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美缠绵伤别离之绝唱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erlan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厢记》的魅力不仅在于波澜曲折的情节、激烈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叛逆的崔莺莺的形象,也不仅在于破除了传统的“才子佳人”的观念俗套和鲜明的反封建的主题,而令人叹为观止的正是《西厢记》中曲词的美轮美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中的《长亭送别》一折被誉为文学史上抒写离愁别恨的绝唱。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对王实甫的戏剧语言艺术有更全面、准确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剧中曲词做深入浅出解析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古典诗词中与之相关的名诗锦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更细致、更深刻地挖掘王实甫魅力无穷的戏剧语言艺术。
   一、情景交融,渲染意境
   情景交融是古典诗词基本的抒情手法,“自古逢秋悲寂寥”,用萧瑟的秋景表现伤离别之情更为历代诗人所常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在《雨霖铃》开篇运用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深秋时节凄清的图景,为下文一对情侣缠绵的别离之情做铺垫。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勾勒了一幅凄厉的秋野夕照图,前四句用九个名词堆叠写景,为最后一句表现漂泊天涯游子的羁旅之苦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也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长亭送别》中的第一首曲词,前四句一句一景,王实甫特意选取了四种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渲染了一幅寥廓凄冷的图景,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后面“总是离人泪”一句点出了崔莺莺将要送张生赴京赶考时痛苦悲戚的心情。那么前面的四景与后面的悲情是如何聯系起来的呢?就是中间的一个“染”字,枫林经霜染红就仿佛莺莺的内心在煎熬中滴血,“染”字既是染色之染,亦是染病之染,无论是无情之景还是有情之人,似乎都因枫林之变色而染上了相同的病,景与情合二为一,真可谓景中含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经典之作。传说王实甫写完此曲后呕血而亡,虽然这有些无稽之谈,但由此可见功夫之深,此曲的神韵确实脍炙人口。
   二、叠词连用,描摹心境
   善于运用叠词是王实甫戏剧语言艺术的特点之一。在《叨叨令》一曲中,崔莺莺只身面对张生尽情倾诉即将离别的痛苦心情,连用“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重重叠叠”“栖栖遑遑”5个叠词,将崔莺莺柔弱倦懒的神态和缠绵悱恻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为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叠词运用出色的古典诗词,比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连用“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6个叠词,抒写织女遥望银河的愁苦与无奈的心情,更好地表达了织女的相思之苦。而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开篇就连用7个叠词,可谓创意奇巧,从动作、环境再深入到心情,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词人晚年形影孤单的处境和凄惨悲怆的心境。通过从《长亭送别》的分析入手,再引申到中国的古典诗词,这样拓展了思维空间,使学生对叠词的运用就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三、善用修辞,文采斑斓
   在《长亭送别》中通篇都是崔莺莺送别张生时的曲词,其中多处运用夸张、对偶、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崔莺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真实可爱。比如《滚绣球》中,“听得到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崔莺莺听说张生要赴京赶考,内心的痛楚无法言表而瞬时红颜憔悴、身心疲惫,莺莺的缠绵哀切、如泣如诉似乎在耳畔回响。在《四煞》中,“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作者运用对偶和夸张,抒写崔莺莺满腔痛苦和怨恨之情,她恨母亲逼张生赴京赶考,恨上天偏要拆散一对鸳鸯,为此她柔肠百转、伤心欲绝。在《朝天子》中,“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送别的酒宴上,鸳鸯先将美酒比作相思泪,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表达愁苦之情。然后用“蜗角”“蝇头”比喻极小的利益,在众人面前莺莺直抒胸臆,恨满愁肠,指责老夫人不重情义,贪图名利,表现了崔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的叛逆精神,这样,就将崔莺莺的感情从最初缠绵哀婉的离别之情,推到一个更高的思想境界。崔莺莺敢于鄙弃封建传统的世俗观念,大胆追求真挚爱情的叛逆性格至今令人唏嘘不已。
   四、多用典故,意境深远
   多用典故是王实甫戏剧语言艺术的特点之一。以《耍孩儿》为例,四句中连用“红泪”“司马青衫”“伯劳”三个典故。“伯劳”出自东汉乐府“东飞伯劳西飞燕”,有相思离别之意;“红泪”出自《拾遗记》,传说魏文帝喜欢的一个女子叫薛灵芸,她进宫时,告别父母,泪水滴在玉壶上,玉壶变成了红色,后人因此称妇女的眼泪为红泪;“司马青衫”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当诗人听完琵琶女感人肺腑的演奏,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感慨,就有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王实甫借用这三个典故极力渲染崔莺莺内心的感伤悲戚,表现缠绵难舍的心情。
   《长亭送别》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是《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的元曲、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璀璨夺目的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浩瀚的海洋。
其他文献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思维的触角,也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解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是至关重要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语文课堂要解放学生的眼睛。那么,如何解放学生的眼睛,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观察课文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如今,人才竞争十分激烈,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当探寻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主要阐述了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以期促进小学生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互动教学;生活化;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数学是小学阶段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它能够培养学生
摘 要:学生精力管理是学校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目前在高中生群体中进行精力管理主题的团辅活动比较少见。本次辅导活动以高三学生为对象,以精力管理理论为基础,采用案例分析法,从“小A”的烦恼引入以点带面提出学习精力提升四妙招,旨在帮助高三学生重视精力管理,对于改善高三学生学习状态及提高学习效率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精力管理;精力管理金字塔模型;高效学习   一、引言   针对高三学生
摘 要: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出发,以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可行的应对策略两个方面切入,围绕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纵观当前教育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众多突出问题,导致实际教学效益难以保障,进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始终无法获得有效的引导与锻炼,更谈不上实现提升与发展了。以下,我根据自己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从存在的问题及具体的对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实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审美情趣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中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是语文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对古诗教学中如何提升儿童审美情趣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古诗教学;审美情趣;策略;融诗入画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古诗教材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教师如何通过古诗教学来提升
摘 要:写作教学对于初中语文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构成部分,和阅读教学同等重要,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所在。而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让写作更“时髦”,是新时期写作教学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时代本身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教学活动也需要顺应时代,做出创新变革。首先针对写作“时髦”的内涵做出解析,然后反思目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最后提出优化写作教学的相关策略建议,希望可以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孩子留在农村成了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了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让他们快乐健康成长,显得非常重要,而采用音乐教育的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干预;探索   在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数量庞大,而小学正是他们成长的
摘 要:“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机网络交流平台,将文字、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多种功能集于一身,人与人之间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展开即时的交流互动。微信的这一特点不仅给每一个人带来了希望与挑战,也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由此想到了学生的家庭作业管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利用学生(家长)与微信的亲密接触,创建一个崭新的微教育平台,尝试远程教学、作业反馈、佳作欣赏、课堂延伸等,将课堂搬上了网络,实现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变革,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教师都采用了新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入“合作学习”的新式学习模式,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促进初中数学教育不断发展。针对“试探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具体优化策略”这一话题进行分析讨论,旨在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摘 要:线条,是儿童知觉生活后表现造型最重要的美术学科要素。如何画出线条,如何画自己需要的某种线条,都是小孩子在小学期间需要学习的技能。有个性的作品不一定要十分像,美术课上发现、探索、体验、感受、再表达的过程才是最可贵的。改变评价标准,学生更能感受成功的快乐。如何用线条合情合理地来表现画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美术;线条;造型;体验;成功   从历史角度思考艺术。“艺”的发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