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野下羌绣的美学价值开发及当代应用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c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羌绣是羌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美术之一,其图案纹样精美、纹饰多样、审美内涵深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在当前的审美视野之中,羌绣却因为审美脱节、传承无序等问题,其非遗传承面临着较大问题,对其审美价值的开发及应用可以为其活态传承与开发拓展更多维度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羌绣;非遗保护;美学价值;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21-0010-03
  1 羌绣的审美价值及内涵概述
  羌族的刺绣简称之为羌绣,于2008年被中国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多由羌族妇女在劳动间隙时,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所完成的。羌绣的图案纹样栩栩如生、丰富多彩,历经几百年代代相传的技艺,羌绣逐渐发展出了以“十字挑”、“串挑”、“编挑”为主的挑花刺绣技艺和针法,成品极富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羌绣已经超越了用于装饰服装、鞋袜、手帕、香包等物品的单一生活价值诉求,它更体现了羌族秉持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亲和之美,是羌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现实写照,也浓缩了羌族人民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从羌族的服饰纹样中可以看到羌族妇女对生活的感悟和丰富的想象力,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羌族刺绣中的图案都大部分来源于对生活真实写照,是对生活中的环境、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羌族服饰不但是羌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特别是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空前破坏。
  羌族聚居区的服饰风格各异,根据性别、身份、地位的不同,服饰上的羌绣也各有不同。不同的羌绣图案反映了不同时期羌族各部落人民的生活轨迹和习俗,也表现了在政权未得到统一时羌族不同部落所形成的不同历史背景、社会环境、风俗图腾。如建国前,大部分羌族人民身着简单的自制棉布服饰,少数经济条件较好者则身着锦缎绸布;近年来,随着化纤的出现,以化纤为主要材料的服装开始得到羌族人民的喜爱,胶质鞋、皮鞋等也越来越多。由此可见,羌绣的发展是羌族人民生活、生产水平发展的缩影,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羌族文化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脉,羌绣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羌绣美学价值的传承、保护及问题
  独具特色的风土习俗、别有风韵的音乐、文学、各色各样的手工艺产品、各式各样的手工艺产品、引人入胜的戏剧表演等文化符号共同构成了羌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作为羌族人民的的文化结晶,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不言而喻。近几十年来,对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相关文献资料的编写、数据的建立日趋完善,但“纸上得来终觉浅”,这些“笔头”工作对于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的实际作用微乎其微。对于羌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羌族并未形成完善的文字体系,文化的传承、传播依托着人的口传心授。汶川大地震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遭受了巨大的灾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专业研究人员伤亡惨重,大量的珍贵文物遭到损坏。地震后,采取科学可实施的方式加强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
  (2)羌族妇女通过她们的一针一线在服饰上绣出各种不同的图案纹样,每个纹样都传达了其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審美趣味,这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美”具有历史范畴,没有任何一种美能够做到亘古不变。然而大众对于羌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传承性和社会性缺乏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交通越来越便利,这种便利带来的地区往来日益频繁,文化碰撞也越来越频繁,这种文化交流和商业化社会的到来一方面给羌绣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方面可能使得民族文化特性逐渐变弱甚至消亡,导致羌绣传承后继无人。
  (3)普通大众缺少审美、羌绣艺术与现代生活脱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羌族服饰现在已经不再是羌族人民日常着装服饰了。这种现象在羌族男性身上体现犹为明显,由于大部分的男性日常都穿着汉装,单纯从衣着上已经很难判断其民族属性。相对而言,女性日常着装羌族服饰者更多,但主要还是集中于中老年女性,许多年轻女性为了追求所谓的“时尚”,已经淡去本民族的服饰,她们认为传统的羌族服饰不便于干活,在日常生活中她们也更愿意多穿着汉装。那么离汉族地区比较近的县城和村寨当中,年轻女性和小孩也都大多数穿着汉装。只有在在交通不便和相对闭塞的高山村寨,穿着传统的羌族服饰的人才更多,对于传统服饰的传承则更好。
  (4)商品经济的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艺术产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使得其在商品经济的市场漩涡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羌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后,它的商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但在这个商品与金钱互相流通的社会中,东西都被明码标价变成了商品,成为各大企业、商业集团相互争夺的对象,羌绣未能避免。出于生存的需要,对于那些并不富裕的绣娘而言,资金雄厚的企业高薪聘请她们是很难抗拒的。一方面,那些被公司聘请的绣娘有了更多的展示自己刺绣功底的机会,让更多的人看到羌绣,使得传统羌绣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得到延续;但是另一方面,那些走出大山、背井离乡的传承人所能给游客展示的只有她们机械化、流水线制作的、用以售卖的“刺绣”,而原本羌绣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都会因为她们的出走和对游客喜好的揣度而不再生发。在这种完全的商业化运行中,羌绣本身的艺术价值不再,而仅仅成了一个徒有其表的“文化符号”。
  (5)政府应该基于更多专业性的支持和保护: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当中,政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参与,羌绣及羌绣传承人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但是由于我们要保护的羌绣是属于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并不是一般的政策,俗语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政府部门并不熟悉这个传统文化,等于是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如果政府部门在处理羌绣的传承与保护中处理不恰当,羌绣可能就会因为政府所谓的过分关注而夭折。   (6)来自于学术界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学者们深入羌族古村或古镇等地方中去,对羌绣及其传承人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在羌绣的保护和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有一点我们也不得不去思考的是,由于学者们对于羌族人们而言也是一种外来文化的携带者,他们的到来也会影响到当地人,可能会使原本自然口头传承的羌族文化在一些外来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如羌族作为一种原生态性质的羌绣,绣娘的一针一线、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具有很高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及文化价值的,是我们要去了解羌族历史起源与文化意义的重要标本。然而一旦经过专家的指导或者是其审美观念的影响,在刺绣的过程中加入汉族刺绣手法或是西方元素,那么这些传统服饰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就像加了白开水一样,变得索然无味,服饰中原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也会变得越来越模糊起来,而这些正是学者们、学术界的好心办坏事所造成的现象。
  由此可见,现在的问题不是不能去接近羌族的羌绣文化,而是应当思考怎样在没有影响到羌绣的生产制作及绣娘的审美趣味的同时去接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关于羌绣的保护对策
  3.1 对羌绣进行文化创新
  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如何使得传统的艺术产品——羌绣绽放出新的生命力,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对于羌族人民来说,要发展就需要去不断的创新。那么創新的源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从不同的文化中去汲取营养;二是向传统文化学习,从我们本土文化中去吸收精华。从20世纪初开始,我们的文化中更多的是西学东用,采用的是西方政策,就从根本上否认了可能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营养的可能。这在当时人们的观念当中,新兴文化与陈旧的文化本身就出于对立的状态当中,那个时候的人们认为想要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就必须要去打破一个旧的世界,这就是后人所说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种狭隘的、单线的历史观,也从根本上就否定了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必然联系,也等于否定了马克思的传统文化就是新文化之母的哲学观点,否定了传统文化可以作为新文化前提的可能。从过去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得知,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不只是纯粹的取而代之传统文化,然而,每出现一种全新的科学技术,对于它们而言,它们发展也不应以毁灭传统文化作为前提条件。其实,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羌绣对于我们来说是我们创造新文化、新艺术的重要资源。
  3.2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及政策保护
  要保护好这份遗产,并使它们在原生状态下顺利的传承,一些发达国家也曾经想到很多办法:其一,例如当地政府每年都会从国库中拿出一定数量的经费补贴给这些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确保他们衣食无忧,安安心心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通过以国家命名来吸引传承人,激励传承人的文化自信;其二,还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让羌绣传承人可以更深入羌族地区受到人文、地理环境的熏陶,让他们在保护、传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还可以再羌绣技法上加大推广力度。其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而言,政府就是这个工作的总体指挥者,在国外,政府的工作主要是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并组织他们进行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们必须意识到,人民群众才是这项工作的主要执行者。
  当然,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只是其中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继承的比例是判断传统文化是否失去原样的重要标准。
  3.3 增强文化自觉、民族自信心
  羌绣图案纹样与羌族人民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几乎是羌族人民生活的最直接表达,它是羌文化的物质载体,是羌民生活状态的最直接体现。可以充分体现出羌绣纹样题材与羌文化的映射关系由此看来,羌绣纹样实际就是羌族人民体会生活、赞美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比如羌绣图案纹样中的植物图案:羊角花不仅是羌族人对美的追求,还是羌族人民有着象征着纯洁爱情的“爱情之花”的寓意。
  在羌族的爱情寓意里,有这样一句古话:羌族中的青年男女如果想让自己感情中的保鲜期能够长长久久的幸福下去,就要好生的、小心翼翼的保管好这朵羊角花,他们以为羊角花会带来爱情,在婚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青年男女对羊角花的崇拜自然也表现到了服装上,之后便形成羌族刺绣图案中经典的羊角花纹。然而近些年来,外界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影响极大,这种冲击和“改变”对羌绣原本的艺术形式和独特韵味产生了一定的改变,如有些专家会教绣娘改变她的刺绣手法等。面对这种现象,文化自觉显得尤其重要。所谓“自觉”就是“自己觉悟”,直接翻译过来就是“自己明白了、知道了”。但是这个“自己明白了”并不是说专家教你知道了,而是说经过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研究,思考感悟以及实践之后,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形式有了深刻的体悟。就羌绣而言,有了文化自觉,也就有了作为绣娘的自信,有了无论谁无论怎样说都会坚守传统的那份勇气。
  一种传统文化能不能传承下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传承方式、政府扶持等。但是最关键的还是我们的内在动力:就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自觉。一个民族一旦有了文化自觉,意识到自己文化的独特性,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那么一定程度上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变得有迹可循。文化自觉对于保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来说是很重要的。
  4 结语
  羌族的刺绣是人类文化史上一颗闪耀的星星,羌绣的发展承载着羌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生活印记。一幅幅羌绣图案,寄托了羌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对爱情的向往,对美的追求。
  时至今日,各种文化形式、艺术产品百花齐放,那些曾经熠熠生辉的传统艺术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奄奄一息,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这是我们对传统文化产品的保护不当所导致的。如何让传统羌绣在新的社会环境里绽放别样的生命力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由于羌族没有文字,对于羌绣的传承和制作全凭口传心授,使得羌绣的传承脱离“人”则断层,这种情况,一方面提醒我们应该对于羌绣的传承人予以保护和经济上的支持,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思考建立新的、可操作性更强的传承体系和发展方式。除此之外,新的时代、新的社会环境、新的文化思潮塑造了民众新的审美,也形成了具有大众化审美导向的商品市场。羌绣要想在新的时代、新的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在保持自身文化特性的前提下,顺应市场潮流,制作出适应市场的同时也具有艺术性的新产品。
  参考文献
  [1]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8):114.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小琴.谈羌绣的亲和之美与价值转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7):52.
  [4]邓思杭.四川传统工艺美术类非遗文化的传承忧思[J].美术文献,2017,(10).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养胃煎联合胃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AG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胃三联疗法连续治疗7 d;治疗组30例在对
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升级,加强中俄区域地方合作成为推动中俄关系发展新的增长点。地方政府间的定期会晤机制丰富了区域合作的内涵,切实有效的解决了双方合作及交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基石,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大学英语教学或学习中,词汇学习遭遇瓶颈。因此,一些学者独辟蹊径,提出了词汇附带习得。词汇附带习得多发生于自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5月12日,联合国发布的《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修订版报告说,全球经济增长持续疲软,预计2016年和2017年世界经济将分别增长2.4%和2.8%。《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
本文所译原文选自威力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建筑史》,主要作者系麻省理工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教授。此书根据时间线索,记录了公元前3500年至1950年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在语言风格上
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于所有语言中。多义词是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多义词的翻译则是文学文本翻译中必须慎重对待的一个问题,因而需要全面而细致的研究。俄罗斯语言学界对词汇多义
范振域(1937—),男,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199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评选为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
根据作者访美期间,考察美国俄亥俄州的大学和学院图书馆共同组建的OhiOLINK网络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该网络系统中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方式及其发展计划。
本文为笔者于2013年12月参加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期间,为导演及制片人Jordan Paterson在纪录片专业论坛演讲中提供交传口译服务的实践报告,笔者在参加活动前查阅了大量关于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