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从驱使走向激发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qi_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不容忽视学生学习力的培养,然而,阻碍学习力养成的教学陋习却难有改观:关注学生积累信息忽视智慧养成、要求学生机械模仿拒绝冒进犯错、期望学生迎合答案忽视独立思考。为扭转这些教学行为,需要重新认识教学意义,找回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点亮每一位学生的智慧,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学习力;智慧;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C-0003-04
  学习力,顾名思义,是指人的综合学习能力。该词由管理学引入教育学,经过十多年的理论探索,当前认可度较高的是余建祥先生提出的“六要素说”,主要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学习心智、学习意志、学习动力等。几乎没有教师会质疑培养学生学习力的重要性,甚至被提到作为教育终极目标之一的高度。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这份初心却有意无意地被“忽视”甚至是“丢弃”,教师一边“万般无奈”于学生“教了仍不会”,一边仍“墨守成规”地驱赶着学生学。当师生们在课堂上难以获得学习的快乐时,那么,是时候放下外在“包袱”审思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了。
  一、阻碍学习力培养的“拦路虎”
  在探讨学习力培养困境之前,我们需要回到原点,谈一谈学习的目的。人为什么需要学习?这是一个终极目的的探讨,然而教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却不自然地“屈服”于阶段性目标或外在结果:学生需要按时完成学业,需要顺利通过考试……这些外部目标充斥着整个课堂教学,甚至替代了学习本身,掩盖了学习的本源价值。在偏离的轨道上前行越久,学生变得越来越漠视学习,却越来越在意结果,甚至把达到结果的手段当成了学习本身。
  (一)驱使学生积累信息,忽视养成智慧
  不容置疑,知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以掌握知识为重点的一类学科(如历史和地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似乎着力于学生识记、积累书本知识,而避开了对学生智慧的训练。从课前预习、课中任务到课后练习,掌握信息的“多”和“全”成为了学生和教师的第一目标和任务,而思维的深度、广度以及知识对思想的浸润则成为次要。教师将知识学习弱化为信息积累,注重的是学生识记信息能力的训练,忽视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智慧培养。事实上,掌握一定的信息并不需要特殊的智力训练,而运用智慧却不同,学生需要在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与已有知识加以联系并运用,从中获得新的信念来改善生活、解决问题。信息只有在思维的过程中被获取,它才具有真正的应用价值,才能成为学生能力中的一部分。如果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只是识记,而缺乏思考的过程,那么他们往往只能记住零散的信息,遇到具体问题时依然不会运用思维去解决。
  (二)驱使学生机械模仿,拒绝冒进犯错
  技能娴熟,是社会对技术工人的第一要求。职业学校中那些侧重于技能的科目教学,教师往往会寻找一种简单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通过不断的重复训练,学生虽然有可能“高效”地达到操作熟练,殊不知,这是最不利于他们学习力发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许是为了节约耗材成本或节省时间等目的,往往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和规范标准进行训练,并拒绝他们冒进或跳跃操作步骤。从训练学生技能角度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许能在短时间内产生一定效果,但是对于学生学习力培养将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学生在教师的步步指引下只知道这样做、那样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最后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成功的。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教师的演示,即便操作失误也只要立即纠正即可,似乎不需要知道为什么错了,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积极的调动和激发;在反复的技能训练中,只要求学生不断提高技能操作的速度与精准度,学生并没有机会去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思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是学到了这些科目的“皮毛”,深层次的东西被“埋葬”了。
  (三)驱使学生迎合答案,阻碍独立思考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特别的,我们会下意识地在自己的思考基础上,去评判别人的观点及思维过程。这一心理倾向带给教学的不利影响是,教师会不自觉地对那些想法与自己相符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冷落那些与自己想法不吻合的学生。课堂上,一些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期待去思考,而不是出于问题本身;一些学生担心自己的答案不合教师要求而怯于表达;一些学生对教师提问不感兴趣而心思游离……长此以往,所谓的“好学生”对教师的“标准答案”形成心理依赖,所谓的“差学生”甚至讨厌学习这门课程。大多数教师往往会归结为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很少能清晰认识到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言行举止对学生学习的潜在规约。
  事实上,制约学生学习力培养的教学行为还不止这些,虽然我们都冠以“学习力培养问题”,但具体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身上时,我们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文就学习力培养之问,从理念层面提出课堂教学中需要秉持的基本方向或原则。
  二、找回学习兴趣,点亮学生智慧
  篆书“ ”(教)和“ ”(学)都含有模仿之意。模仿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尤其是处于学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思维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影响。有些教师能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自主学习。教师大多都认可兴趣是学习的有利动机,然而却将兴趣仅局限于作为掌握知识的手段。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直接目标就是培养兴趣,他提出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远非止于学习学科知识的兴趣,而是涉及了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六个方面。培养学生兴趣,即使他们走出了学校,兴趣也可以伴随他们一生,使他们终身受益。
  (一)走进学生内心,让学习“动起来”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个人特点往往是与所教科目密切联系的,他们不会把两者区分开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个教师就会连同他(她)所教的科目都不感兴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想要教好书首先需要学会与学生相处,只有学生内心接纳你,才能使得教与学相互促进。   教师若想让自己的教学走进学生内心,起点不是多数人认为的琢磨透彻科目知识,让讲解深入浅出。诚然,这样的教学对学习有一定帮助,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教”与“学”是两个紧密相关却不对称的行为,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教的过程,但无法精准预测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也印证了本文开篇探讨的教学问题:教师“教完”不代表学生“学成”。那么,该如何解决呢?笔者以为,已具有系统学科知识的教师,需要将教学视线转向学生,学会观察、倾听学生,知学生想知、解学生之忧,努力成为学生认可的学习引路人。课堂上,教师少一些“告之式”的知识讲解,多一些学习经验的“分享”。教师需要转变“高高在上”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让自己成为学习者,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学习困惑告诉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跟随,而是主动地发生。
  (二)学习“有用知识”,让学习“活起来”
  职业学校中有两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普遍不受学生欢迎,一类是理论课,一类是技能训练课。前者侧重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后者注重提高学生技能熟练程度。理论上,两种类型的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都应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实际教学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往往在于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隔离,理论型教师习惯性把逻辑思维当作获取知识的手段,技能型教师大多把外在单一技能评价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指标,两者都导致了学生能力培养与日常生活的具体需要相分离。
  相较之,学生更愿意接受有趣的学习,生动的课堂。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研究如何将枯燥的知识获得技能训练变成有意义的实践。大量实践证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获得的具体知识,才能成为他们能力中的一部分,在今后实践中遇到同类问题时能发挥积极作用;然而通过机械记忆、训练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许能暂时应付各种考试,但遇到具体实践问题时,这些学习过的内容仍只是贮存于大脑中无法调取的“惰性知识”。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学会层层铺设“脚手架”,让学生有话说、敢说,直到会说。活跃的课堂氛围离不开教师有方法的调动,教师的提问要激发学生想说,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教师要敏锐发现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习真正活跃起来。
  (三)关注学生自我实现,让学习“笑起来”
  学习的快乐莫过于发现自我成长,教育的作用不仅仅让人认识现在的我,更为重要的是引导自我走出现实的自我,生成新的自我,實现自我的超越。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指向人的,而人绝不明白‘他是什么’”,“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什么和自己能干什么,他必须去尝试”,“接受教育的勇气是建立在对潜在能力的信任之上的”[1]。步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多少受到中考筛选机制的影响,对自身学习缺乏自信,教师们需要让学生重拾自信。然而,如果教师仍然沿用与义务教育阶段相仿的教学方法,那么让学生重塑学习自信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不仅要改变教学内容与方式,更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总结和评价。
  如果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力,那么,每一位教师必须重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思维训练;同时,需要努力提升自身学习品质,减少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坚持以生为本,将教学重心沉到学生学习上,倡导以学定教,“教”是为了更好地“学”;研究学习特点及规律,让“教”尽可能贴近“学”;研究教学内容及要求,让教师的“学”引领学生的“学”;教师会学习才能教好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之路,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责任编辑:方健华
其他文献
摘要:产教融合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产业深度转型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现实路径。本文结合淮安市高职校走“区校一体、产教融合”之路,详细剖析产教融合模式体制和机制,为其他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实践;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C-0061-03  近年来,在
摘要:为解决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存在粗浅、零散、呆板的问题,通过实践研究发现,深刻地理解与把握数学知识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在丰富数学知识教学视角的同时,要熟悉和使用的实施策略主要有抵达本质以构筑成精致化的数学模型、积累经验以建立起个性化的数学理解、学用一致以提升到策略化的数学水平。  关键词:数学知识;掌握与运用;儿童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摘要: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幼儿园应该从当地资源中吸取营养,从而实现课程实施的本土化。幼儿园可充分利用幼儿生活的文化背景、本土资源,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与本土课程资源及相应的活动关联起来,开发基于幼儿生活的本土文化主题课程,聚焦孩子的学习与发展,为幼儿提供融入本土文化的机会与条件,并由此实现本土文化滋養幼儿及让幼儿传承、发展本土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本土文化;主题活动;幼儿生活;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
编者按:2014年11月23日,“江苏职业教育文化寻宝主题教研活动”在素有“鱼米之乡”和“东方湿地之都”的盐城市举行。省教科院的同志、各市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负责人、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部分领导老师等参与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了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原盐城农业学校)作物栽培专业校友、全国“农技铁人”姜德明先生,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刘用明工作室”领衔人、“妙笔生花,麦秸作画”
摘要:本文从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地域经济和学校专业特色,阐述了新时代职业学校通过开发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资源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区域内中小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际困境和具体策略,并从理论依据、专业师资、课程实施对象等角度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具体建议,为政府和主管部门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学校;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小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教育文化卫
摘要:“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是未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制的多元化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含义、特点、实践价值和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理性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何实现6 3>9的路径以及建设高品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实践价值;现实困境;实施路径;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
摘要:以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物流信息技术实务》为例,研究多种平台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及支撑条件,阐述多平台协同教学情景下的理实一体化复合教材的建设思路及配套资源的应用注意事项,建设基于多平台翻转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物流信息技术实务》复合教材。  关键词:多平台协同教学;理实一体;复合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9C-0030-
摘要: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多种模式,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校企人才互聘、成立混合制培训学院等途径,拓宽合作办学、合作发展的新渠道,促进物流等商贸专业人才的培养成长。从校企深度合作的经验与成效来看,主要是政府层面发挥了“顶层设计”的政策引领优势,学校层面建立了制度组织保障,合作过程中突出了企业“双主体”育人地位,促进了“双师型”专业教师及教学团队迅速成长。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
摘要:语文教学离不开以问答为主的教学形式。然而在一些课堂上,从问题的设计到答案的预设,再到实际教学时的动态生成,往往都是身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的单方行为,缺少了对学习主体的关照。问与答,理应相辅相成,有恰当的时机,有丰富的形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达成语文学习的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答;点拨;思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摘要: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文从课程性质、功能及其目标三个方面,对我国和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三个国家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定位进行比较,发现英美澳信息技术课程承载着国家科技进步及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高效生活做规划和准备的责任,通过比较对我国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提出修订建议。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定位;特征;中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