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与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衔接提升研究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anfly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在高职高专和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共性与差异的比较分析基础之上,提出衔接提升的策略,为新建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应用型本科 课程体系 衔接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2.007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直接载体,基本形成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标准为依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的课程系统。为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优化,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1高职高专与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特征比较
  1.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均注重应用性、职业性。高职主要培养从事一线生产和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注重一线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应用型本科主要面向区域行业培养高素质工程型人才,在实践操作技能之外,还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面向基层工作岗位的前提下,二者具有共同的职业属性,以及围绕职业性要求的实践性和技能性,都对学生的职业资格和胜任能力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区别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就业口径较宽,职业岗位适应面较广泛,所要求的技术及管理能力较高。
  1.2课程结构
  課程结构均注重多层次、多实践。无论是高职高专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结构都围绕培养目标体现了“多层次化”。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设计遵循“解决社会问题”的课程观,采用自上而下的“直线式”课程结构,确定逻辑关系、比例分配。以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工作的技能为主导,选取必需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着重专业技术的应用。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设计遵循“社会和人本为中心”价值取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体系建构呈现出多模块、多类型特点,提供给学生发展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综合素养对应的课程载体,给学生多种选择和发展方向。
  1.3课程类型
  高职高专课程结构具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性,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课程组成主脉络,融合理论与实践,在理实一体化中实现实践技能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在通识基础、专业类别、专业核心的层次基础上,通过更多的课程类别划分,多模块化地搭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系统化。
  1.4课程内容
  高职高专课程内容关注实践,以应用技术为课程内容设置的核心,按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组织课程,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厚基础广口径”及“理论与实践并重”为特点。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选取,既保证顺应本科教育的规律,又满足社会对人才深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拓宽课程内容广度,加强人才的流动性与适应性。在强调学科概念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模块,不过分偏倚,理论实践适度协调。高职高专课程体系实践内容的充实与完善,为应用型本科奠定了基础。
  2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衔接提升策略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以理论够用、实践丰富为原则,有大量的实践课程开设经验可供借鉴参考。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要在以学生、社会、学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中找到平衡点,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人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2.1更新教育理念,明确课程目标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充分厘清应用型本科的类型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充分认识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到“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规格。应具有“以人为中心”和“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明确价值取向及各种取向的比重平衡,是优化课程体系的前提。
  2.2构建“平台+模块”的宏观课程结构
  课程平台是以课程类型为基础进行的知识分类,一般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三个层次。公共基础平台指通识教育类课程,涵盖一级学科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培养其基本素质和能力,为个性发展打基础;学科基础平台指二级学科基础课程,面向各专业分流的学生,旨在培养从事某学科领域工作必须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专业基础平台指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等,面向专业内学生,旨在培养是从事某一专业对应职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课程模块化”必须突破学科界限,以某一类行业或领域对人才的要求,宏观上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分析,将所需的各种知识细化到各专业,对各种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更新、整合,据此建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可建立三大模块:通识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应用模块。通识基础模块包括公共必修、公共选修及综合素质等,旨在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包含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旨在传授培从事某一类行业或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面向职业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强调人才培养的“宽口径”;专业应用模块主要包括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实验实践模块、毕业实习等,这一模块直接面向就业岗位培养学生从事某一项具体项目的能力,强调人才培养的“强技能”。
  2.3协调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比例
  在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中,把具有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发展功能的通识课程置于体系结构的基础位置,既是应用型本科定位的要求,也是对社会需求的响应。目前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政治课程、计算机技术技能、言语技能等,覆盖学科范围窄,未能真正实现基础通识教育。要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求,首先要在现在有公共基础课程基础上进行拓展包括学科范围的扩大、课程内容的拓展。通识课程涉及学科门类除了政治、外语、计算机基础类,还应广泛涉及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经济社会等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的其他门类,设定必修与选修的学分比例,既保证基本通识类知识的获得,又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增加课程体系的弹性,以广泛涉猎的通识课为基础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才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为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其次,要加强通识教育隐性课程建设。所谓隐性通识课程,是相对于纳入课程计划中的显性课程而言,主要指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通识教育隐性课程的实施一是通过教师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给予学生人格方面的影响,二是学生自己参加校内外各级单位组织的各种讲座、课外阅读、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性情,促进自身发展。
  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需要融合,在专业教育中融入通识教育的理念。借鉴国专业课程教学不仅仅是停留在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应是师生合作探索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教育情境,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实践体系
  根据应用型本科应用型的特点,需要构建类型多样,层次丰富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堂内有步骤的实践技能训练、實验实训,课堂外的素质拓展训练、校外基地实习等内容。构建实践教学的课内教学体系,就是要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拓展方式,整合内容,确定基础实验实践和专业实验实践模块,将实验实训性质由验证性向创造性转变,在基本实训技能基础上,体现设计性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基础性与创造性相结合为原则,将部分传统课程体系内的验证性经典实验升级成设计性实验,既使学生能充分了解实验原理、方法,又能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的方式上,要注重启发、引导和激励,培养和激发学自主钻研探索的个性,形成较好的创造氛围。构建系统化、层次化、规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造力。
  2.5素质拓展体系
  素质拓展体系是及课内实践教学体系后的重要第二课堂,着重拓展学生素质,包括综合能力的提升、人格品质的培养等。是通过人文教育来提升学生精神品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项目管理、学分认证等管理和激励措施,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素质拓展训练形式多样,可结合专业特点,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相关的各项创新性设计竞赛,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英语口语等竞赛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将素质拓展教育与证书挂钩,通过培训、考证,在提高基本素质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等。在课程体系中必须留有素质拓展的重要席位,赋予其一定的学分比例,素质体系跟理论、实践体系一起,构成了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鼎立重要的三大支柱,从不同维度,共同促进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2.6加强教材建设,拓展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选用能够把专业基础理论与企业案例分析紧密结合起来的教材,以灵活多样的实用课程为主线,保证实践教学。
  重视建设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教材体系,既要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又要符合其认知能力,还要考虑行业领域的需求。在这一原则下,可考虑构建多级教材群。首先是在一级学科层面上建设能提升大学生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方面基本知识的通识课程教材;其次是在二级学科层面上建设利于科技文化发展创新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再次在三级学科专业种属层面建设能培养对口某专业领域的专业能力的课程教材以能力培养为宗旨,以理论结合实用为核心,精心选择课程内容的。一要拓宽知识广度。专业基本知识与行业技能方法要相互融合、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要相互贯通,二要加强实用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行业职业需求为导向,教学内容要符合预期岗位、企业和行业需要,能使培养的人才具备一定知识储备、一定操作能力、一定管理潜质及创新能力;四是新颖。教学内容要纳入相应行业企业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紧跟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要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
其他文献
高校教学改革是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改项目管理是教改研究有效开展的重要监控制度。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工作实践为例,从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
基于"中国精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需求,工匠精神成为人才培养和人才发展的方向。教师在开展中职院校烹饪教学活动时,培养工匠精神,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深
为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掘井冈山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红色励志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将井冈山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着重解决
总结了80年代以来我国炼钢用终脱氧合金材料的发展应用情况,通过对比几种合金材料加入方法与冶金效果的关系,分析合金材料的经济价值及对品种的适用性,指出合金材料生产开发与炼钢
目的探讨亚砷酸钠对正常人Chang肝细胞体外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0(对照)~100μmol/L亚砷酸钠分别处理细胞24、48、72、96 h。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术
一、大豆根腐病1、症状识别与危害: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病斑初为褐色点状,扩大后呈棱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稍凹陷大斑,病重时病斑呈'铁锈色'、红褐,色或黑褐色,皮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在中国的日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网络,网上交际已成为网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互相沟通,互相了解,彼此默契是网络交际的基本诉求。然而,网络交际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保障其安全运行是基本前提。本文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化学类实验室的管理,通过构建安全考试网络平台和化
簇簇硕大的掌形叶片撑满田野,一直延伸到地平线,在蓝天白云背景下,农民收获时的笑容格外灿烂。今天,记者在海南儋州市王五镇赤坎村采访时看到,这个黄秋葵专业村的种植户正在进行新
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培养,大学英语课是必修科目,量大面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思政教学,对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打造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地方高校大学英