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理念指导下的民宿改造策略研究

来源 :城市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b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废旧厂房改造为民宿的实践为出发点,以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芳村某民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以可持续发展、生态节能为目标,以DesignBuilder能耗模拟软件为手段,分析不同围护结构的节能贡献率,总结不同窗墙比对民宿节能性影响的变化规律,并针对场地室外热环境布局、建筑平面组织、建筑围护结构改造顺序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试图为今后民宿改造设计提供指导。
其他文献
通过对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校园植物的配置和应用的详细调查,探讨了大学校园植物配置的原则,并结合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校园各功能分区植物应用实例,分析其应用的特点及不足.针对不足,笔者对校园后期绿化景观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工程结构虽然应用了较先进的浇板技术,但在实际施工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在建筑工程中会发生结构楼板裂缝的问题.这不仅对建筑工程质量造成很大影响,还会给人们带来较差的居住体验,而且会大大缩短建筑物的使用期限,同时这也是威胁建筑物安全的重大隐患.本文就建筑工程结构楼板裂缝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并针对房屋裂缝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具体建议,以期为建筑工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城市公园生成于城市,与城市的类型、空间环境和历史文化紧密联系,不仅满足人们的游憩需要,还承担着传承地域文脉的重要功能.成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文化积淀厚重,但成都市的地域文化资源没能充分展示在成都的城市公园中.本文将以成都的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查阅文献等方式,探讨研究基于文脉视角的成都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研究发现,成都的城市公园众多,且设计各具特色,但普遍存在宏观布局、景观规划、具体设计等3个方面的问题.因此,成都的城市公园应从以上3个层次着手,全面挖掘、梳理成都的地域文脉,将文化元素与景
在存量增长阶段,中国大中型城市普遍进入了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城市化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城市新区土地权属明确,土地资源存量丰富,是城市未来一段时间用于置换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对象.基于产城融合相关理论,对城市新区进行合理规划,可以有效提升新区的整体经济活力,促进城市整体布局优化.通过大数据手段,对城市人口和工作岗位分布进行动态检测,可能是实现产城融合的有效途径.
近些年来河流生态问题愈显严重,城市的河流复兴运动已经拉开帷幕.河流的复兴离不开水环境的治理和景观生态的修复,将景观生态学引入河流的复兴运动之中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本文以笔者参与的项目——石林彝族自治县巴江(简称石林巴江)流域水环境治理与规划为例,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石林巴江流域进行水环境的治理和河流的景观规划,以此来改善石林巴江流域的水环境,并满足防洪等市政要求,打造良好的滨河生态景观绿地,提升当地的景观生态系统水准.石林巴江流域水环境治理与规划为国内河流的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支持,
本文通过吉首市乾雅小学的建筑设计实践,试图寻找新时代背景下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山地校园的规划设计策略.通过分析项目在规划布局、土方平衡、竖向设计、建筑造型、建造方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总结出一系列设计方法.合理地衔接上位规划与周边交通、多台地的竖向设计、土方内部平衡、装配式快速建造等经验,能实现节省成本、加快进度、融入当地的人文自然环境.这些设计策略对于同类地区的山地校园规划设计有非常大的借鉴作用,值得总结和推广.
国家公园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也具有为国民提供游憩展示的功能.以1982—2021年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中筛选的400篇文献为分析样本,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对国家公园游憩展示领域进行研究热点与趋势探析,以期为未来国家公园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信息和借鉴.结果表明:我国国家公园游憩展示领域自2013年以来总体呈上升发展态势,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人员以及不同研究机构的合作较少.研究热点集中在游憩展示的定位、管理研究和价值评价研究上,研究趋势集中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游憩展示空间管理研究、利益
以探讨城市中轴线行政中心前后绿地的形态和中轴线行政中心后公园绿地的设计特点为目的,通过分析北京城市中轴线“北收南展”的轴线模式和三座城市中轴线行政中心前后绿地的设计对比,发现行政中心后公园绿地具有休闲、自然的特征.以某城市中轴线行政中心后B公园为例,通过分析认为B公园具有“后有靠”的形态特征,同时提供了B公园的总体规划、文化轴和植物的具体设计方案,为城市中轴线行政中心后公园绿地的设计提供设计思路.
特大城市边缘城区作为发展政策、角色定位快速变化的地区,多处于极不稳定的竞争状态,如何将区域竞争的不确定性转变为发展机会而非威胁,是边缘城区再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选取与特大城市边缘城区关系最为密切的区域,从集合城市视角出发,探究区域共同成长的互动模式.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提出“基于集合网络,找准价值定位”“依托集合行为,延伸产业链条”“扩大集合效益,锚固枢纽地位”“推动集合共享,提升生活品质”四大策略建议,以期为特大城市边缘城区自身发展和城市整体均衡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绿地作为人类亲近[1]自然的最重要媒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的绿地设计过于注重绿化指标和绿地数量的增加,对于人们的真实需求和绿地的生态性考虑不足,因此,需要构建具有生态和人工双重属性的绿地,以更好地满足现代绿地设计的需求.而城市绿地也到了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变为扩容提质的时期.本文分析城市绿地设计的主要问题,提出基于空间属性分析的城市绿地设计策略,并基于建筑“灰空间”和“生态敏感性评价”提出绿地空间属性的概念.基于此提出绿地设计的空间理论模型,以期为今后的绿地设计提供一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