的被子拆洗、晒干,还要抓紧时间,在男生返校前缝好。
丰富的社会活动
学校经常组织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记得有一年国庆节,由师范学生组成两个国庆游行的体育队伍:女同学手持藤圈,身穿白色体操服;男同学手握哑铃,身穿白色背心、长裤。当时我们只觉得自己的胸肌不太发达,一点不像运动员。
有一年,我和一部分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五一游园活动。我们被指定站在中山公园大门两侧,迎接来宾。只见一辆黑色轿车驶进大门,猛地停了下来。车门打开,我们都惊呆了:身材魁梧、满面红光的毛主席下车后,在距离我们几步远的地方,向大家挥手示意。车的另一侧是越南的胡志明主席,下车后也频频向大家招手。参加游园活动的人很多,毛主席走到哪里,人们就蜂拥到哪里。我们还有维持秩序的任务,就是拦着大家不要太靠近毛主席。其实根本拦不住。连我们自己也不时地回头看看毛主席。
还有一年的六一游园活动,很多同学参加了服务工作。我和两个同学被分配到北海公园北岸,站在铁栏杆旁边做服务。忽然发现几个人从东边走了过来。“啊!周總理!”一个同学惊叫起来。只见周总理慢慢走了过来,用炯炯有神的眼睛打量我们:“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北京师范学校。”周总理“哦”了一声,笑眯眯地继续往前走去。
作为师范学生,需要尽早接触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小学生。学校就组织我们在假期,到学校去当少先队辅导员。我们在老教师的帮助下,提前掌握了一些工作方法,学到了他们的经验。
暑假之后,学校还举办了展览会,一个班一个展台。我记得我们班崔乃乾自己制作的拖鞋,得到了同学们的赞叹。班主任赵培庠别出心裁,决定为我举办个人展览。同学们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把我的书、读书笔记、日记,甚至我赶时髦学习世界语的卡片也拿来展览。当时自己很是骄傲,幸亏我母亲参观之后,表情十分平静,而且从未再提起过。这件事对我一生都有重要影响——永远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永远不要有虚荣心。
在节假日,我还参加过北京图书馆举办的讲座。当时,来到群众中做普及工作的都是一些大学问家。例如哲学家冯志讲席勒,科学家袁翰青讲原子弹,著名演员苏民讲诗歌朗诵。对于我这个求知欲十分强烈的小青年来说,简直是如鱼得水,我保存的当年的讲座材料,就有近20份。这对于我开阔眼界、提升认识,以及日后做一名优秀教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经历至今令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